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商人故事選 資料加強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通過每個單元故事的生動演繹,刻畫大眾喜聞樂見的傳奇人物,展現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學習、繼承和發揚寧波商人的精神品格,使其開拓創新、經世濟用的人文精神在實踐中得以傳承,讓寧波商人的幾個人物家喻戶曉。

共六個人物,一共十二集(故事人物以歷史時間排序),簡介如下。

 

1、樂顯揚創辦同仁堂(上)

樂顯揚祖上由寧波遷至北京,少年時,為北京一個鈴醫,聰敏好學,酷愛方書,善辨藥材,立志濟世養民,開始小有名氣。經人介紹,當上了在皇宮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的吏目。收集大量的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秘方,充分利用太醫院的優越條件,研讀大量典籍,進行鑒定整理,為同仁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目睹了宮廷腐敗,京郊水患災民流離,明白做良醫的重要性,遂抱定了“濟世養生唯醫藥”的宗旨。

樂顯揚能成為太醫院的吏目可不容易。按當時的制度,他要么是因為治好了某個達官顯貴的病,被推薦進入太醫院;或者是通過考試,進入太醫院后,又經過寒窗苦讀才成為太醫。無論是通過哪條途徑,被推薦和通過嚴格的考試,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了這重重關口,才能成為太醫院的“醫士”。熬夠一定的年頭,“院士”又出現空缺時,才有可能考院士。這樣一年年地熬,一次次地考,一步步地升,沒有十年工夫的修煉,別想“修成正果”。樂顯揚就是經年累月伴著一盞青燈,苦讀著一卷卷醫學典籍,處處兢兢業業、小心謹慎,也憑著長期行醫得來的寶貴經驗,才成為“吏目”。

在太醫院,樂顯揚充分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研讀了大量醫學典籍和珍貴的皇家醫案,尤其是對大量古方、驗方、宮廷秘方進行了鑒定和整理,確定了它們的適用病癥,分清了它們的君臣佐使,弄清了它們的配伍要點,辨明了它們的毒副作用,為同仁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四日,一道詔書突然傳到位于東江米巷(即現在的東交民巷)的太醫院,樂顯揚奉命迎接詔書。一時間人們都在紛紛猜度:樂顯揚有福還是有禍?

之所以不知是禍是福,這還得從樂顯揚的為人行醫說起。

“他學識好,醫術高,小心謹慎,兢兢業業。因為世代家傳,不僅制藥嚴格按炮炙法,又極善分辨藥材,早就應當高升了。”

“仁兄說的是。他為人質樸,謙恭簡約,處事謹慎,配藥時一絲不茍,應當受封賞。”

這是一件小事,可是傳遍京師街巷,說太醫院的御醫竟然給一個窮家小戶的孩子治這種小病,沒有懸壺濟世的仁心,誰會這樣做?太醫院的聲望也因此大大提高。

大家聽了,都連連稱贊樂顯揚為百姓排憂解難,不分尊卑,一視同仁,確實可佳。

可是有位城府很深的太醫卻說:“他雖然醫術高超,謙恭勤勉,處世卻不合時宜,做事也不守定規,恐會影響前程。”

大家請他細言究竟,他卻不說了。原來,太醫院的職位級別不高,可是責任很重,風險很大。尤其是給皇帝治病,治好了固然可以得到一些賞賜,可要是皇帝天命不濟,因病“駕崩”了,御醫輕則受罰,重則會被殺頭滅門。因此,在太醫院有一條誰都明白、誰都不明說的規矩,就是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此之外,就是各人都會利用行醫的方便,為自己尋找“靠山”,有的是找寵妃,有的找宦官,有的是找皇子,有的是找皇后或太后,有的干脆就找皇帝本人。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萬一出點差錯,也好有人“罩著”。可是樂顯揚不喜歡這一套,對品級高低,也從不放在心上。他只喜歡攻讀醫書,研究藥性。在老于世故的人看來,這就是不合時宜,不照定規辦事。

康熙博學,對天文地理、數學音樂等中西之學,都有濃厚的興趣。他也熱衷于醫道,甚至在批閱奏章時,也經常給臣下開藥方,一方面是體現“皇恩浩蕩”,拉近君臣關系,另一方面也是表現一下自己知識廣博。上行下效,那些后妃們有許多對醫術不過是一知半解,可是也喜歡給自己或是給別人開方。皇帝和后妃們開的方,有時也會拿來請太醫評點,每遇到這種情況,只要不犯“十八反”、“十九畏”,太醫們都含含糊糊地應付一下就算了,可是樂顯揚卻認真評點,實話實說。這就很可能得罪一些人。

中藥材有的外表很相似,再加上炮制和貯藏的原因,很容易弄混。比如川貝母與平貝母、川木通與關木通、小菟絲子與大菟絲子、雞血藤與大血藤等,它們雖然外形相似,藥性卻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果誤用,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致人死亡。

