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信息素質教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信息素質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它的出現是與社會的發展變化相一致的,它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作為一門在信息科學與教育學交叉點建立起來的信息素質教育學,是一門以信息檢索技能為研究對象,探討信息檢索技能的生成、本質、功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經過國內外學者近30多年的初步探索,信息素質教育學科體系初步形成。隨著信息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構建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已成為學術界普遍關心的一個課題。本文試圖以當代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研究主題的反思為基礎,探討此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
      1 信息素質教育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1信息素質(Information literacy)的內涵
  近年來國外大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信息素質”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因特網上有500多個專門的網站,1200萬條網絡信息涉及這方面的內容。
  在技術變革和信息爆炸的時代中,不管是學術研究,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豐富繁雜的信息選擇,都必須了解信息需求,知道如何及何時借助各種工具進行信息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對這種技能的見解逐步形成了信息素質的觀念。由于信息素質對個體事業和生活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是信息社會中的重要生存技能之一。
  信息素質的概念首先是從圖書館檢索技能發展和演變過來的,最早是1974年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爾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的,當時將信息素質解釋為“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1989年,美國全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對信息素質作了定義:“個體認識信息需求,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1]。1998年,美國全國圖書館協會和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制定了信息素質的九大標準,分信息素質、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三方面的表述,豐富了信息素質的內涵。2000年,美國全國圖書館協會的學院與研究圖書館協會頒布了適用于高等教育的信息素質標準和性能指標。
  在我國,信息素質通常被定義為:從各種信息源檢索、評價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勞動者必須掌握的終身技能。信息素質的內涵包括:認識到準確和完整的信息是明智決策的基礎;認識到信息需求及問題所在;制訂信息檢索策略;掌握信息檢索技術;能評價信息;根據實際用途組織信息;將新信息融會到現有知識結構中,在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和交流的過程中使用信息。
  早在1985年美國教育家就認為,面向21世紀的學生,除了要接受傳統的閱讀、寫作和數學教育外,還需要具有信息交流、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學會如何識別所需的信息,如何尋找、組織、并能以明晰和有說服力的方式加以描述。1992年美國“信息素質全國論壇”將45項評價標準列為全國教育總目標的評價內容。
  長期以來,信息素質教育僅局限于將專門從事信息服務的學生中間,主要教學內容是傳授圖書館學、情報學知識,因為這一學科所要研究的正是如何搜集、整理和提供信息。但根據信息社會對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來看,了解和掌握信息組織、檢索和分析加工等一些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知識和方法對于加強自身的信息素質是非常有用的,是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外不少圖書館學校開始開設這類遠程教育課程,網絡上也有各種類型的用戶培訓服務。知識經濟時代,文獻信息的傳播方式、渠道等都發生了變化,教師的角色也會發生變化。這些問題的提出對信息檢索課程體系的研究和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素質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
    1.2 國外信息素質教育研究現狀述評
  美國 1988年,學校圖書館員協會出版了《信息就是力量》指南,提出學校媒體中心應提供各種形式的信息獲取途徑,培養學生利用信息的興趣和能力,與其它教育者一起制定適應學生的學習策略。1987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成立了信息素質教育委員會,目的是明確信息素質在學生學習、終身教育和成為一個良好公民的過程中的作用,設計在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環境下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型,決定繼續教育和教育培養的發展方向。委員會由教育界和圖書館界主要負責人組成。1989年1月,委員會出版了關于信息素質問題的報告(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報告論述了信息素質教育對個人、企業、國家的重要性,分析了信息素質教育的機遇,說明了信息時代學校的主要任務,并提出了若干建議。1990年,“國家信息素質教育論壇”(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成立,目前已發展到超過65個國家組織委員會代表企業、政府、教育等不同部門。1990年,美國大學與中學教育中部協會的高等教育委員會制定了“信息素質教育結果評估大綱”,1996年又確定了“信息素質教育在普通教育計劃中的框架”。1994年至1995年,美國對全國3236所大學的信息素質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美國高等教育協會(AAHF)成立了“信息素質教育行動委員會”,定期開展活動。1998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AASL)和教育通信和技術協會(AECT)出版了《學生學習的信息素質標準》,對中小學學生的信息素質能力標準進行明確的規定。2000年1月,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通過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質能力標準》,包括5項標準和22項操作說明,作為教師或圖書館員評估學生信息素質能力的一個指南。
  英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199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1998教育改革法案》。該法案以法令的形式規定從1989年起全國所有中小學實行統一課程,法案規定開設兩類課程: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和信息檢索”課為中小學的公共基礎課。
  日本 1984年,中曾根首相成立臨時教育審議會,三年中提交了四次咨詢報告。第一次咨詢報告提出了八項基本報導思想,明確指出:“適應信息化社會”,可見日本在80年代即重視“信息化意識”的培養,加強信息技術與信息檢索課的教學。
    1.3國內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述評
