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譯文]  雨后的夕陽又懸掛在西邊的天際,一樹杏花卻在急雨過后顯得稀疏飄零。

  [出典]  溫庭筠  《菩薩蠻》十一

  注:

  1、  《菩薩蠻》 溫庭筠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欲黃昏,無聊獨閉門。

  2、注釋:

    一霎--一陣子。

    卻--再,又。

    屏山--畫著山水的屏風。

 

  3、譯文1:

    南園里滿地都輕堆著飄落的柳絮
  卻聽得一陣清明時節的急雨驟然而來
  雨后的夕陽又懸掛在西邊的天際
  一樹杏花卻在急雨過后顯得稀疏飄零
  
  被那雨聲驚醒的女子默然無語,
  容顏卻顯出幾分勻和秀美
  女子起身將那枕后的屏山輕掩
  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蒼茫的黃昏時分,
  靠在門楣上望著那黃昏風景
  心境一時有些茫然無際

    譯文2:

    望南園,柳絮兒輕飄堆滿地。
    清明時,卻一會兒雨落添愁。
    雨打杏花,杏花零落,斜陽殘
    滿地香艷調。
    春時最乏,嬌慵懶起,屏風還掩枕
    春光遮盡,朦朧欲醒輕勻花樣容
    眼看時,天卻昏暗黃昏時,睡再難
    無聊倚門聞香數落花。

   4、溫庭筠生平見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5、本詞所寫為一獨處閨中的女子春晝睡起后的生活情態。

  明代詞評家沈際飛對本篇評價頗高,認為其“雋逸之致”,可“追步太白”(《草堂詩馀正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則謂本篇中有“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二句,秦少游“雨馀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畫堂春》)之句,顯然是"自此脫胎"(《人間詞話•附錄》)。而更奇的是,今人毛潤芝詞作《菩薩蠻*大柏地》也化用了此詞中的這兩句:“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讓我們再來品一品這首清新雋逸之詞吧。

  上片是一幅清新而略帶傷感的暮春風景畫:南園里楊柳飛絮落滿地,一團團輕盈的落絮成堆,如雪如霧。柳絮飛于春暮時。“輕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積之厚,在楊柳樹多的地方即有這種景象。輕絮堆滿地是春光將盡的季節。這時“愁聞”那清明時節的急雨乍落。誰“愁聞”?無疑是詞中的那位春睡的女子。無“我”之景中引了有“我”之情。于是畫面就帶上了主觀色彩。急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雨后,很快就有那夕陽懸在天際,將大地照得一片橙紅,景象清新如畫。這園子里的那些杏花卻顯得七零八落,稀疏飄零。雨余氣清,斜陽照射,落花猶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種感官,總的給人以清麗凄艷的感覺。

  那女子是床榻之上,在睡夢中被雨聲驚醒的,聽到了雨聲不免生了些愁緒。無言是一種醒后愁緒的神態,“勻睡臉”即輕勻睡臉,薄施粉黛,是一種慵懶寂寥的容色舉止。午睡初醒時的一瞬,繡枕與屏山掩映。“掩”可解作女子起床后輕掩屏山,也可解作女子從起身后的屏枕所感受到的寂寞氛圍和心情,也是產生“無言”句那種表情的環境氣氛。這樣的幽閑處境中,人自然感到慵懶空虛。“屏山”原本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風。這里只提“枕是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虛,屏山虛掩,關乎女子閑靜幽寂的心情。而緊隨其后的“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則推出一幕斜陽晚照,美人倚門的畫面。那種日暮黃昏時迷茫蒼涼的心緒與百無聊賴的人生空虛感,可謂筆墨入木三分。

  對于一個敏感于四季輪回、時光流轉的孤獨之人,黃昏時分最是難堪。這一天又行將結束,倦鳥投林人回家,唯有那遠行的游子不見歸影。這女子眼中的黃昏景象就別有一番蒼涼與落寞。李白作的《菩薩蠻》中有“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的黃昏景象,有“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的傷感,有“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的落寞,有“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的悵惘。這恰恰是在外羈旅之人的心緒,正可對照。

