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高品位的莊學專著--阮忠《莊子創作論》評介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莊子散文以其內容的博大精深和形式的恣肆奇詭,引起了無數學者的研究興趣,出現了不少具有影響力的著作。這些研究者的成果,真知灼見雖不少,但對莊子散文往往缺乏整體的把握和系統的論述。有鑒于此,阮忠先生在努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另辟蹊徑,加強了莊子散文研究的系統性,撰成了《莊子創作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93年版)一書,從而使莊子散文的研究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綜觀該著,明顯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體系合理、嚴謹,論述系統、精辟
  該著分五大章:第一章為“莊子篇”(內含“司馬遷筆下的莊子”、“《莊子》中的莊子”、“歷史進程中的莊子”三節);第二章為“格調篇”(內含“莊子創作生成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審美的情趣、意識與境界”等四節);第三章為“章法篇”(內含“篇章之法”、“寓言結構之法”等四節);第四章為“人物篇”(內含“變形的老子及其變形學說”、“與社會政治隔膜的君王群像”、“畸形人物的悲喜劇”等五節);第五章為“言意篇”(內含“輪扁斫輪:話說言與意”、“濠梁之辯:思想本真的追求”、“渾沌之死:治世之道的闡釋”等七節)。從這些章節看,著者是力圖在“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原則下,對莊子散文創作上的一些重要現象作總體的把握。其一、二兩章算得上是提綱挈領的總論。而第三章的論述則具體涉及莊子散文的形式,第四、第五章的論述具體涉及莊子散文的內容。就著者的研究思路看,第三、四、五這三章的內容與前兩章(特別是第二章)的內容又存在著嚴密的、內在的邏輯聯系,是對前兩章有關論述的銜接和展開。這樣的章節設計和體系構筑,能夠涵蓋宏富廣博的內容,便于對莊子散文創作的各個環節和重要現象作全面的審視和系統的論述,而且也有利于專著達到總論與分論的結合,宏觀把握與微觀探析的互滲。因為有這么一個能夠涵括莊子創作方方面面的問題、而且又有其內在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的理論框架的支撐,所以,著者的論述也相應地顯得完整而系統。就其論述看,既有對莊子散文所內蘊的以“道”為核心的自然哲理以及社會、人生哲理的評說,又有對以寓言為主導的莊子散文的汪洋恣肆、縱橫捭闔風格的表現形態的分析及其生成原因的發掘;既有對莊子散文章法上“把邏輯的、環環相扣的表現和跳宕、散漫的表現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特點的條分縷析,又有對莊子散文在人物形象、擬人形象塑造上所具有的“現實或歷史之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虛化了,而蘊含了莊子思想之真”的現象的詮釋,還有對莊子創作上“言”、“意”問題的檢討,并認為“莊子的言與意有兩種表現趨向,一是言直白而意顯豁,一是言含蓄而意隱晦”……。可見,該著討論的內容是十分贍富豐厚,對問題的論述也是多維度、全方位的。這樣,使得莊子散文的系統研究工程應該涉及到的諸多方面,都基本上能得以提出和探討。因此,可以說,建構全新的理論框架以使莊子散文創作這一課題進入系統研究的軌道,是阮著一大新的理論貢獻,顯示了著者的開拓精神。
  阮著不僅善構框架,并注重研究的系統性,而且也能對研究對象作鞭辟入里的分析論述,發論精審,富于創見。從而顯現了這部專著理論研究的深度和新意。通覽全書,不難發現,著者對于以前莊子研究者不曾注意或是未曾做過全面、系統研究的某些文學(或文化)現象,往往能獨具慧眼,進行新的審視,作出新穎而系統的闡釋、總結。如,第一章中“歷史進程中的莊子”一節,對莊子其人其書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各個時期的遭遇和地位進行周密考察而作出“戰國:孤立的莊子”、“兩漢:潛行的莊子”、“魏晉:走紅的莊子”、“隋唐:入仙的莊子”、“宋:入儒的莊子”、“明:入佛的莊子”等結論,就顯得較為精當而完整。又如,第三章通過對莊子散文的悉心揣摩,將其篇章之法概括為三種類型:“主旨貫穿下的語言外在形式顯得比較分散”、“而主旨又時時顯露,像游龍在云彩中見首不見尾”的“游龍式章法”;“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寫寓言”的“故事式章法”;“使用演繹和歸納法,層層推進”,以揭示、闡明思想的“議論式章法”。顯然,著者對莊子散文章法所作的這些認識和評判,是十分新穎而允當的。阮著除了對以往研究者忽視了的某些研究課題能作出全新而系統的認識外,還能對過去研究者用力較勤或是爭議較多的某些論題作出別有會心的理解和評判,從而自創新說,獨標一幟。這主要表現在第五章對“輪扁斫輪”、“渾沌之死”、“任公子垂釣”、“盤礴畫史”、“庖丁解牛”等著名寓言的解讀上。對這幾個寓言,以往學者已有較多論析,而且有的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論。對此,著者沒有囿于前人的成說,而是索之本文,又揆之他卷地尋繹其深層的意蘊,提出了很多新人耳目、能自成一家之言的見解。如,對《田子方》中“般礴畫史”一則寓言,過去的研究者“通常只是從畫家的創作心態來理解”它,認為它表現的是偉大的藝術家從事創作時的一種忘其形體,心不旁鶩的精神境界。阮著對《田子方》全篇作了冷靜而細密的透視后,不以為然,而認為它表現的是那種獲得了“哲學意義的自然之道”的“得道者”的精神狀態:順乎自然,處事不驚。應該說,著者的這種解析是令人信服的。