  我國高等學校的信息素質教育源于1984年教育部下達的[84]教高—字004號文件《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4]。該文件規定在全國有條件的高校廣泛開展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情報意識和文獻檢索技能。1992年,國家教委印發《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標志著我國高校的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學開始朝著規范化方向邁進。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科技文獻檢索教學大綱》(國家教委1994年12月編發)和《社科文獻檢索教學大綱》(國家教委1995年編發),該大綱的編發,對于規范教學內容、指導教學工作、保證教學質量、搞好課程建設、進行教學質量評估等有了重要依據。200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在黑龍江大學召開。首次將文檢課教學學術研討會改名為“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表明文獻檢索課教學已進入了新的階段,發生了質的變化,圖書館用戶教育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最近幾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質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高教司已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中立了一個“網絡條件下的文獻信息用戶教育研究”項目,委托清華大學圖書館劉桂林館長主持研究。
      2.構建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原則
  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有它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理論體系。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一門學科建立的標志,學科理論體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一門學科的發展水平。關于理論體系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性,黑格爾在談到哲學的理論體系對哲學的重要性時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曾提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節,才能得到正確的證明,否則便只能是無根據的假說或個人的主觀確信而已。[3]”鑒于理論體系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一直是學科建設的重心所在。
  為此,著名科學史學家G.霍爾頓提出:“科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從那些混亂和不斷變化的現象中探索出一個有秩序和有意義的協調一致的結構,并以這種方式解釋和超越直接的經驗。”[4]對于信息素質教育學學科而言,這些道理同樣是適用的。
  萬物皆系統。信息素質教育學科及其理論也不例外。我們在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時,除了應用唯物辯證法外,還應以系統論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學方法、原則作為指導。
    2.1整體性原則
  人們對事物的屬性認識要進入到“組織性”、“相關性”、“有機性”的認識,從對事物的單向研究,從而開拓對事物整體性研究到非線性研究,從而開拓對事物整體性研究的新領域。我們不能將視野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文獻檢索和情報學,而應開闊視野,將宏觀信息與傳統的文獻檢索統一起來,透過各個子系統,要素之間的組織性、相關性、有機性,從總體上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
    2.2有序性和動態原則
  有序性原則認為,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關性有一定規則,而不是雜亂無章的,認識一個系統就是要認識相關性中產生的“有序性”或規則性。這一原則表明,系統內部的“序”必須在與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動態交流中,才能保持和發展起來。人們從系統內在的有序過程和系統與環境的交換過程來分析系統,認識就進入到系統整體性的本質中。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時,要充分考慮理論體系內部各個理論要素之間的相關性,使之保持有序性;同時,要從動態上研究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與信息環境之間的關系。以社會信息環境作為研究的起點,可深入到信息素質教育系統整體性的本質中。
    2.3等級系統和系統發展原則
  等級系統原則是將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系劃分為等級式的不同層次。系統的形成是從無序向有序、從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從低級系統向高級系統不斷演化的歷史過程。系統的等級存在本身是系統自身發展變化的產物。我們必須從發展的觀點,從有序性不斷飛躍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時,充分考慮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層次性。
      3.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
  科學方法論是關于科學認識活動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是關于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科學發展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研究,只有應用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建立起科學體系。科學的方法論是構建一門學科的根本前提,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因此,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必須以科學的方法論為基礎,
    3.1確定學科的邏輯起點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關鍵
  一門學科的理論體系,是指該門學科的概念和聯結這些概念的判斷所組成的邏輯系統。構建學科理論體系,關鍵就在于確定學科的邏輯起點。所謂學科的邏輯起點,就是學科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簡單的概念,是范疇體系的出發點或稱邏輯始項。作為構建學科理論體系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規定:
  首先,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科學的概念。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概念有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科學概念,必須是反映客觀現實的概念而非主觀臆造的概念,必須是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所形成的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的概念,人們對該概念所指代的東西不會產生誤解和歧義。
  其次,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學科概念中最基本、最簡單、最抽象的概念。任何一門學科都會有很多科學概念,但并不是任何一個概念都可以充當邏輯起點,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一個高度抽象化的、在科學理論體系中屬于核心地位、起著基礎性作用的概念,本門學科的其它概念均可以通過它加以說明[5]。
  再次,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是包含了所有研究對象的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的概念,從這個概念出發,可以推演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所有概念和關系。
