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為將,千里破楚、五戰五捷---吳楚柏舉之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里所說的“西破強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發的著名的吳楚柏舉之戰。


  吳國是春秋晚期勃興于南方地區的一個國家,它在發展過程中,與南方地區的強國楚國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以至長期付諸武力,兵戎相見。從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來之戰”起,兩國之間在短短的60余年時間里,曾先后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總的趨勢是,吳國逐漸由弱變強,開始占據戰略上的主動地位。它終于導致了吳楚兩國決定戰爭勝負的“柏舉之戰”。


  吳王闔閭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改良吏治,整軍經武:“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并大膽起用伍子胥、孫武、伯旱韌飫唇艸鼉瞬牛郵掄源笠怠U饈保鞣降那砍統閃宋夤だ敖纜飛系淖畬笳習;瘓浠八担簿褪侵揮性詮セ∈さ幕∩希癰舊洗蚩寤螄魅醭劂灘拍蓯迪腫約撼晌性災韉拿蝸搿N獬鉸躍穌郊諳疑希圃詒匭小


  “吉人自有天助”,楚國當時的現狀,為闔閭夢想得以實現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契機。進入春秋以來,楚同晉國長期征戰,爭霸中原,搞得民疲財竭,國力中衰。同時楚國內部政治黑暗,軍事無能,民眾怨憤,君臣離心,也給敵國創造了可乘之機。所以說,當時的楚國雖然貌似龐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實早已是外強中干,是經不得風雨飄搖的,吳楚柏舉之戰前夕,楚國實際上已經處于戰略上的被動地位了。


  當然,從整體實力上來說,楚對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當公元前512年闔閭第一次提出大舉攻楚的戰略計劃時,睿智的孫武即以“民勞,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勸阻。不過吳國君臣并未消極地守株待兔,他們的厲害,就在于他們從不消極等待敵方出現破綻,而是積極運用謀略,主動創造條件,完成敵我優劣對比的轉換。為此,它首先伐滅楚國的羽翼――徐和鐘吾這兩個小國,為進而伐楚掃清道路。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高明戰略方針。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麻痹敵手。這一措施實行了六年有余,吳軍先后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渦陽附近)、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軍疲于奔命,斗志沮喪。同時,吳軍這種稍嘗輒止、不作決戰的做法,也給楚軍造成錯覺,誤以為吳軍的行動僅僅是“騷擾”而已,而忽視了吳軍這些“佯動”背后所包藏的“禍心”,放松了應有的警惕,到頭來栽了大跟斗。


  公元前506年,給楚國致命一擊的時機終于來到了。這年秋天,楚國大軍圍攻蔡國,蔡在危急中向吳國求救。另外,唐國國君也因憤恨于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而主動與吳國通好,要求助吳抗楚。唐、蔡兩國雖是蕞爾小國,但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吳國通過和它們結盟,遂可以實施其避開楚國正面,進行戰略迂回、大舉突襲,直搗腹心的作戰計劃。


  同年冬天,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謀臣武將伍子胥、伯骸⑺鏤淶齲閎3萬水陸之師,乘楚軍連年作戰極度疲憊,東北部防御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戰略奇襲,吳軍溯淮水浩蕩西進。進抵淮I(今安徽鳳臺附近,一說今河南潢州西北)后舍舟登陸,以3500精銳士卒為前鋒,在蔡、唐軍配合導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過楚國北部大隧、直轅、冥i三關險隘(在今河南信陽南),挺進到漢水東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略效果。這堪稱實踐孫武“以迂為直”原則的杰出典范。


  楚軍在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倉猝應戰。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軍趕至漢水西岸進行防御。兩軍隔著漢水互相對峙。楚軍中左司馬沈尹戍是一位頭腦冷靜的優秀軍事指揮家。他針對吳軍作戰的特點,向統帥囊瓦提出如下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阻擊吳軍的進攻,正面牽制吳軍。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征集那里的楚軍,迂回到吳軍的側后,毀壞吳軍舟楫,阻塞三關,切斷吳軍的歸路。爾后與囊瓦所率的主力實施前后夾擊,一舉消滅吳軍。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卻又聽從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撥慫恿,出于貪立戰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戰計劃,采取冒進速戰的方針,不待沈尹戍軍完成迂回包抄行動,即擅自單獨渡過漢水向吳軍進攻。