有時,御藥房會請太醫們幫助分辨藥材,部分原因是有些藥材確實難辨,但更主要的是,他們怕擔責任。因此,太醫們經常不是借故推托,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可樂顯揚卻不推辭。有好心人勸他:“您可想仔細了。這事做好了,未必能得到賞賜,可要是看走了眼,那可是關系身家性命的事。”

樂顯揚卻說:“如果這些藥分辨不清,一旦被誤服,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文武百官、普通百姓,都有可能傷及性命,怎能袖手不管?”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樂顯揚的禍福才有這樣那樣的猜測。

宣讀詔書的地點在太醫院的大堂上。堂柱上,鐫著康熙御筆:“神圣豈能在,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平生。”這不僅道出了對太醫們的殷切期望,更平添了幾分皇家的赫赫威儀。許多人都在大堂外,斂聲屏氣地聽宮里的人宣旨: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太醫院吏目樂顯揚,業擅傳家術,授爾以登仕佐郎……”

這時,那些為樂顯揚揪著心的人們才放松下來,可樂顯揚卻沒有顯出有多么高興。許多人都不解,雖說這“登仕佐郎”一般只是從九品,級別并不高,可畢竟是皇帝所封,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再說,此時樂顯揚已經五十五歲了,能得到這么個從九品,更是幸事。可是他為何沒有顯出喜色?

有位老御醫見此捋捋長髯,沉思了一會兒說:“神穩氣定,寵辱不驚,必有大志!”

樂顯揚聞聽后,只是淡淡笑笑說:“過獎了,我從醫只不過為濟世養生罷了。”

樂顯揚自幼非常聰敏,勤奮好學。他牢記祖訓,努力學習中醫藥經典,積累醫療經驗。樂顯揚開始也是鈴醫,由于他出身鈴醫世家,在行醫賣藥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和醫療經驗,因此,在中醫藥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北京地區小有名氣,后經人介紹進入了清皇宮,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結束了樂氏祖傳的鈴醫生涯。

  樂顯揚在清皇宮一段時間以后,目睹了宮廷內部的爾虞我詐和一些官僚的腐敗行徑。有一年京郊大興水患成災,皇帝撥了救濟款賑濟災民,但由于中間官僚層層盤剝,到災民手中的銀兩不足皇上撥付的十分之一,康熙皇帝異常震怒,嚴懲了一些官僚。樂顯揚在太醫院知道了案件的全部過程,在同僚們議論的時候,樂顯揚沉默不語。

  一個同僚問:“樂吏目,你在想什么?”

  “你還記得今夏水災后我們為災民看病的情況嗎?”樂顯揚沒有回答同僚的問題,卻反問起來。

  “時不過半載,怎么會不記得呢?”同僚回答。

  “當時,我們和戶部官員同時奉命,一個去為災民看病,一個去賑濟災民。同樣是濟世養生,現在看來,效果是大不一樣啊。”樂顯揚象是講給同僚聽,也像是自言自語。

  “你到底有什么想法?”同僚問。

  “一個良醫勝過一群貪官!濟世養生,靠當官的沒有把握,只有良醫用藥,才能給眾多窮苦百姓帶來生存的機會。”樂顯揚說。

  接著,樂顯揚又說:“我是醫生,我寧愿做良醫,濟世養生,也不愿為貪官,殘害百姓。”說罷,抬頭仰望門外遠方的天空,許久許久。

  樂顯揚抱定了“濟世養生唯醫藥”的宗旨,從此更加淡泊功名。到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辭官回家,開始為百姓治病。剛開始,樂顯揚只為病家診脈、開藥方,經過一段時間以后,樂顯揚感到應該有一個藥室,既能開處方,又能拿藥,會大大方便病人,也能使自己的配藥技術得到應用。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樂顯揚的藥室終于具備制作丸、散、膏、丹的條件了。藥室的名稱怎樣定呢?樂顯揚想起了儒家的經典,想起了古代所謂大同社會的標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是為大同。”

  “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的,就取一個‘同'字吧!”樂顯揚定了藥室名稱的第一個字。

  第二個字呢?樂顯揚想到了仁字。“仁者,愛人也。”“濟世養生,不就是最大的愛人嗎?”想到這里,藥室名稱的第二個字也定了下來。

  “同仁堂”藥室,多么響亮而充滿豐富內容的名字。難怪樂顯揚對來到他藥室的人這么說:“‘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君喜其工而雅,需志之。”

  樂顯揚說這些話的時候,正是康熙八年(1669年)秋天。

  同仁堂藥室,開始了北京同仁堂光輝的發展歷程。他對來他藥室的人說,喜它的工而雅,響亮而又豐富內容。

 

2、樂顯揚創辦同仁堂(下)

