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五)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五)

八、戰 守

  戰和守,即進攻和防御,這是戰爭最重要的內容,古代兵家所要探討的,就是如何進行進攻和防御。《孫子兵法·形篇》就是談論戰守問題,孫子說: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守也;可勝,攻也。 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在春秋末期,即孫子生活的時代,已能建筑堅固的、較高大的城墻,但攻城的器械卻很落后,破城甚難,故有“一女乘城,可敵十夫”之說,所以孫子說“不可勝,守也。”但可貴的是,孫子從其總的戰略思想來說,是著重于進攻的,即使他談防御也把它和進攻結合起來,他所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意思是說善于防守的,隱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敵摸不著,無隙可乘;當一發現可以殲敵之機,立即率領部隊,象從重霄而降迅猛進攻敵人,這樣不僅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全勝。

  《三國演義》有不少戰例,就是正確地把防御和進攻結合運用,因而取得勝利。有的是先守后戰,有的是先戰后守而再戰,這些戰法,防守是手段,進攻是目的。賈翊向李傕、郭汜獻深溝高壘堅守長安之策,其目的在于待遠來之敵糧盡撤退而追殲之。張遼守合淝,孫權率大軍來攻,因敵軍來勢洶洶,而守城將士信心不足,人心惶惶,張遼就趁孫權輕敵、立腳未穩,率猛士沖入敵陣襲擊,以挫敵膽,提高士氣,然后堅守城池,故敵人無法攻破。而當敵軍一撤退,立即出城猛烈追擊,幾俘敵軍統帥孫權。

  是戰是守,這是一門很復雜的軍事藝術,難以刻板做出規定,這要根據客觀形勢和具體情況而定。因勢不同,戰守也異。如張繡、劉表與曹操戰不利而堅守于眾安,操因事撤軍,張繡、

  劉表合力去追擊,大敗而回;后張繡聽賈翊之策獨率軍再往追擊,卻大勝而回,這因操前有備而后無備之故。曹洪守潼關,操令其堅守,并以十日為限,供不自量力,出關迎戰銳氣正盛的西

  涼軍,結果失關而逃。司馬懿扼守秦川,使諸葛亮不能越雷池半步,終病逝于五丈原。故《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1.守后戰:僱汜聽賈翊

  賈翊甚有智計,有良、平之稱。李傕、郭汜能暴亂一時,都靠賈翊之謀;是戰是守,他能因事、因時、因勢而為之制訂對策。

  深溝高壘,待敵糧盡擊之

  王允用連環計除掉董卓,大赦天下,獨不赦卓死黨傕、汜 等,他們驚惶 不安想各自逃生,時翊在卓軍中,他獨持異議說:

  “諸軍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不著誘集諸人,并本部軍 馬, 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傕、汜聽其謀,煽動聚眾十余萬,攻入長安,殺死王允,戰敗呂布,乃得占據長安,獨掌朝政大權。西涼太守馬騰、并州刺史韓遂為勤王室乃舉起義旗,引軍十余萬抵長安城下。李傕、郭汜與賈翊商議御敵之策,翊說:“二軍遠來,只宜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之,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將可擒矣。”可是,李蒙、王方等將堅決要求出戰,傕、汜聽之,結果二將大敗身亡。這時,傕、汜才信賈翊有先見之明,重用其計,只理會緊守關防,由他搦戰,并不出迎。果然西涼軍未及兩月,糧草俱乏,只得拔寨退軍,傕、汜派軍追擊,西涼軍大敗而逃。

  實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之運用

  傕、汜聽賈翊計犯長安,史有其事,史書也記有馬騰、韓遂謀襲長安事,但未見載有賈翊獻先守后戰之計。但這并非作者憑空創造,它只不過是古代計謀的再版。所謂賈翊“深溝高壘”之謀,即李左車勸陳余之策。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徑擊趙。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擊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說,“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蝶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 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計,其鋒不可當。臣聞 ‘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 后釁,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擒矣!”陳余認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其策,果被殺。李左車的策是妙策:韓信軍初來,其銳氣正盛,先避其銳氣,深溝高壘勿與戰,斷其糧道,使韓信軍欲攻不能,欲退不得,且雙方兵力又如此懸殊,“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

