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應跨越的幾個問題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F120.2
      一、關于“倒U型假說”
  1955年,庫茲涅茨以英國、美國、德國的時間序列資料為依據,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說”:分配不平等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倒U型,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先是上升,繼而下降。1965年,威廉姆遜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分析地區經濟發展方面, 提出地區經濟的“倒U型變化假說”:即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國內地區差距的變動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倒U相關規律”,在經濟發展初期,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區差距將逐漸擴大,隨后地區差距將保持穩定,當經濟進入成熟增長階段后,地區差距最終會趨于縮小。
  這一假說提出后,得到不少學者研究成果的支持,并被世界銀行用于預測2000年世界不平等與貧困問題。一些研究成果的支持,尤其是世界銀行對該理論的運用,使它具有一種得到充分驗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色彩,因而被我國一些學者不加驗證地據以提出相應的政策主張,認為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出現地區差距的擴大是正常的,市場力量作用將最終縮小區域差距,中央政府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干預。
  實際上,威廉姆遜的“倒U型假說”是根據少數國家的經驗(24 個國家的國際橫剖面數據和10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提出來的一種假說。從國外一些學者利用各個國家更詳細的歷史資料對該假說進行檢驗的結果看,支持與不支持假說的證據基本上各占一半〔1〕。因此,把一種尚未完全得到證明的假說作為一條普遍的規律是不科學的。此外,“倒U型假說”還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即它更多地強調了結果——倒U的終點,而忽略了從初始到成熟的這一長時段的發展過程,忽略了在這一長過程中由于聽任區域差距擴大而可能會付出社會矛盾激化帶來的經濟停滯的高昂代價。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僅以“倒U 型假說”為依據來選擇區域發展的政策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
  國內地區差異的變動一般受著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市場作用和政府干預三種力量的影響,是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國內地區差距由擴大轉變為縮小的年份大都在30年代之后。這一時期正好是西方市場經濟由自由放任轉變到政府干預的時期。許多國家在30年代的嚴重經濟危機時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都紛紛制定區域政策,采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產業區位和地區發展進行有力的干預,以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平衡地區發展。單純依靠市場力量不能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在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的同時,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利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交互作用,以解決區域差距及經濟發展,應成為理論界的共識。
  有的學者經過測算指出,經濟發展水平與省內地區差異的大小呈倒U型曲線關系,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份內,地區差異呈增大趨勢;而具有較高發展水平的省份內,地區差異呈縮小趨勢,認為經濟增長能夠帶動省內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2〕應當明確, 這一研究結果不能被視作“倒U型假說”在中觀層次上的驗證,“倒U型假說”是針對區際經濟差異變化的假說,省內經濟差異在其成因及變動影響因素方面與區際經濟差異有著重大區別,不可用經濟發展水平與省內地區差異的變動關系作為“倒U型假說”的支撐, 更不可據此忽略甚至否定政府的干預作用。
      二、梯度戰略的是與非
  梯度推移理論,指無論在世界或一國范圍內,客觀上存在著經濟技術梯度。隨著經濟發展,生產力從高梯度發達地區向低梯度落后地區轉移,從而逐步縮小地區間差距,實現一國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梯度推移理論被引入我國生產力總體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中,主要是針對我國經濟分布的不平衡性,運用這個理論探討開發重點的空間轉移,調整空間結構的途徑。梯度推移理論在我國表述為:各地區經濟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地區間客觀上已形成一種經濟技術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間推移。生產力的空間推移,首先要讓有條件的高梯度地區,引進和掌握先進技術,先發展一步,然后逐步依次向處于二級梯度、三級梯度的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的發展,推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根據這一理論,還將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并提出在開發次序上應循東——中——西的順序進行開發建設,即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該理論在我國“七五”計劃的地區發展戰略中得到了突出體現。梯度戰略的政策目標雖含有地區間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但其直接指向卻是經濟效率和發揮各地優勢,強調集中資金與資源實行重點發展,在地區間形成產業結構轉換的接續關系,使產業空間分布同地區經濟發展聯系起來。