  吳軍見楚軍主動出擊,大喜過望,遂采取后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計,尾隨吳軍而來,自小別(在今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今湖北境大別山脈)間,連續與吳軍交戰,但結果總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氣低落、軍隊疲憊。


  吳軍見楚軍已陷入完全被動的困境,于是當機立斷,決定同楚軍進行戰略決戰。十一月十九日,吳軍在柏舉(今湖北漢川縣北,一說湖北麻城)列陣迎戰楚軍。闔閭弟夫概認為囊瓦素來不得人心,楚軍無死戰之志。因此主張吳軍立即主動發起攻擊。指出,只要吳軍一進攻,楚軍就必然潰逃,屆時再以主力投入戰斗,必能大獲全勝。但闔閭出于謹慎而否決了夫概的意見。夫概不愿放棄這一勝敵的良機,便率領自己的五千部屬奮勇進攻囊瓦的軍隊。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以主力投入交戰,擴張戰果,大勝楚軍。囊瓦失魂落魄,棄軍逃奔鄭國,史皇戰死沙場。


  楚軍主力在柏舉決戰遭重創后狼狽向西潰逃。吳軍及時實施戰略追擊,尾隨不舍。終于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安陸西的樗┳芳俺N餼耙虻兄剖ぁ保謾鞍爰沒鰲鋇惱椒ǎ俁雀珊猶用械某猿林氐拇蚧鰲N餼絳坊鰨劣蹋窈本┥轎髂希┳芳罷諑窆旆溝某彝呔脅浚篤浦2⒂胗上窈幽舷⑾匚髂希┗鼐鵲某蛞吭庥觥>錘醇ち業鈉瓷保直徽槳埽鶻蛞酥厴磽觥V鏈耍弒覽#跡窈苯晡鞅保┩耆┞對諼餼媲啊N餼で比耄迫縉浦瘢逭轎迨ぃ謔輝露牛瘓俟ハ蕆肌3淹跗嗥嗖也遙袒倘縞ゼ抑油婀窈彼嬤藎0鼐僦剿煲暈餼幕曰褪だ嬤戰帷V劣諼餼脎笊舷巒跛裕荼┷跡譖У穡誶爻姆椿饗拢隆⒄尉縈詒歡詈蟊黃韌嘶匚夤且咽嗆笫鋁恕S盟鏤渥約旱幕襖此担獗閌恰胺蛘絞すト。恍奩涔φ擼住C環蚜簟薄


  柏舉之戰是春秋晚期一次規模宏大、戰法靈活、影響深遠的大戰。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后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一舉戰勝多年的敵手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十分沉重的打擊,從而有力地改變了春秋晚期的整個戰略格局,為吳國的進一步崛起,進而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軍的取勝,首先是修明政治、發展生產、充實軍備的結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爭取晉國的支援和唐、蔡兩國的協助的產物。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于其作戰指導上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誤楚的正確策略,使楚軍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備;二是正確選擇有利的進攻方向,“以迂為直”,乘隙蹈虛,實施遠距離的戰略襲擊,使楚軍在十分被動情況下倉猝應戰;三是把握有利的決戰時機,先發制人,一舉擊敗楚軍的主力;四是適時進行戰略追擊,不給楚軍以重整旗鼓、進行反擊的任何機會,最終順利地奪取戰爭的勝利。


  楚軍的失敗,其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于其政治腐效、內部動亂、將帥不和、四面樹敵、自陷孤立。從軍事上看,則在于其疏于戒備,遭致奇襲;在于其主將貪鄙無能,臨戰乏術;在于其輕率決戰,一敗即潰。


網載 2013-09-10 20:55:56

[新一篇] 孔融從小到大都是最奸詐的人

[舊一篇] 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江都兵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