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材科學結構的探索  ——概談歐陽代娜對初中語文課本體系的創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質的變化。一是取決于量的積累,一是取決于該事物結構的變化。系統論認為,一個目組織系統的結構將決定該系統功能的發揮。一部教材也是如此,該教材的結構框架是其科學性的重要標志。本文想對歐陽代娜同志主編的遼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本結構的特點,功能的發揮和運行機制略談拙見,以就正于專家和同仁。
  歐陽代娜同志積近四十年教學改革的經驗和近十六年嚴格的科學實驗從(1980年開始,開展了七輪實驗)的探索,認為語文教學的深入改革必須走科學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道路。與此同時,構建了科學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語文訓練體系,并把這一體系編入了她主編的教材之中。
  她認為:“語文教材改革要體現培養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中心任務的觀點。”為此,她把能力訓練目標分解為98個訓練點(其中聽的能力12個,說的能力18個,讀的能力36個,寫的能力32個)組成初中語文能力訓練序列。她還認為:“帶規律性的知識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那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斗爭和生產建設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即是理論性的成果。”為此,她把語、修、邏、文等基礎知識經過篩選,編寫成40個專題,組成了初中語文知識傳授的體系。這樣,以能力訓練為經線,以知識傳授為緯線,兩線相交,組成訓練點,然后,將全套教材的訓練點,按照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結合年齡特征,有計劃地安排在三個學年的教學任務之中。同時按照人們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基本上是理解(信息的輸入)與表達(信息的輸出)的原理,將訓練體系分編成兩本教材,一是《閱讀》課本,以培養理解能力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另一是《寫作》,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這就是這套教材結構框架的形成過程。
   一
  從宏觀來看,這套教材的結構,無論是縱向系列,還是橫向系列,均構成有機的聯系。
  從縱向來看,六個系列均具有由淺入深的特點,形成了自動化運行的機制。
  例如,四條能力縱向序列:
1.聽的能力(共12個訓練點)一冊①培養在聽講中集中注意力的習慣②在聽講中作記錄、摘錄、引錄和記要二冊③在聽講中作整理與分析④在聽講中作聯想與想象三冊⑤在聽講中作辨析與歸納⑥在聽講中作判斷與推理四冊⑦在聽講中培養注意力與辨析力⑧在聽講中培養提煉能力五冊⑨在聽講中培養捕捉信息的能力⑩在聽講中激發想象力六冊(11)在聽講中培養求異能力(12)在聽講中發揮創新能力
  該序列由聽話心理素質訓練(①④⑦⑩(11)(12)六項)聽話技能訓練(余下六項)組成。它們相互交叉,構成由淺入深的訓練序列。
2.讀的能力(共36個訓練點)一冊①基本能力訓練(之一)運用工具書——查閱字典②基本能力訓練(之二)抓住文章脈絡,歸納中心思想③基本能力訓練(之三)運用參考資料解決疑難④基本能力訓練(之四)評點式的讀書方法⑤基本能力訓練(之五)怎樣閱讀記敘文⑥基本能力訓練(之六)朗讀、背誦與默寫二冊⑦基本能力訓練(之七)怎樣閱讀散文⑧基本能力訓練(之八)辨析言外之意⑨基本能力訓練(之九)怎樣閱讀說明文⑩基本能力訓練(之一○)怎樣閱讀文言文(11)基本能力訓練(之一一)閱讀速度(上)——速讀與瀏覽(12)基本能力訓練(之一二)怎樣閱讀日記、筆記、書信(13)基本能力訓練(之一三)正確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三冊(14)基本能力訓練(之一四)收集與整理資料、讀報