  以建設沿海為主的梯度推進戰略的實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體現在:(1)推動了沿海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新興工業地區的發展, 為推進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積累了寶貴經驗;(2 )加快了全國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3)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狀況得以調整,投資主體多元化, 所有制結構多元化,市場機制的參與,使各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活力和特色。
  梯度戰略的實施在取得明顯實效的同時,也使經濟發展面臨一些新的重大問題:(1)沿海地區與內地的發展差距拉大, 不僅體現出經濟增長的不平衡,也體現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概括起來看,每平方千米的工業產值,全國平均為38.6萬元,東部為515萬元,中部為53萬元,西部為5.7萬元,即大約每一個梯度相差10倍〔3〕。(2 )基礎產業供應不足的“瓶頸制約”與中、西部資源開發滯后的“短腿現象”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持續性發展的后勁。(3 )對東部沿海地區投資與政策的雙重傾斜,加劇了東西部之間的利益沖突,由此導致過度的重復建設、流通領域的混亂和地區封鎖,阻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一些學者和省區領導人以梯度戰略帶來的問題,對發展沿海地區經濟政策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一政策以少部分地區的繁榮掩蓋大部分地區的貧困,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認為近十幾年來,這種策略的推行,與其說推動了東部經濟的發展,倒不如說使得中西部不得不放慢了自身的發展步伐。加快中西部的發展,首先要給梯度理論打上休止符;認為解決地區差距過分懸殊是當務之急,中央政策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社會公平目標,不斷縮小地區差距,否則將積重難返,造成貧富兩極的對立,危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導致大的社會動亂而中斷經濟起飛的連續過程,致使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現代化希望化為泡影;認為中國不存在東、中、西地帶的梯度關系,從而不存在梯度推移的邏輯前提,以此從根本上否定這一政策的理論基礎。對梯度戰略的批評甚至全盤否定導向“公平優先”的政策主張,可見,如何分析梯度推移中的地區經濟分化,成為決定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關鍵。
  對我國現階段出現的區際差距應作辯證分析:一方面,應看到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袤、總體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且歷史上就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大國。改革開放后的18年中,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在已有東、中、西部差距格局的基礎上進行的,現階段地區差距首先是歷史長期積累慣性發展的結果,是區際經濟發展中必然付出的代價。當然,地區間差距的日益擴大,也含有過份強調投資和政策雙重傾斜過程中的教訓,對此應予糾偏。由于存在區際差距而偏執一端,否定梯度推進戰略,要求放棄區域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效率優先,這是區域經濟理論研究顯然應避免的誤區。另一方面,對區際經濟差異過度拉大給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應予充分認識,不能坐而視之,任其發展,將問題的解決寄托于經濟長期發展的自然過程,而應自覺主動地調整和完善區域發展的目標,將我國現階段的區際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使區際間存在的差距,能夠起到促進區際經濟發展,而不是阻礙區際經濟發展的作用。
  區際差距的擴大向學者們提出的問題不應是放棄還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目標,而是如何調整政策以完善和修正其操作過程。從我國及世界各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是一個客觀規律。問題在于如何使不平衡處在適度范圍?只有在一定限度內的不平衡發展,才有可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有效狀態。
      三、區域分工與自給自足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要素稟賦不同,存在各自不同的比較優勢,為提高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各地區進行合理分工,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放棄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我國已成共識。“六五”以來的幾個五年計劃中均體現了區域分工的思想,地區發展戰略和地區性的國土規劃中也大量應用了區域分工理論。自“六五”計劃以來,雖有“沿海與內地”、“東、中、西”和“七大經濟區域”等的區域劃分提法上的變化,但在區域結構安排上的全國大分工式的思想路線卻是一貫的。目前的工業區域分布具有明顯的“南輕北重,東輕西重”的特征。
  改革開放后,由于中央權力的減弱,地方權力的增強,加之對東部沿海地區給予投資與政策的雙重傾斜,加劇了地區間的利益沖突,引發了地區封鎖、重復建設等問題,使我們很容易得到一點認識,即:重要的問題是打破地區壁壘,促進全國大分工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協調發展。
  然而,在運用比較優勢原理選擇全國大分工式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時,一個重大的制約因素卻長期被理論界及實踐部門所忽視,那就是:全國大分工將產生巨大的貨物流通量,運輸這些貨物需要足夠的運輸線路,交通占地加上城市占地與耕地的矛盾將超過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限度。根據衛星圖像資料,我國目前共有耕地面積19.88億畝, 約占國土面積的13.8%。在耕地總面積中,坡度小于8度的平耕地面積有12.9億畝,約等于國土面積的9%,據此,只有占國土面積3%的平原可以用作其他方面的發展。而采取全國大分工模式,若按美國城市和道路建設占地水平,到2010年我國的8.4億城市人口需要占據84 萬平方千米以上的土地面積,相當于國土面積的8.8%,道路占地則要達到69 萬平方千米以上,占國土面積的7.2%,兩項相加,已超過我國平原面積4個百分點。即使把城市人均占地壓縮到與日本同樣的水平,交通和城市占地的面積還是要超過國土面積的8%,還是無法解決與農業嚴重爭地的矛盾〔4〕,而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危險線是0.8畝。