  當然,這一切均是筆者的強作解人。詞中沒有明言這女子到底在黃昏倚門時想些什么。溫庭筠也許只是描繪了這女子某種特定情境里的心緒與感受而已。但從這種斯景斯境的獨特生活感受中,我們還是領略到了人生的某些無奈與存在的荒謬感。某種被生活被環境壓抑的人的理想、情感與渴望無法得到滿足的孤獨感無助感,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被遮蔽被虛化的那種隱隱焦慮與精神上的虛無感,一種身心無托、無所寄寓的無根浮萍式的命運感。

  那么,這里是一種莊子式對天地大美,自然山川物象的沉醉與迷戀?一種佛陀式的色空之悟?一種叔本華式的悲愴情懷?一種海德格爾式的關于"在"的困惑與迷思?

  或有之一二,或兼而有之,或者竟都不是,但是有此菩薩蠻詞的文字在,人人皆可自悟自得,此即詩詞之大道矣!

 

   6、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飛卿《菩薩蠻》十四章,全是變化‘楚騷’,古今之極軌也。”大抵中國詩詞評論總有這樣的說法,纏綿悱惻者祖屈原;超曠脫者宗莊子。
  這也是中國人兩種不同的處世哲學。若人生能一帆風順,穩定風波,那自是好的。但若碰到峰回路轉的際遇,那各人的心性也就左右了他們的接下來的人生路。一是如屈原那般,愁苦為線,作繭自縛,高者以天下蒼生為念,低者則自憐命途多舛;其余人大多效仿莊周,超曠脫俗,將哀傷化于無形。
  
  毋庸置疑,溫庭筠屬于前者。“安史之亂”爆發后,曾經鼎盛的唐王朝在一夕內轟然倒塌,面臨藩鎮割據,宦官掌權,黨爭激烈,起義不斷種種境況,這時的皇帝早已徹底喪失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權。

  溫庭筠也算是名門望族之后,先祖溫彥博官至宰相。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可想而知,他也曾有過考取功名,安邦定國的雄心,也曾有過從軍出塞,踏遍大江南北的閱歷。只可惜,他雖才思敏捷,卻屢屢無端被卷入朝廷黨爭,再加上氣恃才傲物、放浪形骸的性格,被冠以“士行塵雜”的評語,從此仕進無門。
  
  晚唐科舉賦律,做八韻一篇。據說,溫庭筠每成一韻,就叉著手,自己吟誦一遍,下一韻成,再叉手,再吟誦。如此,一篇賦只叉手八次,即可定稿,所以時人稱他為“溫八叉”、“溫八吟”。小時候聽人說“溫八叉”,總覺得像罵人的詞,不管如何說,“溫八吟”都要好聽得多。

 

  溫庭筠這個人很怪,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卻屢屢替人捉刀,“犯擾考場”,平白辜負了一身大好才華。不過,這也足見其人自負。以至于主考官都怕了他,將他召至簾下,親自監考,而就是這樣,他仍然“獻啟千余言,潛救八人”。
  他所“救”者中不乏登第之人,而他自己,卻屢試不中。
  
  溫庭筠絕對不是不聰明,只是,聰明的不是地方。或者說,他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太聰明所以一生都沒有“聰明”對過。
  聰明有時可以理解為識時務者為俊杰,而溫庭筠就如同一個活在真空里的人,他不附人言,信道直行,從不知曲折為何物。這樣的人,縱然才比天高,也難以出人頭地。
  
  袁枚《隨園詩話》里有這樣一則故事:某太史掌教金陵,戒其門人曰:“詩須學韓蘇大家,一讀溫李,便終身入下流矣。”余曰:“如溫李方是真才,力量還在韓蘇之上。”太史愕然。余曰:“韓蘇官皆尚書侍郎,力足以傳其身后之名。溫李皆末僚賤職,無門生故吏為之推挽;公然名傳至今,非其力量尚在韓蘇之上乎?……”也算是公允之言了。飛卿、義山二人一生孤苦,最后竟流落至死,生卒年不詳,人世荒唐一場,能有詩詞傳世,實在是不幸中的幸運。雖然刻薄,倒也悲憫。
  
