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 豐富世界現代體育寶庫——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1)04-0433-03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體育理論研究日趨熱烈,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為了深入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進一步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增強民族體質,加強國家把民族傳統體育工作既作為體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又作為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自1982年起,經國務院批準,每四年舉行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在一級學科體育學下設4個二級學科,民族傳統體育學名列其中;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新修訂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榜上有名。這標志著體育學科研究的進步,更標志著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研究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軌道。本文擬就20年來民族傳統體育實踐與研究的成果評述如下。
   1 民族傳統體育的界定
  對于什么是民族傳統體育,迄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定義,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時常出現民族體育、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等混淆使用的情況。不同的研究者對民族傳統體育仍有不同的定義和多種理解。
  一些學者從歷史的角度研究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近代以前的體育競技娛樂活動。西方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后,民族傳統體育在社會生活特別是在大中城市和軍隊、學校中的影響急劇削弱,除武術還被大力倡導之外,其他活動開展范圍已經很小。這些研究常將民族傳統體育簡稱為傳統體育(《體育院系教材·體育史》,1989)。
  一些學者從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的,還沒有被現代化,至今還有影響的體育競技娛樂活動。這些研究常將民族傳統體育稱為民族體育(胡小明,2000)。
  由于我國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0%以上,且分布廣,與少數民族相比,其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不明顯,因此,“民族”一詞往往用來稱呼少數民族,一些研究者常常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簡稱民族傳統體育或民族體育(白晉湘,2000)。
  1997年,原國家教委將原來的武術學科調整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形成以武術為主體,包括傳統養生和民間傳統體育在內的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體系(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培養方案,1999)。
  一些學者將民族傳統體育定義為“在中華大地上歷代產生并大多流傳至今和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由外族傳入并在我國生根發展的、且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體育活動”(熊志沖,1989),它包括漢民族傳統體育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國家民委和原國家體委于1984年將1953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定為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其實,這次大會無論從運動項目的選擇和運動員身份的規定都與1982年以后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完全不同。應該說,天津的大會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后期的才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2 從民族文化共同體中的剝離與凸現
  關于民族傳統體育是從民族文化共同體中的剝離與凸現,各種研究基本能取得一致的意見。
  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深厚的古文化遺存和積淀。研究表明,在人類文化的原始積淀期,諸多門類的文化形式混在一起,沒有象今天這樣分得清清楚楚,它們是混沌的、朦朧的。在某種對象中,包括有諸多的文化成分,當然體育也包涵其中,我們稱這種對象為民族文化共同體(胡小明,2000)。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說的“體育”也只是在西方體育傳入中國后于20世紀初才開始廣泛使用的概念。體育概念一旦形成,文化共同體中許多具有健身、教育、娛樂功能的身體活動便被剝離出來,共同構成體育的內容和方法體系。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正是改革開放以后在國家“積極提倡,加強領導,改革提高,穩步發展”的方針指導下,通過廣大民族體育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進行挖掘、整理、提高、發展的工作,從生產生活、軍事武藝、宗教祭儀、民間娛樂與競技等活動中剝離而凸現出來的(易小明,2000)。
  在1986年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后,由部分熱心民族體育的文史工作者發起,在國家體委和國家民委的組織和支持下,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民族傳統體育挖掘整理工作,歷時4年,出版了一部大型的民族傳統體育志書《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中國體育博物館,1990),收集到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676項,漢族傳統體育301項,共計977項,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內涵的豐富、形式的多樣。在此前出版的類似書籍還有《民族體育集錦》(本書編寫組,1985年)、《湘西體育風采》(秦可國等,1987年)、《民族體育集錦》(胡小明,1989年)等等,都是利用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分析的方法將民族傳統體育從民族文化共同體中剝離,使民族傳統體育無論在理論研究或是在實踐中都逐漸凸現出來,形成較為獨立的體育形式。正因為這樣,我們常說民族文化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土壤,民族傳統體育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背景。
   3 民族傳統體育的特征
  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特征的論述,不同的研究者選擇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但在對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傳承性、健身性、娛樂性和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方面大多取得一致的認識,但在競技性特征方面存在較大分歧。
  3.1 地域性與傳承性 大多學者認為這是民族傳統體育最典型的一個特征。某一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某一地區的一個或幾個民族所開展,而其他地區或民族是沒有的,這就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性特征。其他有關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多樣化的特征,其實都是地域性特點的表現。產生于天然經濟時代,成熟于自然經濟時代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由于依賴于這種自給自足的社會形態,缺乏交流,也未發生過較大的變異和革新,在各自局限的地域內一代又一代的自我復制與傳承,使得一些項目在不同的地域或民族之間既使有著相同的名稱,在運動形式和內容上卻大不一樣。而一些項目雖有著相同的運動形式和方法,但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卻完全不同(劉雪松,1990)。
