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

rnrnrnrnrn
rn
 
rnrnrnrnrnrn
rn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rn

    [譯文]    岸邊沙地上鴛鴦相依相偎,夜色昏暗籠罩著一池春水。月光破云而出映照著花兒婆娑的身影。

rn

    [出典]    北宋 張先   《天仙子》

rn

    注:

rn

    1、  《天仙子》   張先

rn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動,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rn

    2、[注釋]

rn

        (1).水調:曲調名。相傳為隋煬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rn

        (2).嘉禾:秀州別,治所在今浙江嘉興。

rn

        (3).倅:副職。此處指判官。

rn

       (4).臨晚鏡:晚上對鏡自照。

rn

       (5).流景:流逝的年華。

rn

        (6).記省:清楚地記得。

rn

       (7).并禽:成雙成對的禽鳥。

rn

        (8).落紅:落花,飄落的花瓣。

rn

       3、[譯文]:

rn

    手持酒杯聽著那哀愁悲涼的“水調”樂曲,午后醉意醒了,可愁思仍難排解。送得春天歸去,那美好的時光何日才能回還。晚上對鏡自照,感傷時光流逝,人又老了。過去的美好往事啊,白白地在心頭煩擾。

rn

    雙雙對對的鴛鴦在池邊交頸而眠,月亮從云縫中出來,銀光滿地,花影搖曳。起風了,一重重簾幕密密地遮好了燈。風兒還沒有停,人也剛安歇,明天哪,又要是落花撒滿了小徑。

rn

      4、張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歷史上少有的長壽詞人,享年89歲,著有《張子野詞》。張先以小令聞名,他延續“花間詞派”傳統,抒寫的是男歡女愛、相思別離和閑適的詩酒生活。他喜歡在詞中表現那種朦朧虛幻的美感,從而營造出一種清峻幽冷而又無比精致的意境。他的詞追求韻味,擅長寫景,詞風清新明麗,往往能夠寫得傳神、耐人尋味。

rn

     張先為人“善戲謔,有風味”,他雖未居高官,但一生安享富貴,妻妾成群,80歲時,還納一18歲小妾。婚宴上,張先搖頭晃腦,滿面春風地賦詩一首:

rn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

rn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rn

    前來參加婚宴的蘇軾當即和詩一首:

rn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rn

    鴛鴦被里成疊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rn

    眾人拍手叫好,從此,“梨花海棠”就成為“老夫少妻”的代名詞!

rn

    5、此詞為臨老傷春之作,為張先詞中的名作。全詞將作者慨嘆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與暮春之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鍛煉字句,體現了張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rn

     6、上片起首三句寫作者本想借聽歌飲酒來解愁。但他在家里品著酒聽了幾句曲子之后,不僅沒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煩了。于是在吃了幾杯悶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覺醒來,日已過午,醉意雖消,愁卻未曾稍減。“送春春去幾時回”,此句中的前后兩個“春”字,有不盡相同的涵義。上一個“春”指季節,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僅指年華的易逝,還蘊涵著對青春時期風流韻事的追憶和惋惜。這就與下文“往事后期空記省”一句緊密聯系起來.

rn

     7、 四、五兩句反用杜牧詩句:“自悲臨曉鏡,誰與惜流年?”,以“晚”易“曉”,主要在于寫實。小杜是寫女子晨起梳妝,感嘆年華易逝,用“曉”字;而此詞作者則于午醉之后,又倦臥半晌,此時已近黃昏,總躺在那兒仍不能消愁解憂,便起來“臨晚鏡”了。這個“晚”既是天晚之晚,當然也隱指晚年之晚,此處僅用一個“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層意思通過“傷流景”三字給補充出來了。

rn

    8、下片從動態方面寫詞人即景生情,極富空靈之美。作者未去參加府會,便在暮色將臨時到小園中閑步,借以排遣從午前一直滯留在心頭的愁悶。天很快就暗下來了,水禽并眠在池邊沙岸上,夜幕逐漸籠罩了大地。這個晚上原應有月的,不料云滿夜空,并無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這時,起風了,剎那間云開月出,而花被風所吹動,也竟自在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這就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此句成了傳誦千古的名句,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評曰:“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rn

