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思想大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學乘,字枚叔。後易名為炳麟。嗣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

生平

樸學訓練與排滿情結

章太炎出生於書香門第,並且家庭富有,有藏書樓,家中還有醫傳。幼年受祖父(章鑒)及外祖(朱有虔,是漢學家)的民族主義熏陶,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不滿於滿清的異族統治,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並在後來與《春秋》的夷狄觀以及西方的現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合,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 光緒十七年(1891年)章遵從父親章睿(古文經學家)遺命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早年關注經、子之學,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著有《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與康、梁通信。又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發生與麥孟華等人的「拳毆」事件。此後回到浙江,與較為穩健的「中體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來。1898年春,曾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報。戊戌政變後,章氏仍遭通緝,避地台灣,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籤。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後,晚清趨新的士大夫嚴復、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章太炎應邀參加。在會上,章太炎主張驅逐滿、蒙代表,並割辮明志。但章氏仍與康、梁等人保留著聯絡。

章太炎手書大篆聯

革命與講學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啟超《新民叢報》館,並與孫中山結交,極力牽合孫、康二派的關係。同時通過日本的中介,接觸到西方哲學、社會學、文字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當年夏回國後,重新改定《訄書》(即《訄書重訂本》,1906年於東京出版鉛印本,改用此前鄒容的題籤),並有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與梁啟超同為現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此期間,參加上海愛國學社。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斥清帝,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鼓吹,遂發生震驚中外之「蘇報案」,乃與清廷兩曹對質,入獄三年。1906年赴日本參加同盟會,繼任《民報》主筆,主持《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此期間,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國號的創始者。又參與此期興起的國粹主義運動,自1905年起,在《國粹學報》上發表若干學術文字,並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此前,1903年章太炎與近代古文經學另一重鎮劉師培定交,此後因學術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發生被劉師培與妻子何震誣衊叛變事件,又與孫中山、汪精衛、黃興等因《民報》不合,乃由提倡光復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誌》,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

蘇州章太炎故居

蘇州章太炎故居 

講理學與救學弊

1911年10月發生辛亥革命,11月15日回到中國上海,向黃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並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表政論《誅政黨》。1912年2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1912年冬任袁世凱政府東三省籌邊使。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6月與湯國黎結婚。6月,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發表《駁建立孔教議》,反對定孔教為國教。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章覺察袁世凱包藏禍心,於1913年8月進京,欲與袁世凱說理。袁不見,章乃以大勳章作扇墜,至新華門大罵,遂遭袁氏囚禁,關押在龍泉寺。被袁世凱囚禁時期,猶為吳承仕等人講學不輟,後集為《菿漢微言》。此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又集其著作為《章氏叢書》,先後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圖書館出版鉛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章恢復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對段祺瑞參戰主張表示反對。7月參與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秘書長,為孫中山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1918年離開廣州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1920年擁護「聯省自治」運動。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但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採取不合作態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1930年代後,活動限於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於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後一批學生,並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向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制,主張回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於蘇州錦帆路寓所。

杭州章太炎墓

杭州章太炎墓 

軼事

俞樾因太炎提倡排滿革命,曾聲言「曲園無是弟子」,章曾就此撰有《謝本師》一文,收入《訄書重訂本》,又有《俞先生傳》,收入《太炎文錄》。但太炎治學,由小學入門,主張音韻文字相通,以此為基礎,結合西學,恢弘清代諸子學之門戶,其方法一本曲園師承,絕非自立門戶。

章太炎曾在晚清時與《新世紀》報吳稚暉等人爭論漢字前途,反對在中國採用「萬國新語」(世界語)。乃依篆書創造記音字母,作為漢字初學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漢字。民國三年,由其弟子錢玄同、許壽裳、周樹人促成教育部通過,作為國語注音符號,即今日仍在台灣通用之注音符號前身。

章太炎精通醫學,著有《霍亂論》、《章太炎醫論》(原名《猝病新論》)。曾有人問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答道:「實不相瞞,我是醫學第一。」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期間,被迫寫「勸進書」,書云:「某憶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詞,言猶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國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處京師,生不如死!但冀公見我書,予以極刑,較當日死於滿清惡官僚之手,尤有榮耀!」據說,老袁氣得冒煙,又自嘲說:「彼一瘋子,我何必與之認真也!」時稱章太炎為「民國之禰衡」。

