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孕育成形到成熟時期的舞蹈藝術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戲曲舞蹈作為一個獨立的舞蹈體系是隨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而確立起來的。 

    京劇史家把四大徽班進京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左右至光緒六年(1880年)定為京劇孕育到成型的時期;1880年至1917年為京劇成熟期。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淘涿、潤化、融化,京劇聲腔和表演體系形成。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演員。清人沈容圃繪的《同光十三絕》就記錄了這個時期13位有名的京劇演員的舞蹈形象。該圖自左至右為:郝蘭田(《行路》康氏)、張勝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門關》蕭太后)、劉趕三(《探親》胡媽媽)、余紫云(《彩樓配)王寶釧)、程長庚(《群英會)魯肅)、徐小香(《群英會》周瑜)、時小富(《采桑》羅敷)、楊鳴玉(《思至成》明天亮)、盧勝奎(《空城計》諸葛亮)、朱蓮芬(《琴挑》陳妙常)、譚鑫培(《惡虎村》黃天霸)、楊月樓(《探母》楊延輝)。 

    這些演員有的原是昆曲演員,后來兼演京劇,如徐小香(1831~1882年),他長期在北京三慶班與程長庚合作,演出《群英會》、《鎮潭州》、《取南郡》、《借趙云》等劇,享有盛譽。他對京劇小生的唱、念、做、打有較全面的發展,特別是對戲曲舞蹈的水袖、翎子功技巧,有獨到之處,為戲曲小生的舞蹈藝術的成熟作出了一定貢獻。據說他曾因與程長庚發生爭執,憤而輟演,每日在家化妝整齊,對著穿衣鏡練習身段、舞蹈。后再應程氏之邀入三慶班出演,技藝驚人。他在飾演《鳳儀亭》中的呂布時,以翎子輕拂貂嬋粉面,拢而微嗅的舞姿,活現了呂布此時此刻的心情,傳為藝壇佳話,歷來被引為以舞蹈特技表現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例證。 

    生行藝術的發展是京劇成熟的重要標志,“同光十三絕”中,以飾演文武老生名盛一時的譚鑫培(1847~1917年),更對戲曲舞蹈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善于揣摩人物,創造舞蹈絕活,表現人物彼時彼景的心情,不少被后人效法。如在《連營寨》中,他飾劉備,在“火燒連營”時,他舞袖撲火,交叉運用“吊毛”“硬抱背”“單腿蹉步”等跌打技巧,出色地表現了煙火彌漫中劉急迫無告的心情。他的腿功極好,又善于運用舞蹈特技表現人物,他演《向樵鬧府》飾范仲禹,因找不到妻子和孩兒,急得神經失常,他一腳把靴子甩到頭上,出色而藝術地表現了瘋漢的情態。譚氏同治末年登臺,歷經光、宣和民國三代。他自幼學習武術,曾以武功為人看家護院,担任鏢師。他研究過各種武術招數,并將其化入自己的舞臺藝術。《翠屏山》過去的石秀舞刀,只是耍個四門刀,他吸收了武術六合刀法的許多動作,活現了石秀的武藝和此時激憤的心情,為時人稱道,故而譚鑫培有“單刀小叫天”之稱。所以譚派的八大絕活:刀、槍、鞭、锏、馬、旗、鼓、箭,都是指他利用這些道具進行舞蹈的功夫(見王庾生《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

《同光十三絕》保存了當時13位著名演員的風采,彌足珍貴,美中不足的是沒有當時極有影響的余三勝、張二奎、胡喜祿等人的形象。特別是余三勝,他對老生藝術的成熟極有貢獻。他扮演劉備的塑像可略見其神采。 

    前輩卓越的戲曲藝術家的辛勤勞動,為戲曲舞蹈的豐富和完善,提供了豐厚的藝術基礎,在波濤滾滾的藝術長河中,他們像一股股清流,匯入主流,使其更為博大精深。京劇舞蹈藝術的豐富和醇美,也影響新興的藝術,1905年北京豐泰照像館的攝影師,就請譚鑫培扮演《定軍山》中的黃忠,拍攝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無聲電影片。影片主要表現黃忠的英勇豪邁,有“請纓”“舞刀”“交鋒”等場面,意義深遠。京劇武旦優美的“趟馬”就與清末著名的武旦榮蝶仙的精心創造有關。據說榮氏平素極喜古代仕女畫,畫室內四大美人的畫幅高懸,他日夕揣摩,終于把古代仕女的美姿糅進了旦角趟馬舞蹈之中。有人說他趟馬中三勒馬低視前塵時,有“沉魚”之容,騎馬遠眺時顯出“落雁”之美,迎面大風吹來,就得有“閉月”神情,按住馬頭,探查路徑,就得顯出“羞花”之姿。古人把“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來贊譽絕世佳人,仕女畫又將這四種美姿,繪為四大美人的“典型形象”。榮蝶仙又把畫中靜態的美姿,化為旦角“趟馬”動態美的舞姿,可謂匠心獨運。故而至今人們評論說:“從榮氏起,旦角趟馬已經精煉到了高超程度,至今舞臺的旦角趟馬,未出榮氏之左右也。”(見叢樹桂《“民鞭兒”與“馬”的表演》)這個論斷有些絕對,但可說明這一時期一些卓越的京劇藝術家對戲曲舞蹈的成熟所作出的貢獻。


網載 2013-09-10 20:55:15

[新一篇] 五胡十六國皇帝簡介

[舊一篇] 京劇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