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高宗時期,胡銓是“中興四大名臣”(李綱、李光、趙鼎、胡銓)。他以“剛直忠義名昭史冊”,在秦檜當政時期,是唯一上奏高宗趙構、強烈主張“殺秦檜以謝天下”之人!其反對“議和”、堅決抗金的“脖子”,終生絲毫未“軟”,確是一鐵骨錚錚的硬漢。他去世后多年,仍有金國使者來到臨安,滿懷敬意地打聽胡銓的情況!
胡銓(1102~1180年),字邦衡,號澹□,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建立伊始,急需人才。建炎二年(1128年),年方25歲的胡銓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參加揚州的科舉應試。在試文中直言趙構用人失誤,對皇帝作了尖銳無情的批判。當時趙構急于招募人才,對胡銓的犯顏直諫不僅不生氣,反而大加贊賞,想點胡銓為狀元,只因有的考官以為胡銓的言詞過于直率,而把他排在第五名。胡銓被授予撫州軍事判官。因父去世,胡銓回家守孝,沒有赴任。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進攻,東逼揚州。趙構率領百官再次南下渡江,四處躲閃。隆裕太后也逃到了江西贛州,金人一路追殺而至。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銓聞訊后,毅然挺身而出,立即招募鄉勇協助官軍抵御金兵,保衛家鄉。由于胡銓抗敵有功,他被起用為承直郎兼吉州軍事判官。
紹興八年(1138年),正當抗金前線捷報頻傳,凱歌高奏,士氣民心大振的時刻,宰相秦檜決策主和,派王倫出使金國乞求和議,屈辱稱臣;而金使也以“詔諭江南”為名,傲慢不可一世。引起朝野輿論一片嘩然。為何要“議和”?為何要甘心受辱?岳飛直言勸諫高宗:“金人不可信,和議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宋史・岳飛傳》話鋒直指權相秦檜。老將韓世忠連續四次上奏高宗,反對議和,并要求領兵抗金。朝臣們對議和也意見紛紛。
高宗與秦檜秘密詳細謀劃了宋金談判事宜,不準群臣干涉。見此情景,同為宰相的趙鼎知道自己的抗金主張已無望了,便堅請辭職。“鼎既去,檜獨專國,決意議和。中朝賢士,以議論不合,相繼離去。” 一時之間,形成了秦檜獨攬相權,把持朝政的局面。
胡銓當時為樞密院編修官,見此情景,憂心重重。他奮筆疾書,寫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史稱“斬檜書”。胡銓直截了當地指出秦檜賣國求榮、朋比為奸、欺君誤國的險惡用心,勸誡皇帝“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聲明自己“義不與檜等共戴天”,要求高宗斬奸佞秦檜、王倫、孫近的頭。如若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
胡銓這篇被稱為“斬檜書”的《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投向賣國弄權者最鋒利的匕首。奏疏一經傳出,立即產生強烈反響,轟動全國。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官吏百姓爭相傳誦。金人聽說此事后,派間諜潛入宋境,以重金買回,讀后,君臣大驚失色,連聲驚呼“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而宋高宗和秦檜等茍安的投降派,卻如當頭挨了一棒,惱羞成怒,以“狂妄上書,語出兇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動、劫持朝廷”的罪名,革去胡銓的官職,并送往昭州(今廣西省平樂縣)編管(即軟禁)。詔令剛出,引起朝中許多正直之士的反對,秦檜迫于公論,不得不對胡銓從輕處置:將他貶至廣州監管鹽倉。
但此時的胡銓,依舊牽掛著朝廷,牽掛著北方喪失的大好河山。他現在真是有心而無力了。只盼其他抗金主戰派能繼續堅持住,力抗議和。然而,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被害的噩訊如一個晴天霹靂向胡銓狠狠襲來!他萬萬沒有料倒,精忠報國的岳飛居然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了。胡銓悲痛難抑,寫了一首《吊岳飛詩》:
匹馬吳江誰著鞭,惟公攘臂獨爭先。張皇貔貅三千士,w拄乾坤十六年。
堪憫臨淄功未就,不知鐘室事何緣。石頭城下聽輿論,百姓顰眉亦可憐!
