溫柔的暴烈:馬克·呂布的攝影詩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被評價為“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肖全,曾經在1993年作為一位攝影大師的助手輔助拍攝,在此之后就一直把他視為自己的恩師。


這就是現年91歲的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實攝影記者之一。他的攝影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其作品始終呈現著世間最真實的生活,其中很多經典的瞬間成為了二十世紀的時代縮影。


馬克•呂布大多數的紀實作品都是黑白攝影,工程師出身的他對線條和光影極度敏感。以下這15張黑白攝影作品,是從最近出版的《我見:馬克•呂布紀實經典》中挑選出的代表作,他們充分代表了馬克•呂布的攝影美學——日常生活、見微知著、直覺而富于詩意。讓我們一起見識一下。


1、艾菲爾鐵塔油漆工扎祖(Zazou),法國巴黎,1953


這張攝于1953年的照片,是馬克·呂布的成名之作。那一年,他30歲,在攝影事業上才剛剛起步。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他拍攝下了一個正在給鐵塔涂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著帽子、叼著香煙、拿著刷子,感覺根本不像是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輕巧的歌舞劇,仿佛在半空中輕盈飄移的舞蹈者。柔軟輕松的人體微微彎曲,仿佛一首飄逸的樂章,一個“讓耳朵覺得舒適的和音”。這張照片成為了馬克·呂布在《生活》發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他在那之后進入蜚聲國際的瑪格南圖片社。


2、中國長城,1957



1957年起,馬克·呂布可以說是來華次數最多的西方攝影大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好是中國發生社會劇變的時期,馬克·呂布用手中的相機見證了中國從一個面貌轉向另一個面貌的關鍵節點,用他充滿溫情和人性化的鏡頭給中國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留影。


3、古玩店櫥窗,中國北京,1965



馬克·呂布特意選擇了北京琉璃廠一戶居民建筑的門窗作為前景,同時把焦點聚在街道上。街道上的行人、蹲在街邊聊天的老人年、好奇的孩子,以及中國傳統的民居、店鋪及牌匾……馬克·呂布定格了一幅充分地展現了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街道畫面。


4、中國長城,1971



馬克·呂布認為:“攝影就是光影的游戲”。工程師出身的他對于結構和線條有著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總能看到高度和諧的點、線、面構成關系。


5、中國黃山,1985


6、中國北京,1992



一般而言,攝影師在完成某次拍攝任務之后就會離開,但馬克·呂布卻會長時間地逗留或者一再返回同一個地方。吸引他的不是某件事或某次行動,更多的是某個人生和生活本身。


7、槍炮與鮮花,美國華盛頓,1967



馬克·呂布作品的背后,往往有著豐富而動人的故事。19671021日,17歲的高中生蘿絲跳上開往華盛頓的公車,去參加一場反戰游行。面對五角大樓前真槍實彈的士兵,她忽然意識到,這些士兵其實跟與她經常約會的小伙子們沒有多大區別。“國家武器”忽然變成了“鄰家男孩”,蘿絲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她舉起手中的小花,在來復槍前溫柔地親了它……這一刻被定格下來,成為一代人爭取和平、非暴力抵抗的象征,也成為最能代表馬克·呂布攝影風格的作品之一。


8、日本東京,1958



馬克·呂布的大多數作品,并非驚天動地的畫面。在他到世界各國游走期間,他敏感地拍攝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化,特別是通過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生活的意蘊。


9、日本東京,1958



馬克·呂布曾說,“如果我漸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欣賞力,那我的照片也會隨之黯淡,因為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個百分之一秒的瞬間。”


10、日本,1958


11、地鐵站內,日本東京,1982



12、肯尼亞,1963


13、德里天文館,印度,1985



14、新宮,德國波茨坦,1989



15、法國圖賴訥,2006



馬克·呂布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強烈的詩意。如他所言,“在我的取景器中發現蘊藏著的節奏和韻律,這于我而言是莫大的樂趣。”



注:本文圖片、部分文字來源于《我見:馬克·呂布紀實經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作者:馬克·呂布。


綜合整理:andy哲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2:26

[新一篇] 大師教你學攝影 巧合、客觀、見證、情感,統統不要!

[舊一篇] 伊芙琳 詹姆斯·喬伊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