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06)02-0242-05
  網絡創作是在線漫游的文學網民在“賽博空間”(Cyberspace)里演繹虛擬真實,網絡文學作品就是對這種虛擬真實的文化表達。問題在于基于虛擬真實的文化表達在何種意義上超越現實又超越已有的藝術真實,構成文學精神內容審美表征的價值資源,使網絡在線的文學漫游掙脫虛擬話語置換的敘事圈套,而成為數字化生存中人類心靈蘇生的審美鏡像和詩意安頓,是需要我們“面向事物本身”對之作本體清理的。
  “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 簡稱" VR" )這個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概念,在網絡世界中卻成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在計算機領域,“虛擬”被認為是“本身不是物理獨立,而是通過軟件實現的存在”。它是一系列高技術的匯聚,這些技術包括仿真學、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人機接口技術、傳感器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高度并行的實時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這些技術共同生成一個交互式的人工現實,這便是“虛擬真實”。虛擬真實是數字化技術自動生成的虛擬仿真系統,能作用于人的視、聽、觸覺,使之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虛擬”可以分為想象性虛擬和呈現性虛擬。人類最早的虛擬都是想象性虛擬,如古代神話的虛擬世界、傳統藝術的虛擬世界就屬于想象性虛擬。赫西俄德的《神譜》,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不過是人類祈望征服自然力的想象形式;“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是大膽的虛擬,卻無從實際呈現。這種虛擬的東西無論多么生動逼真,它們都不是現實的,也不是真實的,而是想象的、虛幻的。網絡虛擬則不然。基于電子數碼技術的網絡虛擬是一種呈現性虛擬。呈現性虛擬能通過電腦虛擬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如虛擬社區、虛擬城市、虛擬戰爭、虛擬產品、虛擬商店、虛擬學校、虛擬博物館、虛擬銀行、虛擬主持、虛擬樂隊等等,還能虛擬神話世界、藝術想象世界乃至未來世界等在現實中非實存的東西,如讓已經作古的電影明星復活、讓金字塔中的木乃伊重返人間、到天堂的銀河里去游泳、在人類血管里穿行等等,甚至能虛擬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或者直覺等身體和心靈感覺,并讓它們與現實、與他人產生實時交互的聯系溝通。這樣的虛擬不是現實的,但卻是真實的,可以予以重現和訪問的。這種虛擬真實顯現和創造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數字化世界,一個人類新的生存家園——這里可以有社區和街道,有商店和銀行,有工廠和學校,有旖旎的自然風光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總之,舉凡現實世界中有的或沒有的,這個虛擬世界中都可以有。所以,有人預測,當第五代計算機(智能計算機)出現后,人類終將和另一種等同或超越于人類的智能機器一同分享地球。
  虛擬真實可以看作是人類在與電腦系統進行交互時參與和體驗賽博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其功能是:多媒體系統感知性,VR系統有感知視、聽、觸、嗅、味等多種信息的能力;沉浸感(immersive),用戶將感覺不到身體所處的外部環境而融合到虛擬世界中去,甚至為之陶醉而不能自拔;交互性(interactive),用戶可以通過三維交互設備直接控制對象并形成互動;自主性(autonomy),VR世界中的物體可按各自的模型和規則自主運動。模擬性(imitability),虛擬現實是計算機三維圖像和三維音頻系統對真實景象的逼真模擬。還有網絡通信(web communication)。虛擬真實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共享,使用者通過自行規定并塑造虛擬世界中的物體和活動,可以不用文字或真實世界的指稱來共享幻想的事件[1,2]。
  根據交互界面的不同,計算機上的虛擬真實系統分為不同類型,這些類型主要有:①“世界之窗”(window on world systems)。這種系統使用普通的計算機監視器來顯示虛擬世界,用戶通過鍵盤、鼠標來控制虛擬世界中的運動,如同通過窗戶觀察世界一樣。這是目前應用最多、實現最方便、最經濟的一類VR系統。②“視頻映射”(video mapping)。它是使用視頻輸入設備將用戶的身影與虛擬世界的圖像合成在一起,用戶通過監視器來觀察自身與世界交互的系統,是“世界之窗”系統的一個變種。③“沉浸式系統”(immersive systems)。這是最理想的VR系統,它完全將用戶的視覺及感覺包容在虛擬世界內部,用戶看到、聽到、碰到乃至聞到和嘗到的都是虛擬世界中的物體。這種系統常常要借助數據服、數據手套和頭盔顯示器等提供視場和音效;或者用多個投影顯示建造一個“洞穴”或房間,讓觀察者獲得三維空間的真切感。④“遙控系統”(telepresence)。這種技術是把真實世界中的遠程傳感器與操作者的感覺聯系起來。如用攝像頭傳遞遠方交際對象的境況,并與自己對這種境況的反應產生網絡實時互動,還有如觀察在異地用帶有攝像機的機器人處理危險情況、醫生利用窺鏡作遙控手術等。⑤“混合系統”(mixed reality)。這是遙控系統和VR系統的集成,即把計算機生成的圖像與真實世界的圖像合成在一起。比如,醫生在作腦外科手術時看到的可能是預先用CT掃描獲得的圖像與實時超聲波掃描圖像的疊加圖像,戰斗機駕駛員看到的則是地圖與數據的合成圖像等[2,3]。