  是可能的。故韓信聞李左車獻此策,十分擔憂,后知不用大喜,乃能用計破趙。作者虛構賈翊的深溝高壘之策正是仿此。這其實是《孫子兵法·軍爭篇》所說的“避其銳氣,擊其隋歸”之法。 

2.再追擊:張繡敗曹操

  傕、汜敗后,賈翊依附張繡,也多獻奇計。

  同樣追擊,前后敗勝不同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寫張繡、劉表與曹操戰不利,乃駐守于安眾,以圖后計,適操因探知袁紹欲襲許都乃即日回兵,細作來報,繡欲追之。賈翊說:“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說:“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矣。”力勸繡引軍萬余同去追之,約行十余里,趕上曹軍后隊,曹軍奮力接戰,繡、表兩軍大敗而退。繡對翊說:“不用公言,果有此敗。”翊說:“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都說:“今已敗,奈何復追?”翊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劉表疑慮,不肯同去。誘乃自引一軍往追,果大勝而回。

  為什么張繡、劉表兩軍合力去追擊大敗而還,而張繡只獨自引一軍再去追擊卻大勝而回?勝敗如此離奇是什么原因?劉表百思不解,乃向賈翊請教說。“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后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翊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退,必有勁將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后,必輕騎速回,不復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

  前追擊敵有預防,后追擊出敵意外

  賈翊能料勝敗之機,這是因他能審時度勢、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種退,善于用兵者必防御追兵而采取萬全措施,故有的能干戰場上戰勝敵人,卻往往在追擊時因輕敵致被打敗,故孫子有“歸師勿遏”之說。賈翊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這次退兵非敗而退,而是勝而退,所以不能等閑視之,如假退追之必上當;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備,故賈翊料其“必有勁將為后殿”;而曹操兵力較張繡、劉表強,翊深知繡、表用兵皆非操之敵手,所以反對追擊。事實上,繡、表對操退兵部署毫無所知,也不采取對策而盲目追擊,說明兩人都是庸才,被打敗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擊被打敗了,敗者驚魂未定,是不會想到再去追擊的。繡、表是這樣想,操也是這樣想。可是,賈翊卻能用辯證法觀點來審時度勢,他料到操在打敗追兵后決不會想到敵人再來追擊,必然毫不防備,再去追擊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縱使張繡一軍前去,也能以弱勝強。

  上述故事和賈翊論勝敗之機,基本上符合史實,詳見《三國志·魏書·賈翊傳》。 

3.挫敵膽:張遼鎮合淝

  合淝之戰,對于魏軍來說,應是一場保衛戰,但魏軍卻以先攻后守而取勝,始終守住合淝,并重創敵人。當時,敵對雙方力量很懸殊,吳軍眾而魏軍寡,眾利于攻,寡利于守。

  挫敵威以穩定軍心

  可是,由于合淝守軍因敵眾已寡,軍心惶惶,能否守住合淝,缺乏信心,合淝守將張遼乃決定先挫敵威,然后始可談守。他率領敢死之士英勇出擊,打得吳軍喪魂落魄,不敢窺視合淝。

  《三國演義》所寫的合淝之戰,與史實基本相符,但《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所記載的更詳,更能顯示這位魏國名將的超人智勇。曹操征孫權回,使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兵七千余人守合淝。及征張魯,乃留一書給護軍薛悌,傍書云:“賊至乃發。”孫權統領十萬大軍圍合淝,張遼等乃開展封書,書說:“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眾將因敵眾已寡有疑忌。張遼說:“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威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眾志成城,堅不可摧

  原來張遼耽心李典不同意出戰,但李典聽了張遼的話,慨然而起說:“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豈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于是,決定出戰。