樂顯揚致力方藥,精研修合之道,體會頗深,具備了豐富的學識,經驗和條件。康熙八年,業有所成的他辭官回家,開始為百姓治病。剛開始,只為病家診脈、開藥方,經過一段時間以后,感到應該有一個藥室既開處方,又能拿藥。作為濟世養生、治病救人的根基,為同仁堂開創了基業。立志于提高中藥的質量,并開辦了一家制藥作坊,將“樂家老鋪”改名“同仁堂”。形成了仁愛和睦、誠信尚義的同仁精神,和接危濟困的美德。樂顯揚認為“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

 

3、李也亭與“寶順輪”(上)

如果你注意一下上海的市標,會發現它最突出的要素是一艘正在揚帆出海的沙船,還有一只巨大的螺旋槳。

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把沙船突顯在市標的正中心,說明這個城市沒有忘記它的繁榮是沙船載來的。那些把著船舵、駕著沙船乘風鼓浪的人,其中不少是寧波人。

沙船是一種船體扁淺寬大,方頭、方梢的平底船,這種船航行起來輕捷平穩,最大的好處是能坐灘,即不怕擱淺,“ 持沙行以寄泊,因底平稍擱無礙”,特別適宜航行于航道水淺多磧的北方沿海。正如上海的方志所說:“南北物資交流,悉借沙船。南市十六鋪以內,帆檣如林,蔚為奇觀。每日滿載東北、閩廣各地土貨而來,易上海所有百貨而去。”沙船貿易促進了上海的商業,奠定了上海的繁榮。

 李也亭趕上了好機會。他頭腦活絡,具有寧波式的精明,每次所帶貨物都十分好銷,幾年下來居然積得可觀的銀兩。寧波人還有一個特點:當伙計時做個好伙計,但一旦有機會就要咸魚翻身做老板。李也亭賺得銀子沒有急于回到鄉下買田置屋,而是傾其所有買了一條船。李也亭成了船主,卻仍然身兼伙計,依舊風里來浪里去,南來北往,利潤也就分外可觀。他的沙船也從一條變成兩條、三條……數年之后居然發展到十幾條,李也亭從船工變成船主,建立了船隊,進而成立了自己的船公司。李也亭名承久,他把船公司起名為“久大沙船號”。隨著船隊的發展,李也亭又買進黃浦江邊一塊灘地,建起自己的碼頭,名為“久大碼頭”。

李也亭15歲時,從家鄉鎮海小港來到上海,在南市油碼頭曹德大糟坊兼酒店當學徒。糟坊對出就是黃浦江,停泊著許多沙船。船上老大喜歡喝酒,李也亭經常挑著熱酒送上船,船上伙計看他很機靈,又勤快,問他愿不愿意上船干活?李也亭很高興,可糟坊老板說,“沙船三寸板,板內是娘房,板外見閻王。”李也亭不怕,老家靠東海,海上人的生活他清楚,不敢冒險,賺不來大錢。沙船北航,船里伙計可以帶些上海的貨物,回來再帶些北方土產。李也亭頭腦靈活,他的貨往往俏銷。

 

4、李也亭與“寶順輪”(下)

沙船出海向來結隊而行,主要是防海盜。海盜橫行海上,真是“前面有風暴,后面有強盜”,海盜勒索“千萬金不止”,甚至上船,“公然登上座,爭論價目”。怎么辦?李也亭與慈溪費市、駱駝橋幾個船老板商量:去買一艘輪船,配上槍炮護航。于是,他與人一起出資購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寶順輪”。民國《鄞縣通志》食貨志記載:“中國之用輪舟,自寧波寶順輪始也。”

民國《鄞縣通志》食貨志記載:“中國之用輪舟,自寧波寶順輪始也。”《寧波市志》第九卷694面記載:“1854年(咸豐四年)冬,慈溪人費綸志、盛植琯、鎮海李容等集資白銀7萬餅,購廣東外商大輪船一艘,定名為‘寶順號’,巡洋、防盜、護航,設‘慶成局’,延聘鄞縣盧以瑛主持,慈溪張斯桂督船勇,鎮海貝錦泉司炮舵,全船79人。”

  文中的李容就是李也亭。150多年前,當時的南北洋都駛木帆船,李也亭聯絡一些老板居然購置了一條輪船,不是靠風力,而是靠機器動力,還配備槍炮用來護航,在海上打了幾十仗,寧波人真掙氣啊!

  “阿拉不怕海盜了。”《鎮海縣志》記載,有一次,又碰到海盜,“督運者有難色,容所部獨先進,余艘從之,漕事以濟,敘功由六品銜擢鹽運司,同賞花翎。”民國《鄞縣通志》食貨志記載:“寶順船之名,震于海外,然是時中西猜阻,距五口通商之協議僅十余年,北洋無夷蹤,創見輪船,頗為疑懼。”

  山東巡撫崇恩對這新事物很恐懼,向朝廷報告。老佛爺發話了,什么火輪船,誰發給他們的執照啊?

