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古代的自由主義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中國古代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被國家收買:要么在做公務員,要么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穆瑞·羅斯巴德說過:“對國家來講,最危險的是獨立于國家機器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批判。”中國古代比較缺少的就是鮑敬言這樣的,對君主制的全面的反思。

BQxN3Ys4VbyODiK_-08sDg==_7917075257243042534.jpg

談談中國古代的自由主義


摘要:中國古代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被國家收買:要么在做公務員,要么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穆瑞·羅斯巴德說過:“對國家來講,最危險的是獨立于國家機器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批判。”中國古代比較缺少的就是鮑敬言這樣的,對君主制的全面的反思。


作者:布爾費墨


自由主義是什么?


自由主義這個詞已經被用濫了。先說說自由主義是什么。自由主義是英文liberalism一詞的翻譯。在歐洲的歷史上,liberalism是提倡人與人在權利、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反對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階級壓迫(即保守主義的主張,在當時表現為維護王權)的學說。普遍認為,約翰·洛克是自由主義思想的創始人。約翰·洛克的自然權利思想直接影響了托馬斯·杰斐遜和他的美國獨立宣言。在美國獨立宣言中,“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證自明的……”就包含了約翰·洛克的自然權利思想。


Liberalism這個詞也經歷過一些演變。最開始的時候,liberalism指的是上面這個意思。但是20世紀,特別是羅斯福時期的美國發生了一個奇怪的情況,那些自稱是自由主義者(liberal)的人試圖通過國家來實現他們的愿望,變成了一種保姆式的國家主義(nanny state)。由于這些國家主義者(實際上是社會主義者,如民主黨的克林頓夫人)厚顏無恥地自稱是自由主義者,而且他們人多勢眾,已經扭曲了liberal這個詞在美國的含義,所以堅持自由主義原本的含義的美國人必須尋找一個新的詞。這個詞就是libertarianism(自由意志主義)。


本文所指的自由主義,是指自由意志主義。20世紀最純正的自由主義者莫過于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集大成者路德維希·馮·米瑟斯的學生,美國20世紀自由意志主義的領軍人物穆瑞·羅斯巴德。與他的老師,功利主義者米瑟斯不同,羅斯巴德直接繼承了約翰·洛克的自然權利學說,并將洛克的財產權理論應用在諸多的方面,開創了羅斯巴德派的自由意志主義理論。這一派的代表作為羅斯巴德《自由的倫理》一書,已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還有他的《For a New Liberty: The Libertarian Manifesto》一書尚未翻譯成中文。


自由主義不是什么?


自由主義是基于個人主義的政治哲學。這就意味著,自由主義不是一種經濟學。很多人會把自由主義誤認為是一種經濟學,甚至以奧地利學派來指代自由主義。這是完全錯誤的。奧地利學派是一種基于個人主義視角的的經濟學。下面舉例來說明這兩種東西的區別。


一個典型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理論是這樣的:政府增發無準備貨幣,會造成經濟危機。一個典型的凱恩斯學派經濟學理論是這樣的:政府增發無準備貨幣,會避免經濟出現危機。這就是經濟學。凱恩斯學派也好,奧地利學派也好,只能幫你到這里了。


而自由主義是什么呢?自由主義的典型理論是這樣的:政府增發無準備貨幣,是一種有組織的有預謀的盜竊搶劫行為,而經濟危機是這種盜竊搶劫行為的后果。即使增發少量貨幣,不至于引起經濟危機,我們仍然反對這種行為。


第二,自由主義也不是一個生活指南。自由主義無法告訴你,你去哪里居住,找什么工作,上什么學,找什么人結婚,或者不結婚,生個孩子,或者不生孩子,信仰宗教,或者做個無神論者比較好。有很多自由主義者往往把自由主義和某些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這是有很大的問題的。人群之中,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相互鄙視,所以將自由主義和某些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既是錯誤的,也不利于自由主義的傳播。


中國古代的自由主義


上面說了,自由主義的主張是人與人在權利上的平等。那么世界上是不是只有西方人才提出過人與人之間在權利上應該是平等的?當然不是。中國古人也提出來過。中國古代的自由主義者首推老子、莊子、楊朱和鮑敬言四人。嚴格來說,他們的學說還不是特別系統的自由主義學說。但是絕對可以說他們的思想已經有了自由主義的基礎和雛形。


老子對政治最到位的看法,可以用下面的說法來概括:“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用白話說就是:老百姓餓肚子,是因為統治者搜刮的稅收太多了,所以餓肚子。多清楚,多明白!


