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張維迎:改革最大阻力不是既得利益者,是理念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中國過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變革的結果;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重大阻力,但更大的阻力是人們的理念;中國走什么樣的道路取決于有怎樣的思想,沒有自由平等的思想市場,就很難有新的理念的出現和傳播。以下為北大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在理想國文化沙龍的演講:



張維迎:非常高興又一次來到我們對外經貿大學和我們的老師、同學做一些交流。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理念的力量”。這個對好多學經濟學的同學來說有點陌生,如果我們問問經濟學家,一個人的行為究竟由什么決定的,我想他的回答就是兩個字,利益。再說的話就是個人利益。


思想改變人類


在經濟學里,我們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其實等價來說就是每個人的個人利益是最大化的,但是這樣最基本的假設推出了好多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在課本里面學到的好多經濟學理論。因為它反映了我們人類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問一個普通人的話,他最簡單的就是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這個理論用于分析歷史變革,那么就變成了所有的社會變革都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利益的博弈,特別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行動。但是這個假設跟我們現實有多遠呢?我覺得還有相當的距離。


首先我們看一下歷史和事實。我們看一下歷史的話會發現,很多的社會變革其實并不是一種利益戰勝另外一種利益,而是一種主義戰勝另一種主義,或者說新的理念戰勝舊的理念,可以簡單說,是理念戰勝利益。但是我發現一個社會只要利益戰勝理念的時候,我們很難看到這個社會發生真正的變革,看看鄧小平,看看美國200多年前的建國之父華盛頓,這些人為什么要選擇那樣一條道路?華盛頓當年完全可以當皇帝,他沒有當,當總統只當了兩屆就離任了。鄧小平在1978年發起的改革也不是從他利益的角度來理解。更一般的,我們看在同樣一個政府部門,甚至同樣周圍的人,有一些人是改革派,另一些人我們認為是保守派,這顯然沒有把變革僅僅從利益的角度來看。


進一步講,按照經濟學的理論,人類是不會犯錯誤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知道事前不會犯錯誤,事后可能有一些事情發生,這時候我們可能投資失敗了,你總是最大化自己預期的收入,所以你不會犯錯誤。我們看人類歷史有多少錯誤,其中一個,人類災難性的錯誤就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形成這樣一種制度,這個制度叫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完全是理念的產物,我們不能說當時實行計劃經濟的人就想到我們后來看到的效果,恰恰是因為他認為計劃經濟是組織人類生產、分配活動最好的制度。在1930年代,大部分經濟學家仍然認為計劃經濟是可行的。我們知道從今天來看,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但是這個錯誤的理念對全世界可以說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甚至可以說致命的損失。這說明了一種理念,如果不正視錯誤,可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再進一步講,作為學經濟學的人,我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困惑,就是假定我們每個人都像經濟學家那么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經濟學有什么用?一點沒有用,因為不論經濟學家說什么,人們該怎么決策還是怎么決策。既然如此的話,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經濟學理論與人們的現實毫不相干,甚至進一步講,整個社會科學都是無用的。顯然,我想如果這樣看問題,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我們人類花那么多時間、精力、資源搞這些科學研究,并不僅僅是為了做無用功。


當然了,我用這些例子來告訴大家,理念遠遠比我們經濟學家過去想的要重要。經濟學家忽略理念在影響人們行為和決策當中這樣一個假設是非常錯誤的。當然,這也不是我自己最早提出來的,根據我追溯到的文獻,至少200多年前,英國啟蒙思想家大衛 休謨就講過,他說盡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是利益本身以及人類的所有事物其實都是由觀念支配的。


我還可以給大家再說另外幾位經濟學家的觀點,比如說米塞斯,他是奧地利學派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他說人的行為是受各種意識形態的指導,因而社會和社會事物之間任何具體秩序皆是某種意識形態的結果。


另外一個和米塞斯站在完全不一樣的立場的經濟學家,大家都知道,他叫凱恩斯,也是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有這樣一段話,他認為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思想,不論他們正確與否,都比一般所想象的更有力量。的確,世界就是由他們統治的。他說:“我確信和思想的逐步侵蝕相比,既得利益者的力量被過分夸大了,或多或少,無論好壞,危險的東西不是既得利益者,而是思想。”


