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譯文]  有位客人從老遠的地方趕來,送給我一封信。

   [出典]  漢  無名氏  《飲馬長城窟行》

  注:

  1、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2、注釋:

     綿綿:延續不斷,形容草也形容對于遠方人的相思。

     宿昔:指昨夜。

     展轉:亦作“輾轉”,不定。這里是說在他鄉作客的人行蹤無定。“展轉”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詞。如將這一句解釋指思婦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說她醒后翻來覆去不能再入夢。

     枯桑:落了葉的桑樹。這兩句是說枯桑雖然沒有葉,仍然感到風吹,海水雖然不結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遠方的人縱然感情淡薄也應該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媚:愛。言:問訊。以上二句是把遠人沒有音信歸咎于別人不肯代為傳送。

     雙鯉魚:指藏書信的函,就是刻成鯉魚形的兩塊木板,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里面。一說將上面寫著書信的絹結成魚形。

    烹:煮。假魚本不能煮,詩人為了造語生動故意將打開書函說成烹魚。

    尺素:素是生絹,古人用絹寫信。

    長跪:伸直了腰跪著,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后根上。跪時將腰伸直,上身就顯得長些,所以稱為“長跪”。

    “上”、“下”:指書信的前部與后部。

 

    3、譯文1:

      河邊春草青青,連綿不絕伸向遠方,令我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遠在外鄉的丈夫不能終日思念,但在夢里很快就能見到他。

  夢里見他在我的身旁,一覺醒來發覺他仍在他鄉。他鄉各有不同的地區,丈夫在他鄉漂泊不能見到。

  桑樹枯萎知道天風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鄉的游子各自回家親愛,有誰肯向我告訴我丈夫的訊息?

  有位客人從遠方來到,送給我裝有絹帛書信的鯉魚形狀的木盒。呼喚童仆打開木盒,其中有尺把長的用素帛寫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讀丈夫用素帛寫的信,信中究竟說了些什么?書信的前一部分是說要增加飯量保重身體,書信的后一部分是說經常想念。

    譯文2:

      河邊的草又返青了,綿綿不盡地思念遠征的丈夫。相隔遙遠,思念又有何用,只能在夢中相見。夢見丈夫在我身旁,醒來才知仍在遠方。在遠方飄忽不定,輾轉不得相見。桑樹枯了,天已涼了,連大海也知道冷意。人家各自相聚相愛,誰又來問候安慰我呢?忽然有客從遠方來,捎來丈夫制成魚形的書信,急忙叫兒子打開信封,從中取出書信,恭敬地跪地讀信,急于知道信中寫些什么?首先囑咐注意飲食冷暖,隨后傾訴無盡的思念。

    4、 “飲馬長城窟行”是漢代樂府古題。相傳古長城邊有水窟,可供飲馬,曲名由此而來。這首詩在《文選》載為“古辭”,不署作者。在《玉臺新詠》中署作蔡邕。是否為蔡邕所作,歷來有爭議。  

     《樂府詩集》是一部總括歷代樂府歌詞的名著,是我們研究樂府的最重要的典籍。是上古至唐五代樂章和歌謠的總集。所收作品以漢魏至隋唐的樂府詩為主,全書共100卷。編者郭茂倩。南宋初期人。祖籍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生卒年及經歷難以確考。

    《樂府詩集》一書,在編輯上有顯著的優點;各類歌曲都有總序,每曲都有題解,對各種曲調和歌辭的起源、發展均有考訂。在編次上,古辭列在前面,歷代模擬作品依次列在后面。尤其是集中還收錄了先秦至唐末的一些民間歌謠,由于漢代一度撤銷樂府,中斷采風,民間歌謠已流傳不多。《樂府詩集》中的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古代詩歌的發展及民歌對詩歌的影響便更顯得彌足珍貴。另外,集中所收,諸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吳歌》、《子夜歌》等作品,皆成了臉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

    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


    5、相思是心靈深處那一縷痛苦卻美麗的情愫,兩個人因某種原因不能相聚,你思念著我,我思念著你,魚雁傳書,互訴相思,其情纏綿,其意深摯,苦澀的甜味氤氳在心頭,化作晶瑩的相思淚,一滴滴綻放在孤獨的歲月里……

    飽受相思之苦的讀者一定不會同意我的觀點,他們渴望的是團聚,然而,當他們相聚后,當他們追憶往日的相思時,或許會同意我的觀點吧?時空的距離產生美,當我們回首往事時,過去的相思就會成為溫暖的記憶;當我們品讀他人的相思時,也會感受到人間真情的美麗。
我談相思,并不是我曾有過相思的情感經歷。年輕時,我也曾喜歡過幾個女孩,但都是剃頭担子一頭熱的單相思。那時的女孩寧愿嫁給工人大哥,也不愿下嫁給孩子王,更何況我那時還是農村的孩子王。眾里尋她千百度,總算找到了一位愿意下嫁的女孩,也就是女兒她媽,這是我三十歲以前最大的驕傲與成功。從認識妻子起,除了幾次的出外學習與旅游,我們就沒有分開過。天天見面,相思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我談相思,只是因為我在品讀他人相思時,發現了它的美麗。燭影搖紅,皓腕如雪,蠅頭小楷在桃紅色的信箋上行走,春閨的寂寞、無盡的思念、深情的祝福、無望的期待凝結成一個個娟秀端莊的漢字;驛路孤館、塞外邊疆,燈前抱影,望月懷遠,孤獨的月光把身影拉得很長——很長——