我個人認為老子對人類幾千年的政治最具顛覆性的話,是這一句:“大道廢,有仁義。”為什么說它深刻呢?因為它明確指出了:正是因為正義的道路(大道)被廢了,所以儒家等等才需要提倡仁義。被誰廢了呢?結合上下文很容易明白:“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盜賊的增加歸功于國家頒布的法令越來越多),就是被統治者給廢了。也就是說,統治者既制造了貧窮和搶劫等社會悲劇,然后反過來又說自己是仁義的化身。真是太壞了。


莊子是一個奇葩。他老婆死了,他竟然表示祝賀。莊子對幾千年的政治最顛覆的學說莫過于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八個字。這八個字的意思特別簡單,用我的話來概括一下:


普通人認為,順服于統治者的生活就是安定的生活,莊子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莊子認為,想要得到安定的生活,就不可以順服于統治者。因為侵略者、顛覆者征服一小撮統治者,占有他們的子民,比征服一幫自由的人民更難。只要世界上有圣人(滿口仁義的統治者)存在,就會不停地有人去竊取國家(發動旨在奪取政權的政變、叛亂和起義)。這就是所謂的“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楊朱的名言是: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身體(及財產)有絕對的統治權,哪怕是為了全天下,你拔我一根毛,也不行。從楊朱的個人主義哲學出發,可以順理成章地推出最純正的自由主義學說。


鮑敬言的主要思想可以用“君主靠謊言和暴力統治,太壞了”來概括。鮑敬言的思想非常接近于羅斯巴德主義。但是鮑敬言的問題出在,他指出了正確的問題,卻提出了錯誤的解決方案。他受老莊影響太深,主張人們回到原始社會。這誰會愿意啊?結果呢,他的名氣連楊朱都不如,被淹沒在歷史中了。


中國古代自由主義的缺點


說了這么多好的地方,來說說缺點。中國古代的自由主義有一個先天不足,就是喜歡托古。他們總是把古代描繪得很美好很自由,這當然離事實差得很遠。這個和古人普遍崇尚古老的東西,覺得新玩藝兒靠不住有關。但自由主義恰好是新的,是人類的未來。所以說到底他們還是沒有搞懂自由主義是什么(注:想搞懂自由主義是什么,看羅斯巴德的這篇文章《左與右——自由的前景》),只是用自己的很樸素的常識傳達很樸素的理想。


他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總是愛玩哲學,尤其是老莊。老莊之所以讓人覺得“雖然很有名氣啊!但是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就是因為這個。可見他們的理想不僅在于政治,而是想做一個哲學家什么的。但是他們的哲學,和中國古代的其他東西一樣,缺乏理性認識,幾乎全是斷語式的東西。總是“A是B”。完了。什么是A?什么是B?A為什么是B?理性分析幾乎不是他們的風格。


這是很要命的。中國古人雖然文明產生得很早,但是從秦始皇到慈禧太后重復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這其中必然很有問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被國家收買:要么在做公務員,要么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穆瑞·羅斯巴德說過:“對國家來講,最危險的是獨立于國家機器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批判。”中國古代比較缺少的就是鮑敬言這樣的,對君主制的全面的反思。


所以鮑敬言出現在世界上的時候,雖然他很牛逼,幾乎說對了所有的問題所在,但是他的書竟然被遺失了!我們現在只有在他的辯論對手的只言片語中找到他的思想。這是一種何等的悲哀!


儒家不是自由主義


為什么說儒家不是自由主義?很簡單,自由主義主張人人在權利、政治和法律上平等。注意,人人平等不僅意味著普通人、士人和君主在權利、政治和法律上平等,更主張所有人,包括夫妻、父子、兄弟在權利、政治和法律上平等。現在的儒家確實在鼓吹君臣之間是契約關系,而不是統治-被統治關系,我們現不爭論這一點,就說夫妻、父子、兄弟,儒家是決不會讓這些人擁有平等的人權的。


有些人說,儒家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所以儒家是自由主義。我不否認孔孟是有一些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的思想。但是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不等于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很好,但是不是自由主義,這要看反對者的立場是什么。如果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是站在被統治者的立場說話,那么這就是自由主義。如果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就不是自由主義。


