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看美國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林達,是一對美籍華人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筆(網)名。夫為丁鴻富,妻為李曉琳。他們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曾在黑龍江省插隊。1991年移居美國。

  林達,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被譽為是介紹美國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國的托克維爾。同時,林達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等報刊開設專欄,不僅有時事評論,還有散文和特稿。林達的文字樸實自然,富有洞見,寫作領域涉及憲政、法治、歷史、國際關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作品有:“近距離美國”系列

  《歷史深處的憂慮》(之一)(臺灣版名《辛普森案的啟示》)

  《總統是靠不住的》(之二)

  《我也有一個夢想》(之三)

  《如彗星劃過夜空》(之四)

《歷史深處的憂慮》

  

 

  美國的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和大多數留學生及新移民一樣,當我們一腳踏上這塊廣袤的陌生土地時,最初落腳點的選擇是十分偶然的。我們落在了一個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環境平常而寧靜。周圍的美國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勞作,過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謀出一番好的光景,對他們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還來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就立即把我們投入了同樣的辛勤勞作之中。這樣,我們和周圍的普通美國人之間,自然就有了共同謀生而產生的共同語言,也有了共同的經歷,共同的喜怒哀樂。不少美國人還成了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無形中發現,美國已經漸漸地從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來,變成了腳下實實在在的土地,變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場,變成了一個一個美國人。

  我們也有過被稱之為“邊緣人”的苦悶。我們顯然不可能在進入這一塊國土的同時,就在一瞬間也進入它的文化,而原來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長地遠而漸顯陌生。在實際生活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會經常驟然直率地在我們面前相遇碰撞,一開始真有無所適從亦無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時間長了,我們開始對“邊緣人”的處境逐漸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靜下來,我們發現自己第一次能夠這樣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同時和兩個文化保持一個不遠也不近的距離,它們不僅開始有可能化為一片風景,而且第一次向我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意義。

  “邊緣人”的苦惱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兩個強勢文化聚焦在一個小人物身上而產生的悲劇性效應。我們慶幸自己能夠脫身出來。但是,我們的處境使我們不可能不想到,作為一個夾縫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與壓力,那么,當這兩種文化兩個大國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實際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說是危機四伏似乎也并不過分。我們所處的位置,使我們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們的差異。我們發現,它們不僅有各自圓滿的價值體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語匯、語境和邏輯。有時,從一個大前提出發,順著各自的邏輯走去,竟會走出風馬牛不相及的結果來。在這樣的基礎上,對話只可能顯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舉手相迎或嚴辭相拒的決定之前,還有一段相當艱苦而漫長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須去走。否則,輕易稱“是”顯得沒有根據,動輒言“不”也容易文不對題。更何況,歷史已經規定了它們不可能永遠回避。它們都已嘗試過這樣做,但是,眼看著毫無結果,于是,它們又試圖相互走近。有時,如果不暫時和自己的習慣思維方式生生拉開一段距離,就無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們則是以一個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這個陌生的國家。既來之則安之,這也是我們的必由之路,我們也別無選擇。

  美國不是一個善于遮羞的國家,它投出一片陽光,就落下一片陰影。它全部的陰影都毫無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個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們這樣的平常外來者,也會一眼就看出一大堆毛病來。但是我們馬上就明白自己必須從沾沾自喜中醒來,因為后來很快發現,這并不見得就一定是自己比美國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銳。他們似乎也很清楚有這么一片陰影,他們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認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陽光,你就躲不開身后的陰影。我們開始奇怪,美國人在容忍這片陰影的時候(這種容忍常常使他們痛苦不堪),什么是他們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們在尋求著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價呢?對于我們,這真是一個問題。在了解它的過程中,我們對這個歷史短短的陌生國家產生了與日俱增的興趣。

  根據自己作為一個平民的經驗,我們發現,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簡單的交往。不論一個大國看上去有著多么堅硬的外殼,它的人民都是一個個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國也就是這些平常人組成的。當人民成為朋友,交流變成友誼,相互了解自然就開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寬廣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 總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們逐漸給自己在國內的好朋友寫了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們分享我們的所讀所見所聞所思。在此,衷心感謝三聯書店的編輯和所有幫助這本書出版的朋友。
   《總統是靠不住的》
  

封面

對于我們來自大洋彼岸的平民來說,一踏上這塊新大陸,自然感覺新鮮事就特別多。你就想想吧,就連“美國總統是什么”,都會成為一個問題,需要去了解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本書是《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的姐妹篇。作者繼續以信件的形式,從“美國總統是什么?”這樣一個問題開始,用一連串的故事,層層鋪排出美國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地了解美國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統中,通過“平衡和制約”去實施對權力的監督和限制

   《我也有一個夢想》
  

封面

  本書通過精彩動人的故事,展示了與美國種族問題相關聯的社會意識和法律演進史。介紹了在契約社會里,立法的民眾基礎、法律對人性的思考、法律的變化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等問題。通過作者的敘述,讀者能夠看到:在法治國家里,民眾、尤其是弱勢人群怎樣運用法律,經過長期抗爭,取得自身權益,并由此推動全社會認識的深化,使整個國家在消除不公正的歷史進程中取得穩定的進步。

  《如彗星劃過夜空》

  

封面

  本書首先通過1787年美國費城制憲會議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國憲政民主從源頭、發展到相對成熟和付諸實踐的基本過程。作者循著制憲會議的進程,一步步講述并層層推出對美國憲法中有關制度設計的思想土壤、歷史機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國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對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時,遵從游戲規則,于交鋒和妥協中顯示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對美國憲政制度中可憂慮的問題和歷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過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越戰運動中,《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在披露所謂“五角大樓秘密文件”的事件中,憑借憲法權力,與當時的美國政府行政當局抗衡的故事,凸現了美國式民主的運作機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機中的困境。


網載 2012-03-06 21:51:53

[新一篇] 高行健和王蒙不一樣

[舊一篇] 讓封閉勞頓的心靈豁然開朗:空谷幽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