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酋午:政改,政改,目前能改嗎?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不久前,溫家寶總理在記者問答會上呼吁政治改革,現在報刊和網絡上政改的呼聲響個不停。但是,在行動之前,首先應該弄清楚到底怎樣改?
 
 我個人認為,政治改革主要應該達到三個目地,即保護人權、防止腐敗、實現公平秩序。
 
 現在民主人士提供的方案是:普選、代議制、三權分立、多黨制、軍隊國家化、文官中立、地方自治,等等。這是根據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政改經驗總結出來的,應該說,這套方案符合工業文明,已被認為具有普世性。如果實行這一方案肯定有助于保護人權和防止腐敗,但是否有助于實現秩序還要看情況。
 
 因為在中華民國早期(1912-1926年)實行過這一方案,但出現的結果是軍閥割據,沒有出現全國秩序。中華民國早期為什么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呢?北洋新軍的建制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特點,即是軍隊只效忠于袁世凱不效忠于政府,在袁世凱死前一段時間內各派系之間也已經形成各自的勢力范圍,這就使到各派系有了進行地方割據的資本,在袁世凱死后無人能在總體上控制北洋軍。那么,我們現在進行民主化改革,就要設法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如若如此,中央必須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不讓地方大的軍事單位形成各自的勢力范圍。現在的軍隊建制是中央牢牢控制著地方各大軍隊單位,地方各大軍事單位實行集體領導,所以,在政改的時候主要注意保持這樣的一種控制。從現在世界民主化的經驗來看,民主化沒有出現過民亂只出現過軍亂,為了避免歷史重演,我們有必要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這一方案遭到巨大力量的反對,民間有毛主義人士反對,官場有特色派反對。特色派最有力量,黨、政、軍資源都掌握在他們手中。民主派力量小,目前我國民眾只關心錢不關心民主,民主派發動不了強大的街頭運動,形成不了壓力。各級領導不愿意改革目前改不了。這種方案如能實行中國就會有光明的前景,但是,要實行恐怕還要十年八年以后。
 
 這一次答記者問,溫家寶總理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實行縣級普選。但在黨內沒有支持力量,所以,他呼喚人民覺醒和支持。溫家寶總理的提出的方案肯定是過渡性的,這個方案循序漸進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序發展,也有利于縣級領導人反腐以及在縣以下保障人權,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人民不覺醒,資本家、中產者不感興趣,下層民眾還不知縣普選是什么,民主人士認為這不是民主也不支持。看來,溫總的呼吁又要落空了。
 
 共產黨內一部分人有一個方案,就是實行黨內民主,由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據說,由高干子女組成的延邊兒女研究會還準備向中共十八大提出議案。實行黨內民主即是黨的總書記和中央常委在中央委員會或黨代會上競選,黨的地方各級領導也進行競崗;黨的機構實行黨代會常務委員會、中央(或地方)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三權分立。這一方案有利于防腐和保持秩序但不利于保障人權。這一方案受到中共高層和黨內各級領導的強烈反對。領導不支持,普通黨員不關心,看來還是沒有辦法實行。
 
 不講民主只講黨政分開,現在也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中共十三大就提出過這一建議,但是后來沒有實施。這一方案是,書記不管具體事物,不簽名蓋章批條子,只管黨務,加強黨對政府各級領導人的監督,實行這一方案腐敗會減少,并且也會保持有序,但無助于保障人權。這種方案遭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書記的反對,黨書記現在最有權勢,他們反對也實現不了。
 
 所以,政改,政改,喊了幾十年還是什么都不能改,如何是好?有的民主人士憋不住了,在網上發文說,中國的民主還得靠美國人打進來,就如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樣,他愿意帶路。烏有之鄉網立刻給這種人起個名叫“帶路黨”。其實,這種想法也很不符合實際,中國是一個大國,擁有核武器,美國也不敢打,最后還是要靠中國人民自我覺醒。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記得中國曾經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后來變得名不副實,現在看來,要變得名副其實也許是亞洲最后一個了。
 
 我國為什么一定要政改呢?因為在專制政體下,社會越發展,國家的合法性越難確立;專制政體實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這種結構下,有能力的人很難進人決策中心,工業化的發展使社會變得日益復雜,并由此帶來新的矛盾和管理問題,但由于沒有法治,無法處理和消解這些新型問題;在專制政體下的工業化進程中,社會中層組織的力量往往變得越來越薄弱,在社會的中層聯系削弱后,不但國家與社會的連接變得微弱,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也缺乏信任感。工業化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復雜化的過程,但專制政體卻不能隨著社會的復雜也相應地變得復雜起來,以上這些問題在工業化過程中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不斷加劇。所以,需要政改。
 
 現在經過三十三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形成了中國模式,所謂中國模式就是集一黨專政、以公有經濟為相當比重的市場經濟和一元論官文化為一體的模式。這種逐步定型下來的模式是以權力與市場因素的奇異結合為特征的,必然妨礙正常的市場競爭,使官僚資本和權貴資本享有優先權,使腐敗迅速蔓延和帶來更多的人權災難。所以,從長遠看,中國模式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需要打破這種中國模式。
 
 從歷史上看,自生民主的國家一般都要在所在國工業化之后,因為只有工業化才會壯大民主力量。已知的是,有了工業革命才產生了工業化,有了工業化的發展,才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帶來現實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和文化多元化。現在世界上凡是已經工業化的國家沒有不是市場經濟國家、沒有不是民主國家、沒有不是文化多元化國家。因為工業文明是工業社會的核心,工業化要求的是效率和公平競爭,而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夠提供;市場經濟需要法治,而只有民主政治才能提供。中國的工業化是從1861年開始的,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中國的工業進程總是被打斷。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背景下進行了三十三年的工業化建設,再過八年左右我國就將完成工業化的任務,屆時,民主力量就會壯大。根據世界工業化發展的常規,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為工業化所在國帶來最終確立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制度的現代性變革,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也肯定不會例外。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國的最高層的多數人不愿進行民主化的政治變革,而民間民主化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形成巨大壓力的程度,所以我國的政治變革也只好處于停滯狀態。所以有人說,政改、政改就是暫時不能改!
 
 2012-3-19

郑酋午 2012-04-27 03:26:21

[新一篇] 鄭酋午:人究竟是什么 ?

[舊一篇] 郭岱君:半個世紀前臺灣改革路徑選擇的大辯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