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崇禎后人:權末代的悲慘命運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在明末的大戰亂中,皇族的死亡率最高。農民軍誅戮皇室子孫,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堅決、徹底,不論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結局都是一律誅滅。”歷史學者張宏杰筆下的晚明歷史,顯得凌厲和殘酷。

通過“觀察中國”,張宏杰與讀者分享他對崇禎后人悲慘命運的書寫和感悟。

感謝張宏杰先生對“觀察中國”的支持。



文/張宏杰


1.末代帝王的命運曲線


如果把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的命運做成一張圖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滑曲線,雖然偶有波動,但基本上是越來越慘。


秦代以前,亡國之君雖然失去了國家,但不會失去尊嚴。商湯俘獲史上第一個亡國之君夏桀之后,將他流放于南巢。在流放地,夏桀身邊還有幾個侍臣陪伴,基本上保持了貴族的生活待遇。和夏桀比起來,商紂王性格比較剛烈,于鹿臺之上自焚而死。如果不死,他的下場和夏桀應該一樣,止于被流放而已。周武王嘆息之余,將紂王的兩個兒子武庚、祿父封為諸侯,讓他們分邦建國。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雖戰亂重重,不斷有諸侯被滅國,但是勝利者對亡國之君一般都是以禮相待的。就拿著名的吳越恩仇來說,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吳國之后,并沒有想殺掉夫差。他的計劃是遷夫差于越國東部邊陲,封他一百戶以養老。倒是夫差自己羞愧難當,自殺而死。


之所以如此優待,是貴族政治的風度使然。在秦始皇以前,中國社會一直是貴族社會,“禮”是政治的最高原則。對貴族來說,勝利是重要的,風度更為重要。考諸世界歷史,歐洲人也是這樣做的。歐洲政治中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做過國王的人即使被從王位上推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


雖然秦始皇的后代基本都被殺光了,但秦代之后,善待亡國之君的政治傳統又一度恢復。比如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下場就比較有面子。曹丕稱帝之時,識時務的劉協親自“勸進”,明智地配合曹丕完成所謂“禪讓”儀式,讓曹丕避免了篡位的惡名,順利當了皇帝。過后劉協被封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仍然可以用漢天子禮樂,甚至行漢正朔。


劉協太太平平地當了十四年山陽公后,得以善終,終年五十四歲。死后他不但被謚“孝獻皇帝”,還被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在他身后,他的兒孫劉康等人相繼繼位,山陽國存在了八十九年,直到永嘉年間被少數民族所滅。對一位亡國之君來說,劉協可謂功德圓滿,幸運得空前絕后。蜀國末主劉禪和吳國的末代君主孫皓命運也與此大致相類。


曹丕導演“禪讓”大戲之時,肯定不會想到,四十五年之后,另一位權臣司馬炎以幾乎同樣的手段,從他侄孫曹奐手中奪取了皇冠。曹丕代漢的成功演出,為后世樹立了范本。在這之后,西晉、宋、齊、梁、陳、北周、北齊、隋、五代的梁朝及大宋王朝,都照葫蘆畫瓢,將“禪讓”劇本搬演了十次。


開始幾次,大家都是搬演舊本,規規矩矩,亡國之君都得到了善終。對亡國之君首開殺戒的是南朝宋主劉裕,本來東晉末帝司馬德文也很懂事,十分識相地在禪位詔書上簽字,又不等劉裕“三讓”就搬出皇宮。劉裕也按歷代規矩,封了司馬德文一個爵位。


然而,中國歷史的內核在此時悄悄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皇位的爭奪者由平民階層轉向了流氓。劉裕是市井無賴出身,根基太淺,士族并不真心擁戴。何況稱帝之時,劉裕已經年近七十,司馬德文正是年富力強的三十六歲。司馬德文的存在,讓劉裕不能安枕。即位不久,他派兵將司馬德文殺死。接著,又對司馬一族痛下殺手,幾乎夷殺了司馬全族,開后世之君屠殺遜帝及先朝宗室之先河。


