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譯文]  我的命運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們倒還能嫁給東風,隨風而去呢。

  [出典]  北宋  張先 《一叢花》

  注:

  1、 《一叢花》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2、注釋:

     窮:盡,這里有了結之意。

     引:招致。

    千絲:指楊柳的長條。

    嘶鳴:嘶叫的馬聲。“騎”讀去聲。

    小橈:小槳;指代小船。

    梯橫:是說可搬動的梯子已被橫放起來,即撤掉了。

    解:知道,能。

    嫁東風:原意是隨東風飄去,即吹落;這里用其比喻義“嫁”。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之一:“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

 

 

   3、譯文1:

    在高樓上眺望而傷感,苦苦地思念著遠方的心上人,這樣的事何時才能結束呢?看來在這世界上再沒有什么東西能比愛情更為強烈的了!離愁別恨正牽連著千絲萬縷的柳條紛亂不已,更何況東陌之上,垂柳已是飛絮蒙蒙了呢。我眼前還浮現著你的馬兒嘶鳴著,越跑越遠,一路不斷揚起灰塵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尋找你的蹤跡呢?

  池水溶溶,一對鴛鴦在戲水,這水南北可通,時見有小船往來。雕梁畫棟的樓閣上梯子已經撤去,黃昏以后,依然還是獨個兒面對簾櫳,望著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懷著深深的怨恨,我反復思量,我的命運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們倒還能嫁給東風,隨風而去呢。

    譯文2:

   帶著傷感,登上高樓遙遠遠方,這無限的情思何時才是個盡頭?世間萬物再沒有任何種像情那么濃厚的了。分離的愁苦正像那千萬條柳絲隨風亂舞,更有那城東的街道上飄飄飛舞的濛濛柳絮。我的情人騎在嘶鳴的馬上,漸漸遠去,路上揚起飛塵,我到哪里去辨識情郎哥的蹤跡呢。
  
   春水溶溶的池塘中,有一對鴛鴦在悠閑地游泳,南來北往的小船在水中劃著。想從前的美好日子,我們登上閣樓,相約一起看黃昏,看如今,黃昏的風景依舊,斜月還是那個斜月,簾櫳還是那個簾櫳。余恨越來越深,仔細思量,我還不如那桃花杏花,他們還懂得抓住機會嫁給了東風。

    譯文3:

    登上高樓,向遠方眺望,思念起遠在天邊的情人,這無限的情思何時才能了結?世間萬物,沒有什么能比這相思更苦的了。離別的愁緒正像那紛紛亂亂的柳絲,更有那城東田間小路上飄飛的白絮,迷迷濛濛,讓人心煩意亂。心上人騎著馬兒漸漸遠去,一路上塵土飛揚,坐騎逐漸消失在春煙中,我到何處去辨識情人的行跡!

    在春水溶溶的池塘中,并頭的鴛鴦在縱情漂游嬉戲,池南池北,小船兒悠然地在池沼中往返飄蕩。在那令人沉醉的日子里,在寂靜的暮色中,我們在畫閣亭臺上相依相偎。看如今景物依舊,還是那彎斜月,它的余輝依舊灑在舊日的窗欞上。細細思量,細細品味,離愁別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讓這孤苦寂寞的思情,化作艷麗的桃花杏花,在東風的吹拂下競吐芳華,不虛度美好的青春。

   譯文4:

   傷感怨恨不知何時才是盡頭?沒有什么比情更濃,離愁引得千絲萬緒混亂不堪,東郊田野的小路上,楊柳花絮迷飄飛。嘶叫的馬兒已漸漸遠去,旅途風塵仆仆,不知何處有你的蹤跡?

    鴛鴦在池沼里嬉戲,小小船兒南來北往。梯橫畫閣已到了黃昏,此時仍是皓月透過窗戶。沉思細想,還不如桃杏,能在東風的吹拂下爭妍斗艷。

 

 

   4、張先生平見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5、關于這首詞有個故事說:張先曾經與一個小尼姑有私約,老尼姑管教很嚴,她們住宿在池島中的一個小閣樓上。待到夜深人靜,小尼姑就偷偷地從梯子上下來,使張先能登池島來閣樓與她幽會。臨別時,張先十分留戀不舍就寫了這首《一叢花》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綠窗新話》引楊湜《古今詞話》)看來這是出于好事者有意的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細讀全篇,不難看出它只不過是一首表現最常見的懷遠傷別主題的閨怨詞。

  此詞寫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后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向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后,盤郁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了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離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里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征。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飛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郁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后登高憶舊。尤言: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今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說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于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閑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今日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簾子和窗欞。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后時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后,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凄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吊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于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從一個閨閣思婦的角度進行構思。上闋寫情郎遠去、自己傷別的情景;下闋寫別后的寂寥處境及怨恨心態。寫景和抒情不像常用的明分前后兩截的結構,而是交替使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滲透,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的。

 

 

    6、不知從何時開始已喜歡上各種花,它們無疑是美麗的。世間也多以花來贊美人或事物。記憶尤新的是去年7月間在山野田間盛開的美麗小花,它們沒有得到農民們的贊美,也吸引不了許多蝴蝶蜜蜂的流連.它們就靜靜地長在那里,直到凋謝。

