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在贛南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宋明理學是哲學化的儒學,是宋代以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亦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它主要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大基本派系。理學在贛南的流傳和演變,在贛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整個宋明理學史上,贛南之理學亦具有特殊的、不可忽視的價值。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列重要史實中得到說明:
  其一,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曾兩度為官贛南,前后凡六年之久。先為南安司理參軍,凡三年,此時有洛學祖師程顥、程頤兄弟一同受學;再為虔州通判,又三年,此時正值周敦頤講學著述之盛年。這一時期,周敦頤理學思想是如何演變的?二程兄弟與周敦頤有怎樣的思想聯系?這些都是宋明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不研究周敦頤在贛南的學術活動,就難以正確解答上述問題。
  其二,明代中葉,王陽明在贛南鎮壓農民起義期間,也同時廣泛聚徒講學,大力宣揚其學說和主張。著名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正是這一時期提出的主張。此后,王陽明窮一生心力揭示的“致良知”說學,實際上是“破心中賊”思想在理論上的提升和發展。如果以“致良知”的提出作為王陽明心學完全成熟的標志,那么,“破心中賊”的主張,無疑是王陽明思想走向成熟的前提和關鍵環節。
  其三,贛南之理學,是贛南乃至江西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象。特別是明代,是贛南以陽明心學為主體的理學興盛時期。此時,王陽明在贛南的講學,影響之大,吸引了四方學者。贛南的王門弟子,人數之眾亦非他鄉可比。這一時期,堪稱人文薈萃,成為贛南文化史和理學史上的一大盛事。
  因此,研究贛南之理學,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不重視贛南理學的研究,就難于深入、全面地把握整個宋明理學;另一方面,不研究贛南理學,也難于透徹地了解贛南乃至江西歷史文化的發展。
  理學在贛南的流傳和演變,大致說來,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兩宋時期,理學初步流傳,此時以周敦頤、朱熹的學說為主;二是元代,理學在贛南的流傳轉入波谷時期;三是明代,出現了以陽明心學為主體的理學興盛時期;四是清代,理學在贛南漸趨衰微。茲試述如下:
   (一)兩宋時期,理學在贛南的初步流傳
  理學在贛南的流傳,可以最早追溯到北宋仁宗慶歷、嘉yòu@①年間。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公元1017—1073,字茂叔,人稱濂溪先生)出任南安軍(含江西大余)司理參軍,達三年之久。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年輕的程顥、程頤兄弟,曾受父親程@②之命(此時程@②為大理寺丞知興國縣),拜周敦頤為師,始受濂溪之學。清人張伯行《周濂溪年譜》載:“慶歷四年,濂溪先生為南安軍司理參軍。慶歷六年,大理寺丞知虔州興國縣程公@②,假cuì@③南安,視先生氣貌非常人,與語,果知道者。因與為友,令二子師事之。”是年冬,由于王逵的推薦,周敦頤調任湖南郴州郴縣令。從時間上看,程顥、程頤兄弟師事周敦頤,雖不足一年,但是,二程兄弟“從汝南周茂叔問學,窮性命之理,率性體道,體道成德,出處孔孟,從容不勉”。[①]正是在師事周敦頤之時,年輕氣盛的二程兄弟毅然絕意科舉,決定窮一生之心力專事“圣賢之學”,由此可見,二程兄弟的贛南問學,深受周敦頤之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把周敦頤為官南安、授學二程,視為理學流傳贛南的開端。
