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天問

古代的中國,天空是青色的。幽幽蒼冥,皇天后土,便是天下。

中國幅員如此遼闊,山嶺縱橫,河道分蘗,南

北古代掌管錢米的官員行走在泥濘的道路,連綿

千里的山脈接著天宇。他們輕車匹馬,風餐露宿,行囊中帶著紙墨、糧斛,足跡南到嶺南,東至大

海,西出秦嶺和函谷關,北出塞外。

天下糧倉,錢米為貴,中國歷代的氣候與天

象緊密相連。面對青天,古代的天文官沐浴焚香,披星戴月地翻閱文牘書卷,磨墨揮毫,幾案上關于氣象、災情、汛情的公文堆積如山。

讀完中國歷代星空圖、災害史、歷代州府賑災數據,你才能讀懂這青天的意思。厚厚的文牘堆疊在羅盤下面,塵埃落滿墨硯,白發青燈之下,古人寬大的衣袍拂去圭表上的墨痕。

:

水無定勢,道無常形,中國古代賑災的歷史,同樣是波瀾壯

闊、石破天驚。遼闊的大地上除了奔走著黃皮膚的劍客、紫黑衣

的游俠、采擷藥草的術士之外,還有風塵仆仆的朝廷錢糧官員。

他們根據天文官的統計分析籍貫、丁口、姓名、年齡、田宅、資產,

以及地方官員的匯集數據,然后制定賑濟災民的對策。

天下九州,夏禹時期,大禹鑄造九鼎圖,六合之間是古代的

城池、村落、田野、天下子民。中國幅員遼闊,車馬輻輳,星落如

雨,府志中記載的風暴、潮災、地震、疾疫、火災,先秦至明清歷代

水、旱、潮、震、蟲、火、疫災等災情的記載密密麻麻,這是相當驚

人的。歷代官方文獻統計的賑災情形記載了古人關于天象與星

空的終極思考。

蒼天在上,舉頭三尺有神明。歷代賑災的歷史都是值得書寫

的。

古代的賑災錢糧車隊排成長長的隊伍,或盤旋,或呈燕尾

陣,或呈之字形,慢慢地穿過河道、山谷,押運官更是心急如焚。

這么長的車隊翻山越嶺,要經受暴雨烈日,到達賑濟的地方往往

都已是身心憔悴、疲勞不堪。而這樣的車隊卻總是能這樣艱難地

走著,駛過山道,轉過山梁。天災不會停息,車隊的車輪也不會停

061

:

止轉動。就這樣,翻開史書,幾千年的歷史朝代的山鄉,你總是能不經意間與這些錢糧車隊相遇。或去兗州,或輾轉洛陽,這種泥濘而沉重的路途,考驗的是這個國家的耐心和韌性。

古代災害名目種類繁多,地震、水災、旱災、蝗災、疫病、暴雪。漢代延熹八年、京師地震,延平元年,司隸、兗、豫、徐、冀、并六州洪災,順帝永建四年,饑荒、水災并發……漢代的災害分類統計數據寫滿紙帛,密集度和破壞程度更是為國家賑濟帶來巨大的麻煩。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稟,賜貧窮,開府庫,出幣帛”

這是歷代天災時期賑濟災民的一般方式。宋代董渭說:“賑濟者,

用義倉米施及老、幼、殘疾、孤、貧等人,米不足,或的、散錢與之

即用庫銀糴豆麥菽粟之類,亦可。……救荒有賑濟、賑糶、賑貸三

者,名既不同,用各有體。”翻開中國的歷史,歷代行程的賑災思

想和蒼天這個詞語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漢代的天文官跋山涉水,他們按照星空的樣式繪制天下河

流、州郡的地形圖。地形圖與州府郡縣的農業分布、歷年的災荒

流民的文獻記載都是掌管國家鹽鐵、錢米的官員賑災之時的主

要參考。有了這些資料,他們對天時、災害、人民生存的理解又有

了新的發現。這種古代樸素的賑災思想,透露出仁義安民的思想。婦孺老小、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古人的政策出發點。