  中國人處世委婉,說白了就是矯情。就算私下里斗得不可開交,你死我活的,表面還是客客氣氣,皮笑肉不笑。大抵要中和一下不平衡,或者裝個表面功夫,以示磊落,再者就是跟風,所以,人大多推豪放而抑婉約。

  其實,婉約到像是一種真實,千種回腸宛在目前,兜兜轉轉間,理不清晰,迷失了自己,而豪放卻是飛流直下,有一去不返的瀟灑,我們讀來只覺干凈利落,殊不知往往忽略了它身后懸崖絕壁下的千瘡百孔。

  作詩填詞除了有才心,有才情,更重要的是襟抱、氣度。所以王國維說:若無蘇辛二之胸襟而學其詞者,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我無從猜起溫庭筠是在何種的心境下寫成了這些詞,有失落,有希冀,有苦悶,有自憐,還有一絲無從說起的傲然。
  世傳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是以令狐绹假手常出入其門下的溫庭筠,作《菩薩蠻》以進獻,同時嚴令溫庭筠將嘴巴縫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除此外,再不能語他人。而溫庭筠卻不理會,不但與別人提起,且書有 “中書堂內坐將軍”之語,譏諷令狐绹學識淺薄。
  令狐绹是何許人也?那是當朝宰相,權傾一時,飛卿此語一出,必然招至他的嫉恨。
  晚唐詩人李商隱少時曾與令狐绹交好,卻只因登第后糊里糊涂娶了敵對黨人的女兒,被令狐绹忌恨了一輩子。后日當令狐绹高居宰相時,也從未想過要拔擢這位才華橫溢的故人,以致義山一生隱居幕府,郁郁而終。
  有如此前車之鑒,可知就算他日溫庭筠他日高中狀元,仕途也會一片慘淡,風塵拜盡也換不來一線天開。
  
  溫庭筠對于令狐绹的為人應該是清楚的,只是,他太自負,太孤傲,性格中的棱角不能容于那個時代。他心中或許并沒有那么多的家國天下事,畢竟他只是凡夫俗子。只是他心中也會有苦楚,也會有煩悶,只是卻不知道向誰訴說,或者,又有誰愿意聽到訴說?
  有時候,若苦能說出來,也好,最怕的是心如秋蓮,欲訴無門。
  所以,他走入了青樓酒肆,笙歌宴舞中的放蕩,或許并不如我們所想象的輕那樣薄無行。那只是失意后的排遣,還有慰藉。
  人有私心,也有七情六欲,若是一味的要求存天理,滅人欲,確是有些矯枉過正。
  因為有私心,所以人會有柔軟的一面,因為有七情六欲,所以人有浪漫的天性。
  所以,人類都是需要找尋平衡的,人生中太多的失意,太多的希望,太多的無可奈何,會成為我們前行的負累,遲早會將柔軟的身體摧折。

 

  
  頹唐的年代中,對于忠義之士的定義會苛刻許多,而對于輕薄子的評判又往往流于輕率。
  
  溫庭筠生在那個年代,是他的不幸,亦是他的幸。假使他高居廟堂,仕途一帆風順,如今哪里還能看到那些流麗的詞句?
  天以百兇成就一詩人,這話擱在飛卿的身上,或許言過其實。只是,我還是情愿這樣說,不管他給后人留下的是如何的影像。他對詞的開拓之功,是后世無法否認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推進。
  很多人將飛卿詞推為“花間之冠”,實不為過。其詞境多被后人翻用。以這一闋為例:“愁聞一霎清明雨”在南唐馮延巳筆下,融成“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宋代時,秦少游更以出塵之才,將結句“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化為“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以六七句式替代了五五的句式,音節更顯柔婉,情感也更為錯落有致。《人間詞話》中認為其實有“出藍之妙”。
  
  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軌跡,在盛唐的壯闊下,晚唐遺韻顯得如此的脆弱。在落寞中獨自夢寐過往的記憶。可惜,時光無法復制,所以長風化作了細雨,電光流作孤雁,所以清遠轉為幽艷,飛揚變為凄婉。
  
