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傳統戲劇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在西方娛樂形式橫行于中國時,傳統的娛樂形式 ――戲曲卻面臨萎縮的處境,我國燦爛文化瑰寶之一――昆曲面臨的現實就是一個典型。在西方娛樂強大沖擊力面前,以昆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

 出走?回歸?

2001年聯合國授予昆曲“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昆曲界一片歡騰,說明昆曲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更被世界所承認。

  然而時隔兩年,重新回看,這樣一個稱號帶給中國昆曲界的或許不僅僅是振奮。 “遺產”所帶來的“傳統效應”,幾乎席卷了整個昆曲界。近兩年來,回歸傳統成為昆曲界的主流聲音,于是創新成為一個尷尬的字眼。

  早在十數年前,當昆曲也像其它戲曲劇種那樣因面臨生存危機而謀求變革時,昆曲專家學者大都會這么說: “創新對于推廣普及昆曲還是有其益處,但對于昆曲本身來說還是應該保持其原汁原味。”創新尚可寬容,但寬容之下隱藏著更大的“不寬容”。

“把古典的昆曲改革成現代藝術,把高雅的昆曲改革成通俗文藝,用什么‘全面創新'去替代傳統藝術,從而使昆曲固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喪失,是一種‘現代愚昧'”,顧篤璜在其《蘇州昆曲工作的思考》中如是說。于是“挖掘、搶救、保存、整理”成為了昆曲“首要、根本、惟一”的任務。原本隱藏著的“不寬容”已慢慢變成一種真實的阻礙。

  復古者并非因循守舊。在他們看來,昆曲有 600年的歷史,發展至今,已臻極致。應該完整地將它請進“博物館”,而非任由現代舞臺將其任意改革。改良過的昆曲怎么還會是昆曲呢?沒有了傳統,又談什么發展?一時間,發展與創新成為戕害昆曲的洪水猛獸。

  我們自不能簡單地將他們的觀點歸為保守。丟棄傳統,盲目地改造令他們痛心疾首。不能創造新的經典,那就讓我們守住舊的經典,這是他們無奈的悲哀。

  然而究竟是讓昆曲成為死了的、成為遺產的經典,還是實實在在地活在舞臺上的經典,這或許也是昆曲面臨的困境。

誰殺死了傳統?

  什么是傳統?

600年的昆曲究竟在哪一年哪一天哪一刻,成為了不可變更的傳統?傳統與現代之間究竟有著怎樣不可逾越的鴻溝?流水無言,兀自東去。何謂新?何謂舊?我們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舞臺藝術中,去人為地截取一點來作為凝固的某個極致?我們所要抓住的傳統究竟是那些瑣碎而具體的程式元素,抑或是隱藏其后的抽象精神?傳統應該是創新的土壤,還是創新的墳墓?我們是應該窮考證之能事,將昆曲文本的傳統復古地重現?還是恢復它作為舞臺藝術真正意義上的傳統?

  蘇昆曾排演過一出 “原汁原味”的《白兔記》,從舞臺到演員的裝扮一例復古,打出復原明清昆曲演出的規格。而這樣的演出卻并沒有給昆曲帶來觀眾的喝彩,甚至連業內人士也持懷疑的態度。這樣的昆曲好看嗎?這樣的昆曲感動他人嗎?

  姑且不論其考證是否準確,即使其演出完全恢復了明清時的昆曲原貌,一味地強調還原歷史的真實,而忽略藝術所必需的審美效用。那觀眾看到的是什么?藝術乎?文物乎?

  昆曲的傳統,不是文本的傳統,不是教科書幾篇課文,文學史上幾部劇作。昆曲的傳統,不是民俗的傳統,不是幾件明清家具,不是幾件明清服飾。昆曲的傳統,是舞臺的傳統,是文學、表演、舞臺美的傳統,是藝術的傳統。藝術無論對錯,只有優劣。

 對話:傳統與現代

  不可否認,昆曲新編劇目的創作并沒有達到一個超越歷史的高度,從某個角度來說甚至還很稚嫩。以上海昆曲團為例,自建團以來排演了有 54出大戲,新編劇目占了不小的比例。但真正成為保留劇目并不多。但即使如此,新編劇目迄今仍沒有尋找到一條適合的道路,昆曲的現代化轉型尚未尋找到適合的方向。

  沒有找到,不意味著可以停止尋找。昆曲今天所擁有的這些經典折子戲,是在大量的浩如煙海的傳奇劇目中,經過幾十代人的打磨與刪選,留存至今。而建國以來全國新創劇目的數量還相當之少,以如此少的劇目積累出精品絕非易事。失敗在所難免,我們又豈能因噎廢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昆曲創作經歷過一段浮躁期,現代舞臺對于傳統戲劇的沖擊,曾一度使創作者迷失了方向。也有過像《上靈山》這樣一味追逐潮流,注重聲光舞臺,忽視昆曲本體的作品,但最終為市場、觀眾所淘汰。雖然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但創新畢竟不是可以隨意拿捏傳統的洪水猛獸,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畏之如虎。

答案:在劇場中尋找

  有太多的人爭論昆曲的前途。傳承也罷,創新也好,昆曲該走怎樣的道路,并不是爭論就能解決的。還是那句老話:實踐出真知。

  傳統劇目是經典,但經典不是被人供奉于神壇頂禮膜拜的,而應該不斷地賦予它這個時代的精神。《牡丹亭》之所以直到今天仍能被奉為經典,并非因為這是一部創作于 400年前的作品,而是因為它所閃耀的人性光芒同樣直指現代人的靈魂。這才是戲劇的精神。用最完美的戲劇形式去演繹人性,這才是昆曲的傳統。

2003年2月,小劇場實驗昆曲《傷逝》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沒有了水袖與厚底,有別于傳統的鑼鼓,但昆曲的精神仍在。盡管并不成熟,但卻宣示了一個概念:一個成熟而完善的表演藝術體系,理應成為現代精神表達的一種途徑。

  我們無需推翻什么,無需重建什么,我們只是去詢問一個也許非常簡單卻迄今沒有答案的問題:昆曲是什么?

  僅此而已。


網載 2013-09-10 20:57:18

[新一篇] 誰與爭鋒!――高歡與宇文泰的五次大戰

[舊一篇] 謝道韞評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