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語錄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按:當年明月,多少人的偶像,也是本人-樂明我的,多少人多少種解讀,唯有他自己的文字最實在,請看我的采編。


這是一個瑯瑯上口的名字,很多人們第一次看見的時候,總是要想起那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憑借《明朝那些事兒》,明月聲名鵲起,粉絲如云,連追求他的異性都比從前多了不少,然而除了這些外在的改變,當年明月還是當年的明月,下班后回到獨自一人的家中,買外賣或者從冰箱里拿晚飯,寫《明朝那些事兒》至深夜,明月的心態和生活還是一樣平靜。明月這樣剖白現在的自己:“我還是我自己,我沒有變過。即使會有一時頭腦發熱,但是在我離開媒體關注和公眾視線之后,回去開始寫東西的時候,我會意識到,我還是當年那個我,還是剛開始寫作時的那個我。我會經常問自己,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我開始寫,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我堅持寫。只要想到這一點,我就會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放棄。”

對于明月來說,如今撲面而來的盛名其實是個意外,是他從來沒有設想過的。在這一點上,明月有著令人嘆服的清醒認識:“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會把寫作的靈感和對一件事情執著于名利的追求同時給予任何一個人。”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顆純凈的心,心無旁騖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對于他來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醞釀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無旁騖的力量。他認為,寫作的時候能做到心無旁騖就已經成功了。


從道士到鋼鐵戰士,只是因為一件東西——信仰。在這個世界上,信仰是最為堅固的物體,一旦堅持,就很難動搖,而金錢、美色在它的面前,是極為軟弱無力的。


人物周刊:一個人在廣州花花世界,怎么靜得下心來寫一部這樣的大作?

    當年明月:寫作的樂趣很多人無法理解。我沒什么娛樂活動,就只是翻那些沒有標點、豎版的繁體歷史書,然后再坐在電腦前寫,從3月份到現在,每天如此。每天深夜,外面燈紅酒綠,我的雙手卻在鍵盤上游走,聽著鍵盤的聲音就是一種享受。無論什么物質誘惑,都不能與它相比。


他還有一個異人之處在于,他接受了40多家媒體的采訪,卻從不肯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工作單位。因為“寫作時的明月不是我,現實中的我是一個心存雜念的人”,他堅持把晚上的明月與白天的自己區分開來。


總之人最重要的是在創作過程中對世界認識的加深和對自己心靈的磨練。


真正好的作品是要用心去寫,很多大家的作品都是將一生的經歷融入到作品之中。


當年明月訪談里的幾段話

明:但是,當年我不覺得這兩句話有什么好的,我真的不覺得。后來我去了一趟江西吧,就是王勃當年去

過的地方。就是當我看到那面景象的時候啊,我才明白那兩句話有多么偉大。就說我當時有點感傷,甚至就是當時有點流淚的,就是,我說我這一輩子也寫不出這樣的文字。我后來才知道我欠缺的是什么,使感情。這個跟第二點其實是聯系在一起的,就是人性。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有缺點。有缺點而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最后成為一個英雄人物,這樣才是真正的人。(背景音樂響起。瑩:你們跟朱軍學的嗎?!)比方說,我說朱元璋,你說他造反,有革命思想。但實際上你看他史里你就會發現,他根本不想。朱元璋造反,他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奪得天下,他只是想混口飯吃,他只是沒有辦法了。就像說有缺點,懂得畏懼,而能夠跨越這種畏懼,明知前面有困難,還要往前走的人,才是英雄。(掌聲)


明:怎么辦,就是(明月自己也笑了),然后我就打開電視機,但是我不看。是因為我希望房間里有一點人的聲音。經常九十點鐘寫完,或者說是中途出去轉一圈。去哪兒呢,去超市,去人多的地方。我不買東西,我只是想看一圈那個人,我只是想看到人而已。就是說已經到這個程度了,就是我就想去看看熱鬧,看一圈熱鬧回來,接著寫。

 

