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城市與色彩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原研哉、深澤直人、佐藤可士和……這些設計界的翹楚,對關注日本設計的讀者朋友來說,應該不會陌生。而作為這些設計師的前輩,日本設計風格與哲學的開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們更好地呈現了日本設計的發展、沿革、嬗變。日本設計為何會呈現今天的特質?日本傳統文化與歐美文化的碰撞如何影響到日本現代設計理念的形成?


設計師作品背后的構想、生活中靈感的來源,以及提煉創意和建立自身觀點、態度的有效法則,而這些即作為一個廣義的創意人所秉持的生活觀念。它終將通過閱讀影響讀者看待設計的視角和態度,從而去思考和探尋生活本質。



日本的城市與色彩


近幾年,日本城市的混亂顏色已經越來越成為了討論的中心,就好像日本的顏色已經被壞人操控了似的。

我這個年代的人,由于內心最深處還殘留著戰后那灰暗世界的記憶,因此對于美麗顏色的渴望總要比旁人來得強烈些。去年,在蘇聯及東歐旅行返回的路上,我轉移到了飛機的西側,機上那些顏色鮮艷的座椅餐具和椅套口袋里的印刷物就吸引了我的視線,使我當時的心情一下子燦爛了起來。

顏色本身是一種很客觀的東西,它并沒有美與不美之分。對顏色的好惡完全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本能來進行判斷的,對顏色的感覺也因人而異。有人最不喜歡紅色的汽車,而有人則覺得紅色是世界上最美的顏色。有人認為綠色無論涂在哪里都是好看的,因為它接近自然色,而有人卻覺得黑色或是茶色這些帶有日本地方特色的顏色才是好看的。

對街道風景的偏好也同樣是見仁見智。有人偏愛瑞士那樣的城市,覺得那種整潔得不見一片紙屑的狀態才是理想中的美。當然也有人更喜歡新宿的歌舞伎町,覺得在燈紅酒綠的色彩中才能體驗到人類特有的活力。在感覺如此不同的色彩方面想要讓所有人都統一走向一處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時代要創造城市顏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困難。從前那各具特色的城市表情與姿態正在極為迅速地消失。站在日本的地方火車站前,我簡直難以分辨自己現在身在何處。房屋在一座座被逐漸更新換代,同時,原本多姿多彩的風景也在以令人驚詫的速度在全日本范圍內走向整齊劃一。

在步入近代之前,城市在獲取建筑材料上還有許多的限制條件。而出于經濟的考慮,每個村落通常都會選擇本地出產的材料來建造自己的房屋。有些地方是石墻,有些地方是土墻,甚至有些地方是稻草和木板。然后在這些墻上加上瓦片及磚塊這些物品,整個村落就從格式到色彩上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整體。

然而,現代社會要獲得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材料都是十分容易的。自然材料或許還有一些限制,但從工廠大規模制造出來的建筑材料則有數以萬計的種類,使得最終每個建筑物的顏色也會是幾乎讓人難以推測的色彩斑斕。

那么一個典型的日本城鎮是怎樣的呢?我家的屋子涂的是灰漿,鄰居家的是數寄屋風格 [ 譯者注:日本的一種建筑形式,多為按照茶室的感覺而制造的住宅模式。引申為“按照自己喜歡的模式” ] ,而對面的各家呢,有瓷磚的、玻璃的、油漆的、塑料的、鋼鐵的、石材的、磚制的⋯.狹小的地區集合了各種各樣的材料、顏色和樣式,將整個城鎮變得熙熙攘攘。

從便當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本就喜歡將各種各樣的東西一點點排列起來。此外,自從明治時代以來,日本人就同時使用筷子和叉子,平靜地在和與洋這兩種對立的模式中生活著。

更為宿命性的是日本的文字——漢字、平假名、片假名,最近幾年又加上了西文。這四種文字有時豎著寫,有時又橫著寫。文字如此多樣化的國家,除了日本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出來了。然而若是再說到廣告牌及簽名的種類,那么恐怕日本正在逐步走向更為復雜的表情,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匹敵。

然而這種種傾向,從城市的色彩和都市的美感上看卻并非是好事。不止如此,日本社會對于商業主義現在有著過分的寬容,整個城市就像是打翻的玩具箱一般,變得極度雜亂不堪。

當然各種元素的混合及信息化也是一個城市活力的源泉之一,街道中錯落的顏色組成自己的音階,像這樣的國家的確十分罕見。五花八門的東西,都在隨意地奏響屬于自己的聲音。

但是在以連鎖店為首的企業CI化進程中,他們完全不考慮與周邊的關系,這種情況越來越惡化。小商店的遮陽傘都變成了廣告媒體,感覺就像是電視普及前遺留下的壞習慣。既然電波媒體已如此普及了,有心的大企業似乎該主動從戶外廣告撤退下來才對。城市的色彩依然還是不能如設計好的那樣進行統一。如果他們能主動地想到這一點,自覺地為都市的整體美觀做出些貢獻,那該有多好啊!