  張遼與李典、樂進素不和睦,這時大敵當前,卻能不記前嫌,團結對敵。張遼當夜召募得敢死之士八百人,乃殺牛饗將士,準備明晨出戰。天剛破曉,張遼披甲持戟,率先沖陷敵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聲喊著自己名字,沖入敵軍營壘,直至孫權麾下。孫權大驚,其將士倉惶不知所為,慌忙走上高冢,以長戟自守。張遼喝孫權下戰,孫權嚇得不敢動,因見張遼兵少,乃派兵將之圍困數重。張遼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圍解,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

  其余眾號呼說:“將軍棄我乎?”張遼乃翻身殺入,援出余眾。自天曉戰至中午,東吳人馬被打得七零八落,無敢當者。吳人銳氣大挫,魏軍士氣大振。

  張遼回軍加強守備,將士安心悅服,上下一心守城。孫權攻城十余日不下,乃引軍自退。張遼率諸軍追擊,孫權幾乎被擒。建安十二年,曹操到合淝,巡視張遼戰斗之處,贊嘆不已。

  合淝之勝,不僅因張遼智勇超群,而在大敵臨城之際,張遼、李典、樂進不因私嫌而誤公事,能團結抗敵;加以張遼處危 難之地,不舍眾而自全, 與部屬共生死,故能上下一心,以一當十,因而眾志成城,堅不可摧。

  

  4.輕出戰:曹洪失潼關

  因父親馬騰被曹操所殺,馬超為報仇雪恨與其義叔、西涼太守韓遂,共起二十萬大兵,殺奔長安。西涼兵萬眾一心,銳氣甚盛,勇不可當,迅速攻入長安,直指潼關,守將鐘繇告急。曹操 聞訊,立即喚曹洪、徐晃吩咐: “先帶一萬人馬前往,替鐘繇守潼關。如十日內失關隘,皆斬:十日外,不 于你二人之事。我統大軍隨后便至。”

  不自量力,潼關失守

  曹洪是曹操的從弟,曹操起事就追隨左右,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且對曹操忠心耿耿,曹操幾次臨危都因得他拼死相救而脫險,故甚得曹操的信任。但他為人性躁,操恐其誤事,乃派徐晃助之。曹洪、徐晃到潼關,堅守關隘并不出戰。馬超領軍來關下,把曹操三代辱罵。曹洪大怒,要提兵下關廝殺,徐晃諫說:“此乃馬超要激將軍廝殺,切不可與戰。待丞相大軍來,必有主畫。”馬超軍日夜輪流來罵。曹洪不自量力,只要廝殺,徐晃苦苦擋住。至第九日,在關上看時,西涼軍都棄馬于關前草地上坐,多半困乏,就于地上睡臥。曹洪教備馬,點起三千兵殺下關來,西涼兵棄馬拋戈而走。洪迤邐追趕。時徐晃正在關上點視糧車,聞曹洪下關廝殺,大驚,急引兵隨后趕來,大叫曹洪回馬。忽然背后喊聲大震,馬岱引軍殺至。曹洪、徐晃急回走時,一棒鼓響,山背后兩軍截住:左是馬超,右是龐德,混殺一陣。曹洪 抵 擋不住,折軍大半,撞出重圍,奔至關上。西涼兵隨后趕來,攻入潼關,曹洪等迫得棄關而走。

  用人唯親,其敗必然

  同是眾寡懸殊,為何張遼出戰而保住合淝,曹洪出戰而失了潼關?孫權兵雖眾,師出只不過是為爭城奪地,且認為破合淝勢在必得,有輕敵思想;張遼則趁其初至營壘未堅突然襲擊,使敵措手不及,故戰而勝之。西涼兵同仇敵愾,且馬超世之虎將,而曹洪想憑勇而以寡勝眾,其丟失潼關是勢所必然。而潼關之失,也與曹操用人唯親有關:他雖知曹洪性躁,因其是親可信而用 之;徐晃雖是名將卻非其所親而不托以重任,僅任為副職。如守城主 將非曹洪而是徐晃,十日之內潼關可保。故潼關之失,實由曹操用人不當,說曹操失之亦可。勢、人、謀不同,其守戰之法、勝敗之因也異。 。