明:我為什么會堅持下去呢,其實我自己還有一個原因。(音樂響起,導播還真朱軍)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我是一個很堅強的人,不對,其實我是個很軟弱的人。我怎么軟弱呢?我可以舉個例子。我做事情從來沒有傾盡全力過,為什么?因為我害怕失敗。(停頓)我不傾盡全力去做,我就有理由為我的失敗辯解。在我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我就是喜歡玩這種叫驚險動作。為什么玩驚險動作?我有時候也曾經找理由,我說我自負,我不需要盡全力我可以做到。其實我那是騙人的,我害怕失敗。因為我知道,我付出全力之后我還失敗,就說明我,我到時候就沒有辦法為我的失敗作辯解。我的老師曾經有一次跟我說,當然不一定是跟我說,他說,做事不能堅持到底的人,不能全心全意做的人,是弱者。(長時間的停頓,閉目,再睜眼,嘆氣)唉……對于我而言,這是一個……雖然他不一定是指我,但是我的印象很深,這句話。(再次長時間停頓,低頭)所以在3月10號那一天,我決定做一件事情,證明我自己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我也沒有什么更多的想法,我只是希望當我把這段歷史,276年的歷史寫完的時候,我可以跟自己說,我終于做完了一件事情。然后我可以肯定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有勇氣的人。哪怕這個文章只是我一個人看,它永遠不出書,只有我一個人看,我也會把它寫完。然后我可以把它打印出來,二十年后給我兒子看。(笑)然后我可以告訴他,你的父親是一個能夠堅持到底的人。(長時間掌聲/面部表情特寫鏡頭:泫然欲淚)


之后的事情比較雷同,城內的十幾萬人口被努爾哈赤全數打包帶走,有錢、有奴隸、有糧食,空白填補了,糧食保證了,矛盾緩和了。


但他留下的,是一片徹底的白地,是無數被搶走口糧而餓死的平民,是無數家破人亡的慘劇,痛苦、無助。


無論什么角度、什么立場、什么觀點、什么利益、什么目的、什么動機、什么想法、什么情感、什么理念、都應該承認一點,至少一點:


這是搶掠,是自私、無情、帶給無數人痛苦的搶掠。


征服的榮光背后,是無數的悲泣與哀嚎——本人語


新浪網友:


給我把手槍,老子回到明朝一個人就能干掉這野豬皮,

對準著這狗韃子的腦門,二話不說,砰一聲,把它的腦袋打爆


明月,我華夏文明能否復興,頂住啊,希望你永遠站在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立場上,此書意義相當巨大!!!


萬歷三十四年(1606),李成梁正式放棄六堡,并遷走了這里的十余萬居民,將此地拱手讓給了努爾哈赤。


    這是一個錯誤的抉擇,也是一個無恥的抉擇,李成梁將軍不但丟失了戰略重地,毀滅了十余萬人的家園,還以此向朝廷報功,所謂“招撫邊民十余萬”,實在不知世上有羞恥二字。


    努爾哈赤毫無代價地占領六堡,明朝的繁榮、富饒,以及虛弱全部暴露在他的面前,那一刻,他終于看到了欲望,和欲望實現的可能。


    萬歷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去世,年九十,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建功一世,禍患千秋,萬死不足恕其罪!


如果你還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唐僧師徒四人曾經到過一個叫車遲國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皇帝推崇道教,迷信成仙,還搞出了幾個虎力大師之類的邪門道士,最后被孫猴子一頓收拾,見閻王去了。 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為什么它會被禁了,這種罵人不吐臟字的把戲歷來就不少見。還有那句著名的“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除了孫猴子外,估計也沒人敢說。 總而言之,那是一個痛并快樂著的時代,至少我認為如此。


   衛生委員就不同了,雖然每日灰頭土臉,但每當聽到老師召喚時,將手中的掃把一揮,高傲地看一眼收作業的課代表,開會去也!