     9、其實這句妙處不僅在于修詞煉句的功夫,主要還在于詞人把經過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后,居然在一天將盡時品嘗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復雜的心情,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給曲曲傳達出來,讓讀者從而也分享到一點欣悅和無限美感。正如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評云:“心與景會,落筆即是,著意即非,故當膾炙。”又楊慎《詞品》云:“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

rn

    10、結尾數句,作者先寫“重重簾幕密遮燈”而后寫“風不定”,者體驗事物十分細致,外面有風而簾幕不施,燈自然會被吹滅,所以作者進了屋子就趕快拉上簾幕,嚴密地遮住燈焰。但風更大了,縱使簾幕密遮而燈焰仍在搖擺,這個“不定”是包括燈焰“不定”的情景在內的。“人初靜”一句,是說由于夜深人靜,愈顯得春夜的風勢迅猛;聯系到題目的“不赴府會”,作者這里的“人靜”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場面這時也該散了罷;再結合末句,又見出作者惜春、憶往、懷人的一片深情。好景無常,剛才還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紅,經過這場無情的春風,恐怕要片片飛落在園中的小路上了。結句內涵頗豐,既有傷春之逝的惆悵,自嗟遲暮的愁緒,又有賞春自得的竊喜.

rn

    11、這首詞的上片寫傷春之情。詞人把酒聽歌,所聽之歌為水調歌。此歌是隋湯帝鑿汴河時所制,其聲韻悲切。詞人把酒聽歌意在消愁,結果卻酒醒愁未醒。由此看來,詞人傷春為表,傷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歸日,而大好青春卻一去無返機了。“幾時回”,實際上是“傷己”之余的自問了。向晚臨鏡自照,青絲變白發,又怎能不漸生華年飛逝的悵惘之情呢?最終發出了往事不堪回首萬事皆成空的慨嘆!

rn

    12、下片描繪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傷春傷己之情。前兩句寫所見,鳥兒成雙是愛情和美滿的象征。“瞑”是暮色,與上片的“午醉”相照應,交待了時間的推移,足見詞人惜春戀春之情。“云破月來花弄影”,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一個“弄”字寫活了月下之“花”,盡顯擬人之妙處。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影”字,這才是詞中的“詞眼”,是這首詞中美學境界的焦點之所在。春之將去,殘花尚且顧影自憐,對這美好的大自然充滿了眷戀之情。這能不引起詞人的思考嗎?簾幕重重,燈影朦朧,人漸靜而“風不定”。其中的“風”字又是本片中的關鍵詞,是貫穿整個下片的。因為“風”起春寒,鳥兒才緊緊依偎;因為“風”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現;因為“風”起,殘花月下始弄“影”;因為“風”起,詞人才猜想“明日落紅應滿徑”。終篇“落紅”與開篇的傷春前后呼應,使上情下景,渾然一體。

rn

     13、張先對“影”字情有獨鐘。據記載,當時人們送張先一個美稱:“張三中”,謂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卻說:“何不曰:‘張三影’,‘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風絮無影’,吾得意句也。”(后兩影,有人傳為“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秋千影”)。

rn

    14、 張先以小詞擅名一時,當時另一位著名的詞人工部尚書宋祁非常欽佩他的才華,前去拜訪。宋祁登門讓向內傳報,守門人問道:“宋尚書是想見‘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吧?”張先在門屏后面聞聽,應聲喊道:“是不是‘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呢?”馬上出門迎接,擺酒設宴,二人盡歡而散。兩人所舉,都是自己詞作中最為得意同時也膾炙人口的佳句。

rn

   15、“水調”是樂曲名,相傳為隋煬帝所創,曲調哀愁凄涼。持酒聽歌是士大夫享樂生活的一部分,詞人希望通過飲酒聽歌來解愁,于是他在家喝著悶酒聽了幾曲“水調”后,昏昏睡去。一覺醒來,已過正午,醉意雖消,愁卻沒有絲毫的消減。所以便問“春去幾時回”,表面上是問自然界的春天,實際上是在慨嘆青春的流逝。傍晚對鏡自照,青絲已變白發,年華如流水,往事不堪回首。

rn

沙灘上,鴛鴦雙雙對對地在池邊交頸而眠,讓獨處的詞人更覺傷感。忽然起風了,剎那間云開月出,花兒在月光中婆娑弄影,詞人沒想到經過一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后,居然在一天將盡時品嘗到了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他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可是風越刮越大,張先不由得又担心起來了,剛才還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紅,恐怕也會和他的青春一樣,在無情的春風中凋謝!

rn

16、“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對靜止的,但因為有了云的飄動,將“月”也寫得動起來了。著一“破”字,寫出明月沖破云層的動感。“花”本也是相對靜止的,但著一“弄”字,便將它寫得搖曳多姿起來。“弄”字意在點明:從云縫中探出頭來的月亮,把月光灑在嬌花上,像給嬌花蒙上了一層輕柔的白紗,晚風輕輕地撩撥著含羞帶嬌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擺弄著嬌羞柔美的倩影。“破”、“弄”兩詞,將云、月、花三種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rn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3

[新一篇]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舊一篇]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