5.老蜀兵:仲達守秦川

  孔明自引一軍屯于五丈原,屢令人搦戰,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內,遣人送給司馬懿。懿對眾啟盒視之,內有巾幗婦人之衣,并書一封。

  甘受巾幗素衣之辱

  司馬懿拆視其書,略說:

  “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

  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說:“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懿問:“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答:“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在座將領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眾將知司馬懿受巾幗素衣之辱,皆憤憤不平,入帳告說:“我等皆大國名將,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請出戰,以決雌 雄。”懿說:“吾非不敢 出戰,而甘受辱也。奈天子明詔,令堅守勿動。今若輕出,有違君命矣。”

  眾將俱忿怒不平。懿說:“汝等既要出戰,待我奏準天子,同力赴敵,何如?”

  眾皆允諾。懿乃寫表遣使,直至合淝軍前,奏聞魏主曹睿。睿知其意,乃令辛毗持節至渭北傳諭說:“如再有敢言出戰者,即以違旨論。”眾將只得奉詔。蜀將聞知此事,報與孔明,孔明笑說:“此乃司馬懿安三軍之法也。”

  姜維問:“丞相何以知之?”孔明說:“彼本無戰心,所以請戰者,以示武于眾耳,豈不聞: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此乃 因司馬懿因將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眾。今又播傳此言,欲懈我軍心也。”正論間,忽報費祎到,乃請入問之,知吳兵為配合孔明北伐而進攻合淝無功而還,孔明長嘆一聲,不覺昏倒于地。眾將急救,半晌方蘇。孔明嘆說:“吾心昏亂,舊病復發,恐不能生矣!”從此,嘔血不止,一病不起。

  “既生亮,何生懿?”

  司馬懿和孔明都是三國時代杰出的軍事家。上述的故事都是引自《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這一回書很能反映出歷史上司馬懿的戰略思想。孔明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戰略決策是以攻為守,企圖在敵有變時北圖中原;司馬懿明知其謀,且當時滅蜀時機尚未成熟,故以防御為主,扼守秦川前線,以老蜀兵,使孔明無所作為。因此,孔明六次出祁山,最大戰果只不過取得三郡,但隨之復失,爾后都勞而無功。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春,孔明與司馬懿相拒于渭南,以前每因糧不繼,不能繼續北伐,于是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但這時孔明已病入膏盲,司馬懿知其“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料其將死,故甘受巾幗素衣之辱,怒而不發。其年八月,孔明病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四。及蜀軍退,司馬懿巡視其營壘處所,嘆說:“天下奇才也”。

  孔明雖是奇才,因與奇才司馬懿相遇而不得行其志,終于“出師未捷身先死”。

  因此,毛宗崗為之感嘆:“既生亮,何生懿?”(第五十七回回評) 

九、誘 敵

  孫子說:“兵詭道也。”(《孫子兵法·計篇》)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孫子兵法·軍爭篇》)戰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是國家存亡之大事,因此為了戰勝敵人采取任何奇計詐謀都行,只要能取勝便不失為智計,但如果像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打法,雖有君子風度,卻貽笑于天下。

