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超越——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內外潮人作家作品研討會綜述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由汕頭大學和汕頭市政府聯合舉辦的“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內外潮人作家作品國際研討會”于2000年11月25-27日在汕頭市金海灣大酒店召開。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新西蘭、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作家及專家學者150人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①對近20年以來的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創作和研究進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展望與探討21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景與途徑;②探討、交流潮人與潮人文化、文學的關系,及其海外潮人文學在整個海外華文文學中的地位,進行海內外文學交流,進一步繁榮潮汕文學創作,與會代表圍繞這兩個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學術討論。
  一、學科的總結與反思
  為了方便學者專家的學術討論,會議主辦單位在大會開始之前就出版了本次會議的研究論文集——《期望超越——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內外潮人作家作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在大會的學術引言中,饒péng@①子教授(暨南大學)從華文文學的歷史發展的角度對本次會議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學術總結。她認為,與以往的華文文學研究尤其是歷屆華文文學年會研究成果相比,這次會議的研究成果最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術觀念更加深化、學術視野更加開闊;(2)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3)地區及個案研究有新的進展。這種總結體現出論者把海外華文文學置于歷史發展的坐標上進行整體的學科審視,從而判斷華文文學研究發展的現狀與趨向。吳奕qí@②副研究員(汕頭大學)提交的學術論文,以歷屆學術年會及其論文集為主要依據,對近20年來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進行了富有歷史感的學術總結,具體考察了這一學科從“臺港文學”到“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概念的確立,從初始的作家作品研究到各種題材/體裁的多向拓展,從傳統、單調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觀念的不斷更新的歷史發展過程。
  在總結的基礎上同時還體現出學者們對這門學科的深入的學術反思。首先,更加明確意識到世界華文文學是一個整體,一些代表認為,海外華文文學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學現象,具有跨國別、跨地區的特點,如若有意識的將海外華文文學置于跨文化的視野中,將會獲得一種整體的比較感,而這種整體感的核心是其文化內蘊,“海外華文文學的根是中華文化”,應該說,這種整體性不再是以往理解的華文文學的幾大版塊簡單相加,而是指它們所共同具有的某種性向,一種內在的精神聯結。對于這種整體性,研究者們也同樣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二、學科的深化與成熟
  經過近20年的學科積累與學術積淀,近年來產生了數家海外華文文學史的寫作。作為這種學科研究的重要成果,這次有數種海外華文文學史提交大會,這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普遍的關注,并就海外華文文學史的寫作展開熱烈的探討。無可否認,現有的海外華文文學史的寫作有其粗糙之處,但是數家文學史的出現,體現了研究者從整體上把握海外華文文學,試圖從整體上草描、勾勒出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的歷史版圖的學術追求。這些學術成果本身正是這門學科走向深化與成熟的重要標志。
  作為一門學科的海外華文文學,其深化與成熟同樣體現在區域性文學研究及個案研究之中。具體表現為在區域性的研究中,研究者們采取了整體視野與比較的方法。黃萬華教授(山東大學)對美華文學的研究是把它置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與東方文化、東方文學構成一種比照與比較的關系,這樣,這種比較就呈現出雙重的學術意義,而構成文化與文學的多重參照。趙稀方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是把香港文學置于香港城市文化這一整體歷史情境下加以解說的,他認為殖民化、政治化、工業化、商業化等重要情境的香港城市文化決定了香港文學的面目,并且在整個格局上構成對大陸文學發展的一種比較性參照。古遠清教授(中南財經大學)在對1998-1999年香港文學研究的述評中,對區域性文學研究進行了述評,這種研究的研究,對于把握區域性文學研究的整體態勢與基本脈絡,提供了一種富于啟示意義的學術視野。
  個案研究是過往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學術操作范式,但近期華文文學研究,尤其是提交本次大會的論文的個案研究,有一種力圖把個案與宏觀研究結合起來的學術追求,在整體意識下來進行個案研究,或者在個案研究中力求凸顯出超越個案的文學史價值與意義。劉登翰研究員在對余光中、施叔青等臺灣作家的研究中,把研究對象置于臺灣——香港在某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現實變動而形成的某種群體性的文化背景與生存體驗之中,來闡釋這些臺灣作家創作的某些共同的特性;同時,把研究對象置于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探討了他們的創作與母體文化的歷史聯系;還把它置于當代后殖民文化與后殖民理論的背景下,加以解說。於賢德教授(汕頭大學文學院)的《論〈紐西蘭的原住民〉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特色》一文,從比較文化學的角度切入,關注和描寫了原住民的生存狀態,對華人族群生存狀況進行了比較,這種開拓性探討,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
  三、學科的新趨向與新特點
  這次會議另一重要成果,提出了本學科發展中的一些新趨向與新特點。與會代表就華文文學與網絡文學的關系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些學者認為,華人作家、華文文學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學現象與全球化的網絡文學之間具有一種同構互動的關系。美國的非馬與少君就網絡文學的現狀與發展前景進行了專業的論述。錢俊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提出了建立世界華文文學資料網絡庫的構想。有的代表不無樂觀地預見,華文文學研究的資料建設這一由來已久的學科難點,有可能通過網絡資料庫的建立而得以改善與解決;另一方面,海外華文文學的網絡作品已經引起了全球讀者廣泛的關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許福吉教授就美華作家非馬的網絡詩做了專門的探討。曾敏之先生在大會的總結發言中,同樣指出了現代科技成果,尤其是網絡手段的,運用,對于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次會議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對海內外潮人作家作品進行研討,潮人作家作為世界華文文學隊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東南亞華文文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這些作家文學創作具有濃郁的潮汕文化底蘊。與會專家學者對重要的潮汕籍作家進行了個案的研究,對創作中體現出的地域文化底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潮汕籍詩人、學者黃贊發(汕頭大學)的《潮人文化特征與詩歌創作》與泰華作家司馬攻的《至情的人至情的文》等論文都體現出鮮明的潮汕地域文化特色。
  可以預見,本次會議的召開對繁榮世界華文文學的創作,拓展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術空間,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汕頭大學中文系劉俊峰整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下加凡
   @②原字钅加奇
《文學評論》京156~157J1文藝理論20012001 作者:《文學評論》京156~157J1文藝理論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9:24

[新一篇] 文字游戲的背后:對世界末日的思考    ——論雷蒙·格諾文學創作的風格和主題

[舊一篇] 村上春樹的文學世界與中國都市青年的精神世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