一個名叫羅汝輯的小官員,本正為巴結秦檜卻缺少門路而犯愁,見詩大喜,立刻不失時機地上書秦檜,彈劾胡銓“飾非橫議”。秦檜以此為由,再將胡銓貶至新州(今廣東新會縣)。胡銓的摯友張元干,曾任抗金宰相李綱的幕僚,因李綱屈貶秦檜當權而南歸寓居三山(福建三山)。此刻,他不顧個人安危,特前來為胡銓餞行相送。舊友相見,心情激蕩。共同的志向,一樣慘淡的境遇。然而,外境越是惡劣,他們的心就靠的越近,救國的心愿也更加強烈堅定。張元干憤筆成書,作《賀新郎》一首: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免。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兩人灑淚作別。 后來秦檜得知,立刻將張元干削籍下獄。
紹興十八年(1148年)11月,貶居新州多年的胡銓,與朋友詩酒唱和,其間,他得知李光因斥責秦檜,與趙鼎一同被貶至海南。憤怒之下,作了一首《好事近》,這是胡銓最著名的一首詞: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風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這樣一首《好事近》能帶來的當然不會是好事。新州郡守張棣也是攀附秦檜之人,見詞中有“豺狼當轍”一句,立刻上報給秦檜。秦檜大怒,以“謗訕怨望”之罪,再次將胡銓貶至海南吉陽軍(今海南省崖縣崖城鎮),叫胡銓與李光,趙鼎為伴。這年,胡銓四十七歲。
吉陽軍在當時是交通閉塞,荒涼冷凄之地,被稱為“天涯海角”,更是謫臣的“蠻荒之地”。在胡銓之前,這里流放過唐朝的李德裕,北宋的蘇軾,還有與他同時代的李綱,趙鼎,李光。現在,正值壯年的力圖作為的胡銓,也來到這了。這里,便是被視為最偏遠最蠻荒最蕭敗的“南溟”。從此,胡銓便在此隔世孤活了近二十年。
不久,趙鼎絕食而死的噩耗傳來了。趙鼎,這位一生力主抗金的志士,在貶至吉陽軍后,自書墓石:“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他的死,又給了胡銓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胡銓依然沒有倒下。“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詠吟屈原的《離騷》,感受著三閭大夫的偉大精神力量。正是這對人生美好的期望與對高貴人格的追求,使他在被拘禁,流放的悲慘生涯中始終保持著達觀的精神態度。他開始專心著述,決心要在這荒蕪的南溟作些成績。他疏解《易》,《春秋》等達百余卷;為了傳播文化知識,還在當地大力興辦教育,培養人才。這一時期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階段。他的詩文廣播傳誦,聲名遠揚。
從古將軍自有真。引杯看劍坐生春。擾擾介鱗何足掃。談笑。綸巾羽扇典刑新。
試問天山何日定,佇聽。雅歌長嘯靜煙塵。解道汾陽是人杰。見說。如今也有謫仙人。――《轉調定風波》
宜霜開盡秋光老。感節物、愁多少。塵世難逢開口笑。滿林風雨,一江煙水,颯爽驚吹帽。
玉堂金馬何須道。且斗取、尊前玉山倒。燕寢香清官事了。紫萸黃菊,o羅紅袂,花與人俱好。――《青玉案》
夢繞松江屬玉飛。秋風荻美更鱸肥。不因入海求詩句,萬里投荒亦豈宜。
青箬笠,綠荷衣。斜風細雨也須歸。崖州險似風波海,海里風波有定時。――《鷓鴣天》
既有貶放天涯的重重嘆息,也飽含振興南荒的長長嘯吟;既悲發了斬惡未全的沉沉憾恨,亦豪抒了歸赴朝堂的殷殷期望。
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當他得知已六旬的胡銓仍頑強若銳劍一般屹立在南溟時,不禁深為感動,下詔接胡銓回京,胡銓這才結束了23年的嶺海流謫生活,又被起用,先后拜兵部侍郎,工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孝宗皇帝對他優寵有加。隆興元年五月三日晚,孝宗皇帝將胡銓獨自留在皇宮里,一邊令潘妃唱自己制作的《賀新郎》,一邊親為胡銓倒酒,稱贊他說“卿真忠臣,漢之及黯、唐之魏征,也不過如此”。談到高宗,孝宗不免要為長輩“避諱”,一再說“太上(高宗趙構)”當年是如何如何贊賞他,還說:“卿流落海島二十余年,不為屈原之葬魚腹者,皆天地祖宗之靈,留卿以輔朕也。”胡銓流涕不語,孝宗皇帝亦黯然。
但是,孝宗對胡銓的建議多為口頭稱是,實際上并不采納。特別是隆興元年(1163年),宋金交戰,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一役,宋軍大潰,孝宗更加手足無挫,只想早點“議和”,結束戰亂。
符離一役后,金人率兵八十萬,乘勝追擊,南宋將領多數不敵,宋將劉寶棄楚州,王彥棄昭關,濠、滁皆落入金人之手,惟有高郵守臣陳敏拒敵射陽湖,但是大將李寶為了自保,擁兵不救。胡銓當時任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得到消息,鼓勵皇帝不要因小敗而氣餒。他一面彈劾擁兵不救的李寶,一面親自帶兵,奔赴抗金前線。當時正值嚴冬臘月,大雪紛飛,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滿頭白發的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奮勇作戰,而害怕皇帝追究“失職”的大將李寶,也屁顛顛地帶兵趕來。大家一鼓作氣,終于擊退了金兵的入侵。
然而,經歷北伐失敗,宋孝宗已經對收復大宋河山失去了信心。一日,孝宗詢問侍從和臺諫等諸人,主和者占一半,模棱兩可者占一半,只有70余歲的胡銓一人,依然站出來,強硬地主張抗金,決不言和。孝宗單獨和他談話,胡銓再次直言不諱地反對“議和”,并一再表示,如果“議和”,自己寧可棄官,再遭流放也決不后悔!最終宋金和談,胡銓果然告老還鄉,回到江西老家著書。可見,胡銓絕對屬于那種“拼命硬干的人”,脖子之硬,絕非浪得虛名!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暮秋。江西廬陵。時年七十八歲的胡銓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胡銓的一生,始終堅持抗金,反對議和,愛國之情長存。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罷》一詩中所寫:“久將忠義私心許,要使奸雄怯膽寒。”胡銓的這種浩然正氣,愛國情操在廣大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為了紀念胡銓,廬陵當地人