儒家的出發點是什么?是反對統治者,還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想要幫助統治者找到更好的統治術?恐怕是后者。熟讀儒家經典的人都會同意這一點,不必贅言。


儒家雖然不是自由主義,但是


雖不能說儒家的主張是自由主義,但是在了解了儒家的經濟政策主張之后,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經濟政策要比現在的中日歐美的經濟政策自由很多。儒家在歷史上屢次為自由經濟說話,包括在鹽鐵壟斷的辯論中,站在反對壟斷立場上的恰好是儒生。雖然中國在2014年才廢除鹽業壟斷專營,但是至今,寶鋼等國有企業還在鋼鐵市場上呼風喚雨。所以說哪怕是今天,中國的經濟自由仍然沒有達到漢代儒家的理想狀態。


所以這看起來就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么儒家為統治者說話,反而會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支持經濟自由?因為在儒家產生的年代,中國人的技術水平非常低下,生產效率非常可憐,除了個別統治階級外,老百姓很多都在死亡線上掙扎。統治者一旦干預經濟,就容易干預過度,很容易造成饑民遍野的大規模經濟災難。所以儒家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是為了統治者著想。


孔子在論語中親口否認自己是自由主義者


當然了,作為春秋時期的思想達人,孔子和他的弟子對楊朱、老子一派的思想還是有所耳聞的。論語里就有記載: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把什么強加給我,我也不把什么強加給別人。”)


這句話用楊朱的話說,就是“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用現代漢語翻譯一下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還記得自由主義的定義嗎?自由主義提倡人與人在權利、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反對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階級壓迫。那么子貢的這段話,就可以說具有自由主義的思想了。


這種具有樸素的自由主義思想的話,你猜猜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孔子告訴他:“子貢啊,這是你做不到的。”)


孔子在這里玩了個花招。他既不說這是錯的,也不說這是對的,他說這是你做不到的。那么這就有問題了。這到底是人類不可能達到的狀態,比如長生不死,七十二變,所以是做不到的,還是子貢這個人的能力有差距,所以這是他個人做不到的,但是別人可以做到?孔子沒說。就這么過去了。


不管怎么說,孔子還是明確表達了這個意思:他不是這路人,他不是“人人平等、不互相侵犯”原則的信奉者,他不是個自由主義者。


延伸閱讀:


自由意志主義在古代中國(上篇)——老莊(1) 

作者:穆瑞·羅斯巴德 

時間:大約在1990年代 

(本文收錄于《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學思想》一書 


三個主要的政治思想學派:法家、道家,和儒家,均于公元前六到四世紀建立。大體說來,法家是三個主要學派中建立最晚的,僅僅相信最大化政府的權力,并建議統治者如何擴大權力;道家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自由意志主義者,實際上相信政府不干預經濟或社會;而儒家在這個關鍵議題上則走了中間道路。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名字叫丘仲尼(2)(551-479BC),是一個博學的人,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祖上是殷王室后裔,先祖曾做過宋國的大司馬。實際上,盡管遠更為理想主義,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其實并沒有什么區別,因為儒家主要致力于建立一個受過教育的意識形態上的官僚體系來治理中國。 


迄今最令人感興趣的中國政治哲學家們是道家,由無比重要,身形卻虛無飄渺的老子創立。關于老子的生平人們知之甚少,不過很顯然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和孔子相熟。和后者一樣,他祖上也是宋國,相傳是殷王室的下層貴族后裔。兩人都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戰火紛飛,集權主義盛行的年代,不過兩人的反應卻極為不同。因為老子發展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個人及其幸福是社會的關鍵組成部分。如果社會制度阻礙了個人發展和個人幸福,那么那些制度就應該被削減或者統統廢除。對個人主義者老子來說,政府,憑著它“多如牛毛的法律和規章制度”(3),是在惡意壓迫個人,而且“比猛虎還要可怕”(4)。政府,總之,必須被被限制在盡可能最小的規模;“無為”(5)成了老子的口頭禪,因為唯有政府的無為才能讓個人自由成長并獲得幸福。政府的任何干預,他聲稱,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都將導致混亂與動蕩。老子,作為最早發現政府干預的整體后果的政治經濟學家,在指出人類的共同經驗之后,得出了他鞭辟入里的結論:“世上禁忌和限制越多,人民就越貧困……法律和規章制度越多,盜賊和強盜就越多”(6)。 


