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俄關系的回顧與展望  ——“中俄關系:歷史、現狀與未來”國際會議綜述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在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之際,為配合中俄關系史上的創舉——“俄羅斯國家年”的活動,加強中俄兩國學者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于2006年6月19~20日在中國北京共同舉辦了“中俄社會科學論壇”。論壇由“中俄關系:歷史、現狀與未來”國際會議和“全球化與中俄經濟”國際會議兩部分組成。該活動為“俄羅斯年”的國家級項目之一。
  “中俄關系:歷史、現狀與未來”國際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和世界歷史研究所共同承辦。來自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復旦大學、遼寧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等單位的領導和學者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東方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和俄羅斯人文基金會等機構的知名漢學家及其他專家共60余人出席了此次會議。此次活動旨在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的學術特色和優勢,給中俄兩國研究歷史和國際關系問題的學者提供一個相聚一堂的機會。會議共分3個研討單元,議題分別為:中國和俄羅斯歷史;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俄地區合作。
  一 發展中俄關系的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在會議的主旨發言中指出,國際和地區形勢正在經歷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受挫之后并沒有出現本質性的改變,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有新的發展,地區爭端和沖突不斷升級,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存在,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更加突出。當前的國際形勢和地區形勢為中俄關系的深入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使中俄兩國維護國際和平,利用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爭端的戰略協作面臨新的考驗。同時,中俄戰略協作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世界和平力量在增長,國家關系民主化的呼聲越來越高。近年來,中俄兩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多極化趨勢,增強了中俄兩國影響國際和地區形勢的外交運籌能力,而且也為兩國多領域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與潛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李靜杰研究員認為,中俄兩國面臨相同的歷史任務。這就是,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集中于國內的改革和發展。對俄羅斯來說,就是要實現強國富民的戰略目標;對中國來說,就是首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然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這樣,兩國的外交面臨的中心任務都要為保證國內的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首先是和平與穩定的周邊環境。中俄是毗鄰而居的核大國,彼此如果不能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就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外交任務。如果俄羅斯不同中國建立良好的關系,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周邊形成“睦鄰地帶”。進入新世紀,中國為了抓住有利于國內發展的歷史機遇,制定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的外交戰略。俄羅斯既是大國,又是中國的鄰國,在中國的對外政策中處于“關鍵”和“首要”的地位。所以,中俄都把發展兩國關系作為“外交政策的戰略優先方向”,都把對方作為“重要的戰略協作伙伴”。俄羅斯通過同中國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實現了東部和東南部的穩定。中國通過同俄羅斯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以及通過建立和發展上海合作組織,使其戰略屏障向北和向西延長數千公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兩個地域遼闊大國,也是兩個毗鄰而居的全球性大國。無論從國際力量平衡還是從地緣政治來看,中俄關系的意義都超出雙邊關系的范疇,而對整個世界戰略格局變化具有重大影響。
  二 中俄關系發展歷程的回顧與總結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Ю. М. 戈列諾維奇教授認為,蘇中關系之后的中俄關系是一種新型的國家關系,是中俄兩國400年交往歷史的繼續,也是兩國人民關系發展史上的新階段。
  Ю. М. 戈列諾維奇認為,兩國關系的歷史教訓在于:為了保障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兩國有必要聯合起來,這是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各自國家所面臨的危險不是來自對方,而是來自外部或來自各自國家內部;歷史證明,意識形態和政治(黨際)聯系在兩國關系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時代是必需的,它能夠促進各自國家內部重大事務的解決,也有助于兩國在國際舞臺上維護各自利益;隨著時代的發展,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意識形態和黨際交往從國家關系中分離出來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兩國關系的穩定性。總之,兩國應保持永久和平,相互尊重各自獨立性,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構筑國家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于沛認為,中俄關系堪稱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密切交流和友好相處的典范。中國和俄羅斯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都渴望了解對方,讓對方更多的了解自己。中俄兩國社會發展的文化選擇,擁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А. А. 鮑克夏寧在《大清一統志》的基礎上追溯了俄羅斯與中國交往的發端;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所長И. Ф. 波波娃介紹了該所館藏的珍貴的中國資料,其中的《敦煌特藏》和《黑水城遺書》尤為學者關注;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Б. Л. 利弗京介紹了俄羅斯研究中國文學和俄羅斯的漢學教育的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黃立茀以中國國家圖書館基藏書籍為基礎,介紹了20世紀以來我國對俄國—蘇聯史研究的情況。