  于是眾紳士聚會商量怎么回答這個責問。眾紳士,當然也包括李也亭在內,曰:“此無難也,商出己資購輪船以護商,且以護運,官之所不能禁也。船造于夷,則為夷船,而售于商,即為商船。官給商船之照,例也!不計其自何來也。”這話答得好極了,西方有優良的航運工具為何不能用?我們商人購來,則是商船,不是夷船。

  于是,“中外臣工,咸知輪船之利有裨于軍國,曾文正首購夷船,左文襄首開船廠,二十年來,緣江緣海增至百余艘,皆寶順船為之倡也。”“源其始,費綸志、盛植琯、李容三君之功不可沒也。”

  看官們不妨查一下,左宗棠1866年在福建始建船政局,1870年起始有大小輪船(兵艦)15艘;李鴻章在1872年辦上海辦輪船招商局,到1877年始購置輪船十幾艘,都要晚于李也亭他們近20年。

  這在《鄞縣通志》食貨志和《鎮海縣志》新志備稿、《寧波市志》、寧波慶安會館的清代董沛撰《寶順輪船始末》石碑中都有記載和刻著。

 

5、嚴信厚繪贈胡雪巖(上)

嚴信厚的父親嚴恒,字笠舫,號石泉居士,曾結合七巧圖及書法藝術,獨創了“七巧書法”。所著《聽月山房七巧書譜》自序“七巧書由來”及書中文字的筆畫,均用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七巧板木組成,確實相當少見。他早年就讀私塾,受其父親的影響和指導,也愛好書畫,常臨摹名家書法。他亦工書善畫,畫以蘆雁沼澤著名,臨邊壽民法,有生氣。

說到上海總商會,必須談一位創始人。他叫嚴信厚,寧波慈溪人,1839年生。幼時在寧波學生意,17歲時由同鄉介紹到上海小東門寶成銀樓做伙計。他業余喜好書畫,尤其工于畫蘆雁,偶然結識了杭商胡雪巖,贈以自己繪上蘆雁的扇子。胡愛不釋手,推薦給李鴻章。李深為賞識。時李任直隸總管兼北洋通商大臣,便讓嚴信厚在天津辦差,嚴的發跡史由此開始,成為一位半官半商的人物。

   信源銀樓是胡雪巖早年開辦的產業,同治十一年,因為杭州銀樓生意太多,買賣不好賺錢,就被胡雪巖拆開抵入阜康錢莊。

    大致也就是在那時候,銀樓的很多人都被胡雪巖推薦到其他銀樓做事,這個信房先生則去了李鴻章那里。

    傳統的中國生意中,各地分號分鋪都會在一天的經營之后,將情況詳細記錄下來,通過書信匯到總鋪,由大掌柜負責全權審核。

寫信和收信,整理書信的人就叫信房,在銀樓、錢莊、當鋪等生意中的地位特別重要,歷來都是從讀書人中選拔,大體都是秀才之類的。

嚴信厚擦招牌

 

 

 

近代寧波作為開放港口,商業繁榮、貨物錢幣來往頻繁,自然錢莊生意也不錯。錢莊自誕生之日起,它就被人稱作“百業之首”。清咸豐年間,寧波城內鼓樓前有一家字號叫“恒興”的錢莊。該錢莊的吳老板已是年過半百,一心想把自己這份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家業往下傳,幾年前他遵照錢業界流行的易子而教習俗,特意把兒子送到上海一家知名大錢莊里去做學徒,希望兒子回來能夠接自己的班。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等到兒子回來,他就把恒興錢莊業務交到兒子手上。

  誰料兒子卻是一個甩手掌柜,平日除了從錢莊的銀庫里拿錢消費外,什么生意都沒有做成。最糟糕的是后來兒子竟然在外面欠下了不少賭債。當那些債權人登門前來索討時,才把吳老板驚醒過來,他一查賬冊,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自己的家業已被他兒子折騰得千瘡百孔,快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從此,吳老板拖著老邁的身軀疲于應付種種雜事。一天,他正坐在樓上的辦公室發愁,杭州信源銀樓派人前來寧波討債,這筆欠款是他兒子在杭州喝酒玩樂時賒下的,數目不小。此時恒興錢莊的銀庫早已是空倉,無力償還。吳老板急得坐不住了,從樓上走到樓下,一抬頭,看到店堂里有一個從鄉下來的學徒,手中捏著一塊抹布,正在用力擦招牌。

  吳老板把自己一肚子怨火全發泄到對方身上,大聲喊道:“是誰叫你擦的?”“我自己想擦的。老掌柜,你要錢莊開下去,不把招牌擦干凈怎么行?只有招牌亮了,生意才會做大。”這個學徒回過頭來,不慌不忙地回答。