政府干預里最壞的形式,根據老子的說法,是苛稅和戰端,“百姓饑寒交迫,是因為身居高位的竊賊們消耗了過多的稅收”(7)以及“軍隊駐扎的地方,荊棘蔓生;大戰之后,艱難的饑荒歲月必然隨后而至”(8)。 


最明智的路線是保持政府的簡單和無為,由此世界得以“自化”(9)。 


就像老子說的:“因此,圣人說:‘我什么都不做而人民自會變革,我喜好安靜而人民自會規正自己,我沒有任何做為而人民自會富裕……’”(10)。 


抱著極度悲觀的心態,也看不到有任何糾正苛政的群眾運動的希望,老子規勸到,也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道家處事信條:隱居,避世,和限制個人的欲望(11)。 


兩百年之后,老子的偉大門徒莊子(前369-286年),在大師“清靜無為”(12)的理念基礎上發展出了它們邏輯上的結論:個人無政府主義。對后世造成深遠影響的莊子,一位杰出的用寓言和比喻寫作的文體家,也因而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位無政府主義者。學識淵博的莊子是蒙國(13)本地人(今天很可能是河南省),祖上也曾是古老的貴族。莊子在他的家鄉當一個小官,由于他名聲遠播到國外,以至于楚國的國君楚威王派遣他的使者帶著豐厚的禮品邀請他担任王國的首相。莊子輕蔑回拒國王的聘請成為了歷史上一段著名佳話之一,意指象征著邪惡的國家權力以及與之相應的象征著美德的無官職的生活。 


“一千兩黃金的確是一份豐厚的獎賞,首相的職位也的確是一個很高的官位。但是,先生,難道你沒看見在皇家祠堂等待獻祭的祭牛嗎?被精心喂養好幾年,用華麗的錦緞盛裝打扮,就是為了讓它做好被送進太廟的準備。當那個時候到來,即使它愿意和一只孤獨的小豬調換位置,能夠做到嗎?所以,您趕緊打消念頭走吧!不要弄臟我。我寧愿在污濁的溝渠里閑逛和無所事事,自得其樂,也好過在統治者強加給我的約束下過活。我絕不會接受任何官職,也于是我(會自由的)按自己的心愿行事。”(14) 


莊子重申和發揮了老子“清凈無為”的信念,反對國家集權:“只有過任天下自在的發展,不曾有過治理天下(而成功的)”(15)。莊子也是第一位發展出“自發秩序”(16)的思想家,這個思想在十九世紀里被蒲魯東(17)獨自發現,后來在二十世紀由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發揚光大。于是,莊子說:“當任由事情自在發展時,就會自發實現良好的秩序”(18)。 


但是,盡管人們在他們“天然的自由”(19)下可以很好的過他們自己的生活,但是政府的法規和法令擾亂了天然的秩序,人為創造出了一張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20)。就像莊子寫下的,“普通人有一個共同的本性;他們把布織成衣服穿上;他們耕地種糧吃飯……這就是所謂的他們的‘天然的自由’”(21)人在天然的自由下自生,自滅,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沒有爭吵也沒有紛亂。如果統治者要制定儀式和法律來治理人民,“這就和拉長鴨子的短腿與截去蒼鷺的長腿沒什么區別”(22)或者是“給馬套上韁繩”(23)。規章制度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總之,莊子總結到,這個世界“簡單的說不需要治理;事實上它不應該被治理”(23)。 


莊子,更進一步,也許是第一位把政府比作一個顯而易見的強盜的理論家:“小偷被抓進監獄,大盜則成了國家的統治者”(25)。所以,國家的統治者和不折不扣的強盜頭子之間的區別就在于他們劫掠的檔次高低。就像我們見到的,這個把統治者比作強盜的主題將被西塞羅,以及后來中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家們重復論述,盡管當然的是,這些思想家們都是獨自發現的。 


注釋: 

(1)羅斯巴德本人應該不懂中文,根據《論朝清凈無為社會轉變中知識分子的角色》《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一書的參考書目,他對中國古代史的了解很可能是來自:蕭公權(Kung-chuan Hsiao), 《中國政治思想史》卷一(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79); 艾爾伯特·托馬斯(Elbert D. Thomas),《中國政治思想》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紐約:Prentice Hall出版社,1927);E. R. 休斯,《古典時期的中國哲學》(1942,修訂版,1954) ;以及葛拉奇亞(Sebastian de Grazia)《中國政治思想大師》(紐約,維京出版社,1973)。 