    那是相當的牛。


 但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一個人已經點燃了火種,燎原沖天的烈焰,終將由此而起。他是覺昌安的孫子,他是塔克世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努爾哈赤。


太好了,太祖武皇帝終于登場了? 看看著名學者李亞平先生對這個屠夫的評價吧:


“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八旗鐵騎具有狂颮排山倒海的威力。每次,漢人奴隸和他們的漂亮的女人們都被均勻的分成八分份, 給八旗歡天喜地的分走。所以,對滿族而言,和漢人作戰,搶掠他們的女人就象是過節日一樣”


當然了, 如果你是滿族,當然會稱呼他“太祖武皇帝”。可惜你們還有不爭氣的溥儀兒皇帝。滿族的時代已經永遠逝去了, 你就沉迷在往昔的歲月中吧。

 

——zhengqi333333 (2008-04-23 22:18:35)

 


    相信你已經明白了,課代表就是各部部長,班委就是內閣,老師就是……


 

    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這場風波正是他覆亡的起點,因為在那個紛亂的場景中,張居正牢牢地記住了那句被很多人忽略的話:


 


    現在你看我不順眼,又想趕我走!首輔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是啊,既然李大人可以被趕走,陳大人可以被趕走,那么我也會被趕走——當高大人看我不順眼的時候。


 


    況且,我也喜歡首輔的那個位置。

 

    因為別的且不談,單說妖書上列出的那些官員,就皦秀才這點見識,別說認識,名字都記不全。找這么個人當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書何人所寫,目的何在,沒人知道,似乎也沒人想知道。


    因為有些時候,真相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此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應該在萬歷十四年之后。


    有一天,李太后和萬歷談話,說起了皇長子,太后問:你為何不立他為太子?


    萬歷漫不經心地答道:他是宮女的兒子。


    太后大怒:你也是宮女的兒子!


    這就是活該了,萬歷整天忙里忙外,卻把母親的出身給忘了,要知道這位李老太太,當年也就是個宮女,因為長得漂亮才被隆慶選中,萬歷才當上了皇帝,如果宮女的兒子不能繼位,那么萬歷兄是否應該引咎辭職呢?


    皇后沒指望,老太太反對,大臣不買賬,說眾叛親離,絲毫也不過分。萬歷開始意識到,如果不顧一切,強行立皇三子,他的地位都可能不保。


    在自己的皇位和兒子的皇位面前,所有成熟的政治家都會做出同樣的抉擇。


    決定政治動向的最終標準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現實生活不是電影,壞人總是贏,好人經常輸,而像朱常洛這種老好人,應該算是穩輸不贏。

 

[匿名] 新浪網友在《(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330]》發表:2008-03-20 11:06:44


 

    明朝的萬歷年,國家的權利精英們都在搞政治斗爭,聚焦的都是皇帝家內事,國家如何發展、經濟如何治理,鹽、礦、造船、造紙、紡織、火器應用、文字學習、武術,航海、工藝品、繪畫,等等,這些國家文明和技術,怎么不見朝中有人關注,歷史總是把聚光燈打在皇家舞臺上,演繹家權、文權、皇權的斗爭。當政者,為皇者,他們究竟為什么而活,為什么而作,為什么而去奮斗?這是史官們,不敢評論的地方。究竟為了什么要奪情、奪權、奪天下?將來他們到什么地方去,這些問題,我想在萬歷的后面的經歷中,一定有這樣的問題。為皇者,其生活目標是什么?將來去哪里?萬歷一定有所考慮。然而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想的。而在這個時候,從中東開始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已經傳播整個歐洲。皇家的目標和權利,有上帝的制約和人神立約,有人權、民眾利益均衡的理念。而在我中華民族的大地上,一幫天才、聰明絕倫的精英,卻在紫禁城彈丸之地,坐井觀天,論皇家事,夜郎自大,堅守祖宗立約舊俗,為名而斗。后來竟然能夠讓邊塞的游民清,輕取天下。實天亡明也。有神乎!必有神!希望明月能夠挖掘一下,為什么這些士大夫非要犯上,把所有的精力或者大部分的精力都聚焦在這些事情上,為什么不去努力建立國家秩序、自由規則和游戲方法,而讓泱泱大國至今也不能夠順利走入正規道路。這究竟是為何?看明史,我覺得就是要找到是什么決定了這個走勢。臺灣黃教授《萬歷十五年》從經濟上作了分析,泱泱大國,高度集權,究竟如何才能夠把國家事理順,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明朝為什么不能夠達成這種結果而崩潰于清。明朝的最后迅速崩潰,與其說是清滅明,不如說是明已經徹底失去民心,李自成的起義就是天下民意的選擇。清只是借勢使力而已。明朝實在是中華民族劫難歷史篇章的轉折點。


