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譯文]  江南的二月,繁花開滿了枝頭;我卻獨自在異鄉逢此寒食節,遠離了家鄉親人,感到很傷悲。
 [出典]  孟云卿  《寒食》
 注:
 1、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2、注釋: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因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這天禁火寒食。
  子推:即介之推 介之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19年,曾割下腿上的肉救過晉文公。晉文公歸國執政后大封功臣時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與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為逼他出來,便放火燒山,不料他竟抱在樹上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全國在這一天嚴禁煙火,以后相沿成為定例,這樣便有了寒食節。
3、譯文1:
   江南的二月,繁花開滿了枝頭;我卻獨自在異鄉逢此寒食節,遠離了家鄉親人,感到很傷悲。貧窮的人家往往沒生做飯的煙火(沒有飯吃),難道僅僅是明天在因為紀念子推而缺衣少食嗎?
   譯文2:
   二月的鮮花開滿枝頭,我卻在漂泊他鄉過寒食節,這經不住讓我傷悲。破敗的房子沒有燃起炊煙,這不單單是為了明天祭奠子推。
   譯文3:
  二月的江南繁花滿枝頭,我遠在他鄉,正當寒食時節,感到十分的悲傷。我貧困潦倒,經常沒有生火做飯,不僅僅是明天為了紀念子推而斷炊。
 4、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縣西北)人。約生于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天寶年間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后始舉進士。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孟云卿與杜甫友誼篤厚。
5、  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多外出游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于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于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周嘯天)
  6、“寒食”和“清明”是我國的兩個傳統節日。清明是在陽歷4月5日前后,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兩天。古代詩歌中的寒食節,往往把清明包含在內。古人過寒食節要吃冷餐,不許生火做飯,稱為“禁煙”。

  這習俗傳說源于介之推之死。介之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19年,曾割下腿上的肉救過晉文公。晉文公歸國執政后大封功臣時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與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為逼他出來,便放火燒山,不料他竟抱在樹上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全國在這一天嚴禁煙火,以后相沿成為定例,這樣便有了寒食節。禁煙也便成為詠寒食清明詩的一個重要話題。唐代詩人孟云卿《寒食》詩寫道:“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子推,即介之推。詩的前兩句借江南二月的秀麗景色表現詩人在他鄉過寒食節的傷感,以樂景寫哀情。后兩句意思是說貧居者常常不舉煙火,并不完全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而是因為貧困,生不起火。在這里,我們觸摸到了詩人一顆以民間疾苦為懷的悲憫之心。中唐詩人朝翃的《寒食》絕句,則把目光投向京城長安,投向大唐帝國的宮廷:“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一首很巧妙的諷刺詩,作者借漢喻唐,用意很明顯。按照禁煙慣例,寒食節的夜晚不許點燈,只有皇宮可以用蠟燭照明。然而當夜幕落下之后,長安城中漆黑一片,而皇宮傳燭五侯,只光照幾戶權貴之家。兩相對照來看,詩人的褒與貶,雖然委婉含蓄,卻并不難索解。
  7、在隋唐寒食節與清明節期相融合后,春暖花開、萬物競榮的時間,寒食節豐富的節日活動中,舉國放假,家家出戶展墓祭祖、踏青郊游、嬉戲玩耍,因此文人們就不免觸景生情地盡情抒情、抒懷, “豪放派”文人吟誦“清溪一道穿桃寺,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朝·王維《寒食城東即事》)和“婉約派”文人吟誦“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之推。”(唐朝·孟云卿《寒食》),兩者之間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個人心理、情感的活動,因為寒食節的特殊情境恰恰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8、 綿山以介子推以興晉為己任,恥于與邀功爭祿的孤偃、趙衰等人為伍,帶著老母躲避于這片深山之中,后被燒死于綿山之中而名揚天下。唐代的孟云卿在這個日子里曾賦詩: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歷史上許多知名的人物,如春秋魯國史官左丘明,戰國楚國偉大詩人屈原,唐代杜甫、白居易、賀知章、李商隱,宋代蘇軾、張商英,金代周昂、馬天來,元代鈕克讓、楊乘,明代李東陽、李夢陽,清代顧炎武、傅山、王士幀,老一輩的革命家葉劍英、薄一波等,都先后或吟詠,或品評,或題寫過介之推、綿山和寒食。僅《全唐詩》中即有寒食詩一百三十余首。

綿山還沒有正式開發之前,山上大多是羊腸小道,彎彎曲曲的,那時人們上綿山要爬山,清晨從綿山腳下出發走到綿山腹地——抱腹巖,走得最快也要5至6個小時。而今,綿山經過幾年的開發,汽車已能夠從山腳直接開進山底的水濤溝邊了。

進入水濤溝,需要步行,沿著溝邊的山泉一直前行,似曾來到了一處世外桃源,幽靜的山谷中到處都是布谷鳥、燕子、麻雀等鳥的叫聲。水濤溝,聽其名字就如一股清泉水流入心田,散發著濕漉漉的清涼。到水濤溝最好選擇在人少的時候,或是一個煙雨朦朦的清晨,雨中的綿山讓人感覺好像到了人間仙境。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47

[新一篇]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舊一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