  不可挽回,一切都不可挽回。畢竟往日不可追,難道不是如此?
  沒有神話亦不會有童話。人生的殘酷在于太過真實太過清晰,在于我們無法遺忘過去,遺忘現在,還有未來。
  ——那些在夢中亦無法抹去的印跡。
  
  溫庭筠的詞,就是一場執著自憐的繁華,一段香草美人的浪漫,在說盡無限心曲后,終歸于幽海的深穆滄桑;盡管波濤暗涌無邊,也終被壓為平靜無瀾。只有無言時抬頭獨對的那一彎新月,靜靜的訴說在已然寂滅的過往里,那些還未散去的綺麗。
  而我,只如海風搖曳中的掠水白鷗,不經意的驚起那段顫抖的往事。懵懂間,竟是不解怨愁滋味。
 

 

    7、溫詞風格并不單一,有境界闊大的描寫,如“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菩薩蠻》之二);還有一些清新疏朗之作,比如《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州。”又如《菩薩蠻》第十一首中的名句:“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雨后斜陽、杏花零落,意象凄涼而又艷麗,渲染了詞中女子滿懷的愁緒。一個虛字“卻”將原本意象密切的組合拉開了距離。

     他的詞,清新舒暢,愁也是淡淡的,揉著一縷花香。最喜歡他那句:“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讀罷,鼻息間就是一股清涼的雨后空氣,還能嗅出的杏花香。我幻想著自己是一位“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的古典美人,輕搖蒲扇,靠在翡綠的芭蕉下顧影自憐。

 

     8、斜陽夕照的美學境界是神秘、幽遠、迷離朦朧的。
  
  在諸多古典詩詞意象中,斜陽夕照和日暮景象無疑是最令人動情、牽惹人的無限情思和愁緒的意象。不需要任何說明,不需要任何多余的夸張,僅僅只要那樣一種日薄西山、沉沉欲墜的景象出現,就立時讓我們進入一種深沉遼遠、無限蒼茫的境界之中。唐宋詩詞中時時出現的暝色起愁、日暮途遠的嗟嘆以及荒煙落日、羈旅晚歸等美學意境無不涂抹著這一抹斜陽的余暉。
  在唐宋詩詞中, 斜陽晚照是漁舟唱晚, 日暮人歸的詩意棲居;是時光流逝,生命短促的悲涼感嘆;是人生經歷和世事滄桑的見證.同時,也是詩人獨守著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的一方寧靜天空;是自得其樂的隱逸情懷;更是人類精神的家園。斜陽落照的美學結構與藝術心靈的生命體驗交融為一體, 以其獨特的審美意蘊為唐宋詩詞增添了無窮魅力。

 

   9、童年是一串風鈴,掛在如云如水的小屋旁,撞響的都是色彩斑斕的故事。青春是一本日記,字字句句都是單純的符號,記錄的都是不能如煙的往事。那塵封在角落里破碎的吉它,仍能發出生命的呼喊。
   長大了之后才真正的感受到平平凡凡、碌碌無為是一生,不斷進取、超越自我也是一生。對于生活的方式都有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讓我們的生命或是精彩,或是平庸。面對生活頑皮的挑戰,總是在捫心自問:你準備好了沒有?如果逆流而上追尋自己的夢想,無論成與敗都會贏得掌聲,而如果只把夢想埋藏在心底,懈怠的過一生,那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誰也不敢說自己沒有遺憾?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是精神世界上對于情感最妥協、也是最實在的回歸。孩提時代的歡笑聲就是記憶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章節,也許是一串字符,也許是一首悠揚動聽的歌,也可能是一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話語。那終究不能逃脫的生命之鞭,在我們身上不斷的敲打,但沒有痛苦之聲,更沒有呻吟之苦,因為我們知道,那是我們必須要承受的。
   只有在雨過天晴之后,彩虹才會出現,而我們也只有在揮別了昨日無謂的憂傷之后,才會過盡千帆,得到真正的快樂,笑容寫在臉上,也倒掛在天上,怎么看,都有屬于自己的幸福。在被雨水沖洗后的明凈天空中,劃著一道美麗的弧線,七種顏色,七種心情,交織在一起,就是跨過天際的美麗,正所謂“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那是歡愉的美和單純的甜蜜。