  吳老板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學徒居然敢跟自己頂嘴,氣得不行,伸手擰對方的耳朵……這時,恒興錢莊門口傳來一個聲音:“且慢!你這個學徒我要了,他可以抵貴莊欠下的這筆銀款。”說話的正是從杭州趕來的信源銀樓經理,而信源銀樓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在杭州城里除了創辦胡慶余堂外,還有規模宏大的阜康錢莊以及名聲顯赫的信源銀樓,他用人的宗旨是“不問出身,只看人品”。于是,信源銀樓經理秉承主人的這個宗旨,伯樂相馬般看中了這個擦招牌的學徒身上所具備的與眾不同的見識和膽識,并把他帶到杭州,很快獲得了胡雪巖的賞識。

  經過不斷栽培與提攜,這個擦招牌的學徒,日后成為中國通商銀行第一任總經理,成為近代企業的開拓者,他就是寧波慈溪人嚴信厚。

嚴信厚以其樸實無華的為人、坦率直言的秉性、踏實勤懇的作風,為寧波幫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嚴信厚嚴幼時讀過幾年私塾,后在寧波鼓樓前恒業錢肆當學徒。十七歲時,經鄉人介紹,到杭州信源銀樓任文書,后又到上海小東門寶成銀樓供職。

 嚴信厚,字筱舫,1838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其父嚴恒,工詩詞,善蘆雁畫。耳濡目染之下,嚴信厚亦詩書畫俱佳,尤擅畫蘆雁,頗有名氣。幾年私塾后,嚴到寧波恒業錢莊當學徒。恒業錢莊因吳老板之子接掌后,揮霍一空,且欠債無數。某日,杭州信源銀樓來人催討欠款,吳老板窩火之際,見嚴在擦拭錢莊招牌,便大聲呵斥:“是誰叫你擦的?” 嚴淡然答:“我自己想擦的。老掌柜,你要錢莊開下去,不把招牌擦干凈怎么行?只有招牌亮了,生意才會做大。” 吳老板見其頂嘴,欲揪其耳朵。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信源銀樓經理即道:“且慢!你這個學徒我要了,他可以抵貴莊欠下的那筆銀款。”說這話的正是當時如日中天的紅頂商人胡雪巖,正是他,相中了嚴信厚。不久,嚴便到胡雪巖的杭州信源銀樓任文書。

  為答謝胡雪巖的知遇之恩,嚴信厚精作一幅蘆雁扇詩畫贈與胡,上題:“暫依秋水宿汀州,終共鯤鵬變化游。銜得一枝輸作稅,不教關吏苦羈留。”胡大喜,贊其“品格風雅,非市伶比也”,便書薦于李鴻章,據《上海縣志》載:“嚴信厚……由貢生入李鴻章幕,隨蘇軍攻復湖州,鴻章督師‘剿捻’委駐滬襄辦,轉運餉械。晉豫薦饑,又檄令往來津滬籌辦賑撫。”1885年,嚴信厚轉任天津鹽務幫辦。次年,嚴在天津東門里自設同德鹽號,自營鹽業。后又創設天津最大的金店——物華樓金店,生意十分紅火,盛名久著,由此積聚大量資財。

  清同治初年,杭州富商胡雪巖在上海為陜甘總督左宗棠籌辦軍需、款項。嚴信厚在杭州信源銀樓任文書時,頗為胡雪巖賞識。因嚴信厚愛好書畫,“鑒藏書畫,類多精品”,常臨摹名家書法,尤善畫蘆雁,遂以自繪蘆雁團扇贈予胡雪巖,胡雪巖稱贊嚴信厚“品格風雅,非市儈比也”。

6、嚴信厚繪贈胡雪巖(下)

源豐潤錢莊的老板嚴信厚,字筱舫,是寧波慈溪人。幼時,嚴信厚讀過幾年私塾,后來在寧波鼓樓前恒業小錢肆當學徒,因為食量巨大,一頓能吃掉兩升米,被店主找借口辭退。這一年,嚴信厚十七歲。在寧波無法存身,他乘船渡海來到上海,進小東門外寶成銀樓當伙計。

    嚴信厚雖然沒有上過多少學,卻酷愛書畫,做伙計掙的兩個小錢全都花在了書畫上。十年下來,所畫蘆雁墨色靈動,栩栩如生,為上海書畫界人士稱道。

    同治初年,紅頂商人胡雪巖在上海為陜甘總督左宗棠采辦軍火,嚴信厚和胡雪巖結交,把自己繪制的蘆雁團扇贈送胡雪巖。胡雪巖見了,嘖嘖稱贊說:“筱舫兄的畫品格風雅,自成一家,就是當今滬上名家也沒有幾個人好比埃”高興之余,忙寫薦書一封,把嚴信厚推薦給了李鴻章。此時,李鴻章正督軍鎮壓捻軍,需要人在上海幫他轉運餉械,就將此事委任給了嚴信厚。嚴信厚做事干練,深得李鴻章賞識。不久,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保薦嚴信厚為候補道,加知府銜。后來,晉、豫因大旱鬧饑荒,李鴻章令嚴信厚往來于津、滬間,籌辦賑務。辦理賑務期間,嚴信厚得以署理天津鹽務幫辦,隨即在天津東門里經司胡同自設同德鹽號,經營鹽業。