算盤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盜鈴。


要知道,在朝廷里混事的這幫人,個個都不簡單: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讀幾十年書,考得死去活來,進了朝廷,再被踩個七葷八素,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屬狐貍的,嗅覺極其靈敏,擅長見風使舵,無事生非。皇帝玩的這點小把戲,在他們面前也就是個笑話,傻子才看不出來。


一般說來,混混和大混混都有一項絕技——忽悠,但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忽悠的檔次和內容差別很大,一般混混也就騙個大嬸大媽,糊弄兩個買菜錢;大混混忽悠的,往往是王公貴族,高級干部,糊弄的也都是軍國大事。


而沈惟敬很符合這個條件,他只用了幾句話,就讓準備去尋死的李昖恢復信心,容光煥發。

 

他主要講了這樣幾件事:首先,他是代表大明皇帝來的(基本上是沒錯),其次,他很會用兵,深通兵法(基本上是胡扯),希望朝鮮國王不要擔心,大明的援兵很快就到(確實如此),有七十萬人(……)。


在談話的最后,他還極其神秘地表示,和平是大有希望的,因為他和平秀吉(即豐臣秀吉)的關系很好,是鐵哥們(我真沒話說了),雙方攤開來談,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每當我覺得人生過于現實時,經常會翻開這段史料,并感謝沈惟敬先生用他的實際行動,讓我真正領略了忽悠與夢想的最高境界。


綜合分析沈兄的背景:嘉興人,會說日語,還干過進出口貿易(走私)。當過混混,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他可能和倭寇有過來往,出過國,估計也到過日本,沒準也有幾個日本朋友。


當然,說他認識豐臣秀吉,那就是胡扯了,人家無論如何,也算是一代豪杰,日本的老大級人物,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但是李昖信了,不但信了,而且還欣喜若狂,把沈惟敬看作救星,千恩萬謝,臨走了還送了不少禮品以示紀念。


當然了,作為大明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做了這么多工作,也受了這么多的苦,再過苦日子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而在這一點上,張居正同志是個明白人。


于是張先生的許多幸福生活方式,也隨之流傳千古,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他的那頂轎子。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轎子無非是四個人抬著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轎子里的人跟坐牢似的,轉個身也難。


應該說這些都沒錯,但如果你看到了張居正先生的轎子,你就會感嘆這個世界的神奇。


憶往昔,他此起彼伏,于是他決定寫一本書,寫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藥材以及正確用法的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本草綱目》。


朱元璋終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而他提出的口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斗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朱祁鎮復辟


那些“還鄉團”成員們在冤殺了于謙之后,前景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如果用童話的語言就此結尾,可以表述為:“他們四個人手牽著手,從此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很可惜,在具有悠久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比如權謀斗爭、厚黑學)的我國,童話是沒有市場的。


說來有點滑稽,斗爭的起因并非分贓不均,而是性格不合。因為徐有貞是一個有理想、沒道德、有文化、沒紀律的復合型人才,雖然他心黑手狠臉皮極厚,但還是想做事的,是有追求的。


徐有貞每次看到這種烏煙瘴氣的情景,都會不由得羞愧有加:當年我怎么和這幫人搞到一起了?什么素質啊?


自己雖然是一個陰謀家,可那二位仁兄充其量卻只能算是兩個混混,如果繼續跟他們混下去,實在太丟人。


打定了主意,徐有貞開始和曹、石二人保持距離,見面了也不打招呼,他要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


石亨和曹吉祥終于發現,這位高學歷的仁兄想洗手下船,和自己決裂。


決裂就決裂吧,怕你不成!