摘記卡片、索引(15)基本能力訓練(之一五)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及評析(16)基本能力訓練(之一六)掌握小說的三要素(17)基本能力訓練(之一七)精讀與略讀(18)基本能力訓練(之一八)怎樣掌握文言文中的虛詞四冊(19)基本能力訓練(之一九)詩歌的閱讀與欣賞(20)基本能力訓練(之二○)怎樣掌握文言文中的實詞(上)(21)基本能力訓練(之二一)閱讀速度(下)——預讀、跳讀、組讀(22)基本能力訓練(之二二)怎樣閱讀議論文——立論(23)基本能力訓練(之二三)怎樣閱讀與欣賞記敘文(24)基本能力訓練(之二四)怎樣掌握文言文的實詞(下)五冊(25)基本能力訓練(之二五)閱讀與欣賞小說的能力——評點式閱讀法(26)基本能力訓練(之二六)工具書、參考資料的運用(27)基本能力訓練(之二七)怎樣閱讀議論文——駁論(28)基本能力訓練(之二八)在閱讀中培養自學能力(29)基本能力訓練(之二九)怎樣閱讀新聞、通訊、特寫(30)基本能力訓練(之三○)怎樣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六冊(31)基本能力訓練(之三一)怎樣閱讀較復雜的說明文(32)基本能力訓練(之三二)怎樣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33)基本能力訓練(之三三)怎樣閱讀與欣賞戲劇劇本(34)基本能力訓練(之三四)文言文作品的初步欣賞(35)基本能力訓練(之三五)現代文學作品的比較與評論(36)基本能力訓練(之三六)怎樣閱讀復雜的應用文
  該序列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現代文閱讀的技能訓練,由一般的閱讀技能(②⑧(15)三項)到特殊的閱讀技能(⑤⑦⑨(12)(12)(13)(16)(19)(22)(23)(25)(27)(28)(31)(32)(33)(35)(36)十七項)的轉變;二是文言文閱讀(⑩(18)(20)(24)(30)(34)六項)由淺入深的過渡;三是有關閱讀方法(余下的項目)由少到多的積累。
3.說的能力(共18個訓練點)一冊①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說的能力訓練的基本要求——中心明確、條理清楚②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二)口頭表達的內容要具體充實二冊③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三)口頭表達的層次要清楚,過渡要自然④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四)口頭表達的語言要得體、準確、生動⑤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五)怎樣講故事三冊⑥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六)口頭表達的語態要自然、大方⑦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七)口頭表達思維要敏捷,口齒要清楚⑧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八)怎樣用口頭表達來敘述事物四冊⑨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九)怎樣用口頭表達來描寫事物⑩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怎樣用口頭表達來說明事物(11)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一)怎樣用口頭表達來說明事物五冊(12)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二)怎樣用口頭表達來抒發感情(13)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三)怎樣講演(上)(14)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四)怎樣講演(下)六冊(15)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五)怎樣作報告(16)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六)怎樣進行解說(17)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七)怎樣進行辯論(上)(18)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之一八)怎樣進行辯論(下)
