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

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袁世凱

孫文,任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只有區區45天。

1912年2月22日,清宣統皇帝溥儀下詔退位,結束了中華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2月24日,孫文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2月25日,南京參議院接受了,并于當天全票選舉袁世凱担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期間大事略舉如下:

1月1日,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于南京,誓言至清帝退位即解職。

1月20日,清駐外各使館,電請清帝退位。

1月26日,革命黨人彭家珍身綁炸彈與 清激進派首領良弼同歸于盡。北京城人心惶惶,眾多王公逃亡。段祺瑞率清將領50人通電清廷,勸清帝退位。

1月28日,臨時參議院成,在南京成立,共有38人代表全國17個獨立省。

2月12日,清宣統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歷時268年的清朝至此結束。

如此重大朝代得于和平演變,袁世凱功不可沒。

光緒慈禧一死,原已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袁世凱便被攝政王載灃(溥儀的老爸)“開缺”回家養病,理由是袁世凱“現患足疾,步行維艱”。

然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成功,清廷的軍隊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可用,于是袁世凱重返朝廷,任內閣總理大臣,獨攬軍政大權。

袁世凱大力主和,以無軍資費用為借口,將隆裕太后的私房錢一舉花光,然后再以民國政府優待皇室,優待費可“高達”400萬兩一年,最后淚流滿面地哭訴革命軍如何厲害,官軍如何缺少糧餉…隆裕太后畢竟不是慈禧,宣統退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憑 北洋兵力,袁世凱大可像曾國藩一樣南下剿匪。

然袁大頭的夢想更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欲望。袁大頭原來是想當中國的華盛頓,雖說讓孫中山拔得頭籌,但正式的第一任大總統可不正是他—袁世凱!

話說回來,孫中山能放棄臨時大總統,當時同樣也看好袁大頭。如果此時舉行全民公決,孫大炮也肯定拼不過袁大頭的威望。此外革命黨人還有一個武器----議會,或者是內閣,可以來制衡袁大頭。

人算不如天算,兩千多年的 積習要頃刻改之又何其難也!

先是革命黨人原來設置的首都---南京,想請袁大頭到南京赴任,特派由 蔡元培為團長的迎袁專使團一到北京,就遇到兵變。1912年2月29日,亂兵破門而入,各專使跳墻求生。

無奈,參議院最后同意袁大頭在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依法(臨時約法)任命唐昭儀為民國第一任總理,唐昭儀向南京參議院提出內閣人選:

臨時大總統:袁世凱

    副總統:黎元洪

國務總理:  唐昭儀

外交總長:陸徵祥

內務總長:趙秉鈞

陸軍總長:段祺瑞

海軍總長:劉冠雄

財政總長:熊希齡

司法總長:王寵惠

教育總長:蔡元培

農林總長:宋教仁

工商總長:陳其美

交通總長:施肇基

南京留守:黃興

這個唐內閣雖然從沒有正式履行過職責,但是這架勢倒是一直持續到1949年。

1912年6月15日,唐昭儀總理突然失蹤。袁世凱乃命令陸徵祥繼續組閣。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大總統于8月27日公布《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會分參議院和眾議院。22個省,每省20名參議員組成參議院,共245人;眾議院則依照各地區人口分配名額,每80萬人選眾議員一名,全國共596人;參眾兩院共841人,當時媒體戲稱八百羅漢。

在這轟轟烈烈的兩院大選中,國民黨大獲全勝。國民黨以原來的同盟會為班底,成立于1912年8月25日,當天推選孫中山為理事長。孫文力辭不就,大會決定由宋教仁代理。宋教仁的主旨是要“產生純粹的政黨內閣”,由清一色的政黨組閣,宣傳奪權。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奉袁世凱電召從上海閘北站乘夜車去北京,走入月臺入口處時被刺客武士英一槍擊中要害,兩天后不治身亡。兇手背后竟然是袁世凱新任命的總理趙秉鈞。

袁大頭這次頭真的大了。我們的頭也大了,到底袁世凱是不是幕后“極峰”,隨著趙總理不肯到南京受審, 1914年暴斃于家中而成為徹底的歷史疑案。

此事成為民國歷史的轉折點,和平解放北京的袁大頭,再次成為革命對象,二次革命,近代中國的第一次內戰在全國全面打響。當然,一開始,袁大頭大獲全勝,他才得以 狂妄到想當皇帝。

這之前,袁世凱操縱國會,于1913年10月6日正式選舉大總統。此時國會內還有反袁分子,第一次選舉竟然沒有獲得當選票數。袁世凱乃發動警察及地方機關,湊成一個數千人的“公民團”,將國會團團圍住,議員只準進不準出。終于,大中華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大總統誕生了!而此時的“國會”,已經是袁世凱的“人民代表大會”了。

袁世凱正位后,便大肆搜捕國民黨員,一時血腥滿地,國會也隨之解散。

1914年5月1日,參議院通過的新約法《中華民國約法》公布,袁大總統不但享有終身制,還可以把繼承人的名字寫在金匱石室里,死后開封傳位。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并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份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復。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時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并于5月25日完成簽字。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并改元洪憲。但是,袁世凱的稱帝舉措并沒有得到廣泛支持。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云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北洋派內部危機四伏。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支持他繼續担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陜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系。5月下旬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癥不治,卒于舉國聲討聲中,時年57歲。

歷史  --- 還在繼續---  

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f979b0100bm8r.html

 


網載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民國史]北洋政府袁世凱統治時期

[舊一篇] 總統制造記—袁總統的內政外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