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譯文]  親戚朋友連一個字的書信都沒有,毫無消息;我現在年老多病,所能依靠的就只有這條孤零零的小船了。

  [出典]  杜甫  《登岳陽樓》

  注:

  1、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2、注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淡水湖。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坼(chè):分裂,這里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里指書信。

   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著樓窗。

    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3、譯文1: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洞庭湖把我國東南之地劃分為吳、楚兩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親戚朋友故舊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隨自己。關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經沒有希望了,依著樓窗流下了眼淚。

    譯文2: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范。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6、《登岳陽樓》主要是塑造了詩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現了詩人優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動人。

該詩中我們還應仔細體會“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憑軒涕泗流” 三個境界。這三個境界間跳躍性很大,看起來各自獨立沒什么聯系,其實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內在聯系即杜甫晚年始終十分強烈的憂國憂民的心情,是這種感情把景與情融為一體。這種感情把國家命運、個人遭遇扭結在一起。僅用四十個字就把時間、空間跨度如此大的三個境界連在了一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該詩的中心思想,也是杜甫晚年全部詩歌的基本主題。

 

 

 

7、這次離蜀避湘的杜甫是投奔自己的好友衡州刺史韋之晉和舅父攝郴州刺史崔偉。他一生基本飄蕩到北方,從未見過洞庭湖這樣的大澤。所以一登岳陽樓,他就寫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登樓遙目何其狀哉!自己的愿望終于實現了。李白登岳陽樓說:“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可杜甫沒有這樣天馬行空,而是沉雄的繼續寫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何等的勝景!可惜“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前者極言天地之大,后來卻說獨病孤舟,這種時態的蒼涼,讓人不覺心痛,為日夜之交替,為人生之渺弱,感懷諸己,悲辛不已!


  可是,這種個人得失和痛苦,算得了什么呢?因為家國的“戎馬關山北”,仁厚的杜甫只能“憑軒涕泗流。”別此何為?這才是真男兒之淚!


  今天我們不乏對儒家指指點點的人,但是儒門子弟何以要在千年之內不斷推崇老杜?使得在中國詩壇,他的文化地位集千古之一大。雖然你或可愛屈宋,或可贊陶李,舉商隱而嘆納蘭,但是老杜絕對是文壇星宿,詩中圣王。因為他不是把自己的悲苦形影當作沉吟的對象,而是走向更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人們總一言“史詩”以為可蔽老杜,卻不知他深諳群己的系帶關系。然而總有人分不清,或不愿意分清,或分清了也不去做,反而自鳴私己之大;還有人枉然超越這種關系,以理想代替生活,又是一妄。


  我們看這首《登岳陽樓》,杜甫禮贊勝景,也邈思云漢,感受內在,亦窮及天下,如此才能成其詩文之“大”!豈非因厚集之深,十年漫游閱歷,十年長安辛酸,十年黎民滄桑,十年北望嘆惋。而后之學者,不成如此氣候,蓋因其感思關懷未能及此。豈非真儒者方能如此?文化斯以今天,即是如此雄風,響徹深處。

 

 

 

8、“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系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船,也許看到了自己的小孤舟,也許看到了湖中的船,想到了自己的孤舟,不管怎樣,反正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廉最能觸動他的東西。于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后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后兩句是寫自己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里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后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還應看到,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本身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我們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里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9、杜甫離開成都以后,北方還是兵荒馬亂,他的親友都失去了聯系,“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他就以船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補丁又補丁的衣服,但是他的心里,還是惦記著災難的祖國,忘不了受盡折磨的老百姓。杜甫懷著這種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九歲的時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
  
  杜甫一生的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詩圣滿腹才華,得不到賞識,多種不幸,多層磨難困繞了一生,在無聲無息地在一條小船上結束了生命,真是讓人傷心落淚。可杜甫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為后人所贊揚,為后人所敬抑。

 

 

 

10、《活著》整本書讀起來,開頭只覺得荒唐,看到結尾的就覺得滄桑。
  
  如果說以一個字總結這本書,我覺得應該是“苦”這個字最合適了。
  
  時光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文革結束之后,可謂世事變換,而在哪個無所依憑的戰亂年代,文革和三年自然災害的年代,活下來真是艱苦的事情。
  
  在這期間富貴先后失去了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女婿,孫子。
  
  到最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真的該嘆一聲:悲歡離合總無情啊!
  
  珍惜周圍的人吧!

 

 

 

11、感情,親情,友情全是一樣的,你付出多少不一定能收獲多少。但如果不付出肯定是不可能有收獲的。所以我很是担心一些人,他們有些現在也富甲一方,有些也是知名人士。難道真的不怕年紀越來越大了,落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地步嗎?

