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黃金十年”留給我們的反思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1928年,國民黨政府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國際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也獲得了國際承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國民黨政府宣布,根據孫中山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并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轉到經濟建設為主。于是,從1927年到1936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GDP飛速增長,9%的增長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為如此,這十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  

  民國時期的這個“黃金十”,的確來之不易!事實上,這仍是動亂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幾乎天天都在打仗,軍費支出占國家預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遺留國債又占國家預算的1/3,建國經費只占兩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制度公布實施之前,我國“標準”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亂生意怎么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并進中。僅僅在1931~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民國以來第一次經濟奇跡。同時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余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民航空運在這十年間開辟了12條航線,長1萬5千多公里。  

  十年建國首重教育,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從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體制終于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政府對實用科學人才的培植更有時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遺余力的倡導,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視為我國邁向現代科學研究扎根與發軔的重要時期。1934年蔣中正發起新生活運動,教育本是百年大計,時值禍在眉睫的存亡之際,當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謂用心良苦。  

  在1931年至1937年間,小學生人數增長了86%,大學生人數增長了94%。在中國歷史上,國家的貨幣第一次得到統一。 

  物質方面的變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許多大城市里,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密如織網的大道穿過人口稠密的地區,水電供應系統遍布在許多重要市區,一些中心地區的環境衛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收音機和卷煙、電影和汽車、卡巴萊餐廳和西式服裝的數量不斷增長。正如一個美國觀察小組在1935年所報道的那樣:“中國在所有領域里,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現代化將給中國帶來長達幾個世紀的深遠影響。”   

  然而,奇怪了,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當時的GDP遠少于中國的日本卻于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并很快戰領了整個東北,之后又于1937年發動了七七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大幕,并很快占據了中國的半壁河山!為什么會這樣?原因當然很多,但是否也可以證明一點——民國的這個“黃金十”含金量并不那么足呢?

  事實上,造就“黃金十”這一奇跡,主要是靠機制面粉業、紡織業、火柴業這三大行業以兩位數的水平高速增長,而在當時對于國家強大更具重大作用的鋼鐵制造業、機械制造業等并沒有什么發展。實際上,當時中國處于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階段,占中國當時GDP很大比重的還是靠龐大農業人口所進行的農業和手工業,中國現代工業僅占GDP的一成左右。

  在所謂的“黃金十”,國民政府只知道從外國買鋼鐵,因為經手人可以從中得到兩三成的高額的回扣,皇親國戚當然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動力去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從1927年到1931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僅僅從43.7萬噸增長到47.1萬噸,此后由于日本領下的東北鋼鐵業迅猛發展才導致了整個中國的鋼產量于1937年猛增到95.9萬噸。

  機械制造業就更不用說,雖然江南造船廠早在北洋政府時期就為美國建造了4艘萬噸級運輸艦、1931年5月就在東北誕生了第一輛中國制造的汽車,然而此段時期中國的機械行業實際上是不退反進,至抗戰前期,中國工業仍不能為前線提供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重炮。反觀日本,雖然GDP遠低于中國,但現代工業的比重高達八成,可以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生產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零式”戰斗機。抗戰初期,并非蔣介石不抵抗(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是張學良自己所做的決定,并非老蔣下的命令;七七事變后老蔣很快發表了堅持抗日的“廬山講話”),也并非國民黨軍斗志差(29軍大刀隊和血戰四行的“八百壯士”就是明證),然而,手中只有漢陽造,如何能跟擁有大炮、坦克、飛機的日寇決戰呢?

  此外,中國當時僅有的一點現代工業,主要還是掌握在外國資本手中,其中日資占有很大比重。據統計,在1936 年的全國工礦業(不含東北)中,外國資本高達78.4%, 國家資本和民族資本家資本僅分占5.4 %和16.2%;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礦、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制下的。而地區差別也更為明顯,在1938年失去武漢之后,國統區鋼產量僅為戰前的3%,電力14%,水泥5%,化學1%,棉紗1%,面粉2%。

  而就算真正屬于中國的工業增長,其實質也是把自己的資源加工好后送到國外,掙來的錢用于少數人、少數中心城市的奢侈消費,而沒有用來提高民族的知識和技術水準,普通百姓并沒有從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中獲得任何好處,廣大國民仍處于吃不飽、穿不暖的悲慘境地。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黃金十”仍是一個連年戰亂的時期,怪誰呢?如果老百姓真能生活在一個法制健全、溫飽無憂的年代,有誰愿意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地去當土匪、鬧革命呢?其實獨狼認為蔣介石所提的“攘外必先安內”從字面上來看一點都沒錯:把國內的一切不合理現象全部消除了,國家自然就強大了,人民自然就擁護政府了,外敵想來入侵也就沒有機會了!可關鍵是蔣介石采取的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一方面動用各種宣傳工具大力***,一方面以法西斯鐵腕統治來震壓***的反抗,自然是按下葫蘆浮起了瓢,連年戰亂也就不可避免,從而也就為日本侵華創造了有利時機。

  最終,依靠全中國人民的不懈抗爭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有力支援,中國還是取起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然而,蔣介石仍沒有吸取教訓,國民黨內貪污腐敗的情況越演越烈,***的生活處境更加困難!于是,國民黨政權最終只能敗逃臺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可知興衰!這可都是流傳了千年的名言呀!

  而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更是讓獨狼津津樂道: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對了,有人認為國民黨政府大肆鼓吹“黃金十”乃“天大的謊言”,其實我發現同樣的事也不是只有他們才做呀!

  獨狼曾看過這樣的介紹:日軍侵華給中國造成的損失,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獨狼對這個數字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卻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如果真是這樣,那中國1945年的GDP應該超過1千億美金吧?可是,我們已經“黃金”了幾十年,GDP應該是2000年才達到過1萬億美金的吧?相反,一直在慢速發展的臺灣地區,1978年時GDP可是超過中國大陸的喲!而美國,也是慢速發展,1945年的GDP是2230億美金,但2003年已突皮10萬億美金!奇怪了,以此計算,中國50年來的GDP年均增長率大約是4.7%,比美國低兩個百分點呀!究竟誰是黃金、誰是黃銅呀?

  讓人目不暇接的是:中國的GDP繼2000年突破1萬億美元和20002年就突破了10萬億人民幣、2006年破20萬億人民幣大關后,2008年更是突破了30萬億人民幣大關,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按現在匯率計算已達到三千美元,實現了進入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對此,請大家好好想想,無論是前面的“黃金三十年”,還是現在的“黃金八年”,是否與當初民國時期的“黃金十”有某些相似之處呢?特別是“黃金八年”,更是請大家好好想想,你的收入是否已漲了兩部多,你所見到的不平之事是否比以前更多?獨狼倒是看到這樣的數據:在普京當俄羅斯總統期間,俄羅斯的GDP年均增長率(扣除通貨膨脹)為8%,而人均國民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20%!難怪,當初在俄羅斯的大小電臺都在同一首歌——《嫁人就嫁普京這樣的人!》,而普京總統任期滿了又被俄羅斯人盛情相邀留下來當***。

  其實,比數字更重要的,是能否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老百姓的心中有桿秤喲!


網文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揭秘民國黃金十年

[舊一篇] 孫中山《建國方略》都已經變成了現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