  由于計算機及其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有關虛擬真實的問題已成為理論界的“顯學”,除了技術科學的探索外,許多人還是從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的視角討論它。隨著技術的藝術化與藝術的技術性、生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生活化這兩種文化現象的日益彰顯,虛擬真實的藝術美學思辨終歸會形成自己的學理維度。
  首先,虛擬真實的圖像化呈現方式,將引發互聯網上語言文本與多媒體文本的互文性審美新變。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網絡文學也不例外,網絡作品中的“文學”部分也是以語言為媒介的,目前網絡上的原創文學基本上還是純文字的表達。但網絡文學的數字化方式和虛擬真實的表現內容,會使得網上的文學呈現出“圖文并陳”和文字—圖像—聲音“三位一體”的文本形態。我們知道,數字化的“比特”可以直觀地顯示為文字符碼、數字符碼,也可以自動轉換為圖形圖像和音樂音響等視頻和音頻元素,這種轉換交由機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來完成,因而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實現的。這使得網絡創作比以往任何一種創作方式都更容易采用多媒體并用的技術手段,導致文學與綜合藝術形式的滲透與兼容,形成網絡文學文本的藝術變異,乃至最終使網絡文學成為這種文學本身的掘墓者——網絡上的純文字文本會越來越少,多媒體文本將越來越多,網絡文學讓位于網絡綜合藝術、網絡動畫(flash)文化,甚至網絡游戲,都是不難預測的發展趨勢。這里就出現了一個網絡文學的審美悖論:一方面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另一方面由于虛擬真實必須借助圖像化表達而使網絡文學走向多媒體藝術,將消解或者改寫文學既有的理論成規。解答這一觀念悖論的審美策略是認同互聯網上單媒介文本與多媒介文本并陳的藝術現實,調整原有的文學觀念,以互文(intertextual)審美的方式,將文字閱讀與圖形影像、音響音樂欣賞結合起來,實現虛擬真實藝術化與網絡文學多媒化的間性統一,在文字形象的間接性與圖像、音頻的直觀性的彼此交融與相互映襯中,走進網絡文本的審美性。
  其次,虛擬真實所蘊含的虛與實的超越邏輯,將創設人與對象之間的新型審美關系。虛擬與實在一直是認識論中的一對矛盾。在傳統美學理念看來,虛擬(虛構)是屬于心理活動和藝術范疇的東西,人類只能生活在實在世界,而不能生活在虛擬之中。人類美學史確認的一個基本觀念是:藝術要反映第一性的“實在”之物,而“虛擬”則是觀念化的想象之思,虛擬切入的是藝術創作過程而不是藝術表現的對象。即使是表現神話、荒誕、幻想式生活,也是“人間的力量采用了非人間的形式”,是實在之物的藝術折射。這一美學邏各斯理念的邏輯周延性在數字化生存的時代正遭到虛擬真實的改寫。網絡的虛擬真實技術調整了“虛”與“實”的原有關系,改變了傳統的實在觀。我們過去所信奉的一個個體大思精的藝術美學體系,無論是“主觀論”“客觀論”或“主客關系論”,其邏輯根基都是植根在主客分立的實在論基礎之上的。藝術審美所要反映的“實”,是指具有客觀現實性(或物質性)的事物,“虛”是指通過語言符號中介創造的思維空間和符號空間里預設的想象性事物,它是藝術表現方式而不是藝術表現對象。“虛”與“實”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虛擬真實的出現從根本上消解了“實”與“虛”“物質”與“精神”“現實性”與“可能性”的原有界限,它借助電子數碼技術,在思維空間、符號空間中“嵌入”各種在場情境,創造了異于現實實在、又不同于想象可能性的虛擬空間、數字空間,形成了網絡世界的虛擬真實。這種虛擬空間里的真實指向不可能的可能,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的感知領域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存在。于是,虛擬真實不僅超越了認識論中的虛實二元性,也超越了波普爾(Karl Popper)提出的“三世界”劃分理論①。從此,哲學認識論增加了一個新的認知層面,藝術添加了一個新的表現對象,美學也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命題:藝術在表現人與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之外,還需要表現人與虛擬真實之間的審美關系,因為“虛擬”已經成了“現實”的一部分,“虛擬真實”成了“真實”的存在。藝術表現這樣的“真實”,是藝術的豐富,也是美學的延伸。正如有專家所言:虛擬真實開拓了人的思維空間,使現實本身變成了一個小概念。因為在虛擬真實看來,所謂實在性無非是從以前的一種可能性發展而來的,因而從邏輯上說,現實性只是對一種可能性選擇。虛擬則展開了其他未被選擇的可能性,并在虛擬中使其成為虛擬空間的真實,這便大大開拓了人的選擇空間。