從那之后,中國改朝換代的模式發生變化:新皇帝逼舊王朝末帝禪讓后,先封前末帝為王,然后再找機會暗殺并滅族。南朝的齊王蕭道成逼劉裕重孫子劉凖遜位,蕭道成的后代蕭寶融禪位于梁王蕭衍,蕭衍的后代蕭方智禪位于陳王陳霸先,都是這個做法,一絲不差。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全食一郡。一年之后,陳霸先派親信前去誅殺蕭方智。十六歲的蕭方智繞床而跑,邊跑邊哭喊:“我不愿當皇帝,陳霸先非推我入帝座,現在又要殺我!”士兵追了好幾圈,才抓住蕭方智的衣裳,把他一刀砍死……


這種先封后殺的把戲一直足足玩了八次,到了五代時期,那些末代皇帝才算回過味兒來。五代時期的末代皇帝中有兩位是自殺而死,免得受二茬罪。后梁末帝李友貞是國破后自刎而死,后唐末帝李從珂是國亡后自焚而死,都算是比較明智。


不過,被直接殺死,還算不上末代皇帝中最慘的,最慘的是像北宋徽、欽二帝那樣在無比屈辱的流放中受盡折磨后死去。被流放到北方邊地后,趙氏父子倒是“經得住打擊”,選擇了頑強地活著。他們被關押在一座小院里,在朔風沙塵中吃著不堪下咽的食物,靠回憶往事過活。徽宗在惡劣的環境中患了重病,雙目失明,忍受了九年俘虜生涯后凄慘去世。而趙桓在黑龍江的冰天雪地里足足受了三十五年的罪,才在絕望中死去。


2.長平公主的最后結局


“汝何故生我家”這句中國歷史上慘痛的名言,是崇禎皇帝說給長平公主的。


1644年,本來應該是長平公主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這一年公主十五歲,正值豆蔻華年。史載她“喜詩文,善針飪”,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子。皇帝已經為她選定了翩翩佳公子都尉周世顯為駙馬,可惜天翻地覆的局勢讓婚禮一推再推。


農民軍攻占北京城的速度遠超出崇禎皇帝的預料,更讓深宮中整理嫁妝的公主毫無思想準備。《明史》載:“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當時,崇禎命周皇后自縊,長平公主聞訊前來,看到皇后的尸體,痛哭失聲,跪在地上,爬上前想抱住崇禎皇帝的膝。崇禎一腳把公主踢翻,說道:“汝何故生我家?”舉起劍來,劈頭砍下。


公主下意識地抬起左臂一搪,劍鋒從左頰掃過,左小臂從肘部下面被齊齊斬斷。公主哼了一聲,昏倒在地。皇帝上前一步,想砍下公主的頭,手卻劇烈地顫抖起來,說什么也握不住劍,“手栗而止”,轉身出了壽寧宮。


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幕。而在這之后的史實,則大都被史書所省略了。


斷臂之后,不光崇禎,連所有的宮女從人都以為公主必因流血過多而死。尚衣監何新和宮女費氏怕公主尸體受辱,將昏迷中的長平公主抬出了宮,送到她的外祖父、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府中。周家將她安置在一間空屋,只等著她死去。不料公主生命力非常頑強,五天之后,居然轉醒,并且度過了傷后感染等重重危機,活了下來。


活下來當然更不幸。


清朝高層的政治策略十分精巧:他們公開懸賞尋找崇禎帝的男性后代,說“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實際上是打算騙到手后斬草除根。而崇禎的女眷們,因為不可能被人擁立,所以倒真是受到了清政府的“優待”。清朝撥給公主很高的生活費用,命周奎善待公主,作為宣傳清朝“恩仁”和統戰反清勢力的工具。


國已破,家已亡,身又殘,長平公主早無活下去的意趣,時時說:“父皇賜我死,何敢偷生?”無奈身為弱女子,除了聽任命運擺布,又有什么辦法?唯日日以淚洗面,靠讀讀佛經來平衡自己的內心,心中還燃燒著的唯一希望,是自己的兩個兄弟能逃到南方,有朝一日光復大明。這就是吳偉業所說的“死早隨諸妹,生猶望二王”。


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順治二年(1645)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沒能南下到南明地界,而是從亂軍之中逃回,一路乞討回到北京,衣衫襤褸地出現在周奎府門口。周奎和公主聞訊出見,“相見掩面泣,奎跪獻酒食”。離難中的兄妹沒想到這樣見了面,悲喜交加。


然而,太子的出現,給周奎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他早已投降了清朝,收留前朝太子豈不是大罪?所以過了兩天,他把這件事報告了朝廷。


