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葵文章選:百家姓——梅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梅的大名叫劉梅,生在北京,四十歲了嫁到外國。在外國,她的朋友們喊她MAY。一喊就是小二十年,害她現在雖然回了北京,和舊日閨密痛聊當中需要自稱時,也直接管自己叫梅了。

梅生在五十年代,該戴紅領巾、紅袖章的年紀,既沒戴上紅領巾,也沒戴上紅袖章,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梅的父親曾經做過民國政府文員。所以梅沒怎么上好學,中學一畢業,走上社會了,成了以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著稱的護士。

梅少年困苦,這些困苦的歲月,像羅大佑歌里唱的那樣,風塵刻畫你的樣子,全都刻在梅的臉上。二十多歲的梅,不時被人問:四十幾了?

誰還沒個嬌嫩愛美的少女時代啊,開始梅很懊惱,漸漸地受打擊次數多了,戰斗里成長,梅突然生出股無畏的氣勢,愛誰誰。

愛誰誰的梅,從未在同齡男性那里收獲愛情,都是友情;在女性那里,是加倍的友情。年輕的姑娘們都喜歡找梅訴衷腸,挽著梅逛商場,甚至,拉著梅一道去找對象,一來梅無畏、豪爽,直截了當沒有彎彎繞,不好說出口的話,有梅代說;二來有梅陪著,能襯自己好看不說,還絕無戧行兒的危險。這些都是姑娘家的小心思,貌似深藏深閨無人曉,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梅心里明鏡兒似的,全明白。但是,愛誰誰。

梅見證了多少閨密從春心萌動開始,至戀愛,至結婚,至生孩子的全過程啊,有些孩子生在梅的醫院,她都參與接生了。而閨密們一朝有了小孩,生活有了根本變化,逐漸都離梅遠去。好幾茬兒的閨密們紛紛遠離之后,梅快四十了,還是一個人,愛誰誰。并非執意如此,就沒這機緣也真沒辦法。

許是陪了太多閨密相親,撮合了太多多情男女的好姻緣,月下老人都被梅感動了。突然有一天,就像天邊冒出來似的來了位外國漢子,對梅一見傾心,窮追不舍。外國漢子儀表堂堂,內心純凈,家境殷實,梅表面再鎮定自若,心底早已老房子著火,整天暈乎乎的。

三個月后,梅和各路姐妹灑淚相別,隨外國漢遠渡重洋。又一個月后,梅的姐妹們收到梅婚禮大宴的照片,照片上的梅儀態端莊,嫻靜良淑,姐妹們都驚了,都說從來沒注意過啊,梅其實很耐看啊。

對梅的姐妹們來說,梅好像突然消失,杳無音訊,好比人間蒸發。偶爾大家聚會時說起梅,都心頭沉沉的。

去年夏天,梅就像當年她那位如意郎君一樣,憑空而降,回了北京。梅的姐妹們興奮的啊,一聚再聚。都是小二十年沒喝過酒的女人們,整箱整箱的紅酒往胃里砸。重新回到大家視野里的梅,腰身粗了不少,不過滿面春風,臉上簡直沒什么皺紋,還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羨煞眾人。說起話來,又不見了婚禮照片上的端莊,還是那么直截了當愛誰誰。

姐妹們責怪梅玩蒸發,問她這些年過得如何。梅先連連致歉,再自罚三杯,然后理直氣壯地說:還能干什么呀,不都一樣嘛,結婚,生小孩,相夫教子,還能干什么呀,哪個女人不是這么過來的呀。現在好了,兒子爭氣,考上了哈佛,老公也老了,我也終于可以回我的北京了。

酒至酣處,梅高興到傷感幽怨起來,對姐妹們說,我就是什么都比你們晚,戀愛晚,成家晚,你們現在個個都是社會棟梁了,我還是個剛剛解放的家庭婦女。不過我不怵,晚就晚,愛誰誰,你們干過的事,我也要都來一遍,我這次回北京,是來創業的,我注冊了一家公司,想做中外文化交流,你們覺得行么? 


楊葵 2010-09-14 08:19:53

[新一篇] 楊葵文章選:百家姓-卓瑪

[舊一篇] [聽侯捷演講]關于IT人士個人發展的一點思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