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60年前“渡江戰役”始末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并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并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就是解放戰爭中著名的渡江戰役,亦稱京滬杭戰役。

渡江戰役歷時40多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萬余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后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毛主席在當時的北平雙清別墅聞訊后,欣然命筆,寫下了光輝的史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負隅頑抗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于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后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臺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御。

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依托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并出面提出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面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部隊組織長江防御。

到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余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間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余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余架分置于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于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長江下游江面寬達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間開始上漲,特別是5月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影響航渡。沿江廣闊地域為水網稻田地,河流湖泊較多,不利大兵團行動。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于南京以東地區,并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托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量殺傷其于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若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沿線,組織新的防御。

部署渡江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

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準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并隨時準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采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于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御之敵,爾后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于3月初~4月初先后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訓了數千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

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1萬余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余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辟了道路。

攻陷“首府”

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于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

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于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后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占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御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后,湯恩伯于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于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

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于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御后,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于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余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臺,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揚中。

西突擊集團也于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余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于22日占領彭澤、東流等地,并解放安慶。

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占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停泊在鎮江附近江面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人民解放軍當即以炮火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后4艘軍艦相繼逃往上海。

國民黨集團鑒于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于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御。

人民解放軍除組織第二梯隊軍繼續渡江外,主力向國民黨軍防御縱深發展攻勢。23日,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解放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寧滬鐵路,爭取了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和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江面起義。第34軍進占鎮江,第35軍于23日晚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

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中突擊集團一部占領蕪湖,主力渡過青弋江,殲滅國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占領貴池、青陽等地,殲國民黨軍第8兵團一部。

解放武漢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占領武漢以東以西的黃梅、浠水、漢川等地,有力地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障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翼側安全。

4月22~23日,總前委依據沿江國民黨軍全線南撤的情況,迅速調整進攻部署,令第三野戰軍除以第8兵團部率第34、第35軍担任鎮江、南京地區的警備任務,以第10兵團第29軍東進占領蘇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分別沿丹陽、金壇、溧陽及太湖西側和南陵、宣城、廣德之線向長興、吳興(今湖州)地區疾進,完成戰役合圍,殲滅由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并準備奪取杭州。同時解除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沿江東進的任務,改為與第3、第5兵團并肩向浙贛鐵路沿線挺進,追殲逃敵,控制浙贛鐵路,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另以第10軍担任安慶、蕪湖地區的警備任務。

4月26日,第9兵團主力通過廣德;第10兵團進抵天王寺、宜興一線,并在溧陽以西、以南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第28、第51軍各一部。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多路追擊下,改由宜興以西山區直下郎溪、廣德,企圖由此突出重圍,直趨杭州。27日,第10兵團第29軍進占蘇州。第三野戰軍主力會師吳興,將國民黨軍第4、第28、第45、第51、第66軍等5個軍包圍于郎溪、廣德之間地區,經兩天激戰,將其8萬余人全部殲滅。

5月3日,第7兵團占領杭州。第二野戰軍在皖南游擊隊的策應下,經屯溪、婺源、樂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繼占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并在追擊作戰中殲國民黨軍第68、第88、第106、第73軍各一部。

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占領孝感、黃陂,逼近武漢。

郎廣圍殲戰后,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25個師共20余萬人退守上海,繼續頑抗。位于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除以一部兵力遲滯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渡江外,主力準備南撤湘鄂邊、湘中、湘鄂西地區組織新的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西進四川。

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江東部和南部進軍,解放浙江省;第8兵團一部兵力繼續担任南京、鎮江地區警備,并肅清潰散于蘇浙皖邊界地區國民黨軍的任務;第9、第10兵團并指揮第8兵團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軍位于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段休整,策應第三野戰軍奪取上海,準備對付美、英等國可能的武裝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進擊,視機進占南昌。第四野戰軍于從5月14日武漢以東團風至武穴200多里地段南渡長江,16日、17日,相繼解放武漢三鎮。

大獲全勝

為求完整地接收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避免市區遭受戰火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分別經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截斷敵軍海上退路,迫敵投降。如敵繼續頑抗,則對市區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全部守敵。

5月12日,上海戰役開始。至22日,將湯恩伯集團主力壓縮到蘇州河以北地區。經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和第8兵團第25軍分別加強第9、第10兵團,該兩兵團于23日夜向上海守軍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多路直插市區和寶山、吳淞。為減輕對市區建筑物的破壞,盡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湯恩伯集團除約5萬人經吳淞口登艦逃跑外,15萬余人被殲滅。

在此期間,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浙東、浙南游擊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寧波、奉化、鎮海(今寧波市北部)、溫州、臨海、黃巖等城市和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陽、建甌、南平等地;另一部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作戰,進至江西省豐城、樟樹(今清江)一線,并于22日占領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于5月14日開始舉行漢潯間渡江作戰,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爭取了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余人在賀勝橋起義,17日解放華中經濟中心——武漢。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也是向全國進軍作戰的偉大起點。之所以取得勝利,戰役指揮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國共兩黨再度和平談判,存在著和平渡江和戰斗渡江兩種可能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戰斗渡江,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二是對戰斗渡江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均預籌對策,因而順利達成了預定戰役目的;三是利用長江在南京、鎮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實施鉗形突擊,先完成合圍,爾后從容殲滅。


網載 2013-09-10 20:56:13

[新一篇] 揭開三家分晉的歷史帷幕---晉陽之戰

[舊一篇] 摒棄中國古文明研究中的兩種誤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