    這種美麗悠然自得,也許賦予它們這樣的性格大多是我內心使然.我也可以這樣的美麗的,自戀的一生。

    不知道什么時候,麗江古城里的各種花卉紛紛綻放美麗,在溫暖的陽光下爭奇斗艷。

    山上院子前面那株杏樹已是一片白色,還記得夏天時它身上滿是棕黃的杏子。摘一個,咬一口,立刻臉色鐵青。

    桃花稍微比杏花開的晚點,每天從樹下經過總不經意抬頭看看這美麗又破碎的花兒,想象當東風吹起,花瓣漫天飛舞。那些粉紅潔白的拂過臉頰.那時候是該為這美景感到開心還是想到比秋葉飄落更為蒼涼。

    而宋朝的張三影卻不是這樣認為.他能理解這些隨風飄蕩的花瓣,甚至他認為這就是幸福……

    而那些不能隨風而起的花兒是孤獨的,它們無所依靠;最后頹敗在生命的開頭,還是不如桃杏,嫁得東風!!

 

 

    7、深入骨血的深情,割舍起來還是毅然決然。情是真的,割舍起來是真疼……可即使是萬般無奈之下的割舍,也還是讓我感到陣陣凄涼。

再無奈再疼痛的割舍,說穿了,也不過只是辜負兩個字。

誰在等待?誰在守望?誰在誰心上烙下印記?誰握住誰的手,一晌貪歡?

誰又辜負誰?誰能說清楚?

那是在大時代背景下命運沉浮,那是小人物在烽煙中不由自主的聚散離合。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8、現在的女性大多過于野性,像匹脫韁的野馬肆意馳于原野。幾千年來的男尊女卑,在今天雖未徹底肅清,但至少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所以女性一改昔日的溫柔、野性,叛逆便成了主題。古典的美女,性情溫順,“行動時如弱柳扶風”,笑不露齒,端莊、賢淑,宛如從宋詞中走出的女子,即便愁悶也只是淡淡的、淡淡的倚樓眺望。“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淡淡的嘆息,“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深深庭院鎖住的是落寞和黃昏,還有那陣陣凄雨敲打芭蕉聲,卻鎖不住一顆躁動的心。古典女子,讓人有種“雨巷”式的惆悵,“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獨語問燕,秋夜難眠,伴著孤燈訴說愁苦,卻不會像現代女子一樣,紅酒一杯解千愁。

  古典女子,略施朱粉,淡妝素雅,仿佛如春意淡淡中開放的一朵平常小花,給人以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姿色可以不出眾,但氣質風韻應如亂山昏暝時乘風云翩翩飄飛而來的仙女,到人間時衣上還依稀飄溢縷縷仙云。“回眸一笑百媚生”,永遠只能用來形容古典女子,其含羞帶笑俏語嬌憨,笑容雖暗藏著挑逗,卻絕不輕浮。然今天的女子,眼神里有著太多的欲望,笑容太過職業化,情感的表達已無法從中表露。

   纖手殘留的膩脂濃香,柳蔭路下依稀可見她惆悵的步履雙痕,柔潤似玉的肌膚,檀紅的櫻唇等等古典女子的美,是那么的動人心魄,讓人即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9、“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別離剛過,相思又起。李白的秋風詞把相思的苦楚描繪得讓你讀到此詞,感覺到心里嘴里都苦不堪言:“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因相思之苦不堪言悔及當初相識,從而發出“早知如此,何如當初”的感慨。思婦因相思而聽了一夜的“西風凋碧樹”之后“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可是“山長水闊知何處”呢?古典詩詞中常常寫盡思婦的相思之苦,深閨之寂寞。情人或夫君遠行,留下的只有冷衾寒被,長夜無眠。惟有“無言上西樓”卻只見“月如鉤,寂寞梧桐鎖清秋”。左思右想,自我安慰不成,抱怨情人不忍,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個中滋味,“怎一個愁字了得”!遇到有情人還好,可是“海上升明月”時,“天涯共此時”雖然天各一方,但相思兩地,鴻雁頻傳,錦書頻遞,縱然“衣帶漸寬,為伊消得人憔悴”,卻總算有個慰籍。甚至自信地說“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倘若遇到薄情之人,離別之后,便如西去黃鶴,杳無音訊,只留下相思之人在那里感嘆“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此恨何時了?“恨到歸時方始休”。定好歸期,女主人拋卻孤身一人時“日晚倦梳頭”的慵懶,整天“梳洗罷,獨倚江樓”,卻“過盡千帆皆不是”不由得暗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于是“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10、古典女子卻也多情,且情深難計,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卻也難賦。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其情堪真;常存抱柱信,愿同塵與灰,其意堪堅。只可惜,不是遇著了戰火,良人遠征,嘶騎漸遙,郎蹤無處。只好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便是遇著了賈人,商人重利輕別離,只留得佳人去來江口守空船;或是遇著了志在功名之人,長相別離,唯忽見陌頭楊柳色,方才悔教夫婿覓封候;或是遇著了輕薄無行的浪子,聚時花前月下,出盟海誓,最終卻始亂終棄,不見影蹤,只落得出盟在耳,錦書難托,人面不見……故而,古典女人便千百年來倚樓而望,盡是盼歸,怎奈何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 

 

 

   11、“金風玉漏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也許只有神仙才會覺得這“勝卻人間無數”是一種幸福。一夜的相聚要經受一年的煎熬,這一夜要怎樣幸福,才會讓他們有等候一年的耐心?千古愛情象征的他們,是不是也曾發出過“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的感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06

[新一篇]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舊一篇]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