  該序列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有關說話技能的一般要求(①②③④⑥⑦),一是有關說話技能的特殊要求(有關表達方式的:⑧⑨⑩(11)(12);有關說話具體交際要求的:⑤(13)(14)(15)(16)(17)(18)。二者的轉化,構成了由淺入深的序列。
4.寫的能力(共32個訓練點)一冊①作文的基本要求②審題與擬題能力訓練(之一)記敘文的審題與擬題③立意能力訓練(之一)記敘文的立意④選材能力訓練(之一)記敘文的選材⑤觀察能力訓練(之一)寫記敘文時的觀察方法二冊⑥審題與擬題能力訓練(之二)說明文的審題與擬題⑦立意能力訓練(之二)說明文的立意⑧選材能力訓練(之二)說明文的選材⑨觀察能力訓練(之二)寫說明文時的觀察方法⑩剪裁能力訓練(之一)說明文的剪裁三冊(11)剪裁能力訓練(之二)記敘文的剪裁(12)審題與擬題訓練(之三)議論文的審題與擬題(13)立意能力訓練(之三)議論文的立意(14)組材能力訓練(之一)記敘文的組材(15)組材能力訓練(之二)說明文的組材四冊(16)剪裁能力訓練(之三)人物傳略與特寫的剪裁(17)選材能力訓練(之三)議論文的論據(18)觀察能力訓練(之三)社會調查中的觀察與素材收集(19)組材能力訓練(之三)議論文的結構安排(20)表達能力訓練(之一)復雜記敘文的敘事與寫人五冊(21)表達能力訓練(之二)說明文的表達方法(22)聯想與想象能力訓練:小小說的構思與選材(23)分析能力訓練(之一)辯駁文的論點與論據(24)表達能力訓練(之三)議論文的表達方法(25)修改能力訓練(之一)文章的結構與表達方法的修改(26)綜合訓練(上)書信、日記、解說詞、報告六冊(27)簡易的練筆方法介紹(上)怎樣寫觀察筆記、讀書筆記、資料上卡片與索引(28)簡易的練筆方法介紹(下)怎樣以卡片來寫文章,怎樣辦版報、手抄報(29)綜合訓練(中)人物傳記與專訪、回憶錄、見聞錄、通訊報導(30)分析能力訓練(之二)社會調查報告素材的分析與剪裁(31)修改能力訓練(之二)文章的語氣的修改(32)綜合訓練(下)評論、讀后感、隨筆
  該序列構成兩個層次,第一層是由心理素質訓練(⑤⑨(18)(22)(23)(30)六項)到寫作技能(余下各項)的訓練。第二個層次,是由以表達方式為主的訓練到以文體特點為主的訓練。這樣也構成了由淺入深的序列。
5.漢語知識的序列(共21個專題)一冊①漢字的知識②詞類③詞的構成二冊④句子構成的主要部件——短語⑤句子成分中主、謂、賓語相互的關系⑥句子成分中定、狀、補語的相互關系⑦單句表達的基本句型三冊⑧復雜的單句(一)⑨復雜的單句(二)⑩文言文中的虛詞(11)簡單復句四冊(12)多重復句(13)文言文的實詞(14)修辭知識(上)五冊(15)文言文的句式與翻譯(上)(16)文言文的句式與翻譯(下)(17)修辭知識(下)六冊(18)文章的段落(上)(19)文章的段落(下)(20)邏輯常識(上)邏輯常識趣談(21)邏輯常識(下)邏輯常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上述序列各項由淺入深的關系非常明顯。
6.文章知識和文學常識(共19個專題)一冊①記敘文知識②朗讀與背誦的知識二冊③說明文知識④文言文閱讀方法⑤日記、筆記、書信的知識三冊⑥文章的表達方法⑦小說的三要素⑧詩歌的知識四冊⑨議論文的知識——立論⑩記敘文的閱讀與欣賞(11)報告文學的知識(12)小說的閱讀與欣賞五冊(13)議論文的知識——駁論(14)新聞、通訊與特寫的知識(15)工具書的種類與運用(16)關于聽講能力的訓練(17)介紹自學的方法六冊(18)議論文的立論與論證方法(19)戲劇與電影教學的基本知識
  該序列也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有關學習方法指導方面的(②④(15)(16)(17));二是有關文章表達方式的(①③⑨⑩(13)(18));余下是有關文體知識介紹的。這三個部分都是由少變多的積累而形成系列。