清廷沒想到這么快太子就自投羅網。由于太子的號召力太強,清廷決定迅速將他殺掉,以絕后患。然而剛剛頒布優待前明的詔令,怎好馬上自食其言?多爾袞腦筋一轉,導演了一出認真為偽的鬧劇。他私下派人,要求周奎和長平公主聲明太子是假冒的。


長平公主當然不干,但被周奎痛打一耳光之后,便不敢再開口了。于是先是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清廷又先后命數十名太監和大臣去辯論。十幾名堅持認為太子為真的太監和大臣都被處死,太子身份就這樣被確定,“假”太子被迅速處斬。


這一事件給了十六歲的長平公主以極大刺激。她萬念俱灰,實在承受不了人生之悲苦,絕望之余,上書朝廷,請求出家:“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緇空王,稍申罔極。”


朝廷毫不猶豫地回絕了她的請求:他們還要用公主這塊金字招牌將統戰工作進行到底。他們要千方百計地“施恩”于公主,并且大張旗鼓地宣傳,讓天下人都知道。朝廷四處訪查駙馬周世顯,找到之后,撥出巨款,給他們舉行了華麗的婚禮,其規格等同于清室公主。“土田邸第,金錢牛車,賜予有加,稱備物焉。”那些投降了清朝的大臣立刻上表,頌揚朝廷的“深仁厚德”。


命運就是這樣弄人。兩年前,公主日夜夢想著這場婚禮的幸福,卻被世事變故阻隔。兩年后,婚禮雖然仍然盛大,然而除了屈辱和痛苦,她還能感受到什么?大清王朝這樣深厚的“恩仁”,她實在無力承受了。結婚幾個月后,清軍攻陷了南京,弘光小朝廷滅亡了,被俘到北京的南明皇帝和王公都在順治三年(1646)五月被同時處死,公主受到最后一次精神打擊。順治三年八月十八日,還不滿十八歲的她帶著沉重的傷痛猝然病逝,這時她結婚才剛剛一年,死時尚有五個月的身孕。


直到此時,清廷還不放過統戰機會,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葬禮,厚葬于廣寧門外。


3.多爾袞費盡心機處理崇禎太子


清軍入關之初,多爾袞就一直密切關注著一個人的下落:崇禎太子朱慈烺。因為崇禎皇帝既死,太子是殘明勢力最名正言順的旗幟,有著巨大的號召力。


明朝滅亡這一年,十六歲的太子逃出宮中,為農民軍俘獲。李自成封他為宋王。后來李自成敗走,帶他出城南下,遂不知所終。


多爾袞深知,崇禎的皇子或者其他男性至親,都有可能為反清勢力所擁立。所以,盡早把他們掌握到自己手中,方為上策。為了招撫這些人,他制定了高明的統戰策略。進入北京之次日,多爾袞即發布命令:


“至朱姓各王歸順者,亦不奪其王爵,仍加恩養。”


多爾袞的統戰策略十分成功。不久之后,大魚果然上鉤了:崇禎太子出現在了京城。


原來,李自成敗亡之后,崇禎太子從亂軍中逃出。他沒有去投奔南明,反而一路乞討返回北京,投奔了外祖父周奎家。


自幼生養深宮,不識世事的太子,一遇困境,本能地想到投奔熟悉的親人。另外,清朝的“招撫政策”對他也很有吸引力,天真的太子認為,在李自成駕下,他被封為宋王,相信清人對他不會比李自成更差。


太子的出現,在周奎府引起了巨大震動。“(長平)公主與太子抱頭而哭,哭罷,奎飯之,舉家行君臣禮。”周奎的第一反應是驚喜,然而,鎮定下來之后,他馬上發現自己面臨了一個極大的麻煩:周奎在明末政治高層生存多年,深知清朝絕不會容許擁有巨大政治號召力的故明太子活下去。他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暗暗把太子收留下來;另一種是向清朝匯報太子的出現,將太子交給清人。


暗暗收留,風險太大,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被清廷得知,他定是死罪。明朝既亡,他只能出賣自己的靈魂,思來想去,周奎最后下了決心:他寫了一封奏折,向清廷匯報了太子的出現,請示如何處理。


得到這個消息,多爾袞又喜又憂。喜的是,頭號政治隱患終于落入手心了。憂的是,他剛剛宣布要優遇前朝,怎么來處理這個對清朝統治具有重大威脅的太子?真的封他為王,養在身邊,那豈不是鼓勵那些反清勢力前來進攻北京嗎?


