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走向共和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經過一周沒日沒夜的奮戰,終于把走向共和看完了,聽著清末的故事,卻仿佛在說今天,陽光之下,并無新事,當今的困惑,原來一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古人鬧不明白的問題,我們現在也還是沒有答案,而古人早已想清楚的問題,我們卻還是經常性的在上面繞來繞去。
  
  電視劇的結構是一個倒著的樹杈形,庚子以前是以李鴻章為主線,庚子以后是孫中山、袁世凱兩條線從一點出發,繞在一起,糾纏不清。劇中的歷史細節我不知真假,但這些細節確實把人所共知的史實合情合理的串了起來,不像某些說法一樣自相矛盾,不僅把歷史人物當作傻子,而且把所有的讀者也當作了傻子。可以說,這是一部給明白人看的電視劇,即使有誤導,那也是引誘,而不是強奸。
  
  評價一下劇中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
  
  李鴻章,“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引任公之言,“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之材,當之無愧的實干家,幾乎是憑一人之力與內外周旋;李鴻章之識,個人的原因外加歷史的局限,沒有辦法;李鴻章之遇,內憂外患,處處掣肘,忍受屈辱,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反過來同樣成立。
  
  袁世凱,和李鴻章本是一種人,很有才干,但最后利令智昏,不得善終,是本身見識上的問題,也是品德上的問題。
  
  再說孫中山,順便提一下康梁。
  
  孫中山是乍一看沒什么了不起,打仗沒個章法,屢戰屢敗,武昌起義與他也沒什么直接關系,最后還被袁世凱騙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孫中山很早就意識到革命的必然性,為了革命與共和不惜犧牲一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沒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政治智慧,但他有一顆赤子之心,始終堅持真善美,其他都可以妥協,唯獨真理不能妥協,這種品質看似簡單,但中國的政治人物缺的就是這種品質,中國政治太早熟了,沒有鉤心斗角絕難成功,所以,后期的孫中山手段上也有了些改變,或者說成熟了,真不知道是該為他高興還是為他難過。中國從來都不缺縱橫家,中國的政治家看的太透了,自以為暴力和愚民政策是最有效的,所以沒有甘地,也不會產生馬丁路德今,但孫中山是個例外,可惜的是,只有一個孫中山。
  
  康有為與孫中山一樣的執著,只是他始終抱著的是一個君主立憲,而且是只效忠清朝,大好的才華就這樣浪費,一個缺點有時無關緊要,有時卻足以致命,歷史弄人啊!幸好,還有一個梁啟超,但梁任公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學問家,立功、立德、立言,也許沒功,但先生的德永遠熠熠閃光,先生的言就更是至今仍擲地有聲。
  
  那些對中國近現代史充滿疑惑的同仁們,不妨看一看這部電視劇,應該是不會失望的。 


豆瓣 march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

[舊一篇] 揭秘民國黃金十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1/9/24 上午 05:27:34 | 暫無
台灣這裡的版本總共有68集,主要分成三個系列,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走向共和。相信許多朋友都會不自覺將觀看重點放在純歷史的辯證身上,其實,我覺得這部份意義不見得是最重大的,畢竟,一個朝代、一個人物,究竟什麼叫做「正確」歷史,其實當中是非常有水份的,例如一個人之所以為人,必然存在「優點」以及「缺點」,至於什麼教科書的什麼說法,簡單而言,就只是這本書想要傳達作者甚至是政府在某種因素下的立場以及觀念,所以,什麼叫做正確的歷史,一直困擾著我,所以現在姑且不論歷史細節正確與否,在此也不多說劇中是否「史實」,我想著重在這部影片的精神:「走向共和」來說一下。

這影集最可怕莫過於赤裸地揭露了專制腐敗的清王朝「改革開放」失敗必然性。
所以「爭議」這麼大,是有其「背景」的。

改革開放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變法救大清江山,三個部分:李鴻章洋務運動(經濟、軍事改革),康梁的政治變法(政治改良),慈禧新政
第二、變制保皇,君主立憲