朱祁鎮卻沒有看他,而是微笑著對徐有貞說:“御史敢于直言,是國家的福分啊。”


徐有貞看了尷尬的曹吉祥一眼,也笑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布繼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

  

當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勸朱元璋登基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應自然也是十分驚訝,然后連連推辭。

  

大臣們肯定不會甘休,于是磕頭的磕頭,尋死的尋死(當然只是說說),好像朱元璋不當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為了不讓大臣們難過,并挽救那些想尋死的大臣,只好勉為其難的登基了。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士兵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我們可以想象到,朱元璋應該是咬牙切齒說出這句話的。


明月寫張居正云游全國時寫道:   


原來人生可以如同地獄一般。在看過了無數百姓沿街乞討,賣兒賣女,只求能夠多吃一頓,多活一天的慘象后,張居正發出了這樣的長嘆。


一個人如果沒有土地,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食物,沒有食物,就會開始變賣家產,從家具、房子到老婆,孩子,到了賣無可賣,就會去扒樹皮,樹皮扒完了,就去吃觀音土,而觀音土無法消化,吃到最后,人就會死,死的時候肚子會脹得很高。


同時他還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喜歡詩詞書畫,也沒有那么多的憂傷哀愁,他們想要的只是一碗摻著沙子的米飯,對那些骨瘦如柴、眼凹深陷的饑民而言,一幅字畫是王羲之的還是懷素的,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張字畫紙夠不夠厚,方不方便消化。


這位仁兄還很健忘,他似乎不記得眼前這個玩伴的祖父曾被自己活活害死,而張居正則成為了玩具,被叫到王府,陪這位公子哥每天飲酒做詩,強顏歡笑。


在那些屈辱的日子里,張居正默默忍受著這一切,與此同時,他又發現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原來人生也可以如同天堂一般。


比如這位遼王,含著金鑰匙出生,豐衣足食卻依然不知足,魚肉著屬地的百姓,想用就用,想拿就拿,他要做人,百姓就得做牲口,他要瀟灑地去活,百姓就要痛苦地去死。


每當張居正結束應酬,離開豐盛的酒席,走出金碧輝煌的王府門口時,總能看到餓得奄奄一息的饑民和無家可歸只能睡大街的流浪者。


原來天堂和地獄只有一墻之隔。


這就是大明天下的真相,當無數的貧民受到壓榨,失去土地四處流浪的時候,高貴的大人們卻正思考著明天去何處游玩,該作一首什么樣的詩。


這些在官員們看來并不稀奇的場景卻深深地打動了張居正,因為他和大多數官員不同,他還有良心。


很諷刺是吧?


了解世界的黑暗與絕望,卻從不放棄,并以悲天憫人之心去關懷所有不幸的人。


這才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真正原因,這才是人類最為崇高的道德與情感。


在黑暗之中,張居正接過了前人的火把,成為了又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所以我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十分陰晦,十分邪惡,即使它讓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依然應該鼓起勇氣,勇敢地活下去。


所以我相信,希望是不會死去的。


大明帝國再次煥發了平靜與生機,邊境除了李成梁先生時不時出去砍人外,已經消停了很多,國庫收入極為豐厚,存銀達到幾百萬兩,財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糧倉儲備充足,至少餓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完美。


與蒸蒸日上的帝國相反的,是張居正蒸蒸日下的身體,在繁雜的工作中,他經常暈倒,有時還會吐血,然而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這就是張居正的最后兩年,每一天,他都相信國家的前途,相信平民百姓的生計,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跡,相信那偉大的抱負終會實現。


以他的生命為代價,他堅信這所有的一切。


在他的人生的每一刻,都灑滿了理想與信念的光輝。


馮保闖了這么大的禍,竟還如此盲目樂觀,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人當官當久了,就會變傻,并產生一系列幻覺,自我感覺過于良好,最后稀里糊涂完蛋去也。


一句話,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復雜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煙海的人物中,最打動我的,卻正是這個復雜的人。


十年前,當我即將踏入大學校園時,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場合,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我記得,當時我礙于形勢,連連點頭,雖然我并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晃十年過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這兩樣東西我還帶著,雖然不多,總算還有。


當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為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堅強,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還不夠壞,經歷的事情還不夠多,吃的苦頭還不夠大。


我也曾經見到,許多道貌岸然的所謂道學家,整日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所作所為卻盡為男盜女娼之流。