(2)古代人物譯名:老子——Lao Tzu;莊子——Chuang Tzu;孔子——Ch'iu Chung-ni 


(3)“多如牛毛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原文是“laws and regulations more numerous than the hairs of an ox”,道德經里應該并沒有這句話,至少譯者沒有找到。 


(4)“比猛虎還要可怕”:原文是“more to be feared than fierce tigers”,同樣,譯者在道德經里沒有找到,按上下文這句話也許是指“苛政猛于虎”,然而卻不是老子所說。 


(5)“無為”:inaction 


(6)“世上禁忌和限制越多,人民就越貧困……法律和規章制度越多,盜賊和強盜就越多”:“The more artificial taboos and restrictions there are in the world, the more the people are impoverished — The more that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given prominence, the more thieves and robbers there will be.”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原文是“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7)“百姓饑寒交迫,是因為身居高位的竊賊們消耗了過多的稅收”:“The people hunger because theft superiors consume an excess in taxation”,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五章,原文是“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8)“軍隊駐扎的地方,荊棘蔓生;大戰之后,艱難的饑荒歲月必然隨后而至”:原文“where armies have been stationed, thorns and brambles grow. After a great war, harsh years of famine are sure to follow.”,出自《道德經》第三十章,原文是“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 


(9)“自化”:“stabilizes itself” 


(10)“因此,圣人說:‘我什么都不做而人民自會變革,我喜好安靜而人民自會規正自己,我沒有任何做為而人民自會富裕……’”:原文“Therefore,the Sage says: I take no action yet the people transform themselves, I favor quiescence and the people right themselves, I take no action and the people enrich themselves—”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原文是“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 


(11)隱居,避世,和限制個人的欲望:“withdrawal,retreat, and limitation of one's desires.”,此處也許是指老子的“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里的第三寶,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12)“清靜無為”:laissez-faire,這個詞很多地方譯為“自由放任”,而在這里羅斯巴德的意思十分明確,就是無為的意思。有種說法是無為思想先是傳到法國,產生了法語的這個單詞,這個單詞再傳到美國,再經米塞斯、哈耶克和羅斯巴德的一番解釋,轉了一大圈才又在今天回到了中國;另一種說法就是羅斯巴德在后面所指的,同樣的思想在不同的年代被不同的人物各自提出,所以,不管采信哪一種說法,“自由放任”都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無知的譯法。 


(13)蒙國:這里羅斯巴德用了“state”,很可能他把蒙縣當成蒙國了,事實上當時蒙縣隸屬宋國。 


(14)“一千兩黃金……行事”: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原文是“千金重禮,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5)“只有過任天下自在的發展,不曾有過治理天下(而成功的)”:原文“There has been such a thing as letting mankind alone; there has never been such a thing as governing mankind [with success].”出自《莊子·外篇·在宥》,原文是“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16)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當代的這個名詞概念來自于哈耶克。 


(17)蒲魯東:Proudhon,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1809-1865),貌似是個無政府主義者。 


(18)“當任由事情自在發展時,就會自發實現良好的秩序”:原文“Good order results spontaneously when things are let alone.”,也許同樣出自《莊子·外篇·在宥》:“絕圣棄智而天下大治”;或者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內篇·應帝王》。 


(19)“天然的自由”:natural freedom 


(20)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Procrustean bed,源自希臘神話故事,一個名叫普洛克路斯忒斯的人終日守在路邊,迫使過路人躺到他特制的床上去測量身高,凡是身長超過床長的均要被鋸掉,不及者則要硬拉成與床一般的長度,后為雅典的忒修斯所殺。 


(21)“普通人有一個共同的本性;他們把布織成衣服穿上;他們耕地種糧吃飯……這就是所謂的他們的‘天然的自由’”:原文“The common people have a constant nature; they spin and are clothed, till and are fed — it is what may be called their 'natural freedom’”,出自《莊子·外篇·馬蹄》,原文是“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命曰天放”。 


(22)“這就和拉長鴨子的短腿與截去蒼鷺的長腿沒什么區別”:原文“it would indeed be no different from stretching the short legs of the duck and trimming off the long legs of the heron”,也許出自《莊子·外篇·駢拇》,原文或許是“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和英譯有所不同。 


