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了個蔣經國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嫉惡如仇 從善如流
楊恒均微信號:yanghengjun2013

歡迎分享轉發


為民主自由打拼甚至犧牲生命的受壓迫民眾并不少見,可為民主而最終站出來推動和平轉型的獨裁者幾乎是鳳毛麟角的——中國出了一位,他就是蔣經國!




22.jpg

文 | 楊恒均


六十年代,一位美國議員到臺灣對蔣經國說,要反攻大陸的話,得趁早。理由是任何年輕人被共產黨教育十年,一輩子就都是“頑固的共黨分子”了。言下之意收回大陸也收不回人心。蔣經國聽到此語,回頭對助手調皮地眨眨眼,因為他本人就是在當時共產主義的大本營蘇聯被洗腦了整整十二年。


究其一生,蔣經國身上的馬克思主義氣味與社會主義思想還真是很濃的。他常常一身布衣深入民間,訪寒問苦,這在軍裝筆挺的國民黨精英中還真是少見的;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像他父親那輩一樣對共產黨表現出應有的“刻骨仇恨”,他早期對臺灣的改革,和他莫斯科老同學鄧小平在中國大陸所做的幾乎一模一樣。這都讓他成為國民黨中的異類,經常遭到非議甚至攻擊。當他選定的接班人李登輝被情治機關發現早期曾參加共產黨組織時,他揮揮手表示“就這樣了”。


蔣經國被譽為臺灣現代化的推手,雖然是獨裁者,但卻把自己變成了最后一個獨裁者。當然,他并不是沒有爭議的,我接觸的一些民進黨人士就對他執政幾十年里鎮壓異議人士耿耿于懷。國民黨撤到臺灣后到蔣經國去世的38年間,處死了4500人左右。看到1949年北京開國大典城樓上站的那些“投共叛變”的國民黨人,撤到臺灣的國民黨政府瘋狂獵殺“潛伏”的共`黨分子,似乎不難理解,而這個工作就是由蔣經國執行的,其中不乏濫殺與借機殺害異議分子。


這波獵殺過去后,蔣經國對待異議分子的態度有所改變,從不殺到不流血,到大度包容允許競爭到開放報禁、黨禁,不過,直到他死之前不久,臺灣關押追求民主人士的行動都沒有停止。推崇蔣經國沒錯,但不能過分美化歷史,否則會看不清未來的。


重溫蔣經國歷史,我最想搞清楚的是,他在死之前松開緊握權力的雙手,兌現他們父子承諾了大半個世紀的言論自由和民主選舉,到底是他從始至終的“宏圖大計”呢,還是在各方勢力逼迫之下的“萬不得已”?如果是前者,是什么阻止他拖了幾十年?如果是后者,又是哪些力量促使他臨死之前硬是從一位獨裁者搖身一變而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民主先行者之一?


雖然有不少身邊人回憶蔣經國一生中多次提到世界潮流,談到民主是臺灣必走之路,但我仔細查看并對比了一下,如果僅僅從留下來的文字看,他對西方民主的論述甚至還沒有毛澤東當年鬧革命時候說的深入和激動人心。而他在臺灣實際掌權后的所作所為,包括對異議分子、黨外人士的讓步與妥協,也大多是從“保黨”的立場出發的,他可能到死都并沒有認為這些力量會取代國民黨——更不用說接受西方的靠選票完成“政黨輪替”的理念了。


而蔣經國無論是集中力量發展經濟,還是后來開始重視人權,逐步民主化,當時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對付臺灣最大的敵人——對岸的共黨政權。他曾經用臺灣取得的經濟成績在國際社會上贏得了對大陸的第一波戰役,而當大陸也改革開放,尤其是中美建交后,他預感大陸的經濟在鄧小平領導之下遲早會發展起來,于是又生出了用“民主”來擊敗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大陸,繼續保持“民主臺灣”在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眼中的優勢地位。


這樣看來,蔣經國在口頭承認民主潮流不可逆轉之時,更多的是把民主當成了一種生存的工具與對付中`共的武器。更有意思的是,他打內心深處意識到,獨裁者沒有好下場,誰能領導“國家”走向民主,誰就是偉人。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怪異的現象,他對那些要求解除報禁、黨禁的異議人士絕不留情,而最后卻由他親自動手實現了異議人士的愿望。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五十年代臺灣當局嚴厲判處《自由中國》主編雷震十年徒刑,而翻開雷震當時的主張,發現幾乎原封不動被蔣經國后來一一實現。這可能是我說的“最聰明”的獨裁者:他們獨裁一生,享盡榮華富貴與無限的權力,卻在最后反手一擊,硬是把自己弄成了歷史偉人——歷史上這樣的人并不多,絕頂聰明的蔣經國就是其中之一。臺灣可以搞民主,但絕不是通過你推翻我的威權統治來實現民主,而是我自己通過威權的手段,最后實現民主。獨裁在我,民主還是我。


這恐怕也是蔣經國爭議最大的地方吧。因為那些反對他的人可以說,臺灣早就應該民主了,正是因為蔣經國的倒行逆施,才從雷震的五十年代(甚至早至大陸時期)硬是拖到了九十年代。這就扯出了我們必須思考的第二個問題:一個獨裁或者威權統治下的國家,什么時候實現民主更合適?


