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琛:“吃得起苦,受得了富”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吳逸琛近照 。 (鐘小豐攝)

  【人物簡介】

  吳逸琛:祖籍梅縣程江鎮大和村。1967年生于馬來西亞芙蓉城,是馬來西亞第三代客家移民,其父是馬來西亞著名的華團領袖吳德芳。

  吳逸琛系馬來西亞多美集團執行董事,綠洲海洋生物科技集團執行董事,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青年團總財政,英國赫爾大學工管金融學碩士。2005年曾担任梅州青年聯合會副主席,2011年被選為梅州市僑聯第二屆青年委員會名譽主任。

□本報記者 何碧帆實 習 生 黃玲敏

  12 歲放棄優越生活只身到國外求學

  記者(以下簡稱“記”):吳先生,您好!據我所知,您父親吳德芳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您是否有一個別樣的童年?

  吳逸琛(以下簡稱“吳”):我在馬來西亞的芙蓉城出生,兩三歲時跟隨父母搬到吉隆坡,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外婆陪伴我度過的。我的父親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他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吉隆坡忙于創業。我的母親當時是一位中學老師。他們雖然很關心我,但對我都采取一種寬松、自由的教育。家里的條件在當地算一般,不見得很優越,但我也沒吃什么苦。

  在吉隆坡生活,左右鄰居除了華人以外,還有印度人等不同種族。從小在這種環境長大,使我能較早地接觸到不同種族和籍貫的人,學會與他們溝通,消除隔膜,可以說較早適應了國際化的環境。同時也學會了華語、英語和馬來語,方言方面還學了客家話、閩南語和粵語。

  記:看來您的語言天賦非常高。這是您12歲就放棄國內優越的升學條件到國外求學的原因嗎?

  吳:只能說是原因之一。我在馬來西亞念完小學后,本來可以到本國一個較好的中學念書,但我放棄了,而是選擇去新加坡求學。因為新加坡的課程除了一門中文以外,其他課程包括數理化都是全英文教學,這能讓我提前為后來到北美洲升學和踏入社會做準備。當時我才12歲,但父母都很支持。他們可能認為男孩子多出去闖闖對成長也有好處。在新加坡念完4年中學以后,我又到加拿大念高中,念了2 個學期后就轉到美國中北部的艾爾瓦州立大學念了4年大學。

  記:您從中學開始就為自己以后的求學之路做準備了,這算不算遺傳了父親勤奮好學的品質?

  吳:呵呵,或許是吧。在美國讀大學有一個好處,那里的學分是可以任修的,沒有時間限制,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于是,我就額外選修了很多科目,像歐洲歷史、社會學,等等。大學期間,每次回家的時間都很短。每年暑假,我幾乎都留在學校讀書,后來我獲得的學分超過畢業 所需 學分的20%。大學學到的知識對我以后的生活影響很大。工作后,我可以借助先前學到的知識從各個角度看待社會上或工作上的問題,從而讓我的視野更開闊,與不同的客戶進行廣泛的交流也毫不吃力。

  對工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記:大學畢業后,您應該是回多美上班吧,父親有沒有給您留個好職位?

  吳:是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多美。但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董事長的大兒子一出來就做總經理。當時的職位從頭銜上看也算是經理,不過是小經理,也就是基層店長的職務。說是店長,但店小無大事,事無巨細都得自己親自做,可以說既當“頭”又當“小二”。當時,店里的銷售、批發、貨運等各個步驟我都做過。讀完書剛回到馬來西亞,身邊也沒什么朋友,幾乎每天都忙到很晚。

  記:經過多年的職場鍛煉,您已經不是當年的小店長了。現在主要負責什么事務?任職期間有沒有做過一些大的改革?

  吳:我現在是多美集團的執行董事,主要負責業務這一塊。大的改革?沒有。我們公司的經營理念是漸進式的,隨著公司的環境去操作。公司的日常管理也都很順暢,一直是比較平穩地發展。

  記:對于像多美這樣的大公司來說,機遇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您做過的比較有挑戰性的業務是什么?