解決了溫飽問題后,才會開始考慮健康的問題,我想色彩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吧。在色彩的洪流中吃得過飽后,自然到了開始重新看待色彩美感的時候了。

[《朝日新聞》19861023日 朝日新聞社 ]




日本與平面設計


日本,常常被認為是一個精神十足的國家,因為日本人擁有貪婪的好奇心和旺盛的咀嚼力。在日本,中學生里沒有不知道莎士比亞的,因為《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早已不知上演了多少場。披頭士是自然不用說的,還有本杰明 · 布里頓的《為青少年所做的音樂》、戲劇界的阿諾德 · 威斯克也都擁有不少的愛好者,聽說最近指揮家科林 · 戴維斯的樂迷隊伍也開始龐大起來。如果再列舉英國的舞臺藝術,估計也會不相上下。

戰敗后的三十五年里,日本人在莫名的自卑之苦中,從歐美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在科技上,在文化思想領域也勤奮地吸收著歐美的長處。現在的日本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工業大國,受到各國的矚目,也應該歸功于那些年蓄勢待發的努力。

再看今天的日本,其實是以東西方兩條腿在前進。東方和西方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性質分別存在于兩條腿上,共同邁開了不可阻擋的現代化步伐。這樣的一對矛盾體,卻反而使日本顯現出令世界感到驚嘆的無限活力。

日本人可以分別熟練地使用筷子和叉子。而如果非要在二者中選擇一樣,卻也并不會感到困難。這是人們從出生以來一直伴隨他們的兩種工具。早餐是日式的,午餐可以是中國風味,而到了晚餐則會像歐美人那樣將正宗的西餐送入口中。有人會先在西式浴池里沐浴,再到榻榻米的房間就寢,也有人先使用日式的衛生間,再睡倒在西式的大床上。無論哪一種習慣,都不算少見。

文字也不例外,橫向與縱向書寫皆視需要而定。書籍、雜志、教科書等也同時存在左翻和右翻的兩種習慣。而語言中,漢字表形、平假名表音、片假名則書寫英語等外語。數字也分為兩種,加上布滿招牌和廣告的英語、法語的羅馬字,日本人就生活在這四種文字之中。

從早上五點半直到半夜兩點,電視都在不停歇地播放著豐富的節目。從武士劇到意大利歌劇,從相撲到棒球比賽,從演歌到搖滾樂,六七個頻道里這些不同的內容交替出現。

近來在日常生活中穿日本民族服裝的人漸漸少了,但是在婚禮等場合,卻常能見到新娘的和服裝扮與新郎的禮服搭配同時出現的情景。好像日本人就是喜愛這種混合式的生活,對能夠帶來便利、興趣的其他文化,他們不但不抵觸,還會將它們吸收到自己的生活中,完美地同步發展,這似乎體現了日本人某種不尋常的能力。

街道上,民謠酒吧與迪斯科舞廳并肩排開;購物中心里,法國奢侈名品店和本地女士們自己經營的“茶浴”與“插花”店互相依偎;美術館中,有西洋畫展也有日本畫展;音樂廳里,有西洋樂團的演出,也有日本傳統的邦樂 [ 譯者注:邦樂和邦舞是日本傳統音樂和古典舞蹈的統稱 ] 表演;舞臺上,有西方舞劇也有日本舞蹈;而建筑上,西式房間與日式和屋也是同時存在的,還有新劇和歌舞伎等等。對于這一切,日本人從未感到過任何不妥。

而觀看現在的日本平面設計,就仿佛是瀏覽當今日本文化的縮影一般,各種內容的豐富與重疊都一覽無余。

設計的主題并不局限于運動、時尚、娛樂、工業、飲食、器具和風光等題材。表現手法也不止于照片,而是從油畫、彩粉畫、鋼筆畫、蝕刻畫等西方手法到水墨畫、木版畫、剪紙畫等東方手段都被相得益彰地使用著。載體也從報紙、雜志、海報橫跨廣告、社論、電視等多樣化的媒體。而網絡這一高密度的媒體,最終將超大量的信息傳送到日本的每一個角落,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由此已經越來越顯著了。

