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愛國華商吳錦堂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吳錦堂,原名作謨,1855年11月14日出生在慈溪市東山頭兩房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先原居北方,明代遷來浙江慈溪,到吳錦堂父親吳麟初,已經是第十八代了。

 

錦堂有兄弟姊妹共8人,他居長。由于人口多,田畝少(全家只種七八畝田),生活困苦,少時只讀了2年私塾,就跟父親從事農作。16歲那年,母親羅氏病故。從此既要幫父親耕地,還要照顧年幼弟妹,十分勞累。1878年(光緒四年)24歲的吳錦堂才娶同鄉農村姑娘徐幽芳為妻,家里增添了一個勞力。但是在外國侵略勢力日益加深、清朝統治者對人民壓迫剝削加重的情況下,錦堂家的生活依然貧困。1882年(光緒八年),他從外邊租來一頭水牛給富戶犁田,本想得到的工錢補助家用,哪里會想到,奠基地犁了一天地,富戶反說錦堂犁的田“不合格”,硬要他賠償“損失”。錦堂深感農村難以謀生,他對父親說:“我要去闖江湖,碰一碰運氣,總比在家里挨餓好。”他父親支持錦堂說:“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可以去闖一闖。如果發跡了,一定要給國家和家鄉辦點好事,不要忘記。”就在這一年,吳錦堂由東山頭鄰居徐盈彬介紹到上海城隍廟萃豐油燭店,當“飯司務”,他上街買菜,下灶燒飯,勤快利索,帳目清楚,不久升為店員。在此期間,他不受上海花花世界影響,不去搞吃喝玩樂這一套,而且利用工作之暇,拜店里帳房先生為師,勤習文字珠算,學會記帳,店東十分器重錦堂,在蘇州開設分店時,就委派錦堂為分店經理。

 

闖東洋

 

1885年(光緒十一年)錦堂31歲,他并不滿足店經理的地位,與友人李遂生共同籌集了1000銀元,想到日本再闖一闖。這一想法又得到了父親麟初的支持,他還聽到鑒真和尚六出東洋的故事,于是決心辭去萃豐店的職務,與友人李遂生東渡日本經商。

 

錦堂到了日本長崎以后,開了一爿中國土特產商店,把中國的茶葉、刺繡、蠶絲、棉花等運到日本出售,又把日本的火柴、肥皂、雨傘等工業品運到中國上海推銷。這樣苦心經營了4年,錦堂等不但在日本站穩了腳跟,而且積資上萬元,資本額增長了10倍。

 

1889年(光緒十五年),錦堂與李遂生分開,單獨去日本商港神戶開設“怡生商號”,并在上海開“義生洋行”,繼續經營中日土特產進出口貿易。在神戶,當時有華僑1400多人,在華僑的配合下,錦堂的怡生商號生意越來越興旺,5年積資數十萬元,資本額又猛增了數十倍。

 

錦堂在商業一帆風順的情況下,他又把資金投向辦企業方面。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他投資40萬元入日本鐘淵紡織株式會社,任該社常務理事。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他又創辦了東亞水泥廠,投入資金150萬元,占總股金9/10,錦堂任董事長。東亞水泥廠,在日本是大廠礦企業,錦堂也成了日本華僑的巨富。

 

為祖國盛興出資

 

吳錦堂又是一位愛國華僑,他每時每刻關心著祖國盛敗興衰。

 

民國初年,吳錦堂為援助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事業,捐款上海軍政府銀1600兩,銀元2500元,捐獻給寧波軍政分府銀10600兩,銀元2500元,給紅十字會銀元1000元。錦堂從經濟上支持民主革命,得到孫中山先生贊揚,并贈“熱心公益”匾。這塊金匾,珍藏63年后,從日本神戶護運回國,已贈送給吳錦堂的家鄉浙江省慈溪市,該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下旬將這塊金匾掛在吳錦堂先生墓地的莊屋正廳。

 

1913年孫中山偕馬君武、宋嘉樹(宋慶齡之父)等到達日本神戶考察,午后出席由華僑和同文學校師生1500人參加的歡迎會,錦堂致開幕詞,孫中山發表了長篇演說。會后,孫中山與吳錦堂、宋嘉樹等在吳錦堂別墅前攝影留念(這張珍貴的照片,至今還保存在慈溪錦堂師范吳錦堂事例陳列室內)。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女士在日本梅屋莊吉家舉行婚禮,錦堂應邀參加。事后錦堂對人說:“這是我最高興的一天。”

 

歸葬故里

 

吳錦堂生前眷念祖國,1910年他有感年老,派人營造壽墓于慈北鳴鶴場白洋湖畔,并且自撰墓聯曰:“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反映錦堂不學信鬼神,不求風水,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只愿骸骨還鄉,與故鄉的青山綠水共眠的高貴品質。

 

1926年1月14日,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私邸病逝,終年72歲。其臨終遺囑有二:一曰歸葬故里,他在遺囑中說:“多年來,我雖把一些錢財用于兩國公共慈善事業,實在是杯水車薪,我曾聆聽過孫文先生講演,才知社會財富乃是世界上一切勞動階段集體創造結果……我死后別無他求,只愿將遺骸歸葬白洋湖口。雖說我早年已入日本國籍,實乃為事業發展的需要。午子雖好,畢竟不是生我養我的‘血脈之地’,勾余山北麓,才是我真正家鄉。”并對后代說:“萬一中日交惡,爾等勿干出危害祖國之事。”臨終不忘愛國,精神十分可嘉。

 

1930年6月其子吳啟藩遵父親遺囑,運柩返鄉,借鳴鶴場金仙寺舉行追悼會。出席大會的有國內各界代表和慈北廣大群眾2000多人,三北人民哀悼他的挽聯是“抱濟世熱忱,推衣解食,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應推當代人豪。”


沈雨梧 2012-08-14 19:50:43

[新一篇] 吳錦堂與孫文

[舊一篇] 余秋雨 - 廟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