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

rnrnrnrnrn
rn
 
rnrnrnrnrnrn
rn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rn

     [譯文]     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只是那橋下的流水微波蕩漾,印著湖心默默無語的一灣冷月。

rn

     [出典]    南宋姜夔      《揚州慢》

rn

      注:

rn

      1、                            《揚州慢》         姜夔 

rn

        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rn

      2、注釋:
             姜夔在這首《揚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詩:
① 竹西佳處:“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杜牧《揚州禪智寺》)
②青樓夢好:“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③縱豆蔻詞工:“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④二十四橋仍在:“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rn

      3、[參考譯文]

rn

        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我內心悲涼,感慨于揚州城今昔的變化,于是自創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rn

        當我第一次經過揚州這座淮左名城,慕名來到杜牧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提到的風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時,眼前卻是一片蕭瑟。杜牧歌詠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起珠簾總不如”的長街市井,如今遍地薺麥,滿目瘡痍。自從金兵南侵后,就連廢池和老樹,都厭倦了戰爭。漸漸到了黃昏,凄清的號角吹響,寒氣逼人,揚州已成一座空城。

rn

        如果杜牧故地重游,看到此情此景,肯定會大吃一驚。雖然他才華橫溢,寫過“裊裊婷婷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這樣的好詩佳句,恐怕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橋還在,波心蕩漾著凄冷的月光,再也聽不到“玉人”的簫聲了。可嘆橋邊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藥,年年為誰開呀。

rn

      4、揚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間,曾兩次遭到金兵的侵擾。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建康、臨安等城,燒殺擄掠。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又大舉進犯淮南地區,烽火連年,揚州自然受到影響。詩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這一天,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殘破景象,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景象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反映了南宋時人民遭受的戰爭災難。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背景均作了交待。

rn

     5、姜夔 kuí (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生飄泊江湖,依人作客,卻絕不曳裾侯門,逢迎取合。他與辛棄疾、楊萬里、范成大等為文字交,詩詞皆卓然成家。詞風清麗典雅,以冷香幽韻和瘦骨逸神獨擅勝場,為清代浙派詞人所尊奉。他深諳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綴音譜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詞樂資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rn

     6、詞的上闋寫景,著重寫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個揚州城一片蕭條、凄涼:

       “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揚州是淮河東路著名的都城,那么城東禪智寺旁的竹西亭就是揚州最美好的去處,在這里解下馬鞍,小住停留,這是遠行中開始的一段路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經過昔日揚州風光綺麗,處處亭臺樓閣的十里長街,如今卻是一片青青的薺菜和野麥了。這里的居民大多數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了,景象顯得無比蕭條。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進犯長江回去以后,古都揚州只剩下荒廢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因為怕引起痛苦的回憶,誰也不愿再提起那兩次殘暴的戰爭,讓自己的心靈重新受到折磨。

rn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天氣漸漸到了黃昏時分,戍樓上又吹起了凄涼清苦的號角,使行人感到陣陣的寒意,號角聲不斷地在劫后的空城上回蕩。

rn

      7、下闋抒情,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傷今懷古,抒發感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牧是最欣賞揚州的詩人,他歌詠揚州的詩篇,表現出了卓越的鑒賞水平。假如今天杜牧再來揚州,看到古都今天的殘破荒涼,一定會感到十分震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縱然有當年寫“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有當年寫“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那樣春風得意的文筆,也難以表達此時悲愴的心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夜晚,作者還在月下徘徊,杜牧《寄揚州韓綽 判官》一詩中寫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凄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橋下江中波濤激蕩,顯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想那橋邊的紅芍藥,現在已經無人有心情來欣賞它們了,可是它們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鮮艷的花朵,它們究竟是為誰生長為誰開呢?

rn

        8、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

rn

       9、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rn

      10、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rn

     11、“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月亮原本就“無聲”,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筆補造化”,讓觸覺感受“冷”與聽覺感受“無聲”互相挪移溝通,這就強化了讀者對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這里的“冷月”、“無聲”與上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字,都是詞人主觀感受的聯想、遷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結果。這就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 

rn

     12、姜夔有魏晉人的風骨,他的詞清峭空靈,經常出現時空跳接,給人朦朧感。姜夔一生窮困潦倒,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他寵辱不驚,淡泊名利,留下一幅清峻高潔的身影。他的詞,繼承了周邦彥格律嚴謹的風格,又有新的發展。他的書法也為人稱道,而且精通音樂,善吹簫彈琴,有仙風道骨之氣韻。
        晚年的白石貧病交迫,大約在1221年病死在臨安(今杭州),竟落魄到不能殯殮的地步,靠友人資助才得以下葬。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46

[新一篇]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舊一篇] 二十年一“優”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