  吳:我現在負責的顧客對象都不是一般的個人顧客,而是公司,相對來說要求要高得多。有一次,我們找到一個當時有著8000 多位員工的大公司,他們要求做2000多件飾品,這么大的訂單是我們以前沒有過的。這確實是我就職以來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親自帶下屬去見顧客,跟顧客做詳細的交流,確保滿足顧客的需求。其實,有些需求并不只是價錢上的區別,而是一些瑣碎的細節。這些細節的服務,雖然看起來微乎其微,但融入了我們所有的工作經驗,更能滿足顧客的意愿。正是因為我們站在顧客的角度上為他們著想,從而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客戶感到非常滿意。于是,這單業務就被輕松拿下了。

  記:中國有句古話叫“創業容易守業難”,據我所知,您這個業守得還是很成功的。您認為一個家族企業要擁有永恒的生命力,最主要靠什么?

  吳:創業和守業所要面對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家族企業和公共企業也有它不同的地方。但是,我認為它們的不同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企業的產品要有市場,并能跟隨市場的轉變和顧客的需求作出應變,同時加上健全的管理,企業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

  與客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記:您現在是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青年團的總財政,您在傳承中華文化和客家文化方面是怎么做的?

  吳:我們會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進行文化的交流,傳承中華文化。前幾年我接任吉隆坡暨雪蘭莪嘉應會館青年團團長時,首先就復辦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技藝 “揮春”比賽(之前因為人手問題而停辦過幾年)。現在每年春節都會在吉隆坡舉辦一次“揮春”比賽,已經成了慣例,以此推廣揮春文化以及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

  記:與家鄉梅州進行過文化交流活動嗎?

  吳:2004年,我第一次回梅州尋根,有幸担任了梅州青年聯合會的委員,第二年獲選担任名譽副主席。從此以后幾乎每年都帶了許多青年客商回來。我帶他們參觀梅州的圍龍屋、土樓,了解梅州的工業、農業、商業和旅游業。我希望通過這些尋根活動,讓馬來西亞的華裔青年對梅州﹑ 對客家文化有一個更深的了解,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這些青年客商對梅州也很有好感,他們覺得去過中國很多地方,但梅州帶給他們的感覺卻大不一樣,環境很干凈,人也很熱情,很有親切感。他們回到馬來西亞后,也都能積極地宣傳梅州,宣傳客家文化,從而讓更多的人到梅州來。據我了解,還有部分青年客商正積極尋找機會與梅州本地商人進行生意上的合作。

  希望孩子長成大樹而不是盆景

  記:您有幾個孩子?對他們的教育有什么心得?

  吳:我有三個女兒。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強加給他們。我曾聽過一件事,有一個孩子成績很好,家人希望他成為一名醫生,他就去讀醫。在國外讀了7年后,他回來了,把文憑交給父母,然后轉身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與醫生的職業完全無關。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我們中華老祖宗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他的自身情況讓他去自由發揮,父母只能從旁督導。比如一株樹苗,你可以讓它自由成長為一棵大樹,也可以著意修剪使它成為一個盆栽。大樹自由發展,根深葉茂,它的潛力無可估量。而盆栽,這剪那剪,不讓他再長大,你說它沒有價值,但它又有很高的價格,但個性完全不同。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由成長,因而我現在都是任由她們憑興趣發展。大女兒對舞蹈很感興趣,我就讓她去學,她練得很累,但很開心;二女兒喜歡美術,我們就常買美術顏料給她發揮;小女兒喜歡唱歌,我們就找好的音樂老師栽培她。

  記:您看上去是個很儒雅的人,平時會感覺工作壓力大嗎?

  吳:我遇到事情總能坦然地面對和處理。我急性子的父親常常說我這個人是“天塌下來可以當被子蓋的人”,我平時主要通過看書報、看雜志進行放松。我是一個比較好靜的人,有時沒什么事一整天不和人說話都行。

  記:安靜也是一種修養。好靜的您一定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

  吳:吃得起苦,受得起富。不能說獨特,只是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一些人生真諦。很多人在沒錢的時候,說話很謙虛,做事很踏實,無論什么困難都會盡力去克服。但有錢有勢后,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丟失了自己的品質,虛榮、暴躁或者惡習多多。我認為一個人還是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無論是窮是富,都不能迷失自我。


梅州日報 2015-09-01 16:24:15

[新一篇] 一位客籍僑商身上有待還原的歷史細節——張弼士:成敗得失海國夢

[舊一篇] 陳丹青:現在很多事夸大其詞 玩牛逼玩說法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