  不過,贛南本地學子受濂溪之學,卻是嘉yòu@①年間的事。嘉yòu@①六年(公元1061年),周敦頤遷國子博士,通判虔州,1063年升虞部員外郎,仍通判虔州。此時,始有贛縣士子曾準、陳gǔn@④臣師事周敦頤,一同受學。據同治《贛縣志》載:“贛之理學,啟自曾、陳北面濂溪,月溯講學,而郡之人士悉知所尚”。[②]可以說,曾、陳受學周敦頤,標志著理學在贛南埋下了火種,并開始實際流傳。
  曾準,字子中,贛縣人,嘉yòu@①進士。北宋著名詩人曾幾,便是曾準之少子。曾準自幼資質穎異,篤志嗜學,經史百家之書,無所不觀。所讀之書,皆親手抄錄,每日誦讀,用力甚勤。曾準十分推重周敦頤的人格和學問,在周敦頤通判虔州時,即拜其為師,還引同鄉胡jiè@⑤、陳gǔn@④臣一同受學。據《贛縣志》載:“周元公(即周敦頤)通判虔州,準拜悟,耽相契洽,坐談移日。曰:‘準不遇公,幾于誦讀誤’。由是潛心理道,往復辨晰,恍然有得。乃語同邑胡jiè@⑤、陳gǔn@④臣等,敦請元公月朔講學于明倫堂。自此郡人士悉重理學。”由此可知,曾準實為贛南接受和傳播理學的第一人。
  陳gǔn@④臣,字廷輔,治平二年進士,是周敦頤在贛南的另一著名弟子。但他并不是一位秉賦很高的人,史稱他“資性素鈍,力學攻苦,終朝強記不數行,又善忘”,[③]實是一個資質愚鈍的人。后來潛心修煉,“晝夜靜息,澄心明理”,遂茅塞頓開,激發了悟性,在曾準的引薦下,拜謁周敦頤并執弟子禮,潛心理學,“參究《太極圖說》,發明宗旨。”[④]
  曾、陳之后,北宋時期贛南以理學著名者,還有興國人士李樸。李樸,字先之,紹圣進士,曾歷兩京國子監教授,后移虔州。其政治態度,既不滿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更不滿蔡京的弄權,他說:“熙寧以來,政體屢變,一二大臣所學不同,互相排擊,失之于治,必至不可勝”。[⑤]對于王安石的新學,李樸持反對態度,認為“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是聽,敗壞心術,莫大于此。”[⑥]故在學術上傾向于程頤之學,因此也得罪權臣蔡京。蔡京便以“元yòu@①學術不當領師儒”為由,罷免了李樸的虔州教授一職。李樸之學,雖傾向于程頤,但多由自得,馮熙謂其學“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⑦]嚴格地說,李樸之學與程頤理學路數不同,不應歸之為程頤學派。
  南宋時,贛南較著名的理學家,有朱子學者曾興宗。曾興宗,字光祖,寧都人,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舉解試,授廣東肇慶推官。曾興宗是大理學家朱熹唯一的贛南弟子。慶元初年,朱熹因卷入趙汝愚與韓chà@⑧胄之間的政治爭斗,本人受貶,其學術亦被斥為偽學而遭禁。因師從朱熹之故,曾興宗也受到牽連,罷官歸鄉。晚年,筑室谷,開堂講學,繼續宣揚朱熹學術,四方從學者甚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兩宋時期,贛南之理學,主要是周敦頤和朱熹之學,次為程氏兄弟之學。其他如張載之關學,陸九淵之學,皆未傳于贛南。傳濂溪之學者,除周敦頤及門弟子曾準、陳gǔn@④臣、胡jiè@⑤等人外,尚無再傳。故濂溪之學,曾、陳之時,影響尚著,曾、陳之后,學脈未顯。曾興宗傳朱子之學,雖受“慶元黨禁”之累,然從學者仍舊不減,實屬難得。
   (二)元代,理學傳播的低谷時期
