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譯文]  雖然你(雜樹)到隆冬時節花葉凋零,還能在寒風中挺立,但是空有霜一般的光色卻沒有耐寒的品質。

  [出典]  南北朝  宋  鮑照  《梅花落·中庭雜樹多》

  注:

  1、 《梅花落》 鮑照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來?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2、注釋:

    《梅花落》屬《橫吹曲》,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這首《梅花落》還算是較早的一首。

    中庭:庭院中。

  咨嗟:贊嘆聲。

  君:指“偏為梅咨嗟”的詩人。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

  其:指梅。作花:開花。作實:結實。以下是詩人的回答。這二句是說梅花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不畏嚴寒。

  爾:指雜樹。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這三句是說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


  3、譯文1: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那些只會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一定會飄零在寒風中追逐,因為你徒有在寒霜中開花卻沒有耐寒的本質。 

   譯文2:

   庭院之中雜樹眾多,而我卻偏偏贊嘆梅花。問我為何惟獨贊美梅花?那是因為它不畏嚴寒,能在霜雪之中開花,能在冷露之中結果。而你們(雜樹)只能招搖于春風,斗艷于春日,即使有的偶爾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凋零,終究沒有耐寒的品質。


   4、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他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亮的一顆詩星,和當時的謝靈運、顏延之一起被譽為“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又被后人譽為“七言詩之祖”。朱熹云:“鮑明遠才健……李太白專學之”;且鮑照的樂府歌行,直接影響了李白的樂府歌行,為李白尊崇之“先師”。


   5、 在東晉末至劉宋時期的詩人群中,鮑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鮑照的詩,以樂府見長,五言詩也不少,但成就不及樂府詩。他的詩多有諷諭慷慨之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社會中的黑暗和不平,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貧塞、仕途遭遇坎坷有關。這首詩是托物言志的,寫的是梅花,說的是人。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梅花向來被認為是高潔、馨香的品格的象征,是凌霜傲雪的氣骨的寫照,但鮑照卻另是一種寓意,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開頭兩句就點出詩人與眾不同的構思:庭中雜樹很多,為什么偏偏要為梅花而咨嗟呢?詩人自己設問說:“問君何獨然?”讀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詩人的議論,但不是抽象的議論,而是把說理寓于具體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爾”是兩個層次的遞進,首先是頌揚梅樹的正面品格,在風霜雨露之中,眾芳蕪穢,獨有梅花盛開,果實累累,故人們贊美“十月先開嶺上梅”的高超風韻。“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在春天,又“搖蕩春風媚春日”,都贊譽梅樹有經風雨,抗霜雪而頑強生長的活力。
但是,這些描寫只不過都是鋪墊。全詩的主題是“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兩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個轉折,這里“念爾”句是第二個轉折,這一轉折才點出了詩人的本意。盡管梅樹有上述種種優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長久開放,最終仍逃不脫“零落逐寒風”的命運。這就是詩人“為梅咨嗟”的原因,因為它“徒有霜華無霜質”,所以,雖然能抗傲一時,但難善始善終,最后還是“零落”了!花開花謝,屬自然現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開。鮑照只不過是藉物擬人,借題發揮,用以諷刺那些曾想修持節操而又不能堅持到底的人。

     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里,知識分子常因真言讜諫而遭橫禍,所以,許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節而同流合污。在晉代,這種情況是不少見的,根據鮑照的為人和性格,可知他對這種不能保持節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視的同時又帶有幾分惋惜。這首詩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的節操,不是一時一事的表現,也不是表面的偽飾,而是要名副其實,恪守終身。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首哲理詩,它講的是人生哲理,但是,這種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現出來的,詩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們從梅花形象的藝術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說是理在趣中。


    6、古人愛梅也贊梅,文人騷客吟梅無數,鮑照的詠梅詩卻別有一番風味,以物喻人,由物及人,通篇以梅為線,卻處處令讀者感到的是詩人自身的品格特性——不隨波逐流,不落入流俗,更令人由此蕭然起敬的是詩人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不拔。

    梅花落,鮑照人格的升華。鮑照出身貧寒,一生很不得意,受壓抑,遭排擠,對社會的各種不合理現象,他都極其憎惡,然而他卻不能為受壓迫者反抗,只能堅定自己不流入流俗,些在那個大環境下極其難能可貴的。

 

