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 掏耳朵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習慣,耳道中傳來的那種酥麻麻的感覺讓人通體舒暢,以前老理發師傅都有一手掏耳屎的好功夫。不過,在耳科專家看來,掏耳朵這樣的小動作,卻隱藏著大風險,如果不是特別需要,還是不要隨便挖比較好。 人們掏耳朵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清理耳屎,耳屎在醫學上被稱作盯聹,是外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從理論上來講,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為外耳道內耵聹可借咀嚼、張口等下頜運動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而且,耵聹也并非是一無是處的廢物,其對外耳道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種感染,并黏住進入耳道的灰塵等,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還可防止小蟲接近。 也有不少人掏耳朵是因為外耳道瘙癢,或者干脆是為了享受掏耳朵的快感。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將工具深入耳道挖都容易造成耳道損傷。王武慶解釋,耳道皮膚比較嬌嫩,如果掏耳朵用力不當,最易造成外耳道損傷感染而成癤腫,引起耳部疼痛,嚴重者可致聽力減退。 常掏耳朵還可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反而促進細菌生長,導致耳道奇癢、流黃水,并且使外耳道皮膚長期慢性充血,還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反而會更多。 另外,由于耳道較深,工具深入耳道后對深淺稍有控制不當就會觸及鼓膜。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厚度僅有0.1毫米。一旦鼓膜被刺破穿孔,人就會失去聽力。只有當某些人的耵聹過多,引起耵聹栓塞,堵塞耳道影響聽力時,才是真正需要掏耳朵的時候。不過也最好去醫院請耳科醫生幫忙清理耳道。醫生會在耳鏡的幫助下,使用甘油將耵聹軟化,在不傷害耳道的情況下清理。 棉簽掏耳朵挺多余 沐浴、游泳、耳朵入水,拿根小棉簽小心翼翼地深入到耳朵內吸吸水,這是很多人常見的做法。掏耳朵純屬多此一舉,耐心地等待它自動剝落。 無論干耳垢還是油耳垢,平常都不用自行清理。因為不用你請,耳垢自己會進行一場長途旅行。只不過,這是名副其實的“蝸行”。有研究者做過實驗,滴了一小滴墨水到外耳道,最終,那滴墨水大約花了6個月到達外耳道口。
(網絡圖片)
2015-08-23 08:54: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