 

   10、風信報梅開,春,粉墨登場。絲雨飄搖,染江山如畫;風和景明,亂花漸欲迷眼。

  程犬昌《演繁露》中說“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每日里守在室內,外界已是幾侯花信風?臨窗遠眺,層樓林立,看不到阡陌蒼茫。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想那阡陌之外該是繁花正盛。雨后初晴,陽光正暖,很想去吹吹風,吹吹風,讓風帶走一切,給我短暫輕松。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山野之間杏花隨意裝點。緩步而行,花枝牽衣,花香襲人。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這樣愜意的時光!

  春花無限,獨愛杏花美,“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杏花之美,竟讓仙子羞慚。李清照也曾賣花担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斜插云鬢,要郎并比瞧。

  怎奈易得凋零,更能經多少、無情風雨。

    片片蝶衣輕,

    點點腥紅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

    百種千般巧。
    朝見枝頭繁,

    暮見枝頭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

    雨打風吹了。

  花開有時,花落無聲。上蒼造物有情卻似無情。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11、“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枝杏花,初胎時是艷紅的,含苞欲放。隨著春雨的滋潤,春風的催生,她睜開惺忪的睡眼開始窺看世界,開始觀世識事,開始思想,開始迷惑,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色彩。它吮吸春雨,感恩陽光,五枚紅紅的瓣軀朝著不同的方向緩緩展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容顏,展露自己的靈魂,直至整個身兒清白如梅,像一位洞察世事的老人,悄然繽紛而去,“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讓我銘記,杏花的詩意在我的心岸上飄飛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其實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有著杏花般的情結。杏花有雨,人間有情我喜歡杏花,不僅僅是因了它的色瓣,花香和它的果實,更因了它飛在我夢里的人和無法尋回的故事啊! 

 

  12、從我懵懂記事起,一直到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故鄉那難以忘懷的情景。每當夕陽漸落,炊煙升起,習習晚風吹送著那披著暮色的牛群,咸濕濕的氣息催人歸。故鄉四周環山,溪流穿行其中,每當“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時,空山鳥鳴石上泉流聲猶如一支支小夜曲,伴人入夢。而那輕盈的月光又是如此多情地跳進窗格,在一個微笑著的男孩那充滿童稚的夢鄉中飛舞弄輕影,揮動著天使的翅膀踏入一個又一個夢幻的殿堂,許久,許久……

  每當“雨旋落花風蕩漾,柳重煙深,雪絮飛來往”時,我總會聆聽故土季節變換的心聲,破土而出的稚嫩的希望,還有那生命的輪回。無叩問,我想與春天有個約會,縱有幾多愁,化作一江春水也未嘗不可。盎然春意尤濃,卻不及“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那樣令人留連忘返。蟬聲寂寥時,卻只愿心如明鏡臺,豈愿惹塵埃。端坐著,凝視窗外,水車流轉,海棠依舊。又當綠瘦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紛紛成一色就像是一曲凄婉而又醉迷的樂章,讓人不禁夢中尋它千百度,回味在心中的又何嘗不是故土難以割舍的情懷。雪裹銀裝時,那圣潔的皚皚白雪凈化的不僅僅是故土,更是那魂牽夢縈的鄉土情懷,猶如一張不老的郵票還在傳遞著一段段古樸的鄉情。

 

    13、杏花有雨,人間有情。我喜歡杏花,不僅僅是因了它的色瓣,花香和它的果實,更因了它飛在夢里的人和無法尋回的故事啊! 

  “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其實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有著杏花般的情結,它將思緒的綢帶一邊綿亙到以前,讓我們為它歡笑,流淚;又一邊伸向遠方遠方,讓我們為它流淚,歡笑。“趙村杏花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是啊,朋友,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只有緬懷過去,珍惜未來,勤勉現在才會“滿階芳草綠   一片杏花香” 啊!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