    全詩共八句,共分兩層,一二句為第一部分,表達作者對梅花的偏愛,三到八句為第二部分,詩人自問自答。道出了梅花的可愛,值得愛之處。詩句語言流俗,情感豐富,形象非常鮮明。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庭中樹多而雜,詩人卻惟獨對梅鐘情不貳,此句點明了詩人愛憎分明,更暗喻了他在“雜”的世間,卻依然堅定不移,不被各種俗媚所左右。

 

    接下來詩人來了個設問“問君何獨然”,為什么要獨愛梅呢?其后詩人作出了回答,能抵御霜、露而不倒,還“作花”,“作實”,春天到來時還“媚春日”。將梅花不畏寒,不畏凍的品性寫出,留給讀者的是“傲梅”的形象。

 

    最后兩句詩人又作出對比,梅花難能可貴的是敵寒風,而雜樹卻空有華麗的外表,詩人一愛一憎十分明顯,詩人個人品格也暗藏其中,不得不讓讀者敬佩。

 

    梅花落,鮑照形象的完美體現,鮑照品格的宣揚。


  

     7、最早的梅花詩出自南京

  

    南京與梅花的淵源很深。梅花的栽培歷史約有3000年,南京最早何時開始種植梅花,專家說,這很難考證,但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是,1500多年前,南京人已經很愛賞梅,并廣植梅花。

    宋代陳從古編了一部梅花詩專輯,他指出第一首梅花詩是南朝宋詩人陸凱贈給友人范曄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但是,中山陵園管理局的老專家劉維才對歷朝歷代的詠梅詩做了考證,他發現,最早的梅花詩,應該誕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京,是當時南朝劉宋年間的詩人鮑照所作的《梅花落》。

    劉老先生介紹,這首詩記載在宋朝郭茂倩著作的《樂府詩集.漢橫吹曲》中,全文如下:“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據了解,鮑照大概生于公元414年,死于公元466年。比起陸凱還要早了幾十年。

    而與鮑照差不多同時期,還有個著名的典故,出處也在南京。傳說南朝宋武帝的愛女壽陽公主,一日臥于含章殿檐下小憩,梅花恰好落在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女一時俱仿效之。后人因此說公主是梅花精靈所化,于是將正月初七定作梅花生日,而壽陽公主則為梅花花神。


 

    8、梅,最早在《詩經》中已見記載,但那時,它還只是作為一個不起眼的配角出現的:“摽有梅”(《召南》)、“墓門有梅”(《陳風》),中原大地上,從西到東,山野之中,并不難見到它的身影。

 

到了劉備和曹操的時代,梅是作為一種酸性的調料出現的:“青梅煮酒”,也不過是一種佐酒的小菜而已。

 

不過到了南北朝的劉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把梅花畫在額上作裝飾。《太平御覽·宋書》記載:“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之華,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妝,后人多效之。”人日,即農歷正月初七的那一天;五出之華,就是五瓣的花。現在想來,這位宋武帝的皇后還是很有一點審美觀的,正是她在落梅的啟發之下,親自為女兒設計出了梅花妝容。梅妝,也就因此成為古詩中的一個著名的典故。

 

梅第一次獨立地作為主角被歌詠始于南北朝劉宋時期的詩人鮑照412?-466)。他在一首題為《梅花落》的詩中這樣寫道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結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霜”,從天而落,凝而潔白,不染塵滓,因而在古代蘊含著“高潔”的含意。“霜質”,即“霜操”,指堅貞而高潔的操守。

 

有趣的是,在鮑照的這首《梅花落》的詩中,梅卻是作為“霜”的反襯,以一個負面的形象出現的。鮑照認為梅雖然能夠與霜結伴而行,卻“蕩”而“媚”,且逐寒風而落,認為梅“徒有霜華無霜質”。

 

不過鮑照的這首《梅花落》的影響,卻遠遠比不上與他同時代的陸凱所寫的那一首《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壟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將嶺南的梅花,托信使帶給遠在北方長安的朋友,就像是把江南的春天帶給了他。這是何等的深情與浪漫!中國人骨子里是浪漫的,所以這一首詩就為更多的人所欣賞,從面流布更廣,也算是為梅作了一個最具宣傳力的廣告。

 

到了宋代,對梅的欣賞與酷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北宋的林逋,寧肯放棄仕途,隱居孤山,愿以梅為妻,終了一生,為梅吟出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絕唱;南宋編《梅譜》稱梅為“天下尤物”(尤物,珍貴的物品國);陸游則更是了得:“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干脆,自己就變作那美麗的梅花吧!