  最后,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必須能體現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維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維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形式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6]從恩格斯的話可以看出,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起點相一致,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演進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相吻合,能夠體現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3.2從抽象上升到思維的具體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基本思路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任何理論體系都是一個范疇體系,都是通過范疇體系來解釋其所研究的全部對象的。那么,怎樣確立范疇體系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沿著從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兩條道路進行的。第一條道路是“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先是獲得“一個混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經過更切近的規定之后,……就會在分析中達到越來越簡單的概念: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定”。總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構建一門學科理論體系的方法就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
    3.3邏輯分析、演繹推理等思維過程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主要手段
  我們把學科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簡單的概念作為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相應地,我們把與之相對應的最具體的概念、原理稱之為邏輯終點。從邏輯起點向邏輯終點,即從最抽象的范疇向最具體的概念推進,必須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過程,推演出一系列中介概念,使理論體系的構建沿著最抽象的概念這個邏輯起點經一系列中介概念到達邏輯終點,同時找出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原理間的必然聯系,從而構建起學科的理論體系。
  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過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通過歸納、分析、綜合對經驗事實進行整理總結,形成學科理論體系賴以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又通過分析、綜合特別是演繹推理揭示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和原理間的必然聯系,從而構建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
  以上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精神。按照這種方法論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典范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確定“商品”這一概念為邏輯起點,根據從抽象到思維的具體方法,從“商品”逐步推演到“貨幣”、“資本”、“剩余價值”等,最后到達邏輯終點“階級”,從而構建起科學的《資本論》理論體系。那么,按照這種方法論構建的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又是什么樣的呢?
      4.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結構和內容
  按照科學的方法論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就是要將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理論體系按照從抽象上升到思維的具體的思路展開。首先,要找出該門學科的最基本、最抽象的科學概念作為理論體系展開的邏輯起點。由于確定邏輯起點的實質是揭示該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一種什么樣存在,因此一般將這一部分內容稱之為存在論。其次,從作為邏輯起點的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推演出能夠抵達邏輯終點的中介概念,形成與之相聯系的相應的判斷,即該門學科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揭示事物的本質。由于這一部分主要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一般將這一部分稱之為本質論。最后,從基本原理和規律向邏輯終點推進,推演出基本原理和規律在具體中的體現,得出各種具體的邏輯結論。在應用性學科中,邏輯終點就是基本原理和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因此這一部分一般稱之為實踐論。
    4.1信息素質教育學存在論
  存在論部分的中心任務就是確定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我們認為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是信息素養。那么,這一概念是否符合一門學科的邏輯起點所必須具備的規定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信息素養是一個科學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現實的客觀存在,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是廣為人們接受的概念。其次,信息素養是信息素質教育學學科中最基本、最簡單、最抽象的概念,其它概念(如信息素質意識、信息素質關系、信息素質教育活動)均可以通過信息素養加以說明,它們都是客觀存在和發展的。信息素養在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起著基礎性作用。再次,信息素養包含了信息素質教育學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由此我們可以推演出信息素質教育的本質、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規律、信息素質教育準則、信息傳播倫理等一系列下位概念。
  存在論部分主要討論以下二個方面的問題:
  ·信息素質教育的沿革:由于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起點相一致,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演進應與學科研究對象領域內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相吻合,因此,存在論中我們首先從信息素質教育的歷史發展來探討信息素質教育學是如何順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信息素質教育的存在價值:信息素質是構成終生學習的基礎,是各門學科、所有學習環境和所有不同層次教育的根本因素之一。信息素質包括各種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和和信息資源的技能: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包括了社會、文化和哲學等內容。
    4.2信息素質教育學本質論
  信息素質教育學本質論,主要是探討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原理。這一部分主要討論兩個方面問題:
  ·信息素質教育的本質:信息檢索技能是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對信息檢索技能的認識直接制約著人們對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理解和把握。信息素質教育又稱信息素養教育,它是個體認識信息需求、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8]。