  三 中國和俄羅斯在全球性事務和區域組織中的政治合作及經貿關系
  近年來,經過中俄雙方的共同努力,兩國關系取得根本改善和持續發展。1996年,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確立使中俄關系達到全新的高度。此次與會的中俄代表一致認為,當前是中俄關系的最佳時期,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建立在雙方廣泛的共同戰略利益的基礎上的。
  著名俄羅斯漢學家М. Л. 季塔連科院士從執政能力、國土資源、人口、經濟、軍事和對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中俄合作的巨大潛力,并對兩國在雙邊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做出了評價和預測。季塔連科指出,保持中俄兩國國家安全利益的統一,繼續發展同中國的互利合作,將成為帶動俄羅斯,特別是其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鞏固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這一合作有利于鞏固雙方的國家和國際安全,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兩國利益的分歧和矛盾不是對抗性的,它們在睦鄰友好的基礎上是可以得到克服和解決的。
  李靜杰研究員把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具體表現歸納為8個方面:中俄關系順利實現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發展;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舉行首次聯合軍事演習;舉辦“國家年”活動;經貿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認為,保持全球力量格局的戰略穩定,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寧;經貿上的互惠互利、平等協作,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最大限度的合作“雙贏”局面;開辟新的渠道與思路,建設性地處理一些重大的地區性危機,為周邊地區實現繁榮與和平提供引導性作用等因素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三大基石。
  經貿合作是中俄睦鄰友好關系的物質基礎,也是兩國關系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中國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中,能源、勞務輸出和交通設施建設等問題是近年來關注的焦點。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А. В. 奧斯特洛夫斯基博士對中俄能源合作持樂觀態度。他認為,修建向東北亞地區輸送油氣的大型項目,不僅能幫助中國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同時也將解決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發展問題。奧斯特洛夫斯基指出,俄羅斯現有管道年運輸能力為3.2億~3.3億噸,遠遠低于俄羅斯石油開采能力,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石油開采能力是6億噸,1999年為3.05億噸。因此,奧斯特洛夫斯基得出結論,與中國開展能源合作將擴大俄羅斯與亞太國家和東北亞國家之間的合作,促進遠東和西伯利亞的經濟發展,幫助亞太國家解決21世紀能源短缺問題。這是不能回避的,恰恰相反,應該修建從東西伯利亞到納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其支線應通往中國。
  關于勞務輸出問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В. Я. 波爾佳科夫教授認為,中國對俄羅斯的勞務輸出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俄羅斯內務部聯邦移民局的資料顯示,在俄羅斯境內的取得俄羅斯官方許可的中國勞務人員從2000年2.6萬人增加到2004年9.4萬人。但是,俄羅斯學者В. И. 沙巴林指出,中國對俄羅斯的勞務輸出問題經常被人與“人口擴張”相聯系,中國向俄羅斯輸出的勞務人員的素質較低,還有一部分是非法移民,對雙邊合作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俄羅斯學者呼吁中俄兩國應制訂相應的法律來規范勞務輸出的行為。
  中俄貿易額的增長與兩國之間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緊密相關。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向中國輸送石油數量的持續增長,在短期內提高鐵路運力和過貨能力,認真改造俄羅斯和中國的貨運系統的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В. Я. 波爾佳科夫教授在報告中提到,俄羅斯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制訂了專門的“向中國輸油”方案。該方案規定,后貝加爾斯克—滿洲里段的過貨能力將從2005年的520萬噸石油提高到760萬噸。除此之外,還將從薩扎沃斯克(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修建新的鐵路到達虎林(中國黑龍江省),過貨能力將達到每年500萬噸。
  В. Я. 波爾佳科夫教授指出,中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升溫不僅因為“石油因素”,他援引俄羅斯戰略研究中心主任М. 德米特里耶夫(《關于2006~2010年中俄經貿合作發展規劃的諒解備忘錄》俄方起草者之一)的觀點:如果運輸跟不上,中俄貿易不可能超過每年400億~450億美元。俄羅斯和中國正在實施一項在2010年前使中俄年貨運量達到4000萬噸的計劃。2004年俄羅斯與中國的貨運量為2200萬噸。俄羅斯學者估計,2010年前俄羅斯為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年投資額將達70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將是中俄兩國投資的重要增長項目。