胡適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出版時特送了一本給章太炎,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人名旁邊便用標點符號。章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罵:「何物胡適!竟在我名下胡抹亂畫!」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氣說:「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罷!」案此傳說實不可信,章太炎在晚清時出版的《訄書》(鉛印本)等著作就曾採用旁線作為人名、書名號。所謂新式標點,在晚清以及明治時代的日本就已經發端了,不至於對此感到驚訝。

章太炎又有一致胡適之白話信,抬頭曰:「適之你看」,蓋直譯舊時信函「某某大鑑」之體也。

受劉歆《七略》的影響,以《國故論衡》中《原學》等篇為代表,章太炎主張「九流皆出王官」說,而後來胡適著《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提出相反的意見。

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徵婚啟事的名人之一,有人問他擇偶的條件,他說:「人之娶妻當飯吃,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適合者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的。」後經過蔡元培介紹,與湯國梨女士結為夫婦,婚禮當天,皮鞋左右顛倒,一時大窘。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編《民報》時,曾主張社會主義,與片山潛等日本社會主義者過從甚密,並由此反思西方的進化論及現代文明,撰寫了《俱分進化論》、《五無論》等著作。據傳,章太炎逝世的時候,只願以五色旗覆蓋,不承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章太炎逝世後,因對日戰爭爆發,暫厝於蘇州錦帆路寓所水池中。解放後,浙江省人民政府按其遺願,葬於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遺臣張蒼水墓旁。「文革」初期遭暴屍,後又重新安葬。湯國梨卒後,亦一併安葬於此。今設有章太炎紀念館。
 
蘇州章太炎故居文化大革命後期的「評法批儒」運動中,章太炎被當作法家體系在晚清的代表而得到發掘,當時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並「解放」了一批學者,編輯了若干章太炎詩文、著作的選本和注釋本。這一系列工作,雖然受到政治風潮的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八十年代以後編校《章太炎全集》和重建章學研究的人員基礎。

章太炎在台灣

1898年12月4日,避禍抵台北,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與日人館森鴻(袖海)等相往來。次年6月10日由基隆轉赴東京。太炎在台論文計有41篇,詩文評、詩16篇,多數刊在《台灣日日新報》,同情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抨擊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這些論文佔章氏著作份量並不多,卻是研究章氏早期思想相當重要的資料,〈正疆論〉謂「以支那與日本較,則吾親支那;以日本與滿洲較,則吾寧親日本。」文中並推崇延平王鄭氏,貶抑降清將領洪承疇、李光地,反映章氏雖厠身台灣,反滿的漢族民族意識仍甚為急切。在台亦參加玉山吟社的唱和,與法院長水尾晚翠、報館主筆籾山逸「以文字訂交」,來往甚密。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後,章氏寫給大眾閱覽的文字轉變為通俗的文筆,曾做為張我軍鼓吹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理由之一,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時,新舊雙方各執章氏文字風格之一端以彰顯己方立論的正確性。

章太炎在日本

1899年,離開臺灣前往日本,在京都、東京逗留。

1902年,第二次渡日本,曾計劃在東京舉辦「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支那亡國」意指南明永曆帝政權的滅亡,預定的舉辦日期為明思宗殉國之日,但是紀念會在清廷向日本政府施壓下被禁止。此次東渡,章太炎住在梁啟超主持的新民叢報館,為《新民叢報》潤色譯文,並曾試圖調解孫、康二派的關係。當年夏回上海。

1906年,章太炎自上海出獄後,立即由同盟會迎至東京。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演說,主張發揚「國粹」、「宗教」。

章門弟子名錄

東京時期:錢玄同(疑古)、許壽裳、朱希祖、黃侃(季剛)、汪東(旭初)、沈兼士、馬裕藻、龔寶銓、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啟明)、胡以魯、易培基、陶煥卿、錢家治、朱宗萊、余雲岫等

北京時期:吳承仕等

蘇州時期:龐俊(石帚)、沈延國、徐復、朱季海、王仲犖等

兒女
 
杭州章太炎墓章太炎長子章導,經前國務總理李根源介紹,曾娶蘇州尚書第彭氏長女為妻,後離異。

次子章奇。

長孫章念馳,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章太炎共育有四個女兒,都是古字命名,艱深難懂。三個女兒到了適婚年齡,都沒人提親,原是因為想提親的人不懂讀她們的名字,不敢提親。章太炎得悉此事後,在宴會中無意說出她們名字的唸法,三個女兒的婚事才不至於因為「不會唸名字」而耽誤。