  ·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信息素質教育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即信息的激增、信息經濟的崛起與壯大、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因此,我們可以說,它的形成根植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其存在和發展有牢固的根基。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信息素質教育學的本質是一門應用性和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是一門以信息檢索技能為研究對象,探討信息素質教育的生成、本質、功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4.3信息素質教育學實踐論
  揭示信息素質教育學的本質和研究對象,目的在于用理論指導實踐。由于信息素質教育學主要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因此,實踐論在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踐論部分主要討論的問題有:
  ·信息素質教育基礎:主要研究信息素質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學科性質、研究對象、體系結構、理論基礎和相關學科等。
  ·信息素質教育學方法論:主要研究信息素質教育學方法體系構成及其內容。
  ·信息素質教育學發展史:人類的信息素質教育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傳統的書籍提要,因而,研究信息素質教育的歷史發展無疑是必要的。通過對其發展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以往的經驗,為現代信息素質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信息資源理論研究:以信息資源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信息資源的基本概念、類型、結構、布局以及信息資源的成本、價值問題,目的是進一步對信息素質教育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信息政策研究:主要以信息政策的作用、類型、制定的原則、程序等為研究方向,從理論上為信息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實施提供保證。
  ·信息素養教育學:該分支學科探討社會環境對信息素質教育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實際技能、人才本身的素質等方面的要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以及如何確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以更利于人才的培養等等。
  ·信息素質心理學:該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人與信息的關系,信息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及如何消除信息給人們造成的不利心理影響,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等。
  ·比較信息素質教育學:該學科主要是通過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歷史的角度對跨國、跨地區和不同環境下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進行比較分析,以及信息素質教育與其它學科關系的跨學科研究等。
  ·信息素質教育學的發展論:以信息素質教育的未來發展為研究基點,主要研究信息素質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使用的技術手段、方法及現代信息素質教育從理念到方法的差異等。
  總之,該體系以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為邏輯起點,體現了它的學科性質,反映了它的研究內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信息素質教育進行剖析,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的分支學科。當然,信息素質教育學科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因而,它的理論體系必將處于不斷豐富和完善中。隨著學科建設的推進,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完善,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研究在21世紀必將迎來一個全面發展和繁榮的時代,成為信息科學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中一門倍受人們關注、青睞和重視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
[from]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叢敬軍/齊文杰20032003本文分析了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原則,探討了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嘗試構建了一個包括信息素質教育學科存在論、本質論、實踐論三部分內容的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信息素質教育/研究領域/基本架構/學科體系  Information literacy/Theoretical system/Discipline system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DIB010698)成果之一。On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Studies on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g Jingjun Qi Wenjie (School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analyze certain principles applied in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be into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ical basis upon which the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n experiment to compose a relatively thorough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formation ethics mainly covering ontology, theory of essentiality and practice.叢敬軍,齊文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技術與經濟學院 遼寧阜新 123000  叢敬軍,副研究員,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1部、合著3部。  齊文杰,高級工程師,發表論文多篇。 作者:[from]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叢敬軍/齊文杰20032003本文分析了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原則,探討了構建信息素質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嘗試構建了一個包括信息素質教育學科存在論、本質論、實踐論三部分內容的信息素質教育學理論體系。信息素質教育/研究領域/基本架構/學科體系  Information literacy/Theoretical system/Discipline system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DIB010698)成果之一。

網載 2013-09-10 20:58:47

[新一篇] 當代人類危機的哲學思考*

[舊一篇] 當代十七年文學公式化、概念化的政治文化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