    現代社會科技突飛猛進,高速列車、空中客機、手機電話、電子郵件、電腦視頻等高科技產品大大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海角天涯仿佛近在咫尺,整個地球就像一個村莊。失去了產生相思的距離,相思也就日漸成為了一種稀有的情感,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只能在故紙堆里找尋它的芳蹤了。我們沒有理由像保護稀有生物或文化遺產那樣阻止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畢竟相思是人生的一種缺憾,然而,失去相思不也是人生的一種缺憾嗎?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與舒適時,也正在失去古典優雅的美好情致,由此看來,完美何嘗不是一種缺憾呢?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閨中思婦,獨依欄桿,舉目四望,河水悠悠,芳草青青,又是一個春天來了!春天是美好的季節,百花盛開,姹紫嫣紅,自己何嘗不是這百花園中嬌艷的生命呢?花一樣的容顏,花一樣的芬芳,花一樣的情懷,花一樣的惆悵。無人欣賞的失落,獨守空閨的寂寞,思念的野草在心頭瘋長……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山水迢迢,相見無期,唯有在夢中才能與思念的人兒相聚,相聚的歡悅化作幸福的淚滴,滴落在枕畔,枕畔的鴛鴦也淚眼蒙蒙……

    “宿昔”可能就是“夙夕”的音誤,朝也想來,夜也思,整日魂牽夢繞的都是遠方的他。癡情的守望是痛苦的,女子的青春在守望中消磨殆盡,她永遠無法享受愛情生活的溫馨和浪漫,伴隨她的只有孤獨的身影,只有那縹緲的夢。癡情的守望也是美麗的,愛的高貴與堅貞在守望中超越了俗世的誘惑,凈化成圣潔而美麗的愛情之花。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夢境是現實生活的折影,新婚燕爾的溫柔,兩地分居的思念,交織在一起,融進了虛幻的夢里;夢境是現實遺憾的補償,然而,夢境中片刻的溫柔又怎能驅散那無窮無盡的思念呢?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為了“修、齊、治、平”的抱負,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計,游子在外漂泊,走過一山又一山,走過了一水又一水。無論他們走到哪里,他們的背后始終有著牽掛的目光。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枯死的桑樹在風中孤獨的守望,這觸目驚心的形象不正是閨中思婦自身的寫照嗎?悲歡離合,冷暖自知,他人永遠是看客。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他人家人團聚樂融融,自己勞燕分飛苦戚戚。人痛苦的時候最需要訴說,可是有誰愿做你的聽眾呢?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在癡癡的守望中,終于盼來了他的消息,這該是何等的興奮,何等的喜悅啊!

    幽默是心情的風向標,心中充滿悲苦時又怎能有心情和孩子們打趣呢?收到丈夫的來信(古時候,信箋藏于雙魚形狀的木制信封中),她一掃往日的憂慮惆悵,“孩子們,把魚烹了!”幽默的話語中透露出心情的輕松與喜悅。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她希望他能說他一切都好,她希望他能說“我想你”,她希望他能說不久將回歸家中……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多保重身體,我永遠想你。可是歸期呢?君問歸期未有期!六個字樸素至極,深情至極,哀痛至極!


    6、"鯉魚傳書"是我國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典故。相傳商末姜子牙垂釣渭水,獲鯉魚,剖之,見一書信,預言他將受封于齊地。后果真應驗。“鯉魚”因此成為書信的代稱。

     《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

     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據聞一多考證:“雙鯉魚,藏書之函也。其物以兩木板為之,一底一蓋,刻線三道,鑿方孔一,線所通繩,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為魚形,一孔當魚目,一底一蓋,分之則為二魚,故曰雙鯉魚也。”

 

    7、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中秋嘉辰,家人畢集歡宴,余獨戍居關中,胸中未嘗未有摩詰重陽登高之憾。次日知有故人旅經長安,意外之外,復甚欣喜。年前及今,未嘗謀面已越半載,種種思緒,雜糅胸中,亦盼暢談以慰長想。憶及余年前上京遣懷,惶惶之際,故人清晨被雪,站臺接余,感激之下,亦復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余自幼及長,親戚之外,同窗相識之中,得遇甚多良師益友,此生何幸也!