  考慮到上述因素,從我國耕地稀缺這一強約束條件出發,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其中主要是制造業結構,使生活的圈內的居民共享一套制造業體系,減少區際商品流通,弱化城市、道路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矛盾,應是未來區域布局遵循的模式。
  在統一的國家內設置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會受到兩方面的質疑:一是,它是否與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為宗旨的區域分工相悖?二是,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是否都能形成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是決定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對此,需作如下說明:
  首先,在一國范圍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其中主要是制造業結構,并不排斥各區域比較優勢產業的存在,而各地比較優勢產業顯然不是某區域的全部產業內容。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的模式只是對全國大分工模式的否定。分工是交換和流通的基礎,全國大分工產生巨大的運輸需求。1994年,我國全部國內貨運周轉量中,鐵路運輸占56%,而在鐵路運輸中,跨省區的運量比重高達61.5%。由于重工業時代的到來,大量中間產業部門興起,需要運送的加工業產品不斷增多,加工產品在運輸總量中所占比重會繼續提高,若繼續按全國大分工模式發展,不僅再修多少路也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由于過度占用耕地而影響到我國的食品供應,這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其嚴重性應予充分估計。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可以把大量的區域外運輸轉化為區域內運輸,可減少由大區域間分工所產生的交通運輸需求,節省建設運輸網絡的占地,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交通運輸瓶頸制約的出路。
  其次,由于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總需求增長,一國總需求可以吸納不止一套達到規模經濟的生產體系的產出量,一定區域內的需求即可支撐起一套相對獨立的產業體系,一套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生產體系所覆蓋的地域面積只是全國的一部分。 如日本在本世紀70年代中期工業化任務完成階段時,各都市圈人口密度上升了40~60 %,全國人均收入水平也提高了10倍以上,等于既定的地域面積內需求總量上升了20倍。以乙烯為例,人均占有量達到30公斤,全國產量則大于300萬噸,在都市圈內所產生的需求總量, 已經可以吸納超過一套乙烯裝置的產出量,因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體系,而各體系均能實現規模經濟。
  最后,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世界普遍認同的觀念,并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逐步得到貫徹。在國外城市持續發展研究中,建立“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系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研究認為,食物和商品的地方生產和服務業地方化不僅為城市工商企事業產生可觀的工作崗位,而且也是健康人類住區的主要方面。城市需求的地方化生產不僅減少了外地輸入,而且對促進地方經濟循環系統的形成,應付緊急情況,將人類住區建設成自給自足的田園城市有所裨益。這對我國選擇區域發展模式也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注:
  〔1〕魏后凱:《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兩個政策問題》, 載《經濟學動態》,1996(8)。
  〔2〕石康:《一九九五年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觀點綜述》, 載《宏觀經濟管理》,1996(3)。
  〔3〕〔4〕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課題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載《管理世界》,1996(4)。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重慶20~23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李冀蘭19981998“倒U型假說”在我國被廣泛地用于地區經濟理論研究, 并影響到有關政策的制定,而此假說實際上并未得到充分驗證,不可據此主張削弱政府干預的強度。一國經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客觀上是存在梯度的,梯度政策的目標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當前東西部差距的擴大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可以此全面否定梯度政策。在我國產業結構設置中,正確的選擇應是在全國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交通瓶頸”問題和與農業爭地的矛盾。“倒U型假說”/梯度推移/區域分工李冀蘭 西南師范大學經貿管理科學系 講師 重慶市 400715 作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重慶20~23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李冀蘭19981998“倒U型假說”在我國被廣泛地用于地區經濟理論研究, 并影響到有關政策的制定,而此假說實際上并未得到充分驗證,不可據此主張削弱政府干預的強度。一國經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客觀上是存在梯度的,梯度政策的目標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當前東西部差距的擴大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可以此全面否定梯度政策。在我國產業結構設置中,正確的選擇應是在全國建立數套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交通瓶頸”問題和與農業爭地的矛盾。“倒U型假說”/梯度推移/區域分工

網載 2013-09-10 20:59:17

[新一篇] 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舊一篇] 當前發展環保產業需要重新認識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