支持蔣經國的人大多認為,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臺灣允許反對黨、容忍更高層級選舉的條件根本不存在,如果貿然實行民主,臺灣本省人甚至臺獨勢力肯定會(依仗人多而)上臺,最終引發戰爭甚至導致臺灣滅亡,也有認為臺灣當時的經濟也不夠發達……經過經濟大發展,尤其是威權統治下幾十年逐步完善的法治和一步一步擴大的有限自由,蔣經國不是遏制了臺灣民主的發展,而是控制、引導和培養了一個成熟的臺灣民主。


如果細讀蔣經國時代的歷史,上面的觀點不無道理。你會發現,貫穿蔣經國時代,他在人權、自由和民主上每走一步,幾乎都受到了那些要維護“蔣家王朝”的國民黨強大勢力的阻擾。很多時候,是下面的那些國民黨右派試圖壓制、鎮壓民主力量,而蔣經國卻借助強大的權威逼迫他們“改弦易轍”。有好幾個場合都讓我聯想到,如果蔣經國沒有借助警特和他父親建立了如此強大的權威,他根本不可能走到最后,很可能被更保守更頑固的勢力趕下臺。


蔣經國對國民黨內反對他的那些力量尤其是頑固勢力,一向不輕饒,說流放就流放,從不后悔,可對于那些追求民主的人士包括民進黨彭敏明等,總是耐心爭取,試圖把他們納于體制內(謝天謝地,他們大多拒絕了),同他一起共同改革,碎步走向民主。說到這里,連西方人也承認,深得儒家精髓的臺灣,無論是蔣經國,還是那些反對他的人,都采取了某種不走極端的“中庸”之道。那些極端反對民主的當權者,還有那些試圖使用極端手段實現民主的反對派,都被蔣經國收拾了,留下的溫和獨裁與溫和民主派最終推動了亞洲最平和的民主轉型。


當然,沒有臺灣民間的民主力量和黨內的開明派,我相信蔣經國絕對不會主動松開權力,臺灣前赴后繼的民主力量,促成、迫使了蔣經國兌現半個世紀前的承諾。這并不能減低蔣經國的歷史功績,哪一個獨裁者沒有來自黨內外與民間的強大民主力量的沖擊?但有幾個會像蔣經國一樣悟出并踐行“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么時候不去用它”的道理?又有哪個緊抓槍桿子與筆桿子的強大的獨裁者面對弱小的街頭群眾時會說出“抓人解決不了問題”的話?


雖然沒有多少文獻描寫蔣經國的內心世界,但整整有十幾年時間里,他都面臨這樣的困境:他有意走向自由開放,實行法治,一步一步走向臺灣式的民主,可只要他稍微松開一點權力,自由派與本土聲音就大了起來,而矛頭幾乎都是針對他的。翻開蔣經國最后要走前放開報禁之后忽然出現的那幾十份報紙吧,幾乎每一份都在批評、攻擊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第一次完全允許放開報禁的蔣經國……


這就是試圖改革的獨裁者的困境!稍微不好,你可能下野,可能成為戈爾巴喬夫,甚至可能成為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失敗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獨裁者寧肯繼續緊握權力,不見棺材不落淚,或者走回頭路,效仿歷史上那些“最成功的獨裁者”。而中國的蔣經國,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哪怕那是在他死之前不久才做出最關鍵最重要的選擇。這就是蔣經國的最大意義。


當然我能理解在臺灣,蔣經國的意義可能會越來越小,畢竟那里有整整一代為民主付出了血和淚的普通人,可對于中國和整個世界來說,蔣經國的意義不可小覷:為民主自由打拼甚至犧牲生命的受壓迫民眾并不少見,可為民主而最終站出來推動和平轉型的獨裁者幾乎是鳳毛麟角的——中國出了一位,他就是蔣經國!


中國出了個蔣經國……


楊恒均 2014年11月28日 臺灣第N次民主選舉前夜



網載 2015-08-31 09:32:13

[新一篇] 臺灣的亂象是民主太快造成的?

[舊一篇] 易中天: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制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