  進入元代,朱子學雖列為官學,但元代之理學,既不如宋代之繁榮,也不如明代之興盛。理學的發展,實際上轉入波谷階段,其在贛南的流傳,情形也大體如此。這一時期,贛南之理學人物,較著名的僅有于都學者劉君賢一人而已。劉君賢其人,一生以授徒講學著書為務,博觀經史,深研理學,兼通天文地理。所著《學問要編》、《昌雩集》等書,后人評價甚高。宋惟駒稱《昌雩集》“洞察天文地理之奧,綜括理學經濟之要,博古今得失之變,卓識確論,裨于學者甚大”。[⑧]又謂“試取是篇觀之,令人襟正危坐,如見當日內圣外王,一片用世之心。”[⑨]
   (三)明代,以王陽明心學為主體的理學興盛時期
  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中葉以后,王陽明心學迅速崛起,出現了“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⑩]的盛況,其影響之大,傳人之眾,流傳之廣,已遠遠超過了處于正統地位的朱子學。由于王陽明的一系列活動,贛南出現了以陽明心學為主體的理學興盛時期。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陽明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處,奉命鎮壓贛、粵、閩、湘四省邊境的三支農民起義隊伍。這三支起義隊伍:一是以詹師富、黃貓貍為首,活動在福建漳南;二是以謝志珊、藍天鳳為首,活動在今江西上猶、崇義與湖南桂東、橫水、廣東樂昌相連的地帶;三是以池中容兄弟為首,活動在@⑥頭一帶(以廣東龍川縣為主,毗連江西龍南、安遠一帶)。王陽明用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就把這三支農民起義隊伍一一鎮壓了,完成了他在贛南的赫赫事功。王陽明正是在贛南“破山中賊”之時,提出了“破心中賊”的主張。出征三@⑥途中,王陽明在給門人的信中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①①]因此,王陽明在兵馬倥傯之中,念念不忘“破心中賊”之事。除了“撫新民,舉鄉約”[①②]以外,他還在各地普遍設立社學,并在贛州建造濂溪書院,聚徒講學。為了樹立為學宗旨,王陽明刻《古本大學》于贛州,又刻《朱子晚年定論》于于都,并完成有名的《訓蒙大義》。此外,影響深遠的《傳習錄》上卷,亦在此時由門人薛侃刻印出來。此時的王陽明,名聲大震,四方學者,皆慕名前往贛州受學,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左王門學者鄒守益、歐陽德、何廷仁、黃宏綱,以及閩粵王門的薛侃。鄒守益為王門重鎮,黃宗羲尊其為王學嫡傳,稱“陽明之沒,不失其傳者,不得不以先生為宗子也”。[①③]何廷仁、黃宏綱二人均來自于都縣,是王陽明高第弟子,深得同門推重。此外,何廷仁之兄何春元,贛縣劉潛,興國謝魁和鐘園,寧都賴元、管登,會昌劉瀾,以及龍南人氏月華等人,均是王陽明在贛南的及門弟子。再傳弟子則有南康劉昭文,寧都李大集,于都李一龍,會昌胡夷簡、賴貞,興國肖鈺,以及信豐李端儀等人。這時的贛南,儼然成為人文薈萃之區,陽明學盛極一時。
  王陽明的贛南弟子,最著名的當首推于都何廷仁、黃宏綱二人。何、黃二人,與浙中王門的錢德洪、王畿,皆以善于推演師說著稱,很受同門推重,一時有“浙有錢、王,江有何、黃”之稱譽。黃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學案》中把何、黃二人列入江右王門,專門論述;《明史·儒林傳》則把他們合并列傳。
  何廷仁(公元1486—1551),字性之,號善山,嘉靖舉人,官至南京工部主事。早年知廣東新會縣,即服膺陳獻章之“江門心學”。聞王陽明講學贛州,便前往拜謁,執弟子禮受學,后成為王門高足。王陽明在贛南,時有軍務在身,常常無暇親臨講席,何廷仁便與黃宏綱、歐陽德、薛侃等王門諸子,接引來學,釋疑解惑。后隨王陽明至越中,直至陽明歿后,仍大力宣揚陽明之學。對于王陽明的“良知”之學,何廷仁有自己獨特的闡釋,嘗謂“吾人須從起端發念處察識,于此有得,思過半矣”。[①④]認為“知過即是良知,改過即是本體。”[①⑤]何廷仁為學,務求實,反對虛玄高論。故黃宗羲評價說:“先生論學,務為平實,使學者有所持循。”[①⑥]