    二、理論視野開闊,研究方法科學
  一部學術著作是否具有較高的學術品位,往往取決于著者的研究視野是否開闊,研究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歸根結蒂,取決于著者是否具有豐富的學識修養。阮著之所以具有沉重的學術份量而成為莊學研究領域中的一部力作,正是因為著者具備了深厚的學術功力和素養,能把研究對象放在廣闊的理論視野下予以觀照,并針對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恰到好處地選擇研究方法。就阮著呈現出的理論視野看,是十分寬廣的:著者對研究對象的討論,往往能放在深廣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并從哲學、歷史學、人類文化學、美學、比較文學、音韻學、文章學等角度入手,考察和探尋莊子散文創作中的種種文學(或文化)現象。正因此,著者對有關莊子創作的種種問題能作出合情合理的詮釋和理論形態的概括。例如,第二章對莊子散文創作中“不可與莊語”這一重要現象生成原因的闡說,就是在豐富的歷史學、文化學知識的支持下完成的,著者通過對齊、楚文化淵源、特質和齊、楚社會、歷史的考察,認定莊子散文“不可與莊語”是以奔放不羈的楚文化為根基,以奇譎怪異的齊神仙文化為依托,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第二章關于莊子審美的情趣、意識、境界的論述,則是在廣闊的美學理論視野中進行的,著者以現代人的美學眼光審視莊子散文,揭橥了莊子以“道”為審美核心,以素樸,自然為審美情趣,以無已--物化為審美境界等重要美學現象。第三章考析莊子散文篇章之法、造句之法等問題,則是將文章學、音韻學作為理論眼光投入這一課題的研究。第四章“人物篇”的論述,則完全是在比較文學的理論視野下展開的。如,對莊子散文中老子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就借用到了比較文學的某些方法和手段。我們知道,“文學比較還包括文學現象與其它文化領域中的成果的比較,即‘美國學派’所提倡的‘跨學科比較’。”(1986年《中國比較文學年鑒》第129頁)阮著在論述“變形的老子及其變形學說”這一命題時,正是采用了這種“跨學科比較”的方法:將具有文學屬性的《莊子》與作為哲學著作的《老子》以及作為歷史學著作的《史記》進行“對比”,以此展示了《莊子》和《老子》、《史記》這幾者中各自不同的老子形象和老子學說,進而作出了中肯之論:“原始老子來到《莊子》中間,經過了莊子的改造,使他不可能保持原來的面貌,因而成為莊子筆下的新老子。他在保持了原始老子某些意識與精神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滲透進了莊子意識。”
  阮著在方法論的選擇和運用上,也同樣顯示出了深厚的學術識見。總觀全書,歷史性描述和理論性概括的兼具,宏觀審觀與微觀燭照的統一,整體把握和具體論析的結合,是阮著研究方法選擇和運用上的一大特色。這種情形,使著者對該課題的研究具有了一種縱深感,顯出了一種開放型的氣度。如,在第一章論述“歷史進程中的莊子”的文字中,著者對莊子及其學說在戰國至清代這一漫長歷史過程中的遭遇和地位的陳說,就是一種歷時性的描述;至于對莊子其人其書在各個階段的地位變化的原因的探討,以及對莊學與其它學派(如儒、佛、魏晉玄學等)互斥或相融之情形的透析,就堪稱共時性的分析,同時也是一種微觀探幽。再如,第二章對莊子散文“超世俗和世俗的創作精神”、“奇幻蘊理的創作風格”的評析,就屬于宏觀性的把握;而第五章對“輪扁斫輪”等寓言的解讀和剖析,就是一種微觀燭照。如此這般,使該著的論述達到了點與面的統一,重點與一般的照應。
  從上述來看,《莊子創作論》不失為一部高品位的莊學專著。
                         (責任編輯 金玉)
  
  
  
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27-128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曹海東19951995 作者: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27-128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曹海東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18:41

[新一篇] 一種生態技術美學觀:怎樣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

[舊一篇] 不變的主題:認識你自己  ——對西方傳統知識論的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