他先在寧波鼓樓前恒興錢鋪學業,1 7歲到上海小東門寶成銀樓當學徒時,刻苦學習英語、古典詩文,特別鐘情于書畫,深得蘆雁大師邊壽民的真傳,打下扎實的基礎。后去杭州“紅頂商人”胡雪巖開設的信源銀樓任文書。與“紅頂商人”胡雪巖交往時,贈以自繪蘆雁折扇,胡雪巖贊其“品格風雅,非市儈比也”,書薦于當時正督軍鎮壓捻軍的李鴻章。李鴻章即委派嚴信厚在上海襄辦轉運餉械,后又保薦其為候補道,加知府銜。嚴信厚曾負責督銷長蘆鹽務,1885年任天津鹽務幫辦。隨著交往日廣,財富日隆,嚴信厚的經商理財天資得到充分發揮。其后他將上海寓所定名“小長蘆館”,并纂有《小長蘆館集帖》12卷,以志其早年發跡于長蘆。

1872年,與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過從甚密的胡雪巖,派浙江慈溪人嚴信厚北上與李接洽,意欲憑借李鴻章勢力向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兩市發展。嚴信厚到天津后拜謁李鴻章,當即貢獻軍餉銀10萬兩,于是深得李之賞識。嗣后憑藉官辦勢力,創立源豐潤票號、新泰銀號。獲利后,復在天津估衣街開設物華樓金店、老九章綢緞莊,這可視為寧波商幫在天津經營門市商店的先鋒。

 

7、舢板少年葉澄衷(上)

葉澄衷9歲時,母親曾以星夜紡織換來的微薄報酬作為學費,送他讀私塾,但半年即不得不輟學,回家幫助母親和哥哥耕作。小小年紀的葉澄衷咬牙堅持了3年不堪回首的幫工生涯,恰逢一位經常來往于寧波和上海之間的鄉鄰倪先生,出于同情表示愿意將葉澄衷帶到上海混口飯吃,母親便以田中秋谷作抵向人借得2000文錢作為路費。上海和鎮海僅一葦之航,地理相近,人緣相通。這樣,葉澄衷于1853年只身闖入上海灘。

葉氏的誠信,不僅受到同人同行的稱贊,而且也博得外商的好評與信賴。他的發跡是在17歲那年,自棹小舟,來往于黃浦江中,與番舶做小生意,有一天,有一位外商乘他的小舟過渡到十六鋪彼岸,外商上岸時,忘帶了一只手提的小皮包。葉氏發現后,那位外商已經遠去。葉氏拉開皮包一看,里面有很多鈔票與支票,于是葉氏在十六鋪守候,等他來取,等到傍晚,那位外商急急忙忙前來向葉氏打招呼,找那只公文皮包,葉氏一見確是那位外商,就將此包如數奉還。那位外商拉開皮包一文不少,用一疊厚厚的鈔票送給葉氏以表酬謝,葉氏婉意謝絕。這位外商原來是英國火油公司負責人,是中國部經理,他看葉氏誠實,就請葉氏去管理火油倉庫并請一位中文教師和一位英語教師,幫助葉氏學習文化,從此葉氏對西歐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在經營五金及火油等買賣中也有了靠山。

 

8、舢板少年葉澄衷(下)

起初數年,他仍然駕著小扁舟在黃浦江上叫賣雜貨,雖屬小本經營,但也年有盈余。腦瓜靈活的葉澄衷還經常以各種食品和雜貨,在外國商船上換回一些五金工具和零件,然后臨時設攤售賣,贏利愈見可觀。那時,黃浦江是外商船只的停泊中心,周圍很多小販都靠劃小舢板為生,葉澄衷就是其中一個。一日,一位微醉的英國洋行經理把公文包遺失在他乘坐的舢板上。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單據,還有數千美金和英鎊的鈔票,當時葉澄衷為了學習英文積攢許久的學費只有一元錢,可知這筆財富對于他是多么巨大。但他耐心地等了一下午,將公文包還給了失主,并拒絕了他的巨額酬謝。葉澄衷見財不貪,換得了洋行經理一個改變葉澄衷一生的可貴建議——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葉澄衷的小舢板代銷,等貨物賣出去后再付款。洋行經理很快發現葉澄衷在商業上也是難得的人才,于是資助葉澄衷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匯路口開設了上海灘第一家由中國人獨自開業的五金店——順記洋雜貨店。

 

9、吳錦堂回報家鄉(上)

家境貧寒,到上海萃豐油燭店幫傭,習經營之方,深得店主賞識。在友人資助下東渡日本,以神戶為經商中心興辦實業從事金融,開設詒生號從事中日貿易,成為關西財界的大人物。吳錦堂在將資金轉向國內,大規模投資國家建設時,也開始了捐資家鄉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