062

:

問天,是指古代天文官或者術士觀察天象,分析星圖,占卜問卦,祈求天下九州雨水充沛,天下太平。

古代的皇帝五色土祭天之前,就是占問天時。

讀過漢唐時期的歷法書,古

代的星空圖紙帛斑斕、水紋橫生,

交錯蔓生的筆跡描摹的是蒼茫的星空。在古人的時空觀念里,天是世界的終極,茫茫蒼穹,天有九道,四海之內,地有九州。古老的天文儀器依稀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浩渺的蒼穹那玄遠神秘的一面。

古代的星空之下,九州方圓,尺規寸土,中國古代的馬車、貨幣、文字、建筑都與蒼天有著淵源。天圓地方,古人抬頭望見云彩、星辰,文武百官穿著五彩繽紛

的衣服,向天叩首、祭拜。 [明)程嘉燧孤松高士圖

063

:

歷代官府州志留下的公文數據說明,天下之大,治理之難超出了想象。中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立國,耕種收成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天時、氣侯。災荒之年,氣侯干旱,作物歉收,遼闊的大地上,青衣的百姓朝天而拜,衣襟上沾滿了黃色的泥土,三拜九叩

祈求雨水的降臨。

古人的生活中,天是神秘的、仁愛的、公正的。天下九州的河道縱橫交錯,山脈起伏連綿。天空如棋局,黑底白字,紙墨飄香古雅淡樸的色彩像是古代天空中的云彩。

中國古代天文理論家在討論天人之間的關系講究一脈相生。古人疏浚河道,修筑城池,修訂歷法,編算歷書歷譜印制頒發,充分重視天時與耕種、吉兇問卜之間的關系。

古人注重天時,中國也是最早使用計時器的國家之一。日

晷、漏刻、唐代天文鐘、宋代水運儀象臺、元代大明殿燈漏等大都

與天文儀器合而為一。日晷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

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

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

除了更為人所熟悉的日晷、沙漏之外,古代的渾儀是更為神秘而特別的一種天文儀器。

漢代天文家張衡在《靈憲》序文中一開始就寫到了制造渾儀的依據--“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準之于渾體,是為正儀立度。”盡管古人對天地的看法是抽象玄虛的,但是古代天文官寥寥幾筆,卻清晰地寫出了悠悠蒼穹之下,天.地、人之間的源流。064

:

古代的渾儀,這神奇的天文儀器,它的出現和發明是為了正確理解天人之間那種法度。西出函谷關,車不方軌,馬不并轡。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古人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他們相信天象與國家命運有關。天下,這個詞語,它是指古代中國燦爛夜空之下的方圓大地。閱讀這些古老的地圖,你會看到中國農業史上那些驚

人的天災,比如洪水、干旱、蝗災、暴雪。而這些災害天氣與百姓

的生存、國家法度、規儀緊密相關,在國家的版圖上,都用朱筆圈

連起來,由專職的官員整理、分析、評議。

祭天,是中國古代國家祈求繁榮昌盛、五谷豐登的一種儀

式。

古人奉天時,守地利,古代天子或諸侯在農歷歲首于郊外舉

行籍田禮時祭祀。

公元前1125年,周成王將都城從豐京遷移到洛邑之前,第

一件事情便是問天。古人視野中的天宇是神圣的,古人觀測天

象,分理水路,春耕播種,祈求甘霖,他們認為上天有好生之德。

雨水從青色的天空降臨到四野的河道、馬路、街衢、水田,古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和這神秘的天遙遙呼應。

天似穹廬,茫茫四野,青色山脈綿延到大海。遼闊的大地上,

天文官和滿朝文武官員都為賑濟糧米的事情而憂愁滿懷。歷朝歷代的官員都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套繁雜完整的祭天規程和儀

065

:

式。古代的天子在冬至日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因為古人認為天屬陽地為陰,祭天之壇當屬陽性,以應“千天”之“丙火”方位之說,象征著古代傳統文化思想中的陽數天象而確定的。