長女,章㸚(「爾」的古字),女婿龔寶銓。
二女,章叕(「綴」的古字)。
三女,章㠭(「展」的古字)。
四女,章㗊(音「吉」)。

著作

叢書、全集類

《章氏叢書》,1915年右文社鉛印本,1919年浙江圖書館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書流通處木刻本。
《章氏叢書續編》,北平1933年。
《章氏叢書三編》,1939年章氏國學講習會鉛印本。
《章太炎全集》1-8集(尚未出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4年點校本。
[編輯] 尚未收入叢書、全集類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國故論衡http://zh.wikisource.org/wiki/國故論衡
《國學講習會略說》,1906年東京秀光社。
《國故論衡》,1910年東京秀光社本,叢書增訂本。陳平原點校本,朱維錚點校本(《全集》第9集,對照本)。
《國學概論》,曹聚仁筆記本(又有張冥飛本,劣)。1922年泰東圖書館排印本。
《菿漢三言》,虞雲國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
《國學略說》,涂小馬校點,上海文化出版社。
《章炳麟論學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章太炎書信集》,馬勇編。
《章太炎的白話文》,1921年泰東圖書館排印本。
《章太炎政論選集》,湯志鈞編於1961年,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筆記,王寧整理抄錄,影印謄鈔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編輯] 年譜及學術自述
《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28年撰(同治七年至民國十一年),手稿本,章氏國學講習會刪改排印本。1986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章太炎年譜長編》,湯志鈞編,中華書局,1979年。
《章太炎年譜摭遺》,謝櫻寧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章太炎學術年譜》,姚奠中、董國炎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學術自述:〈自述學術次第〉,1913年;〈菿漢微言〉末條,1915年;諸祖耿〈記本師章公自述治學之功夫及志向〉,1933年。
[編輯] 章太炎著作的註疏
《國故論衡疏證》,龐俊注,1940年華西大學鉛印本。僅含中、下卷;郭誠永補註上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全排印本。
《齊物論釋注》,繆篆注,油印本。未見。
《齊物論釋訓注》,荒木見悟注,九州大學文學部哲學研究會《哲學年報》29-31。未見。
《章太炎選集》(注釋本),朱維錚、姜義華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訄書詳註》,徐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名物。
《文學總略注》,程千帆《文論十箋》,朱東潤《中國歷代文論選》。
[編輯] 譯作
英國斯賓塞爾(Herbert Spencer)著,曾廣銓、章太炎譯《斯賓塞爾文集》,上海《昌言報》第1至7本,1898年。
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章太炎譯《社會學》,上海廣智書局,1902年鉛印本。

主筆刊物

《時務報》、《昌言報》、《經世報》、《實學報》、《譯書公會報》、《亞東時報》、《台灣日日新報》、《民報》、《國粹學報》、《教育今語雜誌》、《大共和日報》、《華國》、《制言》等

評價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囯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先生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獨樹一幟,在大師環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頗多沿襲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下卷「諸子學」諸篇的觀點。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衣鉢的繼承者。但此時章太炎本人的學術已經有所轉向,故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不甚滿意(參見章太炎《與柳詒徵書》)。胡適則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中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症, 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餘,反之正則』的盛業。」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1922)稱章太炎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

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強調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而相對忽略其學術業績,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陸評價與研究章太炎的主調。

早在1926年,以理事章太炎、馮自由為首的「反赤救國大聯合」致電蘇聯駐北平大使加拉罕,抗議加拉罕在中國宣傳赤化,「煽惑無知之青年,啖以金錢,授以利器,為虎作倀」。

參考資料

《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28年撰,1986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章太炎年譜長編》,湯志鈞編,中華書局,1979年。
《章太炎年譜摭遺》,謝櫻寧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章太炎學術年譜》,姚奠中、董國炎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姜義華:《章太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章太炎(枚叔) 2010-07-18 18:03:38

[新一篇] 清末民初學者大師

[舊一篇] 為傳統文化招魂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