(23)“給馬套上韁繩”:原文“haltering a horse”,也許出自《莊子·馬蹄》,原文是“連之以羈馽”。 


(24)“簡單的說不需要治理;事實上它不應該被治理”:原文“does simply not need governing; in fact it should not be governed”,莊子似乎在很多地方提到過這個觀點,求出處。 


(25)“小偷被抓進監獄,大盜則成了國家的統治者”;原文“A petty thief is put in jail. A great brigand becomes a ruler of a State.”,出自《莊子·外篇·胠篋》,原文是“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自由意志主義在古代中國(下篇)——鮑敬言和司馬遷(1) 

作者:穆瑞·羅斯巴德 

時間:大約在1990年代 

(本文收錄于《亞當·斯密前的經濟學思想》一書) 

接上篇 


道家思想盛行了幾百年,最終由最堅決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者——鮑敬言集道家思想之大成,他生活在公元四世紀早期,生平事跡不詳。鮑敬言詳盡詮釋了莊子,把上古時期無統治者無政府的田園般的生活方式和當今由統治者造成的悲慘世界進行了對比。在上古時期,鮑寫道,“沒有統治者也沒有官僚。(百姓)掘井取水,耕田吃飯。日出時出去工作;日落時回來休息。沒有任何妨礙的安定和平的過著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極大的讓自己獲得了滿足感”(2)。在無政府的年代,那里沒有戰爭也沒有紛亂。 


“在無從召集騎士和猛士的地方,也就不存在戰事——利用力量來獲得優勢的想法尚未露出萌芽;沒有災難和混亂;盾牌和長矛沒有用武的地方;不用修建城墻也不用挖掘護城河——百姓隨意地享用著他們的食物,自得其樂;他們既無憂無慮又心滿意足。”(3) 


在這片安寧與知足的田園里,鮑敬言寫到,隨著政權的建立暴力和欺騙也因此被制度化。政府的歷史就是暴力的歷史,就是強者欺凌弱者。邪惡的暴君縱情于暴力;身為統治者的他們“能夠恣意妄為”(4)。此外,政府制度化的暴力意味著尋常生活中的小打小鬧將被急劇擴大和提升到一個更寬廣的層面上。正如鮑得出的: 


“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只不過是一些很細小的摩擦,尋常人等之間的角力又能造成一個多嚴重的后果?他們沒有招致貪婪的不斷擴張的土地——他們沒有可支配的權力以升級他們的沖突。他們的力量也不是這種能夠召集大群追隨者的力量,何況他們也不值得人們去敬畏,去討伐他們的對手。他們如何能夠與帝王的憤怒相比,如何能夠布置和調動軍隊,讓無怨無仇的百姓進攻沒有做錯任何事情的國家?”(5)。 


對于普遍的指責說他忽視了善良和仁慈的統治者,鮑回應到政府本身就是強者對弱者的暴力剝削。體制本身才是問題,且政府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造福百姓,而是為了控制和掠奪他們。從道德上說沒有統治者可以與無政府下的環境相比。 


鮑敬言也對政治心理學進行了一次出色的研究,指出正是由于國家制度化的暴力存在才在百姓中間造成了相仿的暴力。在一個幸福和無政府的世界里,鮑聲明,百姓會自發的轉向產生良好秩序的想法,而不會對搶奪他們的鄰居感興趣。但是統治者在壓迫和打劫百姓而且讓他們“日夜勞作沒有休息并無止盡的掠奪他們的勞動果實”(6)。如此,在不幸福的百姓中間偷竊和土匪行為就醞釀而生了,還有兵器和盔甲,本意是安撫公眾,卻被盜匪們偷去讓他們得以變本加厲。“所有這些事情的產生都是因為有統治者的存在”(7)。鮑總結到,那種普遍的想法即認為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與百姓之間的無序和混亂作搏斗,那其實是犯下了倒果為因的嚴重錯誤。 


在更嚴格的經濟學領域里唯一一位觀點值得注意的中國人,就是公元前二世紀杰出的歷史學家司馬遷(145-90 BC)。遷是清靜無為思想的擁護者,而且指出最小規模的政府,就像一個有節制的不與私人競爭的政府那樣,能促成一個豐衣足食的社會。這類似于道家的觀點,不過遷,一位閱歷豐富和見多識廣的人,摒棄了百姓能夠通過把個人欲望降至最低程度來解決經濟問題的想法。百姓,遷堅持到,除了安逸和舒適,更喜歡最好的和最易得到的商品和服務。人也因此在習性上就追求財富。 