我并不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們,在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僅此而已,雖不合理,卻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歷經滄桑苦難之后,都會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其實,人么,不能簡單的分為好人、壞人。本人活了幾十年了,終于領悟到一件事:自己生活圈子周圍沒有壞人,但是有做了錯事、不合適的事、甚至犯法的事情的人,各得其所而已!1


人生很漫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許多人并不知道,其實歷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當唐朝文明處于巔峰之時,一個叫安祿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鬧事,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這個年份就此成為了一個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八百年后,宿命的轉折再次到來。沒有原因,沒有預兆,停留在這個神秘的年份——萬歷十五年。


簡單說來,在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兩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楊一清除奸


楊一清卻搖了搖頭,從自己的衣袖里拿出一份文書:


“那個是不行的,用我這個吧。”


張永好奇地打開了文書,一看之下不禁目瞪口呆。這份文書上不但列明了劉瑾的所有罪狀,還有各種證據列舉,細細一數,竟然有十七條!而且文筆流暢,邏輯清晰,語言生動,實在是一篇難得好文章。


他倒抽一口涼氣,看著泰然自若的楊一清,不再多言,收好了文書,掉轉馬頭就此上路。


娘的,讀書人真是惹不起啊!


……


其實那天晚上,劉瑾并沒有回家,他就近睡在了內值房,為的也是能夠隨時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應對。


應該說,他的這一舉措還是收到了一定效果——起碼方便了抓他的人。


正當他睡得安穩之時,忽然聽見了外面喧囂一片,他立刻起身,大聲責問道:


“誰在吵鬧?”


劉公公確實威風,外面頓時安靜下來,只聽見一個聲音回答道:


“有旨意!劉瑾速接!”


劉瑾這才穿好衣服,不慌不忙地打開了門


然后他看見了面帶笑容的張永。


王守仁悟道


終于,在那個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黑暗已經籠罩了寂靜的山谷,看著破爛的房舍和荒蕪的窮山峻嶺,還有年近中年,一事無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來支撐著他的信念終于崩潰了,他已經三十七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風華少年,他曾經有著輝煌的仕途、光榮的出身、眾人的夸耀和羨慕。


那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榮華,羞辱我的尊嚴,使我至此山窮水盡之地步?既然你決意奪去我的一切,當時為何又給予我所有?


奪走你的一切,只因為我要給你的更多。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態。使你困窘潦倒,身處絕境,只為讓你通明人生冷暖。


竹子里沒有,花園里沒有,名山大川里沒有,南京沒有,北京沒有,杭州沒有,貴州也沒有!


王守仁陷入了極度的焦慮與狂躁,在這片荒涼的山谷中,在這個死一般寧靜的夜晚,外表平靜的他,內心正在地獄的烈火中煎熬。


忽然,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間山谷的寧靜,聲震寰宇,久久不絕。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終于在他人生最為痛苦的一瞬獲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風,一朝風月。此一瞬已是永恒。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圣賢之道!


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用了相同的詞語來描述這一瞬——“頓悟”,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王守仁成功了,歷史最終承認了他,他的名字將超越所有的帝王,與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十年前,當我即將踏入大學校園時,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場合,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我記得,當時我礙于形勢,連連點頭,雖然我并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晃十年過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這兩樣東西我還帶著,雖然不多,總算還有。


當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為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堅強,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還不夠壞,經歷的事情還不夠多,吃的苦頭還不夠大。


我也曾經見到,許多道貌岸然的所謂道學家,整日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所作所為卻盡為男盜女娼之流。


我并不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們,在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僅此而已,雖不合理,卻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歷經滄桑苦難之后,都會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其實,人么,不能簡單的分為好人、壞人。本人活了幾十年了,終于領悟到一件事:自己生活圈子周圍沒有壞人,但是有做了錯事、不合適的事、甚至犯法的事情的人,各得其所而已!1


人生很漫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許多人并不知道,其實歷史也是如此。


石悅 2010-07-15 08:32:43

[新一篇] 傅國涌:今天我們走什么樣的路?

[舊一篇] 侯捷:我的電腦探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