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科學研究”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剛剛閉幕的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確定為會議的主題和今后工作的戰略任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把握和戰略決策,對我國跨世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科教興國戰略的落實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教育科研的發展也必將產生深遠影響。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進步為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正確回答我國跨世紀發展面臨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育科學研究的現狀與教育實踐要求之間還存在種種不適應。21世紀即將來臨,教育科學研究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如何適應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新要求,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踐問題,更是現實問題。
      一、教育科學研究自身需要改革
  我們國家正處在重要的歷史轉折和發展時期,這個歷史轉折,是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各個方面的轉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教育科學研究的變革當然不在其外。我國原有的教育科學研究體制基本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研究模式,不進行必要的變革就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適應今天的需要。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對教育科學研究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對研究內容,對研究的形式也會產生影響,這兩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只注意研究課題和內容的更新,而對研究形式的變化缺乏足夠的敏感,那么舊的研究形式早晚會制約新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效果。我們已經看到,諸如資源配置方式,結構與效益,信息的數量與質量、投入與產出之比等市場經濟運作的環節和理念,對教育科學研究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然,教育科學研究的體制、結構、方式等,本來就不是,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本來就不是,也不應該是隨意變化的;從功能到結構,從選題內容到研究的方式方法,也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不同的研究內容要求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手段、形式的更新推動內容研究的深入。要達到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就得著眼于教育科學研究的內容與方式的辯證統一。這種矛盾運動的實質,決定了教育科學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否能采取更有效的教育科學研究方式(或者說是機制),滿足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但現實是,教育科學研究自身還存在許多不適應。表現在: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機構重復、力量分散;機制不活,教育科研機構仍然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員、行政人員與科研人員的比例不合理,人浮于事的現象比較突出。人事管理一刀切,唯上、唯高、唯學歷。優秀的進不來,不合格的出不去的一潭死水,嚴重制約了積極性的發揮。關系到教育科學研究院所前途命運的學術研究氣氛不濃,精品不多,并未真正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該看到,我國正在積極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但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絕不僅僅是科技專家的事,知識創新也不單純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它還應該包括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乃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創新。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教育科學研究肩負著同樣的歷史使命。因此,自身的改革與發展的任務已清晰地擺在了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面前。
      二、主動深入地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首先是教育科研環境的建設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重視和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提高政府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教育科學研究開展的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實踐證明,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事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教育改革不斷取得成效的一個基本保障條件。新時期我國制定的許多教育法規都突出強調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是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之一。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要首先解決好教育科研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問題。真正把“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須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的觀念落實到各項教育工作中去,保障教育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積極探索教育科研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新路,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育科研運行機制,建立符合教育科研院所特點的崗位管理制度。對專業技術崗位,強化完善崗位職務聘任制度;對管理崗位,建立和完善職員制度,建立體現管理人員水平、能力、業績、資力的職員等級序列;對工勤崗位,建立和完善工勤人員崗位等級規范和招聘與合同管理制度。要完善符合教育科研特點的分配制度。按照國家總體分配制度的原則精神和方針政策,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認真貫徹落實績效優先,按勞分配和兼顧公平的原則。要堅持與業績貢獻掛鉤,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
  其次是抓住重點,爭取有較大突破。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科研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研究上。特別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辦學體制、教育結構、課程建設、教材教法、招生考試制度、學生個性發展、教師素質提高、加強德育、育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爭取有較大的突破,為素質教育實踐注入科學助推劑,并帶動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時,還要加強對諸如教育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關系的研究,加強宏觀教育理論建設,為全面落實全教會精神做出積極貢獻。
      三、推進教育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
  要重視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應用工作。要做好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宣傳工作,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這既是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也是一條有效的培養措施。特別要鼓勵教師聯系實際學習和應用優秀科研成果。真正把《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的“要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促進教育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的目標落到實處。
  首先涉及的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價值問題。
  衡量教育科研成果的價值標準,直接的說,要看研究成果滿足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需要的程度。不過,現在還需觀念的轉變,即不唯上,不唯“專家”已有結論。因為任何一項研究成果總是由研究過程孕育凝結而成的,研究成果的優劣反映著研究的運作過程、形式、機制、手段、方法等是否合理、科學。就是說,教育科學研究要立足于教育實踐,應該具有社會效益。
  應當指出: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不能只局限于學術評審的小圈子,更要注重引入教育實踐效果的評價標準(即學術研究對教育實踐的有用性)。無論是評審組織的構成還是評審標準的確定,都要把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同社會效果統一起來。總之,教育科研要具有科學性、預見性、指導性和實踐性。
  其次,要進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一是提高選題水平;二是加強科學性;三是要提倡創新,鼓勵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提出新觀點、新思路;四是要引入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在操作層面表現為:
  研究內容,更多地著眼于現代教育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著眼于分析認識改革實踐提出的新問題,說明面臨的新情況,提供解決新矛盾的對策。選題不能只從學科建設的需要和完善理論體系的需要出發,更不能只從熱門的理論行情或從評職稱的需要出發。
  研究形式,更加注重研究者的個體勞動與團隊協同攻關的結合;更加注重理論工作者同實際工作的互動作用;更加注重不同學科間的互相滲透;更加注重由自發研究、分散研究向規模、規范研究和協作研究轉化。
  研究過程,充分保持開放性,使研究的過程成為了解教育,認識教育,研究教育,服務教育的過程。即研究—推廣—轉化一體化。
  第三,把握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
  成果轉化實際上是教育科研價值的實現過程。
  具體包括:1.轉化為人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并能反映教育發展規律的重大科研成果,對于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必將引發深刻的思想革命,這是一種無形的轉化。2.轉化為領導決策。一些成果,特別是宏觀教育理論,通過不同的層次和渠道,直接或間接進入各級領導機關的決策層,轉化為領導決策、路線、方針、政策、法令、法律、規章制度等,這是一種抽象的轉化。3.轉化為社會效益。教育科研成果來源于教育實踐又轉而服務于教育實踐,推動著事業的發展、質量水平的提高,這種轉化無處不在,體現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內的學校教育系統整體行為之中。應該說,這正是教育科研的動力和目標。
  第四,教育科研機構需要相應的變化。從大而全轉化為“小實體、大網絡、多聯系、廣輻射”。研究本身從局限于教育自身拓展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從學科研究為主轉化為綜合性、開發性、應用性研究為主。從單一類型教育研究向各級各類教育整體研究轉化;研究單位從行政事業型向科研生產型轉化;研究方式從無償研究向有償研究轉化;科研隊伍結構向以科研為主體的科研復合型或科研經營型隊伍轉化。
  可以預言,隨著科研導向、運作環節、機構性質、隊伍結構等方面的不斷更新,教育科研一定會真正成為“科學決策的參謀,教育行政的助手,校長、教師的‘知音’,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排頭兵。”
  
  
  
山東教育科研濟南85~86G1教育學王桂英20002000王桂英,北京教科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作者:山東教育科研濟南85~86G1教育學王桂英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0:06

[新一篇] 關于“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較研究

[舊一篇] 關于“激疑·討論”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