1909年5月,三北下了一場罕見的暴雨,溪水暴漲,河水泛濫,無情的大水肆意橫行,使數十萬民眾面臨嚴重威脅。吳錦堂先生目睹此狀,決心出資興修水利。整個工程規模宏大,重建西界洋塘,加固杜白兩湖大堤,增設兩湖減水壩,疏浚4條通海大浦,增設10多處大小橋閘,完善排灌系統。

當年秋季整個工程的測繪工作剛結束,一場可怕的洪水暴發了。三天三夜的暴雨,使三北大地陷入一片汪洋。還未完全加固的杜白兩湖減水壩受到嚴重威脅,萬一大堤決口,塘外的幾十個村莊、幾萬畝農田和所有水利設施均將毀于一旦。于是,吳錦堂出高額賞金組織搶險隊,還親自赤腳撐傘,不顧洶涌洪水,深入險要地段督工。他這一舉動,不僅深深感動了在場的全體民工,連日本測繪師也發出驚嘆:“世所罕見!”還特地為他拍了一幀照片,以作永久性紀念。

1905年,吳錦堂返鄉時眼見杜、白兩湖年久失修,又有人占湖造田,使兩湖水旱頻仍,災情不斷。再加上土豪劣紳敲詐勒索,地痞惡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群眾苦不堪言。吳錦堂心情沉重,決計出資修建杜、白兩湖,為鄉鄰造福。修建“杜白”兩湖的水利工程,吳錦堂花了五六年的心血,共捐款7萬銀圓,至今仍被人頌揚。

  “闖蕩世界、造福桑梓”是寧波幫的重要特征。吳錦堂在將資金轉向國內,大規模投資國家建設時,也開始了捐資家鄉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

  吳錦堂的家鄉慈北平原有杜湖和白湖兩處水利設施,關系著慈北10萬人民的生計。1905年,吳錦堂返鄉時眼見兩湖年久失修,又有人占湖造田,使兩湖水旱頻仍,災情不斷。再加上土豪劣紳敲詐勒索,地痞惡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群眾苦不堪言。吳錦堂心情沉重,決計出資修建杜、白兩湖,為鄉鄰造福。

  修建“兩湖”是一項系統工程,規模巨大。經過反復考察,吳錦堂制訂了“堵疏結合”的修建計劃。慈北水利姚高慈低,當余姚暴雨時,水就沖到慈北,全靠漾塘攔截。但漾塘早在明代就逐漸被人亂墾為農田。吳錦堂出錢從農戶手中買回田地31畝,從1905年開始動工,耗資2.2萬元修建了漾塘。完成漾塘工程后,吳錦堂將目光轉向了慈北水利的主體———杜湖。1908年和1909年,他出資修建了杜湖的各處水利設施,大大增強了杜湖的防洪蓄水能力。此后,他又新建了東門及西門減水壩,修復了石湫減水壩。在工程進行中,遇到連日暴雨,河水猛漲。當時吳錦堂正好回鄉,為了保護新建的水利設施,他赤腳撐傘,涉水督工,三晝夜沒離開過工地。在他的激勵下,鄉親們奮不顧身,終于保住了新修的水利設施。吳錦堂隨后把治水重點轉到疏浚入海的通道上來,他要求“淤者疏導之、毀者復之、缺者添之,務使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統”。這項工程歷時好幾年,修建閘15座,橋21座,多數至今仍在使用。

  “兩湖”水利完工后,吳錦堂并沒有認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無憂。他深知,要使水利設施長久發揮作用,必須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他根據自己六七年來積累的經驗,提出了一套管理措施,比如定界繪圖,使兩湖公產界址分明,不容侵占;湖產歸公,用于水利,保證了水利管理維修經費;建立水利局,使之有專人管理,制定管理章程,確保有據可依;一切規章措施,公之于眾,且申報政府立案,樹立制度的權威。修建“杜白”兩湖的水利工程,吳錦堂花了五六年的心血,共捐款7萬銀圓,至今仍被人頌揚。

 

10、吳錦堂回報家鄉(下)

吳錦堂親眼目睹了日本的崛起,深知教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振興的重要性。他逐漸確立了教育救國的理念,并始終貫徹到他的辦學實踐中。在旅居國,他積極支持華僑的教育事業;在國內,他捐款3000元給寧波教育會及寧波旅滬同鄉會用于辦學,還資助創辦效實中學。而最負盛名的就是在家鄉慈溪創辦錦堂學校了。

1905年,他出資興建錦堂學校。該校選址于錦堂先生的故居附近,主建筑為一幢二層的口字形洋房,朱窗紅墻,白灰嵌縫,巍然屹立于曠野上,分外奪目。北面樓房與小山之間,開鑿人工水池一口,東、西、南三面也新辟小河一條,在一大片土地上,高樓桑田交相映輝,操場小河流帶左右,顯得蔥郁而妍麗。學校在1908年落成,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為保證學校經常教育經費,吳錦堂又買田1200畝,并將漢冶萍公司和浙江鐵路局的股票4萬元一并獻給學校,還規定學校的一切財產永遠歸學校所有,吳氏子孫后代誰也不得借故干預。