古人注重耕織時節的選擇,觀天象,祭神靈,光從天空照臨四方大地,雨露從鴻蒙之際而降,他們的生活在遼闊的大地上,或晴耕雨讀,厲兵秣馬,或仰天長嘆,一身青云。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左傳·昭公元年》),禾苗是青色,蒼天是青色,古人文獻記載的三垣二十八星宿,在中國傳統天文學宇宙觀念中,歷法授時、天象觀測、春耕祈雨是處于一個循環的世界。歷代國家都將天時、農商、耕織、水利、治理作為發展的根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中國古代的賑災

與救濟,都是與頭頂上的青天緊密相關。雨水灑落在青色的山脊上,古代的天文官夜觀天象,測算星辰黃道、季節周期、耕種吉

日。史書記載了古人對來自浩渺蒼天的敬畏之情,皇帝奉天旨

意管理國家,天下子民擇天時而耕種,這樣一年的春耕才能有吉祥的節氣時日。古代的天文官勞碌一生,就是為了謀得這一天時

而耗盡心血。

漢代的大司農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多種租稅賦斂都

由大司農收取。在災荒之年,掌管錢帛的官員還必須迅速地對天

災做出反應制作濟災區的策案。古代交通落后,山南水北,幅員如此遼闊的中國,賑災一事是國家頭等大事。從京城到河南、山東、嶺南綿延幾千里的大地上,運輸賑災錢糧的車輪滾滾,黃土地上奔走的是衣袍臟舊的朝廷官員。古代生產力落后,禍亂相承,災荒連年,這就需要人們同舟共濟,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

067

:

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一

切國家力量都會被動員起來。

春秋時期的《周禮》記載的關于中國古代賑濟思想成為理解這種關系的線索。“大司徒以保息六券萬民,其保息六券是:一日慈幼,二曰養老,三曰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這種養恤思想對中國古代的救災政策和措施影響頗大。這是古代賑災與救濟思想的萌芽時期,這也許就是理解古代國家神學政治與災荒危機年代的主要人手點了。

皇權之上,是悠悠蒼穹,而恩澤大地的甘霖就是災年的魚米。婦孺老幼皆能得其所養,這是中國古代所有朝代的終極政治理想。

天變,是指古人所說的天裂、天鳴、久陰、晝晦。

讀過古代的星空圖,浩如煙海,茫茫一片云霧,好像怎么都看不透、摸不清。深夜披衣起來讀書,總是能在燈光中看到那春秋時期的縱橫家、為國事奔波忙碌的官員披星戴月在中國古代泥濘的大地上,趕著馬車、披著袍子、翻山越嶺的身影。

古代皇家天學機構的負責人及其屬吏都是政府官員,他們對如此遼闊的國家版圖的理解都帶著一種敬畏和虔誠。賑濟災區的錢糧往往是水陸并發,十萬火急,朝廷直接任命人員派遣督促糧草,各州郡縣統籌調集錢糧。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政治社會因素影響下,國家賑濟已是疲于奔命。

068

:

古人說,天下的道路千千萬,我常在夜讀的瞬間,想起這古代地圖上的民居、城市、村落、山谷、河道、丘陵、山岡,它們的標記都是簡潔清晰的。賑濟百姓的錢糧車隊在山路上慢慢地行走,翻過一座有一座山,蹚過一條有一條河流。那種互助互濟、患難

相恤的精神,讓我感覺到我們這個民族的韌性與耐心,那份沉重

與襟懷。

放下書卷,常常想到古代策馬風馳電掣來往于南北大地的

賑災糧隊,那浩浩蕩蕩的長陣。穿著寬大的衣袍、戴著五彩的峨

冠、衣帶飄揚的天文官乘坐云雷紋的馬車,遍訪九州,詢問災情,

繪制圖表。漢代或者唐宋的天文官,他們跟隨賑濟災民的車隊,探查災區,風餐露宿,在燈光下漸行漸遠……


2022-12-08 18:56:34

[新一篇] 大地悠悠

[舊一篇] 鬼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