  黃宏綱(公元1492—1561),字正之,號洛村,舉正德十一年鄉試。值王陽明講學贛州,黃宏綱即前往受學,此后長期追隨在王陽明左右,成為王門得意弟子。王陽明歿后,又居其家三家,以盡弟子禮。黃宏綱歷任汀州推官,至刑部主事。為人耿直,為官剛正不阿,黃宗羲謂其“生平厚于自信,而薄迎合,長于持重,而短機械”,[①⑦]最終難于立足官場,遂致仕而歸,每歲與著名學者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放舟青原,講學論道。黃宏綱之學,前后變化較大,《明儒學案》謂其“始者持守甚堅,其后以不致纖毫之力,一順自然為主。”黃宏綱認為,為學之道,在于順應人心“天然自有之良知”,無須向外求索。黃宏綱亦不同意王陽明著名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名教法”,認為,“自先師提揭良知,莫不知有良知之學,亦莫不以意念之善為良知。以意念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①⑧]若以意之文善為良知,為學必然是“只在念起念滅下工夫,一世合不上本體。”[①⑨]此外,黃宏綱還試圖調和王陽明與宋儒之分歧,認為王陽明的“良知”和周敦頤所謂的“誠”是一回事,并無不同。他說:“陽陽之良知,原即周子‘誠’,一無為之本體”。[②⑩]由此可見,作為王門弟子,黃宏綱不但善于推演師說,能得“良知”學之宗旨,而且不拘泥于師說,有所創獲,實有功于師門。
  與何廷仁、黃宏綱同時受學于王陽明的贛南弟子,還有何春元、劉潛、賴元、謝魁、鐘元、管登等人,也是值得注意的人物。
  何春元,字元之,何廷仁之兄,宏治十七年舉人。王陽明在贛州講學,何春元“偕其弟廷仁師事王守仁,聞其教,若有所得。公(指王守仁)語及門曰:“何元之工夫真近里著己也。”[②①]何春元為政作官,亦多效仿王陽明,《贛州府志》謂其“所至均戶役,立社教,崇禮教,不事法令,專務德教。”且不忘宣揚王陽明之學說,“每朔望,集諸生于明倫堂,講明人心道心之旨。”[②②]
  劉潛,字孔昭,贛縣人,正德八年舉人,官銅陵時,即講授理學,為“諸生辨析精一危微之旨,參究太極圖說,由是士知理學。”[②③]聞王陽明講學贛州,即辭官乞歸,師事王陽明。由是“聞致良知之說,而學益精”[②④],家居十余年,著力宣揚陽明學說,為贛南士人所推重。
  賴元,字善長,號蒙泉,寧都人。師從王守仁,聞良知之訓。返寧都后,與何廷仁、黃宏綱反復論學,書信往來不斷。黃宏綱說:“近寧都人相次興起,皆善長一人倡率之功”。[②⑤]賴元實是寧都倡導陽明學說的第一人。另外,寧都的王門入室弟子,還有嘉靖舉人管登。《贛州府志》謂:“王公守仁論學虔中,登偕何、黃諸子受業焉”。王陽明也很器重管登其人,謂其“信道篤而入道勇者也”。[②⑥]
  龍南人月華,亦為王陽明及門弟子,《龍南縣志·儒林》謂其“少以經學名,后從王守仁為良知之學。歸日坐一室,超然默悟,學者宗之。”
  會昌縣師事王陽明者,惟有劉瀾一人,《贛州府志》謂其“同于都何廷仁、黃宏綱從王守仁學,得天人性命之旨”。
  王陽明再傳弟子,南康有嘉靖進士劉昭文,據《南安府志》載,劉昭文曾從學于王門重鎮鄒守益,學“良知”之教。信豐人李端儀,“聞王陽明講學,心竊慕之,后受業何善山之門,探本窮源”。[②⑦]于都縣有李一龍、李喬崇等人。李一龍,字子乾,“聞何廷仁講良知之學,欣然受業,久而有省,謂人情物理,皆良知之用,使棄于人情,遺于物理,即此知已非良知”[②⑧]。李喬崇,字期原,博綜六籍,師事何春元,得良知之學,認為“真一之道,乃修身正心誠意”。[②⑨]寧都人李大集,字蒙泉,為諸生時,從于都黃宏綱學良知之說,其學力主實踐,調和薛xuān@⑦之朱子學與王陽明良知說之分歧。嘗曰:“學以實踐為歸,若薛文清之王敬,王文成之致良知,譬如舟車各適,殊途同歸,不實踐非真儒也。”[③⑩]會昌縣亦有胡夷簡、賴貞二人。胡夷簡,字近道,師事吉水著名王門弟子羅洪先,學良知之學,經過于都時,又從何廷仁,黃宏綱游,辯論學術,晚年講學,頗受學子擁戴。賴貞,字洛川,太學生,工詩文。嘗從羅洪先講學廬山白鹿洞書院,宣揚良知之學,三年不輟。興國人肖鈺,字貴登,亦師事羅洪先,《贛州府志》謂其“天資英邁,讀書過目成誦。從吉水羅洪先學,究心宗旨,務在力行”。