  由于虛擬真實能將現實世界事物的觀測量轉換成比特數據流,再利用這種數據流確定的參數,生成具有光影、聲音、色彩、三維時空運動等感覺特性,使虛擬的事物不受常識和因果律的限制,不僅能虛擬實存的事物,即現實性虛擬,如虛擬愛情(網戀)、虛擬快樂(電游)、虛擬生存等,也能對現實作超越性虛擬,即對可能性的虛擬,如虛擬戰爭、虛擬未來等,還可以作背離現實的悖論的或荒誕的虛擬,如對“方的圓、紅的綠、圓的方、綠的紅”的虛擬。這種虛擬真實對虛實關系的邏輯超越,創生并設定了人與數字世界之間的新型審美關系——虛擬審美,用虛擬的藝術表現虛擬真實,從而實現網際藝術虛擬中的虛擬,使網絡審美超越與實在之物之間的比照和印證。一些在網上躥紅的小說如表現虛擬愛情的《數字化精靈》,表現虛擬未來的《灰錫時代》,演繹虛擬歷史的《CEO李煜的悲慘世界》,描寫虛擬生存的《送你的名字上火星》等,便是表現這種審美關系的網絡文學佐證。
  再者,虛擬真實所依憑的時空內生性,將達成人的開放性與未完成性的技術化審美拓展。網絡空間是一個人性化空間,是為了適應人性可能性和人的身心發展需要的一種技術文化塑模。按照法國社會學家卡隆(M. Callon)的觀點,技術并非單純的同質要素的組合,而是由人、技術、文化等異質性要素相互聯結融合而成的,虛擬真實就是人的因素(設計者、使用者)、技術因素(現實模擬、符號仿真、時空挪移)和文化意涵(數字化文明)等要素共同建構的結果。如果說賽博空間是人與鍵盤、鼠標、顯示器、光纜、工作站、網頁、他人打交道時,對人性的不確定性和未完成性的創生性敞開,那么,在這個敞開的空間中的虛擬真實便是對這種敞開的技術化審美表征。在人文價值理性的意義上,賽博空間不僅僅是數字化的公共電子牧場,虛擬真實也不僅僅是價值中立的信息容器,相反,賽博空間的虛擬真實負載了人的精神旨趣和人性的價值訴求。網民在線漫游時的虛擬實踐不僅是技術操作過程,也是主體意志的實現過程和完善人性的能動選擇過程。因為說到底,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創新都是“工具對人的反向適應”,是“人的目標為契合工具的特性而進行的調整”②。
  人對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需求和精神訴求是在一個自然歷史和社會歷史給定的時空條件下不斷實現的。基于認知能力、科技水平和生產力發展的限制,人類常常難以超越廣延性邏輯時空的局限而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性的完善和豐滿,實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能以“此在”的存在方式“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通過“在之中”的時空本體預設,在給定的條件下按客觀規律去行事。給定的時空條件是生命滿足的規約,也是人性開放性的建構動力,因為人的活動不僅僅是自然的“生命的活動”,而且還要從事社會化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他“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從而在實踐的基礎上將自然的“生命的活動”與社會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統一起來,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
  從時空選擇與人的生存關系上說,人在實踐中塑造自身要通過兩種方式:時空外延和時空內生。前者是探求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有效性,以拓展以往生活時空的邊界,或者不斷修訂認知圖式,規避世界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通過精神世界的不斷追求和滿足,走進更為廣闊的文化和交往空間,以獲得完善人的未確定性的精神形式;后者則通過技術媒介在物質生活空間和精神生活空間之外重新開辟虛擬空間,用虛擬真實彌補現存世界的不足和尚未發現的環節,探尋人的創造力的可能性來豐富人性不完備的層面,突破生存時空對人的局限性,使不可能的東西成為“真實的可能”。虛擬真實就屬于這種方式。
  虛擬真實的實現方式不排除時空外延的技術拓展和復制,但更主要的方式是以時空內生達成靈境嵌入。有專家預言:“現代性時空的拓展與傳統的時空拓展的差別在于,傳統的時空拓展是以‘外延’為主,而現代性時空拓展則在外延的同時出現了‘內生’。”[4] 外延的拓展是對“有”的擴大,內生的獲得則是對“無”的創生,就是要在物理時空中“挖出”(lifting out)一些生活的碎片,或“無中生有”地虛擬出一些生活場景,然后將它們“嵌入”(inlay)到電腦空間,這便是虛擬真實的時空內生。在這樣的時空中,時間被抹去歷史縱深感又被擠壓成記憶的碎片以后,轉換成了空間的背景;原有的物理空間則變成了符碼拼合的虛擬鏡像,即馬克·波斯特所說的“電子媒介階段的信息的模擬”,它帶來的是“持續不斷的不穩定性,并將使自我去中心化、零散化和多元化”。它所顯示的“鏡映成像”(mirror reflections)讓“實在與虛構、外與內、真與偽在寓意朦朧的波光中搖擺不定,使得這個世界里的主體沒有停泊的錨,沒有確定的坐標,沒有透視的角度,沒有明確的中心和清晰的邊界”[5]。
  不過時空內生的虛擬真實絕不是與主體無關的技術游戲,而是人通過思維構建體現的人性意志印跡的創造性成果。美國當代人類學家格爾茲(Clifford Geertz)曾說:“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6] 虛擬真實就是人類用數字化技術編織的意義之網。虛擬最終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終極目的在于它的人文審美的附加值——只有人性化的意義承載和價值實現,人的創造潛力的發揮和開拓,人所永恒追求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的辯證統一,以及人所期待的必然與自由的審美化調解,才是虛擬真實的技術美學皈依。正如海德格爾在談到技術的轉向時所說的,技術不僅僅是“求知”,那樣會使技術成為“最具毀滅性的東西”,“人只有作為在的牧者,等待著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達于在的天命,而不至于落到一味求知的水平。”[7] 技術在本質上是人性開放式演進的價值載體,而不僅僅是工具,這種本源意向使技術活動成為人的內在向度:技術既是人的自我創造、自我展現的過程,也是使自然和人的創造物被再造、被展現的過程。人創造了技術化的虛擬真實,虛擬真實則反映了人的開放性的本質力量。技術的演進和生活世界的開拓源于人性的開放性和未完成性,正是由于生活世界無止境地向前拓展和鋪陳,人性的深度得以從潛在狀況中顯現出來,而賽博空間中不斷演繹的虛擬真實,就是一個正在我們面前敞開的開放的人性實驗室。