  1909年四月初八日,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吳錦堂親臨大會講話,到會代表一千多人。當時學生定額360人,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將吳錦堂、陳嘉庚、聶云臺并稱為我國的“辦學三賢”。為創辦學校,吳錦堂先后共出資20多萬銀元,是水利投資的總額的三倍。他還從社會實業需要著眼,注重培養農業方面的人才。1911年,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開設農本科和蠶本科專業。還聘請了學有專長的學者擔任教師,陣容整齊,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農科專業人才。

當時三北一帶,“花會”流行。這是一種大型的賭博,從1910年開始,由幾個賭棍為首,蔓延慈北十里地區,每村都有。“航船”往來,以一賠三十之厚利誘使群眾參加。許多無知鄉民為之入迷,放棄生產,傾家蕩產。同時迷信也盛行,一些人求夢禱告,露宿墳廟。弄得人鬼不分。花會頭子叫飯淘籮阿宏,還有黨棍翁守元、沈瑞竹、沈賴民,賄通縣署衛隊長陳云程,狼狽為奸。吳錦堂回鄉時看到這種情景,非常痛恨,從1910年開始到1915年連續稟告縣知事要求禁絕。這些官僚乘機敲竹杠,要吳出賞格一千六百元,吳答應了。1915年10月,翁守元雖被捕伏法,但首犯未除,不久又發。錦堂又呈請浙省巡按使屈映光嚴拿沈阿宏,并要求將陳云程革職。1916年11月3日 ,省訓令縣知事林觀光迅即拿查,一時才算禁止。

1914年,吳錦堂迎來了他的六十大壽,這時離他初到日本正好是30個年頭。為了慶祝壽辰,吳錦堂在松海別墅旁動工建造三層洋樓,次年5月完工,取名“移情閣”,呈八角形,俗稱“八角堂”。從外部環境到建筑外形,從布置陳設到室內裝飾,處處透露出中華文化的內涵。

  “移情閣”瀕臨大海,面對勁松,對出生在浙東海邊的主人,定能引出無限的回憶和美好的遐思……

 

11、胡西園研制白熾燈(上)

1882年7月26日,上海的傍晚有些不同。成百上千的市民,包括達官貴人,聚集在外灘,等待一個重要的時刻。入夜,上海電氣公司開始供電,外灘、南京路和百老匯路(現大名路)三條主干道的35盞弧光燈照亮了漆黑的夜上海,民眾紛紛往前簇擁呼喊:“電燈!電燈!”

這是中國最早亮相的電燈之一,被滬上文人譽為“賽明月”,有用慣油燈的市民,伸出長長的旱煙桿,想在這洋把戲上點煙,惹得洋人哈哈大笑——上海當地官員遂將錯就錯,發出告示:“電燈有患,如有不測,焚屋傷人,無法可救。”

多年以后的《新民晚報》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租界大放光明,著實讓上海人心向往之。這其中就有一位在上海的寧波人,每每佇立于商店閃閃發亮的炭絲燈泡前發呆。1919年,這位名叫胡西園的年輕人行將大學畢業,是年的五四運動讓兒時的好奇增添了一份民族情愫——他決定將制造電燈泡作為自己的事業。

浙江當地媒體的一則社會新聞,佐證了亞浦耳當年的光彩:鎮海民間收藏愛好者老沈在古玩市場意外淘到印有“老牌亞浦耳”字樣的深藍色燈泡,買回的燈泡附有一張發票,顯示為上海大耀水電公司1935年購買,老沈將70年前生產的燈泡接入電源,竟仍能大放異彩。

12、胡西園研制白熾燈(下)

國產燈泡來之不易。電燈泡制作工藝,只在國外雜志上有零星介紹。1920年,胡西園從浙江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畢業后,便一頭鉆進圖書館尋找資料,又騰出家里一間房間當作實驗室,經過近一年數百次的失敗,攻克了漏氣、斷絲、裂管、爆炸等數道難關,終于成功。正如胡氏后來回憶所說:“連一根釘子也要向外國人買的時代,中國人要自己制造出一只電燈泡,并非易事。”

胡西園的眼光放得很遠,他對各道生產環節的技術指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還不惜工本,淘汰舊設備,添置先進設備,花費重金,進口了最新式的驗光機。由于老板的重視,“亞浦耳”燈泡質量越來越高,能達到連續通電1000小時,燈絲沒有損壞,符合當時最先進的國際標準。


2022-12-08 19:03:29

[新一篇] 寧波商人創業故事 演進

[舊一篇] 寧波幫系列之1 樂顯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