  3.2 健身性與娛樂性 健身強體是體育的本質功能,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認識到人體運動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比喻中也可看出古人對運動價值的認識。幾乎每項傳統體育都具有明顯的強健身心的功能,有些項目甚至既無競技性,也無娛樂性可言,但卻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如華佗的五禽戲等醫療保健功、導引養生術。
  娛樂性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最大特點之一,歡悅的身體活動在遠古時代就是人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傳統體育文體合一的特點使運動者和觀賞者得以愉悅身心,陶冶性情,調節情緒,滿足精神文化需要。在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眾多載歌載舞、節奏明快、活潑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成為主要內容。甚至在今天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以娛樂性見長的非競賽項目仍大大多于競賽項目。如彝族的“阿細跳月”、傣族的“象腳鼓”、納西族的“東巴跳”、苗族的“跳蘆笙”、“鼓舞”、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饒遠,1992),都是融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體育娛樂項目。
  3.3 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如前述,民族傳統體育是從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剝離與凸現,這種源自民族文化共同體中的特點使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如有些項目與民族的起源傳說有關,有些項目與種族的繁衍有關,有些活動源自生產、生活習俗,有些項目來自宗教習俗,有些則直接由軍事技能轉化而來,這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民族文化的各種特征,其中包含有民族歷史、民族倫理、民族宗教、民族哲理、民族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是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民族情感的反映。這使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晉湘,2000)。
  3.4 競技性 競爭意識在體育活動中則表現為競技性的特點。我國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體育競技的萌芽,競賽活動是自黃帝以來為報答神靈賜福的宗教慶典的重要內容。先秦時期以技擊為基本特征的武術已有一定的發展,這項最能顯示人們強壯、機敏和征服的競技,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競爭心理的重要活動,是古代體育競技精神的突出表現。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由于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小,許多活動如賽馬、摔跤、射箭、叼羊、賽龍舟等充滿著激烈的競技性特點(劉雪松,1990)。
  有的研究認為,翻開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在上千項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更多的則是依附于生產、生活、練兵、娛樂和禮教活動之中,沒有形成具有獨立形式和獨立價值的體育形式,與奧林匹克競技項目更是格格不入,缺乏建立在個人競技基礎的競技性特征(胡小明,2000)。
  正因為這樣,在今天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非競技的表演項目仍始終多于競賽項目。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思路上也非常強調其文體交融的特點,認為如果太強調競技性特點,那么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將不復存在。
   4 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趨勢
  隨著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和現代體育的廣泛傳播,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問題主要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理論研究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力舉措,并根據現代體育的形成和傳播的歷史經驗指出,只要國家及社會著力弘揚,通過將民族傳統體育引進學校,實現向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然后將其引入全民健身機制,在廣泛開展的基礎上匯入現代體育的大家庭中,形成與現代體育互為補充的振興局面。有學者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趨勢進行過這樣的預測:即民族傳統體育的獨特價值將進一步被揭示并得到現代體育的肯定,但其所負載的某些過時的文化含義將被揚棄;民族傳統體育的形式將逐步完善并規范化,部分項目將向競技化的方向發展,但民族體育的主體將繼續是非競技化的;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形式將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與經濟交流緊密結合,成為經濟交流的先導、媒介或載體,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譚華,蘇肖晴,1992)。
  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受現代體育的強力沖擊,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陷入艱難的困境之中。在學校體育中,雖然有鼓勵開展區域性和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的政策,但在操作中,仍是清一色的現代體育,甚至一些難以開展現代體育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也未能因地制宜地選擇部分民族傳統體育來開展。更為糟糕的是,教學大綱規定的武術教材,許多學校也沒有執行。在全民健身活動中,除了武術特別是太極拳和木蘭拳系列被較為廣泛地使用外,其他活動幾乎難見蹤影。在全國性綜合性運動會中,僅保留武術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更重要的似乎在于她為加強民族團結的政治意義,各地并未形成以運動會為周期性高潮的訓練和群眾性活動。各地特別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為繁榮地方經濟和文化而刻意組織的各種傳統節日中的文化體育活動,看似一片復興的景象,實際已與民間生活脫節,已經不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為表現民族特色的一種表層的人為造設。如此等等,說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并未象理論研究所期望的那樣出現復興與繁榮的趨勢。
   5 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對策
  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對策的問題上,大多數研究能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認為應改變目前理論上積極倡導和實踐不力的脫節現象,樹立既要反對西方體育至上的民族虛無主義,也要反對落后、復古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觀念,加強科學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發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較為成熟的對策思路。