   8、魚文化以各種形式表現在民俗和藝術等各個方面。人們在捕魚、食魚和用魚祭祀等生產生活經歷中,給魚注入了多彩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古詩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傳說,以絹帛寫書信裝在魚腹中傳遞的,謂之:“魚傳尺素。”所以,書信又有“魚箋”、 “魚符”、“魚契”之稱。把魚視為民間吉祥物,這是因為魚與“余”是同音,從而產生出對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中原地區現仍保留著年除夕之魚,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習俗,謂之“年年有余”。


   9、 兩千多年來,鯉魚一直被視為上品魚,關于鯉魚的詩詞、故事更是無數。自古相傳的“二十四考孝”中,就有一則“臥冰求鯉”的故事。黃淮一帶更有“沒有老鯉魚不成席”之諺語。古人還把鯉當成書信代用品,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鯉魚象征著勤勞、善良、堅貞、吉祥。贈鯉以示尊敬和祝賀。以鯉示為吉慶有余的年畫是久傳不衰。

    元代,波斯人通過絲綢之路將鯉魚帶往中亞細亞飼養。1150年,歐洲十字軍東征,將鯉魚帶往奧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國;1560年進入普魯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羅斯歐洲地區;1830年傳入美國。如今,鯉魚已成為一種世界性養殖魚類。


    10、書信的典故

  雁足寸心: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 漢書·蘇武傳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其實這是漢朝外交官編的一個故事,是匈奴內部人走漏了蘇武在北海邊牧羊的消息,為了保護線人,漢朝編了這個故事向匈奴交涉。所以,后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雙鯉尺素: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青鳥傳書:故事講的是漢武帝時,有青鳥飛集殿前,東方朔曰:“此西王母欲來。”有頃,王母至,青鳥夾侍其旁,后人因此以青鳥喻使者。

  誤托洪喬:故事出自《世說新語》,有一個叫殷洪喬的人,去豫章上任時,很多人都求他捎信,可這個人不講信譽,當走到一條河邊時,將所有的信都丟到了河中,口中念念有詞:“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


    11、鯉為我童年少年時黃河畔常捉之魚。據豫菜美食家說,世上只有我的北中原此一河段之中的黃河鯉魚最為肥嫩純正。黃河在此段河床最寬的緣故。

     多少年過去,那些金色鯉魚仍在我夢里飛翔。在古詩十九首里飛翔。

     有一年我客滯在一座喧囂的城市,夢到了魚,就以水墨試之,畫了許多尾鯉魚,在宣紙上此魚仍沉浸在時間上游,在最深的童年夢里,猶有潑刺水聲。落款宛如點點紅鱗。

      后來再讀《漢樂府》,每每讀到“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拍案,意為如此之遠送兩條小鯉魚,且將信藏到鯉魚腹中,奇詭。漢人多奇矣。不怕魚臭乎?

     五年后又讀,不料竟是鯉魚的錯誤。方知“雙鯉魚”是信函的代稱,信函之使的古典鯉魚。

     我翻檢舊書,看到一幅木版畫,古人原來是將信藏在刻成魚形的木函之中,木函一底一蓋,一上一下,故稱,相當于我當年寄情書時制造的厚牛皮紙信封。后面有“呼兒烹鯉魚”句,木魚自然不能烹煮,恰恰是取信時主人歡樂生動的說法,一時,詩意相適釋然也。


    12、自古以來,人們對魚寄托了豐富的內涵:魚,是“鮮活”的象征,多吃魚“聰明靈活”。魚與“余”同音,“吉慶有余”“年年有余”可寫成“吉慶有魚”,“年年有魚”,都有喜慶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魚,乃美味佳肴,“魚,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魚者,信物也,古時絹帛寫書信裝在魚腹中傳遞,謂之:“魚傳尺素”。古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然而,魚,更深厚的意義在于,魚跳龍門、鯉魚翻身、龍騰魚躍等等賦予了魚積極向上、迎難進取、奮力拼搏、不屈不饒最美好的生命和象征。


   13、 古時傳書困難,于是有了鴻雁傳書的神話故事。“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尺素”、“雙鯉”、“紅箋”這些清亮的詞匯中不難看出人們對于接到書信之后的欣喜。如果在戰亂時侯,一封書信輾轉數月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便是“家書抵萬金”了。書信承載著情感,記錄著歷史:魯迅先生和夫人許廣平的《兩地書》,若不是書信何以流傳于世?傅雷的家書,梁實秋的情書,每封書信又何嘗不是一篇美倫美奐的散文?

     沒有書信的日子里,依然會在暮色蒼茫的懷想中,輕輕翻閱塵封已久的舊書信,重溫往昔那份情感的古樸與純真。仿佛又感受到那親情與友情穿過遙遠的時空隧道,在心底激起層層漣漪,思緒便飄到很遠很遠……


    14、書信,它是聯系兩地的紐帶。古往今來,多少游子,在外闖蕩江湖,書劍飄零,身不由己,他們對家人友人愛人傳報平安和感情,只能通過書信的方式。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家書,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尺牘魚書,有“云中誰寄錦書來”的鴻雁傳書,有訣別之時,血淚斑斑的別書,有義膽俠肝,情誼融融的友書,有纏綿悱惻,海誓山盟的情書……

    如今我們已不再有等待書信的渴望,不再有寫信的激情,書信己被電話和e-mail所替代。書信不可避免地將成為昨日黃花,還有多少人問津三尺素箋?那散發著濃濃的親切氣息,蘊藏著漶漫千年歷史的書信時代真的終結了嗎?我不知道書信的終結還能盼望著什么。

  遠去的書信,真的成為歷史?還能來歸么?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6

[新一篇]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舊一篇]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