修建胡忠簡公祠,把他與歐陽修、楊邦義、周必大同譽為“廬陵四忠”。廬陵四忠的愛國情懷和道德情操深深的影響了后來同為廬陵老鄉的文天祥,成為文天祥的榜樣。
胡銓的政治主張強硬無比,然而生活之中,他卻并不是執拗不化之人,也會調侃取樂。當年被貶海南時,伴隨胡銓的,還有趙鼎和李光兩位名臣。秦檜仍不解恨,在杭州的閣壁上寫下三人姓名,令貶地隨時匯報三人詳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趙鼎為避免連累兒女,絕食而亡。胡銓毅然住進趙鼎曾經呆過的住宅,并改名為“盛德堂”,以紀念好友。不過,胡銓雖然也滿腔悲憤,卻并不絕望,還很快就調整了心態,作了幾首小詞來自娛自樂。如這首《如夢令》:
誰念新州人老。幾度斜陽芳草。
眼雨欲晴時,梅雨故來相惱。
休惱,休惱。今歲荔枝能好。
從“休惱,休惱”的詞調里,歡喜“今歲荔枝能好”,看得出,胡銓豁達自適,擺脫了惡劣環境帶來的苦悶心情。
10余年過去,胡銓終于熬到了秦檜去世、平反翻身的那一天,和李光一道奉詔還朝。離開海南時,胡銓特地祭奠趙鼎,痛哭流涕,寫下膾炙人口的《哭趙鼎》,說“閣下大書三姓在,海南唯見兩翁還”。然而李光也死在江州歸途之上,只有胡銓一人回到了京城杭州。
胡銓顛沛流離,半生嶺海,九死一生,卻能長壽而終,這與他的這種豁達自適心態是有一定關系的。
附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劉豫臣事丑虜,南面稱王,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一旦豺狼改慮,鄱恐缸游病I碳輝叮子鐘菹灤е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朝廷執宰,盡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為胡服。異時豺狼無厭之求,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今丑虜則犬豕也,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為之耶? 倫之議乃曰:“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太后可復,淵圣可歸,中原可得。”嗚呼!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陛下哉?然而卒無一驗,則虜之情偽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后世謂陛下何如主?況丑虜變詐百出,而倫又以奸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圣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向者陛下間關海道,危如累卵,當時尚不忍北面臣虜,況今國勢稍張,諸將盡銳,士卒思奮。只如頃者丑虜陸梁,偽豫入寇,固嘗敗之于襄陽,敗之于淮上,敗之于渦口,敗之于淮陰,較之往時蹈海之危,固已萬萬!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今無故而反臣之,欲屈萬乘之尊,下穹廬之拜,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虛名,惜夫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謗議洶洶,陛下不聞,正恐一旦變作,禍且不測。臣竊謂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 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腹心大臣而亦為之。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導陛下如石晉。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檜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則檜之遂非狠愎,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明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有識之士,皆以為朝廷無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為衣裳之會。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而為左衽之鄉。則檜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孫近附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檜曰:“虜可和”,近亦曰:“可和”;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已令臺諫侍從議矣。”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沖御侮耶?臣竊謂秦檜、孫近亦可斬也!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后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爾,寧能處小朝廷求活邪!
網載 2013-09-10 21: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