  設計以誘敵,使敵上當,是《三國演義》謀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誘敵之法有種種:或利用其立功心切以愚之,如周瑜偽造“降書”以騙蔣干,使其中計,導致曹操斬了其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或投其所需以欺之,如龐統獻的連環計恰好治奸曹軍暈船之病,操乃用其計,致使戰船被燒個精光,或有意泄露軍情以賺之,如張飛故意讓嚴顏知其行軍路線,乃設計擒之;或以己之弱點以誘之,如翼德假醉使張郃中計而大勝;或己計雖被彼所疑,但一再重復以騙之,如孔明“退避三舍”以誘司馬懿,司馬懿終信其真退兵而追擊,結果中伏致敗;或用假象以瞞之,如司馬仲達裝重病以騙曹爽,使其失去警惕,乃達到其伺機奪權的目的。從以上六種誘敵之法看來,說明“無誘不用奇”,就是說要誘敵必須用奇計。這些誘敵之計都很奇妙,故能“請君入甕”。

   

1.造假書:周瑜愚蔣干

  周瑜愚弄蔣干,不僅其文妙,其計也奇!

  點破來意,蔣干變啞吧

  曹操與周瑜隔江對陣。蔣干在曹操面前自夸說:“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愿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歸降。”可是,他見了周瑜,不僅三寸之舌搖不了,卻變成了個有話說不出的啞吧:周瑜一見蔣干來便點破他的來意說:“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蔣干聽了愕然,忙爭辯說:“吾久別足下,特來敘舊,奈何疑我作說客也?”周瑜正欲其否認是說客,便“順水推船”,在宴席間把他介紹給江東諸官說:“此吾同窗契友也。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家說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劍給太史慈說,“公可佩我劍作監酒:今宴飲,但敘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者,即斬之!”太史慈應諾,按劍坐于席。嚇得蔣干噤若寒蟬,不敢吱一聲。可憐這位說客,從過江到此,連哼一聲都不敢,那里談到說周瑜歸降呢?席間,周瑜又歌又舞,蔣干呆呆地坐著,周瑜開懷暢飲,蔣干陪著飲悶酒。就這樣,蔣干被折騰到深夜,乃哀求說:“不勝酒力矣。”其實,蔣干還清醒得很。周瑜才撤席,佯作大醉之狀,強邀蔣干同寢,于是導演出一出絕妙的“蔣干偷書”妙劇:

  周瑜詐睡,步步是密

  周瑜嘔吐狼藉,不久鼻息如雷,蔣干心中有“鬼”,哪里睡得著,趁著燈光尚明,偷翻桌上文書,得了蔡瑁、張允“投降書”,如獲至寶,急藏于衣內,正欲翻看他書時,卻見床上周瑜翻身,干急滅燈就寢。這時,周瑜又在說酒話,口內含糊一再重復地說:“子翼……教你看曹賊之首!……”說了又呼呼入睡。干伏于床上,哪能睡得著,將及四更,只聽得有人入帳喚說:

  “都督醒否?”周瑜夢中做忽覺之狀,驚問那人說:“床上睡著何人?”答說:“都督請子翼同寢,何故忘卻?”瑜懊悔說:“吾平生未嘗飲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說甚言語?”那人說:“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聲”!便喚“子翼。”蔣干只裝睡著。瑜潛出帳,干竊聽之,只聞有人在外說:“張、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語頗低,聽不真實。

  少傾,瑜入帳,又喚“子翼”!蔣干只是不應,蒙頭假睡。瑜亦解衣就寢。

  干尋思:“周瑜是個精細人,天明尋書不見,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喚周瑜,瑜卻睡著。干戴上巾幘,潛步出帳,喚了小童,徑出轅門,亦無人阻擋。干慌忙下船,飛棹回見曹操。曹操得書,一時不悟,斬了深諳水戰的水軍督都蔡瑁、張允。蔣干確為周瑜立了一大功。

  周瑜愚蔣干之妙,正如毛宗崗所評點:“周瑜詐睡,是騙蔣干;蔣干詐睡,又騙周瑜。周瑜假呼蔣干,是明知其詐睡;蔣干不應周瑜,是不知其詐呼。周瑜之醉,醉卻是醒:蔣干之醒,醒 卻是夢。……周瑜假做極疏,卻 步步是密;蔣干自道極乖,卻步步是呆。” (集四十五回回評) 


2022-12-08 19:04:47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四)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