腦筋一轉,計上心來。他密授周奎:指認此太子為假冒者,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殺掉他。對早已經出賣了靈魂的周奎來說,這當然不難做到。然而,對于廣大官民來說,太子出現,公主與太子抱頭痛哭的消息早已經不脛而走,讓他們相信周奎的說法很難。


于是多爾袞又不得不導演了一場“辨認真假”的大戲。多爾袞親自主持,命太子坐于室中,令前明官員及一些內侍前來辨認。結果,那些“聰明”之人,比如晉王朱求桂及大學士謝升、馮銓、洪承疇等,都供稱太子為假。然而也有不識好歹的內監以及曾侍衛太子的錦衣衛校尉十人等,稱太子為真。而長平公主的反應最引人注目:“復令宮主認之。宮主見太子淚下,周奎掌其頰,宮主驚走,亦言不是。”


消息傳出后,轟動京城,北京市民很激動,“正陽門各具疏請釋太子”,還有人要求讓太子與長平公主“赴部面質,滴血對認”。更有許多大臣上書,要求慎重確認,不可誤殺。這其中,有兩道最有殺傷力:一道是錢鳳覽的,他透露了周奎私下所說的隱秘內容:“昨周奎言,即以真為偽,亦為國家除患,此語真情已露。”周奎以真為偽的真相于是大白。


另一道是朱徽的奏折,朱徽強調:“周奎既以太子為假,何留宿兩日乃始奏聞,見時公主抱持痛哭,豈陌路能動至情如此,奎初與之衣食,后忽加以棰楚,情事诪張,何其變幻。”這份奏折確實邏輯有力,難以辯駁。


這種局面確實大出多爾袞意料,由此他認識到,前明官民仍然以認太子朱慈烺代表明朝正統,他們戀明之心依然不死,這讓他堅定了殺掉太子的決心。局面看起來似乎難以處理,但是對于暴力機器在手的人,一點也不難:他決定快刀斬亂麻,以免越拖越亂。


多爾袞召集大臣會議,毅然宣布,經過認真辨認,此太子確為假冒。隨后派人在獄中將十七歲的太子活活勒死。然后,為了壓下洶洶議論,他又采取強硬手段,將那些上書要求慎重確認的大臣及百姓都抓起來。堅持太子為真的“錢鳳覽絞死”,另外指認太子為真的十余人一律斬決。這一招非常奏效,整個北京城馬上就風平浪靜下來。


當然,對那些“配合工作”的“聰明人”,多爾袞也不會忘了“表示表示”。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他賞給“大學士馮銓、謝升、洪承疇等各黃金二十兩,白金一千兩,嵌寶金鐘盤二副,螺鈿盒二架,玉壺一執”。(《清世祖實錄》)


4.形形色色的朱三太子


清朝初年的一個吊詭現象是: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全力追殺,真正的明皇室成員無不隱姓埋名;另一方面,假冒的朱氏后代層出不窮,有假冒王妃的,假冒親王的,當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別是“朱三太子”的。這些人不甘寂寞,刀頭舔血,鋌而走險,希望以此渾水摸魚撈些好處。


最典型的案子是順治十六年(1659)的“朱三太子”案。一伙江湖無賴組成一個騙子集團,其中一個號稱是朱三太子朱慈英。他們說朱三太子因為地位特殊,可以和順治皇帝直接搭上線,只要交錢,他們就有辦法讓一個目不識丁的人立刻成為現職清朝官員,而且還都是鹽道、糧道、工部、吏部等肥缺。憑著這樣荒誕不經的謊言,他們半年間居然騙到了七萬余兩銀子,案發之后,一時朝野轟動。


另一個與此類似的案子發生在稍早的順治十三年(1656),真定的一個商人破產之后,突發奇想,自稱“朱三太子”朱慈煷,搞了一個廟會,招攬香火錢。他承諾,香客可以按照未來“光復明朝”后的官職高低來捐獻香火錢,一年后原價退回。


按現在的說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搖撞騙兼非法集資案。事發的原因也很可笑:有兩個人都花了幾兩銀子,預購了“未來”的七品“縣令”。拿到收據之后,他們馬上自認為已經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爭搶道路,互不相讓,直至大打出手,鬧成治安案件。到縣衙一審,自然一批人死于非命。


