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遼寧 都春月)
  背誦,自古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好方法,但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人產生了疑慮,以為若再強調背誦,似乎有悖于素質教育宗旨,不應提倡。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加分析地一律反對背誦是極不科學的。
  背誦早已被實踐所證明,它既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他們雖然治學方法不同,學術成績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博聞強記。大家熟知的王國維如此,魯迅如此,錢鐘書更是如此。錢鐘書先生從幼年起,不僅背誦了大量的古詩詞,就連《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以及《七俠五義》、《說唐》等古代小說,“任人從書中隨便抽出一段來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錢鐘書傳》4頁,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正因為在他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再加上他超人的智慧,所以作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今已著作等身,文學造詣極高,成為名揚國內外的大學者。
  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各時代的人民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學習我們的語言文學,學習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學好語文,用好語文,而加強背誦的訓練就是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也許有人會說,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電腦已被人們廣泛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語文的學習,也無需人們再勞心費神地記憶背誦了。誠然,電腦在某些方面能代替人腦,但還不能完全代替人腦儲存信息的功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要的記憶和背誦,尤其不可忽視。我們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學的感受能力;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體悟民族語言的優美。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幼兒時背誦的古典詩詞,盡管不解其中含義,但常常一生難忘,并且它能使幼小的心靈感知母語的特點,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到了小學、中學,隨著認字、造句、作文能力的提高,大量的讀說聽寫的訓練,便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了。背誦的詩文多了,便為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提倡在學前、小學和中學都要注意背誦能力的培養,要有一定背誦的功夫。同時,我們都承認語文是基礎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和運用好這工具?方法固然很多,我認為最簡單、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地記憶和背誦名篇佳作。一個學生只有把別人的好作品和有關知識印到自己的頭腦里,融會貫通,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變別人的工具為自己的工具,進而形成自己的專用工具。倘若自己沒有工具,用時現向人借是不行的。偶爾借用一下,如查辭書字典未嘗不可,但長期靠借工具過活肯定行不通。比如作文,如果平時不掌握大量的詞匯,不掌握文章的謀篇布局的方法,寫景就抄景物描寫辭書,記人就看人物描寫大全,永遠也不可能得心應手地去寫作。
  我們提倡背誦,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所需要的。背誦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誦讀課文,感知和體會課文的語意和整體美,否則教師講得再好,分析得再透,學生也只能只言片語的領會,這樣便破壞了全文的整體美。我們開展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提高學生的素質而形成能力,那么通過背誦,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文學知識,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提倡背誦,不僅不是與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相反地,恰恰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怎樣背誦,我們一般都提倡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教師先講一下,讓學生首先理解原文,特別是古代詩文,先要掃除文字障礙。但有時先讓學生背誦,讓他們產生許多疑問,然后再講解,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死記硬背”,當然不理解的死記硬背是在反對之列的。我國古代舊私塾先生往往就先讓學生背熟原文,然后再講。實際上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并非都是通過老師的一次講解就能完成的,往往還需要長期的慢慢體味。古人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理自知”,又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強調了熟讀和背誦的重要。
  今天,我們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已大大的優于古人了,老師除了先作必要的講解和示范外,還應教給學生必要的背誦方法和有關知識,如古典詩詞格律常識,快速記憶的方法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先放一些與詩文內容相配合的錄相或幻燈片進行情境教學,加深學生的記憶。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生動性、趣味性,也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開展背誦比賽,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背誦。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雖然對學生提出了背誦的要求,但似乎還嫌強調得不夠。筆者建議,可否在“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說話能力”要求之外,再加一個“背誦能力”。背誦是一種手段,同時也是能力。一個人能不能背,會不會背,背下的東西多與少就是一種能力。所以學生的背誦能力,不僅幼兒時就要培養,而且從小學到大學要不斷鍛煉和強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背記的功夫往往決定他一生的成就。一個學者只有記憶的東西多了,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才能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許多文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科研能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記的東西不足,儲存的信息不多。
  至于背誦的內容,不妨再擴大些。優秀的古代詩文要求學生背誦,當然是必要的。古代戲曲的優秀片段,也可以讓學生背誦,特別是其中的曲詞往往是優美的詩歌,很便于背誦,比如關漢卿的《竇娥冤》中《法場》一節就很好。但學生背誦似乎很難,不過一旦背下來,就獲益非淺,不僅記住了那里的許多名句,掌握了元雜劇的許多知識,而且對關漢卿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也似乎明晰了。但是要求學生背誦古代詩文、戲曲、固然必要,而更重要的,我認為還是讓學生多背一些現代詩文為好。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詩文和我們現實生活貼得很近,學生易于理解,便于受教育;另一方面,現代詩文可以直接借鑒,對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更有幫助。倘若學生通過日積月累,背誦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又能融會貫通地運用,相信一定會說起話來妙語連珠,作起文來,筆下生花!
  以上僅是個人的管窺之見,很可能失之偏頗,敬祈同行專家不吝賜教。
   (責任編輯 劉雪堅)*
  
  
  
新語文沈陽25-26G31中學語文教學都春月19971997 作者:新語文沈陽25-26G31中學語文教學都春月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2:40

[新一篇] 略論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中蘇兩國教育的影響

[舊一篇] 盤扣——大班常識活動設計及評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