由于遷幾乎就不考慮限制個人欲望的想法,所以他被驅使,遠甚于道家,去調查和分析自由市場活動。他因此看到市場上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在以一種有序的方式生產商品和服務。 


“每個人僅僅只需聽任他發揮他自己的才能和運用他自己的力量去得到他想要的——當每個人都在他自己的位置上不停地工作,而且對他自己的行業樂在其中,那么就像水流而下一樣,商品自會日夜不息的被生產出來而不用征召,百姓也自會生產商品而不用要求。”(8)


對遷來說,這是自由市場的自然結果。“難道這不是理性的結果嗎?難道它不是自然的結果嗎?”(9)更進一步,物價會由市場來規范,因為過于便宜或過于昂貴的價格會傾向于自我調整而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但是如果自由市場在自我規范,遷敏銳地問到,“那政府引導,勞工動員,或定期征召的需要又在哪里呢?”(10)確實需要的是什么呢? 


司馬遷也闡述了冒險精神在市場里的作用。企業家通過預期環境(比如預測)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積累財富和運作。總之,他“用敏銳的眼光來把握著時代的機遇”(11)。 


最后,遷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理論家之一。他指出了政府增加鑄幣總量和減少鑄幣成色的做法貶低了貨幣的價值并且使物價升高。而且他也看到政府本質上傾向于從事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12) 


注釋: 


(1)鮑敬言——Pao Ching-yen;司馬遷——Ssu-ma Ch'ien 


(2)“沒有統治者……滿足感”:原文:“there were no rulers and no officials. [People] dug wells and drank, tilled fields and ate. When the sun rose, they went to work; and when it set, they rested. Placidly going their ways with no encumbrances, they grandly achieved their own fulfillment”,出自葛洪與鮑敬言之辯《抱樸子·詰鮑篇》,原文是“曩古之世, 無君無臣, 穿井而飲, 耕田而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泛然不系, 恢爾自得”。(以下同上) 


(3)“在無從……心滿意足”:原文是從一段話中摘錄而來“士眾不聚, 則不相攻伐——勢利不萌, 禍亂不作, 干戈不用, 城池不設——純白在胸, 機心不生, 含食甫而熙, 鼓腹而游”。 


(4)“能夠恣意妄為”:“could give free rein to all desires”,這句話包括文中前面一句原文是“使彼肆酷恣欲, 屠割天下, 由於為君, 故得縱意也”。 


(5)“普通百姓……國家?”:這段話原文是“匹夫校力, 亦何所至, 無疆土之可貪, 無城郭之可利, 無金寶之可欲, 無權柄之可競, 勢不能以合徒眾, 威不足以驅異人, 孰與王赫斯怒, 陳師鞠旅, 推無讎之民, 攻無罪之國”。 


(6)“日夜勞作沒有休息并無止盡的掠奪他們的勞動果實”:“make them toil without rest and wrest away things from them endlessly”,這句話原文是“勞之不休, 奪之無已”。 


(7)“所有這些事情的產生都是因為有統治者的存在”:“All these things are brought about because there are rulers”,這句話原文是“此皆有君之所致也”。 


(8)“每個人……不用要求”: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原文是“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下同) 


(9)“難道這不是理性的結果嗎?難道它不是自然的結果嗎?”:“Does this not ally with reason? Is it not a natural result?”,原文續上,是“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10)“那政府引導,勞工動員,或定期征召的需要又在哪里呢?”:“what need is there for government directives, mobilizations of labor, or periodic assemblies?”,此句接在(8)之前,原文是“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 


(11)“用敏銳的眼光來把握著時代的機遇”:“a sharp eye out for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根據意思,也許對應的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 

(12)此段話詳見講貨幣的《史記·平淮書》。漢興時甚至允許私人鑄幣,為歷代所罕見,所以“文景之治”這段清凈無為的幾十年間是中國人自秦以降兩千年來最自由的一段時間,中華文明也由此達到了她的鼎盛時期,遂有了后來的這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本文來自譯言網,譯者為Mark Greene于2010-02-24 19:55:07翻譯)



綜合 2022-01-09 19:06:15

[新一篇] 為什么人民會熱愛統治者?

[舊一篇] 甲午戰敗是中國人的恥辱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