這類騙子當中,最“成功”的一個,當是“南太子”王之明。此人乃萬歷朝駙馬王蘂的侄孫,小時候他經常聽老人們聊起宮中的奇聞逸事,對帝王生活艷羨不已。正巧天地大變,他和太子相仿,又頗知“宮中故事”,遂自稱東宮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來找自己的“伯伯”弘光帝。


弘光皇帝雖然以昏庸聞名,但是在這一突發事件上,處理卻相當理智。他被權臣擁立,是一個弱勢皇帝,所以必須妥善處理此案,以示“公心”。他宣布,關鍵是要鑒定太子真假,自己壯年無子,太子如果為真,將來正好繼位,“若果系真東宮……迎入宮中,仍為太子”。為了讓鑒定結果有說服力,弘光拍板,一、審問過程中不得刑訊逼供;二、鑒定過程全程公開:“集百官廷訊,在京士民俱得入(內旁聽)”。


在公開鑒定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騙子王之明被迎入殿內,他人小鬼大,故意大搖大擺,徑直“踞上座,南面”。那些大學士、尚書只好位居其下。


王鐸曾經當過三年太子的老師,一見面馬上斷定此“太子”為假。為了讓大家信服,他問“太子”:“汝識我不?”“太子”說:“不也。”王鐸又問:“講書在何殿?”王之明只知道宮中有文華武英等殿,隨口答“文華”,其實是在端敬殿。劉宗政、李景璉兩個翰林曾見過太子,也都認定這個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太子“眉長于目”,而此人眉毛很短。朝臣們考問其他宮中內情,他回答也大多不著四六。不過小騙子王之明心理素質不錯,遇到這類質問,他態度傲慢,動輒答以“爾等宵小懂得什么”。


雖然審訊結果最終證明太子是假冒的,但是中國民眾的判斷,從來都是更多地基于情緒而非理智。南明政府的公信力,早已破產,何況中國人幾千年前就都變成了“陰謀論者”。百姓認為王鐸等人都是弘光指使,因此紛傳太子為真。連外地的領兵大臣,也相信這種傳言,紛紛上書要求弘光善待“太子”。弘光為了不担上“故殺”的罪名,就決定把王之明先關起來再說。王之明就這樣在監獄里待了好幾個月。


直到五月初十,清軍南下,朱由崧棄城而逃,王之明終于翻了身。十一日天將亮時,南京百姓在二三士紳的率領下,跑到監獄,放出了他們心目中的“真太子”,擁著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沒有逃跑的南明官員也跟著上殿行禮如儀。


王之明終于苦盡甘來,一償夙愿。南京百姓擁立他,是希望他率領南京軍民抵擋住清軍。不過王之明志不在此,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居然要選秀女。秀女還沒選好,南京城就被攻破了。王之明被清軍抓獲。一開始,清人想利用他來安撫江南百姓,所以對他很禮貌。


多鐸“離席迎之”,與之并坐,還“衣以金紫”,問王之明最想要什么,王之明表示最想要“秀女”。多鐸“旋以弘光所選淑女配之”。王之明于是懷抱著弘光沒能享受到的“秀女”,一心做起清王朝的封王夢來。


不過小騙子好運不長。江南地方很快“內外俱定”,王之明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清人遂將他和弘光帝等人一起送到北京。不久之后,找了個借口,把他和弘光帝等一起處死了。


5.躲藏一生未逃一死的崇禎之子


各地明皇室上層人物被誅殺凈盡,只有崇禎之子朱慈煥僥幸活了下來,并且活到了七十多歲。


朱慈煥幼時被封為永王,在長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滅亡那年,他剛剛十二歲,和兩個哥哥一起被李自成軍俘獲,又一起被李自成挾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敗后,朱慈煥開始了亂世飄零。他乞討到了一戶王姓鄉紳家。鄉紳見他氣質特別,“細詢根由”。沒有城府的朱慈煥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鄉紳是故明官員,見皇子淪落到如此地步,不禁“執手悲泣”,冒著風險收留了他,給他改名王士元,與自己的兒子一起讀書。


