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礪萬能的鑰匙   ——對語文教學“契合點”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的語文課本均由若干不同文體的范文及相關知識短文構成。語文教學,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形形色色的課文加以分析、理解、感悟,從而達到提高語文運用能力的目的。許多教師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獲得了一定的收效。然而,更多的教師卻只是依著感覺給學生增加一些誦讀課文的時間,抑或是變過去的“串講”為“串問”,以此來顯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們則或者面對一篇新課文無從措手,或者面對被一個教師“分析”得支離破碎的課文而趣味索然。因此,宏觀地整體性地把握語文教學,正確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讓學生能夠自主讀書,關鍵在于探尋講授語文課文的突破口,即選擇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契合點。而這一個“點”應具備將課文總領起來,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就如同磨礪一把萬能的鑰匙,去開啟萬鎖千門。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千古名篇,千年悲愴,可圈可點,可講可評之處觸目即是。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入詩境中,抒發懷古之幽想,評述悼今之感慨,或許學生們也能情馳神往,但是,卻并非符合教學要求,也會耗費過多的課時。那么,選擇怎樣一個突破點,能使學生進入學習課文的最佳狀態呢?筆者認為應該選擇那個“別”字,因為全詩都是圍繞一個分別的“別”字展開情節的。劉蘭芝是清醒地同相戀的愛人、相依的親人,最后同她所摯愛的生活告別,去完善心中一個美好的夢;焦仲卿是先由朦朧而后明白地同家庭、家人和人世緩緩告別,去追求同愛妻的長久相聚。課堂上可先用“別”字讓學生理清線索,繼而通過“別”字分析男女主人公對待聚散的不同態度,再圍繞這個“別”字,去體會“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以及“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這家別—路別—死別的深層意蘊。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理解導致這一對青年人不得不別的原因,去認識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如此,篇幅盡管龐大,寓意盡管豐富,但只要選好了突破點,教材在學生眼里也就變得易學易解了。
  選擇“突破點”,實際上是設置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既能統轄全文,又能激發起興趣的問題去自主讀書,讓他們感受到學有所獲的欣慰。一篇課文,可設置的問題很多,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選擇最佳突破點。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幾十年來,曾使多少尊師辯客著書立說已難盡數,可謂“前人之述備矣”。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說,可供選擇作為突破點的地方確實太多了,可從孔乙己的名字入手,亦可從孔乙己的“好喝懶做”入手,還可從眾人對孔乙己的嘲笑入手等等。但是,這些都不是最佳的突破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注意到了孔乙己的“手”很有代表意義,于是,上課伊始,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孔乙己的手都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仔細閱讀課文。學生們在閱讀的基礎上,大都能順利歸納出,孔乙己的手是“代人抄書的手”,是“偷東西的手”,是“端酒的手”,是“摸錢的手”,是“蘸酒寫字的手”,是“代腳‘走’路的手”……在學生逐步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要即時幫助他們理清線索,正確排序,以此牽引全文。然后,再與學生共同討論孔乙己的手的作用及其本身的深刻含義。通過閱讀和討論,學生漸次明白,孔乙己既是文人,卻從不獨立創作,而是把知識用在混日子方面——“代人抄書”、偷東西、炫耀學識(寫“回”字)。如此一個不務正業、好酒惡勞的人是注定不會有好下場的,因此,在其腿被打折之后,他的“手”的作用可謂利用到了極致,即“代腳‘走’路”。作品討論分析到這里,學生們大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像孔乙己這樣的人“不配有好命運”,他注定要在社會中被淘汰。
  在對小說的基本情節、人物性格和命運有了初步掌握之后,便可以選擇第二個突破點:“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討論。這次引導,要著重提示小說的社會環境和作者創作時的寫作背景。故事發生在封建社會末期新舊交替并新舊交錯的社會環境中。人們開始接觸到新的思想,更多的人(貧苦人)懂得以自己勤奮的勞動求得生存的道理。而孔乙己卻死抱著舊有的思維,沉溺于自己虛構的“唯我獨優”的暈圈里,既嫌怨勞動,又嗜好酒食,對社會的發展,人事的變遷渾然不察,最終成為生活的落伍者。更可悲的是他明知自己遠離了社會,卻以一種莫名其妙的“傲慢”蔑視社會,不去利用自身的諸如身材魁梧、擅長寫字、有點文化等條件去求生存,而是甘于做一個社會的寄生蟲。學生們在討論中漸次明白了這一切,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是新舊不可調合的社會矛盾和孔乙己的性格缺陷構成了他的悲劇。由此也可以見出,正是那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成為《孔乙己》這篇課文的突破點,使得教與學能夠巧妙地契合,和諧地演進,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