  關于兩國在地區層面的合作,中俄學者都認識到中國在亞太地區,尤其在東北亞的重要地位,認為中俄戰略伙伴關系是決定亞太地區安全和穩定水平的基本因素之一。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學者Ю. В. 楚多杰耶夫指出,對于俄羅斯來說,要想在亞太地區的有所發展,必須與中國保持長期合作,中國將一直是俄羅斯亞洲政策的基本取向。В. Я. 波爾佳科夫教授認為,在俄羅斯的發展西伯利亞和遠東戰略中,中國不僅是最優秀的,而且可以說是最合適的外國伙伴。
  同時,俄羅斯學者也指出了目前中俄地區合作的不足。М. Л. 季塔連科院士指出,中俄兩國在地區層面的合作少于在全球層面的接觸和合作。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所長В. Л. 拉林教授認為,俄羅斯對中國的定位不夠明晰,缺乏具體的涉及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方面的長期合作計劃,由此帶來的影響是,中俄合作往往停留在政治層面,而無法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得到進一步加深。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董曉陽提出了加強中俄地區合作的方向:開展科技合作;拓展企業之間的聯系;鼓勵民間投資;進行多邊合作以及培養人才。
  四 對發展中俄關系的建議
  在為期兩天的大會討論中,與會代表回顧中俄關系的歷史經驗教訓,展望兩國關系的未來,為推進兩國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提出許多具有積極意義的建議。
  М. Л. 季塔連科院士提出,對俄中雙方最為理想的模式是,兩國睦鄰合作關系取得全方面發展,并在經貿和社會交往實現突破的基礎上,轉向更有效的合作發展。這種模式能夠推動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發展,加強俄羅斯在東北亞和亞太地區的影響,使其從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對華合作交往中得到實際利益。俄羅斯振興和富強之路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
  Ю. М. 戈列諾維奇教授和李靜杰研究員都關注到,互信是中俄兩國關系穩定的基礎,為了實現進一步加深兩國的互信,雙方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民間,尤其是青年中間在精神層面上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李靜杰研究員認為,中俄現在都是迅速發展和變化的國家,但是,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過去年代。中國人不太了解新的俄羅斯,俄羅斯人也不太了解現在的中國。俄羅斯存在的“中國威脅論”說明,盡管兩國走上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軌道,但是畢竟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傳統是有差異的,兩國各自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而這種利益不可能總是一致。從戰略態勢來看,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國家,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很長時間處在戰略收縮狀態。所以,要消除“中國威脅論”,一方面取決于中國,中國要以自己的行為來證明它的發展對俄羅斯不僅不是威脅,而是重要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俄羅斯,俄羅斯人要克服心理失衡,做到以平常心態對待鄰國的發展和強大。所有這些都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另外,在談到俄羅斯的“中國威脅論”時,絕不要忘記,在俄羅斯,同中國保持睦鄰友好關系始終是輿論的主流。
  Ю. М. 戈列諾維奇教授建議兩國學術界經常舉辦論壇。兩國學者在論壇上就廣大民眾感興趣的各種復雜和尖銳的問題交換意見,提出問題的解決之道。這樣的論壇有助于雙方消除彼此的不信任,加強相互理解。學術界之間的相互理解會增進普通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同時,Ю. М. 戈列諾維奇建議,應加強友好團體的作用,在文化領域內開展的任何活動,都應該吸收相關民間友好團體參與。
  王逸舟研究員認為,首先應當大力加強中俄在全球安全與發展問題層次上的戰略對話,保持密切溝通。兩國的學術界和戰略思想家應當做出更精細和更系統的合作戰略設計。其次,是加強對雙方有分歧和難以解決的問題的處置力度,真正把對方的重大問題加以重視和認真解決:如中方關注俄羅斯在建造石油運輸管線方面的遲延問題,售華軍備的品質提升問題,莫斯科等地多次發生的不打招呼便沒收華商物品的事件以及某些俄國媒體在中國移民問題上不負責任的報道,等等。另一方面,中國也應當更認真地對待俄羅斯在移民問題上的關注,加強對非法出境人員的處罚力度;政府部門應采取出口補貼和其他相關措施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與俄方合作。另外,如何使俄羅斯在朝鮮半島事務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讓它感覺自己不受重視,也是中國有關部門理應細心注意的一個方面。
  在這次研討會上,中俄學者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面臨的任務艱巨,但是前景非常光明。只有發展和加深睦鄰友好、戰略協作,中俄才能順應兩國人民的自主選擇,沿著共同發展的道路前進。
  除學術討論外,與會的俄羅斯學者還分赴浙江省和內蒙古參觀考察。通過交流,兩國學者感到今后要進一步擴大雙方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增進雙方了解和共識。開展科研合作,相互借鑒和汲取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為中俄兩國共同發展建言獻策。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京83~85D6中國外交許華20062006
作者: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京83~85D6中國外交許華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8:00

[新一篇] 20年可視化發展歷程對情報學的影響

[舊一篇] 21世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方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