  除陽明心學之外,明代贛南還有陳獻章“江門心學”和朱子學的流傳,代表人物分別是俞溥和李誄。
  陳獻章之學,主張“學者以自然為宗”,[③①]提倡“靜坐中養出端倪”。[③②]其江門心學實開明代心學之先河。信豐人俞溥,是陳獻章學術在贛南的真正傳人。據《贛州府志》載:“俞溥,字德洪,信豐人,為陳獻章弟子。宏詒間貢授涇府審理正,憂歸不赴,授徒講學,與學者講尊德性。”
  于都人李誄,字源甫,隆慶進士,歷官寶應知縣,戶部給事中,廣東按察史,廣西參議等職。李誄十分推崇朱子學者薛xuān@⑦之河東理學,他是明代贛南朱子學最重要的人物。李誄不滿意王陽明的心學,認為有涉禪之弊。據《贛州府志》載,李誄“幼讀薛敬軒《讀書錄》,響慕之。久之恍然曰:‘夫尊德性而遺道問學,恐墮于禪。圣賢之學,舍卻存心致知,別無異徑。自心性之說興于是,與朱子疏注有異,甚者以陰符參同曹溪柱下,荒渺淺疏之談,竄入語孟,剽駁朱子,不遺余力。顏子擇手中庸,服膺勿史,朱子之學實本于此。’”晚年辭官家居,聚徒講學,并刻薛xuān@⑦《讀書錄》,以教后學。明代贛南,尤其在于都縣,何廷仁、黃宏綱、何春元、管登等人,皆為王門弟子,良知之學已成為一種學術時髦。唯李誄不隨時俗、孤峰突兀,揭陽明學之弊而獨倡朱子之學,其學術精神亦屬難能可貴。清代,理學在贛南漸趨衰微。
  綜前所述,贛南之理學經歷兩宋時期的初步流傳——元代的低谷時期——明代陽明學為主體的繁榮——清代的逐漸衰這樣四個階段。這條演變線索是與整個宋明理學的發展軌跡相一致的。大體說來,宋明理學的演變,首先是兩宋時期濂、洛、關、閩、陸諸家學術的先后涌現,占據了當時思想舞臺的中心;至元代,理學的發展跌入低潮,進入明代,陽明學異軍突起,席卷全國,其聲勢之大,幾乎淹沒了其他各派學術;到了清代,由于考據學的興起,理學走向式微。理學在贛南的流傳與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明理學嬗變的特點。
  注:
  ①《二程集》第328頁
  ②同治《贛縣志》卷三十四,《人物志·理學》
  ③ ④《贛縣志·陳gǔn@④臣傳》
  ⑤ ⑥ ⑦《贛州府志》卷五十四
  ⑧ ⑨ ②① ②②《贛州府志·儒林傳》
  ⑩《明史·儒林傳序》
  ①① ①②《王文成公守仁年譜·正德十三年條》
  ①③《明儒學案》卷十六《鄒守益傳》
  ①④ ①⑤《善山語錄》
  ①⑥ ①⑦ ②⑩《明儒學案》卷十九
  ①⑧ ①⑨《洛林語錄》
  ②③ ②④《贛州府志》卷三十四
  ②⑤ ②⑥ ②⑧ ②⑨ ③⑩《贛州府志》卷五十四
  ②⑦《贛州府志》《儒林補遺》
  ③① ③②《白沙子》卷二,《與賀克恭黃門》
   (作者:江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寧靜)*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礻加右
   @②原字王加向
   @③原字亻加卒
   @④原字磙去石
   @⑤原字王加介
   @⑥原字氵加利
   @⑦原字王加宣
   @⑧原字亻加宅
  
  
  
江西社會科學南昌59-62B5中國哲學劉輝平19971997 作者:江西社會科學南昌59-62B5中國哲學劉輝平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6:02

[新一篇] 宋明理學與經學的關系

[舊一篇] 宋明理學的先驅——石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