還有一位也非常有名,甚至比米塞斯更有名的經濟學家叫哈耶克,他和凱恩斯,他們倆的信徒進行了80多年的論戰,現在仍然沒有結束。他說:“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正是傳播新觀念的人,主宰著歷史發展的進程,這一信念是自由主義者的基本信條。”


我們進一步想,2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了哲學家,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為什么這些人要從事這些思辨性的活動?他們腦子里有很簡單的假設,這個假設就是思想可以改變人類。我現在越來越相信,其實我們人類的歷史也可以就是一部思想的歷史,我們人類的大量的制度規則其實都是某一種思想創造出來的。當然了,未來我們人類走出的路也依賴于我們有什么樣的思想。

改革最大的阻力是理念


但是大家要問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理念、思想、信念會起這么大的作用?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人是理性的。當然你可能感到奇怪,因為經濟學家假設人是理性的,并且其他的科學家對經濟學家的最大批評就是他們假定人是理性的。我要說,經濟學假設的理性是一種過分狹義的理性,我們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其實我們真正的理性不僅僅是工具的理性,我們有目的的理性、價值的理性。所謂理性,就是每個人都是會思考的,每個人干事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我們在干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這件事對還是不對,是善的還是惡的。所以中國有句話叫三思而后行。我這樣說不是說否定利益本身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一點就是我們人對利益的理解其實都是通過理念進行的,就是你有什么樣的理念,你就可能理解為自己有什么樣的利益。


我還要強調的一點就是經濟學過去過分狹義地定義了利益的概念,我們經常談的利益就變成物質的利益。其實我們人類生活在社會當中,不僅僅有物質利益,還有非物質利益,而且隨著人類的進步,我們的物質水平越來越高的話,非物質利益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對許多人而言,慢慢超過了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所謂非物質利益,可能是你在明天的追求,你對權力的追求,你自己在歷史當中留下什么印記的追求,這些東西對觀念、理念有更大的依賴性。比如你希望有好的名聲,你希望受人尊重,你怎么能受人尊重,怎么有好的名聲呢?你應該做被人贊同、被人認可的事情。什么是被人認同和贊同呢,你可能依賴什么叫公平、正義、仁慈等等這樣一些概念。如果你對公平正義有不同的觀念,你一定會有不同行為。我們看到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人物,一定是非常有理念的人物,并不是說這些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他們的利益好多是在非物質方面的。我也告訴大家,任何一位同學,你希望以后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的話,僅僅追求物質利益是絕對不可能的,你只有在超越物質利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當然了,你也有可能變成一個惡魔。這樣的歷史是非常多的。


由此來看,你再看中國的改革,過去30多年的改革,可以說就是一個觀念的突破,一個理念的變革。鄧小平發現改革是因為他不再相信計劃經濟能給中國帶來富強,他更相信企業家精神、更相信市場的力量,所以從1978年開始,中國逐步走向了市場化的這樣一個道路。同樣,未來我們的改革能不能真正地順利進行,我想并不僅僅取決于我們現在談的最多的所謂既得利益的阻撓。我們必須承認,既得利益是改革的重大阻力,但是在我看來,可能更大的阻力恰恰是人們的觀念,是人們的理念。


舉例來講,我們看到好多既得利益者反對改革,是因為他認為改革使他的利益受損。但是在我看來,其實他完全是由于無知導致的,也就是由他的錯誤觀念導致的。我們之所以要改革我們的體制,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體制應該是對所有的人都好。為什么有人認為對他好呢?我們只能歸結于他的無知。我們看一下,包括那些抓起來的腐敗分子,那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有一個好的體制的話,那些在重要位置上的人,沒有那么多的特權,沒有那么多的腐敗機會,我想他們的生活可能要比現在更踏實一點,也不會出現那么多人要遭受牢獄之災。