1603年到1860年的將近三百年,日本經歷了漫長的閉關鎖國,那是歷史上難得的幾乎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日本獨特的文化就是在這特殊的三百年和平中慢慢地沉淀而成的。在這漫長而和平的時間里,人們漸漸地學會了將時間充實地利用起來。他們發展出了技藝精湛的工藝、宏偉壯麗的演劇,還學會了如何將花卉盆栽等植物變種、如何培育觀賞魚等,而這些文化不是依靠貴族王侯的強大后盾,而是完全由平民自己創造出的。

并且我發現,在日本這個國家,完全沒有像英國那樣的皇家芭蕾和皇家歌劇。除了中世紀的雅樂和能樂,歌舞伎、文樂、邦樂、邦舞等無一不是平民們從愉快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在飲食方面,日本也沒有西歐那種王室菜系。像壽司、天婦羅、雞素燒等這些日本特色的代表性食物,也全是出自民間。“浮世繪”版畫在十九世紀末風靡歐洲以前,也只是歌舞伎明星的肖像畫、情色畫和風景名勝的明信片而已。從那時起,日本的老百姓就已經練就出了好與壞、有趣與無聊或華麗與素雅的鑒賞能力了。這些都幫助日本人形成了那種對現代平面設計的苛刻鑒別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自江戶時代起,城市中的商人就開始混合了農村情感,這使得日本更加朝著活躍的大眾化社會發展。從戰敗后的廢墟中走出,日本的設計師們積極地去海外考察,向歐美學習。但我卻從未聽說過這些平面設計師中有哪一位是依靠著國家的資金支持去留學的,他們大多是自費或是由企業派遣出去的。從這點,就可以看到日本民間力量的積極活力,以及日本商業的自立精神。

在單一民族和單一語言構成的環境中,日本人自然是厭倦了乏味和無聊,他們向往一種富于變化的氛圍。于是,季節、文學等因素被融入到紋樣、圖案的設計中,在多樣化的過程中尋求豐富的情感表現。日本料理也是如此,它不是奉上單一而大量的食物,而是讓你能夠將各式各樣的食物都品嘗一點。這就已經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了日本文化的本質。所以平面設計也不會例外,日本人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比如日本人并不擅長外國人那種大膽直接的宣傳,他們更喜歡委婉和耐人尋味的手法。而由于好奇心旺盛,他們缺乏對大膽思想進行佐證,并以強烈的樣式進行統一、建構秩序的能力。雖然可以說日本人是在傳達意識,但也不能否認其中存在沉溺于裝飾性的成分。平面、城市招牌中出現的歐洲文字,與其說是在傳遞語言信息還不如說更像是為了營造西歐氛圍而做的裝飾。日本平面設計中對西文的使用,和瑞士那些同時混雜著英文、法文、德文的設計有本質上的不同。

而除了裝飾性,日本的設計還有平面化的傳統背景。與雕刻相比,日本人更偏愛繪畫,與書相比,他們又更喜歡卷軸。再看看鞋子與木屐、椅子與榻榻米的對比吧,不難發現這其中對平面的偏好。再比如和服,它不像西方那種把布料剪裁成多片,再按照人體曲線來立體地縫制,而是將直線剪裁的布料盡可能少地縫合,讓人體去配合衣服。雖然款式相對固定,但那不同質地的布料和不斷變化的圖案花紋仍然讓人感到無限的樂趣與享受。

在色彩上,比起用豐富的色點構筑出陽光下的形體,日本人則選擇用多種平面色彩來進行對比。而在西歐交響樂追求立體混聲結構的時候,日本樂器卻在用古琴和尺八探索直線性音色的美感。

這一切讓我不禁感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與平面設計這一工作是多么契合。而日本人的好奇心、在裝飾與平面上強烈的創造性與感受性,至今還在延綿不斷地灌注到平面設計之中。

SD 1980年 ]


以上選自《設計的覺醒》,田中一光著,朱鍔譯。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2009年11月。


田中一光

田中一光,日本卓有成就的平面設計家,在世界平面設計界中,也占有相當的地位。作為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史上屈指可數的靈魂人物之一,田中一光推動著日本設計從啟蒙走向成熟,并培養了一批如原研哉、橫尾忠則、淺葉克己、松永真、佐藤晃一等當今日本設計界的中堅力量。田中一光深愛設計這一幕后的工作,他耀眼的才華,獨具魅力的人格,以及對設計的一生執著,使他成為一代日本設計師心中的榜樣與精神領袖。


理想國 2015-08-23 08:47:17

[新一篇] 別后一甲子,你是人間四月天——追憶林徽因

[舊一篇] 英雄不邪是死英雄,美人不淫是泥美人 朱新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