  針對課文設計問題,要注意結合課文體裁類型來探尋、設計突破點。說明文要注意其趣味,記敘文要理清其線索,議論文要沿著思路去領會其哲理,而散文則要置身文中體察其情感。忽略了文體特點,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而且還將混淆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如說明文《看云識天氣》,只需抓“看”和“識”兩個字,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弄明白看什么形態的云,識怎樣的天氣變化,在學懂課文的同時,豐富一些氣象知識。《獵戶》一文,只著一個“訪”字,便已理清了全文線索,而圍繞這一線索或明或隱,或詳或略,或可見可摹,或僅聞僅憶的三位不同年齡、活躍于不同年代的獵人便也赫然顯現。這時,他們作為“這一個”也許并不重要,學生們所感覺到的應該是“獵戶”這個豪放、勇猛、技藝高超且疾惡如仇的群體。再如議論文《論積貯疏》,重點要放在理清思路方面。課文共三個自然段,一段一個意思,先說存貯糧食的重要性,次講缺乏糧食的危害性,再談怎樣促進糧食生產和增加儲備。順著這種層進式的思路,我們既領略到賈誼透過“文景盛世”而看到危機潛伏的遠見卓識,亦可體察到作者忠君直諫、愛國憂民的情懷。學習散文當然要營造境界,置身其間,體味作者獨運的匠心。《聽潮》《黃山記》自不待言,就拿峻青的《雄關賦》來看,面對著那聳立在“萬里長城的脖頸之上,高峰滄海的水山之間,進出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山海關,只需讓學生去觸摸“作者貫穿全文的是怎樣一種情思”,便能感覺到作者童年時對山海關所萌發的那種莊嚴肅穆、慷慨激昂的情懷,以及解放后對雄關的思慕與向往,乃至親臨雄關的暢快和遐想。受作者這種飽滿的愛國激情的感染,學生們自然而然能增強“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堅貞不渝的信念”。
  語文教學本應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而以往的失誤全在于執教者不甘于放手讓學生自己較獨立地解難釋疑,他們似乎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口才或肢解文章的功夫,往往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剪裁成殘絹碎帛,難以給人一個完整的美感。“串講”實不可取,“串問”亦多弊端。一堂課中設計問題過多,難免流于淺陋和濫造。教與學的完美契合,關鍵在于所設計的問題宜精而不在多,宜聚而不在散。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篇較長的作品,如要面面俱到,將教學目的與要求定得太龐雜,沒有五個課時是完成不了的。而若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只需設計兩個問題,全篇重點已成掌中家珍。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說祥林嫂是個最不幸的女人?”由此理清她的身世、處境和遭遇——喪父、喪夫、喪子,被婆婆賣,遭大伯遣,受魯家怨,遇鄉鄰戲,逢柳媽嚇……凡此種種,涵容了一個舊中國的女人所能遇到的所有不幸。在此基礎上,便可提出第二個問題:“是誰害死了祥林嫂?”通過討論,學生們亦能懂得:殺害祥林嫂的決非某個人,而是整個封建制度和由這個陳腐溫床繁衍出來的一切畸形的思想。這樣一來,教師不必講得太多,也不必問得太多,完全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臺為聚焦的模式,課堂教學自能活潑、生動起來。
  探尋教與學的契合點,以高質量的問題提領課文的誦讀、分析和理解,并不局限在單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依照單元教學的特點,宏觀地把握語文教學,在較大范圍內選擇最佳突破口,以期解決一個單元乃至一類文體眾多篇目的帶有共性的問題。如高中第五冊課本第一單元是個文學評論單元,三篇課文盡管有的從某部作品著眼寫人物和結構,有的從某種文學現象漫議其發展及規律,有的從幾首小詩著意談情節和語言,但是,它們在內在結構上卻都有一個述—析—評的關系問題,從這方面設題,便可一石三鳥,較理性地把握文學評論的寫法和要求。高中第三冊有兩個小說單元,古今中外,節選單篇,不一而足,而它們中間的一些篇目如《祝福》《藥》《守財奴》《母親》《夜》和《一碗陽春面》等,都在一定層次上反映了兩代人的情感依托和交往經歷。抓住這一共同點,設置有關兩代人如何交往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尋兩代人諸多交往中的不同點,那么,洋洋萬言的小說便云集在學生的胸中,供其評點、比較,而最終歸附到自己的座標上。祥林嫂視阿毛為太陽,而一旦失去便周身寒徹;華氏夫妻視小栓為命根子,愚昧、落后中反送了嬌兒性命;夏瑜的宏愿與母親都無法溝通,以致母親為他上墳時羞見外人;老葛朗臺一生只為占有金錢,瞞與騙是他向歐也妮表露出的父愛;巴維爾是母親的驕傲,妮洛芙娜甘愿為兒子所從事的事業赴湯蹈火;老婦人理解了女兒、女婿的抗爭,撫養遺孤以表對革命的支持;北海亭面館里出現的母子三人,相親相濡,互勉互助,譜寫出一曲人生的奮斗歌。如果充分利用上述切入點開展比較閱讀,這些散金碎玉般的篇目便得以重新組合,進而連綴成精美的整體了。
  最佳的教學契合點的確像一把萬能的鑰匙,而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這把磨礪出來的鑰匙更神奇、更珍貴。語文教學是最不能囿于某種固有的模式的,尤其是在當今應試教育還在很大程度上侵害著莘莘學子的健康和興趣時,如果我們教師不能改變舊有的講課觀念,不能高屋建瓴般地把握教材,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那么,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將是沒有出路的。
  
  
  
中學語文教學京1~3G31中學語文教學薛強19981998湖北荊門石化總廠教育處 薛強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1~3G31中學語文教學薛強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41

[新一篇] 硬幣游戲——大班數學角系列活動設計

[舊一篇] 社會轉型期高中語文教育的文化使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