  注釋:
  ①波普爾為論述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于1967年發表了《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的演說,提出了“三世界”劃分理論:第一是物理客體和物理狀態的世界;第二是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的世界;第三是思想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和藝術作品的世界。見波普爾. 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N]. 紀樹立編譯. 科學認識論進化論:波普爾哲學選集[M]. 北京:三聯書店,1987.
  ②Daniel Chandler. Engagement with Media: Shaping and Being Shape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6. ( http: //www. aber. ac. uk/~dgc)
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長沙242~246J1文藝理論歐陽友權20062006
網絡文學/虛擬真實/藝術美學分析
  network literature/virtual reality/analysis of artistic aesthetics
Virtual reality of network literature
  OUYANG You-quan
  (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Virtual reality, an emulational system interacted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is produced automatically by digital technology.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is the network literature. Discussing the virtual reality of network literature needs to clarify its academic dim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aesthetics. In other words, image presentation mode of virtual reality will generate great change of aesthetic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internet language texts and multi-media texts. Transcendental logic of unreal and actual, which is contained within virtual reality, will produce a new aesthetic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object. Inner characters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the virtual reality clings to, will realize the technical aesthetic expansion of human' s openness and unfinishedness.
虛擬真實是數字化技術自動生成的人機互動仿真系統,網絡文學是對它的文化表達。探討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需要從藝術美學上廓清其學理維度:即虛擬真實的圖像化呈現方式,將引發互聯網上語言文本與多媒體文本的互文性審美新變;虛擬真實所蘊含的虛與實的超越邏輯,將創設人與對象之間的新型審美關系;虛擬真實所依憑的時空內生性,將達成人的開放性與未完成性的技術化審美拓展。
作者: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長沙242~246J1文藝理論歐陽友權20062006
網絡文學/虛擬真實/藝術美學分析
  network literature/virtual reality/analysis of artistic aesthetics

網載 2013-09-10 21:18:10

[新一篇] 網絡文學的現狀與思考

[舊一篇] 網絡時代的客戶訪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