 

 

 

12、是誰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溫上一杯濁酒?是誰為流落江湖的歌女而淚濕青衫,只嘆“同是天涯淪落人”?是誰讓大漠狼煙中的戰士在蘆管聲中“一夜征人盡望鄉”?是誰在汶川的地震中用手托起孩子們生還的希望?又是誰在西南大旱中蒸發了汗淚化作缺水山區寶貴的甘露?最是無言的付出更顯高貴,繁碎的瑣事透出溫暖。

  人性飽滿如一粒種子,在黃沙中扎根,卻也長得出連天綠洲,這才是寂寥天地中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們感嘆那位為潦倒詩圣多加照顧的親友,他讓杜甫凄風冷雨的生命感受過友誼的溫暖。同樣感慨白居易對流浪琵琶女的同情與理解和他文章流露出的質樸情懷。更有像譚千秋這樣無私的老師,燃燒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和溫暖了學生將來的人生跋涉。而如今攀爬在崎嶇山路上送水到西南山寨的戰士和普通的志愿者啊,你們帶去的水和希望又將溫暖多少在艱難處境中掙扎的心?

  正是那些最平凡和樸實的舉動彰顯出生命中的大愛與暖意,這些美好的行為恰如春花,絢爛了一整個春天,還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于是我們聽見了那一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奉獻精神在眾口中相傳千載,聽見了潯陽江頭那幽咽的琵琶聲傾訴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知音情懷:看見了譚千秋靈前無數心懷感恩和感動的學生或陌生人,他們也訂將會用這份大愛去溫暖周圍的人們:看見了手捧清水的老人的眼里溢出渾濁的淚,凝視著送水志愿者汗水布滿的臉頰,把這些素不相識的人一一烙印在心底,每一次回報都溫暖人心。

  在贊美佳釀,豐盛的筵席面前,我更贊美那些樸素的人們,他們一舉一動往往帶著比佳釀還讓人回味的馨香,比輝煌燈火還溫暖的情意,也只有這樣沉默和低調的付出,這樣深刻而真摯的勸慰才那么觸目驚心,震動人心吶!

  生活的溫暖是因為有了一群充滿光和熱的生命,他們總在最細微處,最關鍵時向需要的人伸出雙手,給以安慰和擁抱。在他們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受到了這種力量并且傳播著。我想讓自己也變成像他們一樣的一縷陽光,給予這個美麗的世界我所擁有的溫暖,讓它能照亮一方天地。

  我相信還有更多這樣像陽光般充滿愛和溫暖的人們讓世界如此明媚。

 

 

    13、書生注定是孤獨的。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最后病死在船上。書生注定最豪邁的。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書生是從容的。瞿秋白在荒野被槍殺,他顧盼四周山水,說:“此地甚好。”平靜地坐在地上,從容就義。他在《多余的話》中寫道:“真正的作家,你自己會感到每天生活的價值,你能夠創造或是修補一點什么,只要愿意。”盡管這個世界有時不承認書生的價值,但書生以世界作為自己生活的價值。
  
  有人概括現代書生經歷四個階段:大有作為(工作理想);難有作為(清醒認識);無所作為(悲觀論調);胡作非為(爬升途徑);理想的破滅和信念的喪失使一些書生走上同流合污的道路。屈原的寧赴清流,不以身之姣察察受物之汶汶,在他們的眼中,也許是一種笑談。
  
  近來我才聽說中國有一個階層:知道分子。大概他們嫌知識分子的稱呼太老土太寒酸,于是搖身一變為這不知所云的“知道分子”。他們出賣知識換取優游自如的生活,食有魚出有車。靠知識生活得更好一些,這無可厚非,但他們看中的只是知識的“價格”,而非“價值”。不是知識貶值,而是知道分子使知識貶值——不是使這個世界更美好,只是使自己的生活更美滿。
  
  杜威說:“思想家只消開始思維時,都多多少少把穩定的世界推入危險之中。”這“危險”是居安思危,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動力,而知識分子是發動機。有趣的是我所摘錄的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一句話是:我們擁有大得多的物質力量這一事實,反而使我們置身于對自己來說大得多的危險之中。物欲橫流容易使書生的正義和良知流失,不知這些所謂的“知道分子”是否意識自己所年的“危險”?

 

 

   14、 四十歲,是一個很大的年紀了。想想年少的時候,年屆不惑的人站在我們面前,那就是一個老人了。沒想到,老來得這么快,浮想著前塵往事,驀地念出了杜甫的詩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生命逆旅,我們可以相伴,可以同行,但是自己的這一棒,須自己獨立完成。

    孔子說:“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亦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離圣人的境界差得太遠了。此生怎樣才能不虛度呢?既知老之已至,就更要發奮忘食,樂而忘憂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5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