  從上面六個系列來看,首先,就其系列本身就會使學生看到學習的價值,為其自身的發展,會激起學好語文的責任動機。有關讀、說系列中的一般技能向特殊技能的轉化,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感情,為其超越自己,也會激起學習的動力。其次,從心理素質培養、學習方法的積累和有關技能的增強,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能力所在(或是學好的基礎存在),這樣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實在的本領。再次,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就形成了成功運行的途徑。這樣由需要(或是價值)、能力(或是基礎)和途徑連結起來,必然形成動力的機制。這樣也就自然地發揮了自動化的教學功能。
  從橫向來看,就每冊書的教學內容、訓練交點,還可以找到協同的部分,從而增強各訓練點的教育功能。
  第一,注意發揮知識的先導作用,使同一和相關的訓練點發生協同的訓練效應。
  例如第一冊中的知識短文《記敘文的知識》,對閱讀訓練系列中的“⑤怎樣閱讀記敘文”,說話系列中的“①說的能力訓練的基本要求——中心明確、條理清楚”和寫作能力訓練的②至④項都有導引的作用。這樣就形成了這些相關訓練點的協同作用。
  再如第二冊中的知識短文《說明文的知識》,對聽話訓練系列中的“③在聽講中作整理與分析”,對閱讀訓練系列中的“⑨怎樣閱讀說明文,對說話訓練系列中的“③口頭表達的層次要清楚,過渡要自然;④口頭表達的語言訂得體、準確、生動”和寫作訓練系列中的全部內容,也都存在著導引作用。它們之間也必然形成協同作用。
  類似這樣的關系,在其他四冊也同樣能夠找到,這里就不贅述了。
  第二,注意發揮有關心理素質訓練點的橫向作用,提高相關訓練點的訓練效應。
  從教育的實施過程來看,一切訓練目標、內容、方法、手段都要通過學生心理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是影響訓練效果的基本因素。
  例如聽話訓練系列中的有關訓練點和寫作訓練系列中的有關訓練點,都要注意發揮它們的橫向遷移作用。第五冊聽話能力訓練點之“⑩在聽講中激發想象”,第六冊聽話能力訓練點“(11)在聽講中培養求異能力和(12)在聽講中發揮創新能力”,對閱讀能力訓練系列中的“(25)閱讀與欣賞小說的能力,(27)怎樣閱讀議論文——駁論,(29)怎樣閱讀新聞、通訊、特寫,(31)怎樣閱讀復雜的說明文,(32)怎樣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33)怎樣閱讀與欣賞戲劇劇本,(35)現代文學作品的比較與評論”等均有順向的遷移作用。同樣有關寫作訓練系列中的心理素質訓練點對說話、閱讀、聽話的有關訓練點也會產生逆向的遷移作用。
  第三,實現了寬泛的讀、寫結合。
  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反映了二者的必然聯系,也是提高二者能力的基本途徑。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亦步亦趨的做法,而且急功近利,多限于技巧方面的模仿。這是違背能力形成的客觀規律的。因為這種做法并未經過到位的科學訓練,有時也因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的局限,是無法同步解決的。
  歐陽代娜同志采取了《閱讀》與《寫作》分開兩冊書的做法,一掃形式主義的短距離的結合。而是突出基本規律的教學,使二者在本質上相互結合,實現了二者寬泛的聯系,即二者正向和逆向的反復遷移。
  基于上述三點,也可以看到該訓練結構在橫向上也是有機聯系的。
   二
  從微觀來看,對每個層次的教學單位都做了嚴密的組織。
  第一,單元的構成。
  每個單元均由五個部分組成,結構非常嚴密。首先是安排一篇與本單元訓練內容相關的知識短文,以之為原理,起到先導(簡稱“原理”)的作用,向學生傳授規律性的知識。其次,提出本單元語文能力訓練的目的、任務(簡稱“目的”)。第三,介紹本單元的教法和學法(簡稱“方法”)。第四,選擇例文,每單元五篇,其中精講一篇;略講兩篇;自讀兩篇。三類課文構成了訓練的階梯。第五,單元最后安排了單元訓練,做為訓練的反饋(闡稱“反饋”)。由于單元組織嚴密,必然注意全方位關系的處理。為此要正確處理好以下的矛盾問題:
  1.將“原理”與“目的”統一起來。“目的”因“原理”的導引而確立得全面而準確;“原理”也因“目的”而增強導引性。
