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為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克己復禮為仁

      [譯文]克制自己,使言行舉止符合于“禮”,就是仁。

      [出典]   《論語》

      注:

      1、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 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口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注釋】

      (1)一日:一旦。

     (2)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  “克”,嚴格要求。如克己奉公;“復”,成功。如收復失地;“禮”,做人規矩,做事標準。如“禮節”,用做人規矩節制自己的行為;“禮貌”,符合做人規矩的言行;“禮儀”,符合做事標準的程序;“禮品”,遵守人們友好往來的行為標準,而奉獻的物品。一句話,“禮”是人們能和睦相處的外在規定。“仁”,利人利己。是和睦相處的內在根本。

     (3)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仁”,利人利己。是和睦相處的內在根本。

     (4)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5)事:從事,照著去做。 

    3、【譯文】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 這就是仁.一旦約束自己而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天下也就歸依于仁了。修養仁德全靠自己,難道會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具體細節。”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實行您的話吧。”

     4、“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 

     5、孔子以遵循社會行為準則為人生目標,對形成中國人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種以獻身社會放棄自我為榮的信念,使很多傳統的中國人在為家庭、親友和社會獻出自己的勞動、財富甚至生命的時候,不是體會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從這方面講,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對傳統中國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著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當這些傳統的中國人不能實現這種人生理想時,就經常把問題歸結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責之中,從而引發了中國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傾向。這一點,則是研究中國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遺漏的,這就是“忠恕之道”。

      6、“克己復禮為仁”要點有三:一、“克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律而不是他律,這是前提;二、“復禮”,做人按規矩,做事按標準,不能亂來,老老實實;三、“為仁”,一切都是為了利人利己,出發點和目的。人人都這樣做,就是和諧社會

        今天全球包括我國現存的各種問題,追求其根源,還是違背了這三條。首先是自律太差。人不能自律,特別在有權有財的條件下,法律無論多么健全,都無濟于事,他總能找出辦法對付。第二、有法不依,明知故犯。第三、根源是損人利己。缺乏通過利人以利己,利己以利人的堅定信念。總想不勞動或少勞動,卻要得到大利益。而周圍“非禮”的人和事,經過媒體的渲染,由不得你不看,由不得你不聽,只要上述三條不堅定,必然同流合污。由此可知,孔子在這里明明指出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光明大道,卻偏偏被硬扣上,妄想恢復奴隸制度的大帽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7、面對生活中的不愉快,怎么辦?《論語》告訴我們: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它們都合乎禮,就是仁。仁乃為人之本。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退一步則海闊天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惑,你都想一想,你是否做到“克己復禮”了?

 

要顯示你的力量,用你的仁義吧,這是最有力的。

 

8、“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方法;這里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范,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孔子認為:禮的本質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么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在自我修養的六個環節中,孔子對“克己”看得比較重,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夠按禮的要求來克制、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 顏淵》)。MSN:xiaopingchen@live.cn

    9、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非奪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

  可見,“札”本身是情理兼顧的,只不過要求用理性調節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脫韁野馬一樣失去約束罷了。

  英國人波林布勒克說得好:“欲望與感情是人性的發條,理性 是統馭、調節它們的制動機。”

  調節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適。

  可惜后世儒生多半沒有能夠正確理解“禮”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奪之情”。

    10、顏淵是孔子最好的學生,“仁”這個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最好的學生問最核心的問題,孔子因材施教所說的答案一定是他一生思想的精華——“克己復禮”!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0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