洋務運動,主要在經濟改革(引入外資、允許合資、民企產生、經濟特區、開放港口)。讓我想到「改革開放」。
戊戌變法,就是政治變法,就是政治改良,拋給人民六顆血淋淋的腦袋,變法最後止於「菜市口」,告訴全世界政治改良不可行。讓我想起曾經看過有座門上面的一句話:「受命於天,安邦治民」,充滿故事。

從沒電燈、沒電話、沒火車,短短幾數十年間,到矗立在近代中國埔江旁一座又一座的大樓與花園洋房,依然拯救不了專制又腐敗的滿清王朝,其實只是證明一件事情,純粹經濟改革,卻不進行政治改良,只能使擁有無上權力的階級貪汙以及腐敗。(居然有人相信在沒有其他人的制約情形下,還會綻放「為人民服務」的光芒)

清王朝的政治改良,由於只是為了維護他屁股底下的那把權力之椅,形成帶有專制色彩局部改良,才導致孫文所倡導的共和革命有了歷史的正確性、政治的科學性,與此同時,劇中也呈現了在共和初長成的階段裡,勢必迎來許許多多與之抗衡,企圖追求個人私利、全人民倒退的專制力量,於是在共和革命和專制復辟之間產生了扭捏又可笑的角力過程(洪憲帝制、張勳復辟、十餘年的軍閥亂政),這個過程,就是「走向」共和。

不論是接受60年的或者是100年的統治,如果我們選擇了放棄思考,那我們將不可能體會專制且腐敗的政府是多麼害怕反復辟的。彼得、路易、尼古拉都搞過改革,但都不成功,主要在於這類型的變化目的都只是為了維護專制制度的壽命,劇中慈禧說:「愛新覺羅的江山,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江山,這是我的也是你們的,你們千萬別把它搞丟了。」如果說改革開放只是為了愛新覺羅這幾根生殖器串連起來的要命皇族圈圈,那是絕對不可能將改革做到底的,因為經濟改革必須由政治改革來配套,政權不下放,任何改革都將不會到位,而民主當然也不是萬能,可是民主背後的意義是法治社會,即使是在走向這個理想社會過程中可能會顛簸甚至漫長,但總是強過讓我們大家只能沒選擇地去信任一個無限權力的「少數派報告」,那我還是願意等,至少在等的過程中我知道我是有尊嚴的,畢竟呀,有哪位政治人物一生下來就是充滿奉獻精神的?沒有!所以只能用法律去限制他們、強迫他們,讓他們不得不為人民著想。否則現實就會像劇中裡面自稱是忠實小狗的岑春煊說的那樣:「新政以來,原先賣小官的,變成了賣大官的,小貪汙的成了大貪汙的……上下指責新政都是假的,過去不敢幹的腐敗,現在是大幹特幹了。」當然了,專政不是說完全沒有他的優點,只是進步的速度趕不上腐化的速度,於是他被取代了,所以清朝的改革開放是正確的,但由於目的搞錯了,於是我們驚覺:滿清王朝愛滿清更甚於愛中國,於是我們就不再愛他。

在我們看到新加坡美好專政形象時,同時不要忘了世界上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和諧社會」,難道是社會主義的錯嗎?當然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甚至是共產主義其實我都是最喜愛的,只是在社會主義、共產制度面前,我無法相信有任何專政的人物能夠實現並且奉獻他的民族,尤其當告訴你這句話的人是一個中國人的時候。

兩岸人民都愛共和,說難聽一點,如果真有共和存在,就算變成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甚至是朝鮮人又有何不可?現在就統一又有何不可?如果真有共和存在,兩岸不再有奇形怪狀的複雜問題。

我覺得追求普世價值沒有什麼國情適不適合的問題,法治正義、自由平等的觀念一百年前追求,現在依然會追求,這個才是普世價值、時代精神,大勢之所趨,任何人都拒絕不了。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