  5.1 正確評價民族傳統體育,摒棄、保存與弘揚并舉 形成于古代社會的民族傳統體育,必然精華與糟粕并存。因此,要加強科學研究,建立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評估指標體系,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正確的評價,對于一些落后的、不科學的,甚至與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相悖的活動,應采取摒棄的態度。如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便規定“凡開石、開磚、排肋、油錘貫頂等違反生理科學之項目不得參加。”而對于那些有歷史價值,但已不可能在現實和未來社會中存在和發展的項目,想要強行挽留和推廣也是不現實的,而應采取保存的態度,利用文字、影像等手段對其進行收集和保存,特別是對那些行將消失而不可再生的活動,尤該如此。對于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特別是那些既體現民族特性,又融競技性、健身性、娛樂性、藝術性于一體的項目,應采取積極弘揚的態度,我們常說的弘揚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是就這部分優秀項目講的(王希恩,2000)。
  5.2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豐富現代體育寶庫 許多學者的研究認為,當前世界灣育的幾十種競技項目并不能代表整個體育,要使體育不僅成為少數競技天才和多數觀眾的世界,而成為更多的身體力行者投入鍛煉體魄的廣闊天地,就應使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相結合,妥善地繼承和發展人類寶貴的體育文化財富,這才是現代體育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唯一道路。通過從現代體育中吸取養分,對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整合,并日益明確地賦予其現代競爭、健身、教育等意義,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適應新環境的演化變遷,既不完全喪失應有的民族特色,又具備現代體育的特點,成為現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學校教育、大眾健身娛樂和競技運動中發揮作用,從而豐富和發展現代體育寶庫(熊志沖,1989)。北京申奧的成功,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瑰寶——武術有望成為奧運項目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5.3 加強人才培養,改革競賽制度,促進全面振興 培養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基本保證,目前,對人才培養可以采取如下的辦法:1)要拓寬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教育專業的口徑,增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2)在大、中、小學的體育課中增加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特別是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更應如此;3)通過舉辦各種短訓班、學習班、研討班等形式來提高現有體育教師、體育工作者的技術和理論水平(白晉湘,2000)。
  在競賽制度改革方面,部分學者提出,應在國家和省級各類綜合性運動會中增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打破武術一項身單影狐的局面;在國家和省市民運會中增設競賽大項和小項,允許漢族傳統體育和漢族運動員進入民運會,增加競賽的內容和激烈程度;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協會的組織指導下,成立更多的單項協會,組織更多的單項競賽(龍佩林,2000)。通過競賽帶動各地群眾性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改善訓練體制,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全面振興,使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革新與發展,盡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收稿日期:2001-09-17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433~435G8體育白晉湘20022002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歷程與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分析,認為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的今天,改革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和發展現代世界體育寶庫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應對措施。民族傳統體育/改革與發展/現代體育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reform/development/modern sport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課題號:99CTY001)。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Enriching Modern Sports Treasury of the World—A Comment on Study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BAI Jin-xiang(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The practice cours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since the reforming and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On this basis it was suggested that nowadays when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urse is accelerating,to reform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as well a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modern sports treasury of the world are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it were put forward.白晉湘(1962-),男,教授,吉首大學副校長,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作者:北京體育大學學報433~435G8體育白晉湘20022002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歷程與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分析,認為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的今天,改革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和發展現代世界體育寶庫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應對措施。民族傳統體育/改革與發展/現代體育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reform/development/modern sport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課題號:99CTY001)。

網載 2013-09-10 20:43:02

[新一篇] 開放的“繆斯”  ——論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對古典詩歌、西方現代派詩歌的接受

[舊一篇] 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