五年之后,王鄉紳病故,王家不愿意繼續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當了和尚。后來浙江余姚一位胡鄉紳到廟里游玩,見二十出頭的朱慈煥容貌清秀,氣質不俗,又滿腹詩書,十分健談(幾十年后,蓬萊人李力遠遇到朱慈煥,稱其“豐標秀整,議論風生……學淵博,且工手談,精音律”,可見朱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胡鄉紳極為欣賞,勸他還俗,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于是朱慈煥落戶浙江,也算是成家立業了。


結婚后,朱慈煥以教書為業。岳父去世后,隨著生兒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處尋找教席,還經常向一些地方紳士打秋風,勉強維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里風聲緊,他就趕緊帶著一大家逃亡,幾十年間流動于大江南北,歷盡艱辛。雖然一輩子受盡委屈勞累,不過畢竟活過了古稀之年,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又有了孫子,也總算兒孫滿堂。


特別是到了晚年,趕上康熙盛世,政治局面日益安定。康熙為了爭取民心,六次拜謁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禮。特別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拜了明孝陵后,還向大臣表示要查訪一個明皇室后裔,來管理明孝陵:


朕意欲訪察明代后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爾等與九卿會議俱奏。


雖然朱慈煥不敢出頭去接受康熙皇帝的這個好意,但是皇帝對故明的態度如此“親善”,他認為自己這輩子可以善終了。


不料,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大禍發生。這一年四月,他正和東家在書房下棋,突然闖入一隊官兵,將他鎖拿。


回憶起來,事發的根由是自己幾年前的一次口風不嚴。按理說,環境如此險惡,朱慈煥應該守口如瓶才對。但是,人總是有傾訴的欲望,特別是一個前朝皇子,如今卻落為到處打秋風討飯吃的可憐教書先生,自己身份如此巨大的落差,讓他心里難免產生巨大的不平衡感。


到了晚年,朱慈煥覺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氣了,所以有一次酒后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點自己的“秘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這個有爆炸力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浙江東部有一位志在反清復明的念一和尚,聽說這個消息,就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打起了朱慈煥的旗號,在大嵐山起事。朱慈煥聞訊大驚,立刻帶著一個兒子由浙江逃到山東,沒想到兩年之后還是被抓了。


在抓他之前,官員曾到余姚他的家中搜查。他家中還“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聞聽官兵來捕,氣勢洶洶,知道大事不好,除了一個兒子外,其他六個人“皆投繯,六命俱盡”。


審訊結果證明他是清白的。雖然念一和尚打著他的旗號,但其實從來沒有直接聯系上他。官員們當庭讓念一和尚來與朱慈煥對質,“及提先生對質,又云不相識”,證明兩個人根本不認識。


朱慈煥為自己的辯護也是極為有力的。他說:“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須發皆白,乃不反于三晉變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審問官員也覺得朱慈煥所供有理,將審問結果上報給康熙。幾年前皇帝還說過要訪查一位明朝后代來當官,這個朱慈煥看起來是最佳人選,所以官員對他很禮貌,給他好吃好喝,就等著皇帝下處理決定。


不料,事實證明,康熙皇帝所說的“查訪明朝后裔”,其實是葉公好龍。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網,他大喜過望。雖然康熙一生都以“寬大仁慈”聞名,對手又是一個七十五歲手無寸鐵的可憐老人,他卻絕不放過。皇帝發下諭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遲處死。伊子……俱著立斬。”


逃亡一生須發皆白的朱慈煥,被押上了刑場,眼看著兩個兒子被斬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遲。至此,崇禎的子孫被徹底消滅,真正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崇禎皇帝自縊處,北京景山公園)


注:本文選自《坐天下——張宏杰解讀中國帝王》(張宏杰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關于《坐天下——張宏杰解讀中國帝王》



《坐天下——張宏杰解讀中國帝王》 張宏杰 著


“他們用權力囚禁了萬民,他們自己也被權力囚禁。”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

權力過于巨大,給權力擁有者及其家族帶來的往往是巨大的傷害和不幸。中國式皇冠既神奇、璀璨、法力無邊,又沉重、巨大,令人舉步維艱。這種獨特的境遇是對人性的一個特殊考驗,而不同的人在這同樣的囚禁、重壓、撕裂下,表現出人性中截然不同的斷面,本書就是對其中幾張斷面的描繪和記錄。




張宏杰,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給曾國藩算算賬》、《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饑餓的盛世》等。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






綜合 2022-01-09 19:00:59

[新一篇]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舊一篇] 真實的歷史 欺世的謊言(組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