 

宋朝以降,梅的形象越來越受到文人畫士的喜愛,并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梅,終于從鄉野山村走進文人士大夫的高宅庭園,完成了從鄉土向奢華的蛻變。


 

9、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松竹梅蘭4君子中的梅一直是傲雪凌霜,錚錚有傲骨之物 ,但即便如此,鮑照對其只能抗傲一時,未能善始善終表達了批判和惋惜。由此可見,鮑照對節操品行的要求之高。

  我們中大多數人如頑石而非璞玉,雖經雕琢,終未能成美玉而發晶瑩剔透之光。但于美好事物品味的追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唯有如此,方能時時自省,把我們人性中的那部分自私自利自傲,狂躁魯莽易爆的劣根性逐漸消磨掉,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又多艱難,往往有時覺得自己很清高,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當看到有些事情明明已經約定而結局卻變,或者再看到有些事情結局果然是朝著曾今預判過的那樣往不太好的方面發展,人往往也會上心火,不經意間就恣意用氣,不能克制自己,把脾氣性情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出來,從而造成誤解。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矛盾和沖突往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差異,理未必就是越變辯越明,氣反而會越辯越旺,那就本末倒置了,任何時候,事情都不是只有錯與對之分,高于下之明,兄弟重義,戀人重情,商人重利,文人重節,價值取向上求同存異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10、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還是為梅寫出了最深情的篇章。“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詩經召南摽有梅》)梅子已紛紛落地,樹上尚留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錯過了吉日良辰。沒想到在先民有關梅的最初吟詠里,竟是這么一段少女思春求愛的情歌。“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鮑照《梅花落》)梅傲霜怒放的高標逸韻在鮑照的詩中得到發現,這是較早的詠梅之作。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煌煌大唐,太多人把禮贊給予牡丹,梅只是昨夜深雪的一枝獨放,近水先發的一絲春信,來日綺窗的一縷鄉思。

    當梅花凌寒微步款款開放在宋代,耳邊突然響起了清亮的掌聲。沒有檀板,也無須金樽,以梅為妻的林和靖以一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絕唱領銜了有宋一代的梅花篇。宋人的戀梅之風,蔚為時代大潮,并為后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賞梅、畫梅、寫梅的趣聞佳話。如陳亮有梅詞9首,蘇軾有梅詩50余首,更有那位堪稱“詠梅專業戶”的張道洽,一生寫梅詩300多首,且“篇有意,句有韻”(元代詩人方回贊語),足為詠梅史上的佳話。南宋初,蜀人黃大輿搜集自唐以來諸家詠梅詞400余闕,輯為《梅苑》詞集十卷。在李清照現存的50余首詞中,梅花的意象出現達19詞,專詠梅花者有6首。在我的概念中,李清照就是蒼茫大地上的一剪寒梅,有報春之喜悅,也有御冬之煎熬。

    在大雪來臨之前,我閱讀李清照的樣子一定非常落魄。于是不能夠仰面朝天,只能埋首于文字,看這位才女的離合悲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日里我不能夠貯藏什么,只能在心中暗點一枝梅花的幽香,并有暗生的喜悅。


    11、喜歡梅,無論是臘梅春梅,那撲鼻的香氣,內斂的花朵,常常在我的心里彌漫、勾勒。想著梅的清雅和高潔,寒雪中傲然枝頭,春風里昂首怒放。臘月正月早驚春,眾花未發梅花新。可憐芬芳臨玉臺,朝攀晚折還復開。

  這就是一如既往的梅,年復一年,盛開在每個人的歡欣和希望中。當我漫步林間,極目四野,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我沉浸于鮑照的思想中,仿佛南北朝時期憂國憂民的志士,然而極其卑微的我,卻又什么也不敢想。面對芬芳四溢的梅,我倒是有了幾分沉醉,是滿心的愉悅。一樹出神入化的梅花打開了我的萬般遐想。


12、一樹紅梅,艷得扎眼。

     寒霜已過,可那幽香依然留在枝頭,迎接春的到來。奔放,熱烈。

    經過一個冬天的寒冷,絢麗的朝霞怕是早已不勝醉人的初春美景,爬上了花瓣。周圍還有零星的余雪尚未消融,青草破土而出,長出嫩芽,盡情享受春天陽光的沐浴和梅似錦的明艷。

    暗香充盈著整個乾坤,預示著百花將放,預示著梅的逐漸退隱。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13、傲骨的梅花,從來都是詩人筆下不朽的靈魂。如同林逋《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如同盧梅坡《雪梅》中“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亦如同鮑照《梅花落》中所寫“念爾零落逐風飚,徒有霜華無霜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梅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0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