我想更進一步地講,我們在經濟學里面假定利益是人們的唯一驅動力,我們所有人犯的錯誤都是因為他太貪婪。那時候可能好多人的錯誤也是由于我們太無知,包括我們看到像食品安全這樣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來自于人們的貪婪,因為與我們的知識有很大的關系。


市場經濟帶來道德


我再講一點有關市場的觀念,我們好多人有這樣的基本理解,認為市場與道德是相沖突的,甚至認為我們今天中國的道德水平比改革開放之前大大下降了。我要告訴大家,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中國今天的道德問題很嚴重,我們可以說,甚至存在著道德危機。但是今天中國的道德總體水平比30年前要高得多,要好得多,您也許不會同意我這個觀念,我簡單跟大家做一個解釋。道德包括什么?有兩個方面:第一,正義。第二,仁慈。


所謂正義,第一點,我們不能侵害別人的基本權利。第二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得到自己相應的道德報酬。當然,也應該得到自己應該受到的懲罚。仁慈呢?是我們對別人的關愛,對別人的幫助,包括慈善性的活動…道德的要求是你不能說假話,那么看30年前,中國人說的假話比現在還要多,甚至可能多得多。那我們看到一個循環的現象,我們不太滿意,好比說前一段時間出過小月月事件,一個女孩子在馬路上受傷了,過路有幾十個人沒有任何一人救助她,這說明我們的道德水準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大家再進一步想,這樣的事情媒體披露了,引起很多公眾的議論,意味著什么?我們中國人現在至少開始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我要講的一個意思,市場經濟才真是給我們帶來道德,因為首先是正義的,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同時還要給我們帶來仁慈。你看全世界捐款最多的國家是哪些國家?一定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包括美國,美國一年的捐款有3000億美元,美國的人均自愿服務時間也是最多的。


再講一個觀點,這也是我們改革當中面臨的一個理念的突破,就是什么叫法治,什么叫真正的法治。我們理解法治就是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所以法治就是制造大量的法律,然后嚴格執行法律。這個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法治,首先法律本身必須是合理的,也就是我講的法律、人定法律必須符合天理,因為我們人是會犯錯誤的,我們有我們的私利,有我們的無知,有我們的貪婪,有我們的偏見,所以我們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怎么能夠保證法律本身是公正的,用什么樣的標準保證法律是公正的,這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法律本身不符合天理,不符合自然法的規則的話,再多的法律也不可能建成一個法治的社會。


理念來自思想市場


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理念重要,那么這些理念從哪兒來?理念只有一個來源,就是思想市場。思想市場就是指不同的理論,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信仰之間的公平、平等、自由的競爭,我通過市場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創造理念的市場。

第二個層次,傳播理念的市場。

第三個層次,實現理念的市場。


在這三個層次里邊,當然最重要的是第一個層次,創造觀念。任何變革都是觀念引起的,而觀念最初一定是來自少數的思想家,或者說少數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是思想家,但是他比其他的人更早地意識到一種變革需要,可能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只有經過理論的系統化,它才能真正變成社會變革的力量。如果沒有思想市場,沒有新的觀念的突破,那可以說,我們人類所有的變革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中國在過去30年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學術界所創造的思想,當然也包括我們從國外引進的人類的先進思想。在經濟方面,我想經濟學家、法學家都做出了好多貢獻,未來中國改革,我想僅僅靠經濟學家,可能是遠遠不夠的,加上法學家,也可能是不夠的。我想政治學家、歷史學家都會變得非常非常重要。


我特別想強調一點是,思想市場不僅為我們人類未來的變革帶來思想的火種,而且可以使我們人類避免災難性的錯誤。我們中國在近代史發生了很多災難性的錯誤…我要說未來我們中國如何避免類似的一些災難,也呼喚著一個思想市場,也就是學術的自由和平等的討論。


我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理念的力量,也加入到創造理念的行列來,我想在未來,我們各位,或者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你們相信什么,其實在決定中國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希望今天晚上我們的討論能夠使得大家未來有更大的熱情來參與到有關中國改革開放的研究和爭論當中。

-------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2:57

[新一篇] 遇到了公司政治,他越來越囂張了- 632

[舊一篇] 傷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