  2.將“原理”與“方法”統一起來。“方法”因“原理”而明確應用的方向;“原理”也因“方法”而增強指導性。
  3.將“原理”與“例文”統一起來。“例文”因“原理”導引而選擇得更加典型;“原理”也因“例文”而針對三類課文,要注意導引的周密性。
  4.將“原理”與“反饋”統一起來。“反饋”因“原理”的導引,而注意檢測的效度、信度“原理”也因“反饋”要注意增強規律性。
  5.將“目的”與“方法”統一起來。“方法”因“目的”而便于選擇和組合;“目的”也因“方法”而注意達到目的的階段性。
  6.將“目的”與“例文”統一起來。“例文”因“目的”可做好訓練的分配;“目的”也因“例文”注意完成目的的連續性。
  7.將“目的”與“反饋”統一起來。“反饋”因“目的”而注意準確地編擬測試題;“目的”也因“反饋”而注意“目的”的指向性。
  8.將“方法”與“例文”統一起來。“例文”因“方法”可找到訓練的途徑;“方法”也因“例文”而注意其適應性。
  9.將“方法”與“反饋”統一起來。“反饋”因“方法”而明確訓練的程度;“方法”也因“反饋”而注意其可行性。
  10.將“例文”與“反饋”統一起來。“反饋”因“例文”而明確訓練的憑借;“例文”也因“反饋”而注意教材處理的準確性。
  正是這十項關系的正確處理,而保證了單元設計與編寫的科學性。
  第二,課文的編排。
  課文的編排也由五個方面組成,結構也非常嚴密。首先,是“目的要求”(簡稱“目的”);其次,是“預習提綱”(闡稱“預習”)再次,是課文;第四“自學參考”(簡稱“參考”);第五,是“思考與練習”(簡稱“練習”)。
  也因其嚴密,必然注意處理好全方位的關系。
  1.將“目的”與“預習”統一起來。“預習”因“目的”而明確了預習的方向;“目的”也因預習”而得以調整。
  2.將“目的”與“課文”統一起來。“課文”因“目的”而明確訓練的重點;“目的”也因“課文”而認識達到目的的憑借。
  3.將“目的”與“材料”統一起來。“材料”因“目的”便于選擇與編寫;“目的”也因“材料”而得以斟酌。
  4.將“目的”與“練習”統一起來。“練習”因“目的”而認識練習的宗旨“目的”也因“練習”明確達到目的的途徑。
  5.將“預習”與“課文”統一起來。“課文”因“預習”而明確訓練的指向;“預習”也因“課文而明確訓練的對象。
  6.將“預習”與“練習”統一起來。“練習”因“預習”而明確訓練的起點;“預習”也因“練習”而認識明確訓練的終點。
  7.將“預習”與“材料”統一起來。“材料”因“預習”而明確材料的詳略;“預習”也因“材料”而明確訓練的有利條件。
  8.將“課文”與“材料”統一起來。“材料”因“課文而明確取舍;“課文”也因“材料”而得到妥善處理。
  9.將“課文”與“練習”統一起來。“練習”因課文而找到訓練的材料;“課文”也因“練習而進行準確的訓練。
  10.將“材料”與“練習”統一起來。“練習”因“材料”而明確訓練的程度要求;“材料”也因“練習”而增強了材料編寫的針對性。
  也正是注意處理這十項關系,才能保證課文處理的科學性。
  綜上看來,無論從教材的宏觀來看,也無論從微觀來看,教材結構的科學性是非常明顯的。正是這一點,使該教材的改革超躍了時代的新高度。
  這套教材具有時代性,讀、寫、聽、說能力的全面培養和提高,適應了“三個面向”的要求,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這套教材也具有民族性,體現了母語的早期培養,這無異是對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改革。這套教材還具有基礎性,義務教育是基礎性的教育,公民接受了這個教育,就能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打下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整個教材的結構完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會更加分明的認識到,由教材結構的科學性給教材帶來的越來越重大的教育價值。
新語文沈陽20-23G31中學語文教學劉文忠19971997遼寧 劉文忠 作者:新語文沈陽20-23G31中學語文教學劉文忠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0:11

[新一篇] 關于教學概念的辨析與思考

[舊一篇] 關于教育學研究本土化的幾點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