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會 春秋時晉國上卿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食邑先封在隨(今山西介休東南),后封在范(今地不詳),故亦稱隨會、隨季、范會、范季。卒謚武,又稱隨武子、范武子。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時期(前636年-前581年)。


    士會的祖父士J即為晉大夫,仕于晉獻公時期,屢參大政,很有聲望。士會在晉文公時始見記載,晉楚城濮大戰時,隨軍出征,凱旋之日被擢升為晉文公的代理戎右(古代與國君同乘一輛戰車,在右邊位置上的武將官名叫戎右)。晉景公時,任上軍之將,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


    一般說來,任戎右之職者都是非常勇猛的戰將,因為他既要保衛國君的安全,又要率先殺敵。晉文公讓士會代理戎右,可見他是一員勇將。但是,土會主要是以是智多謀而知名當世。


    晉襄公死后,執政大臣派土會等人到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即位。就在秦國派兵護送公子雍回國的途中,晉國內部又發生變故,改立公子夷皋為君(即晉靈公),并發兵阻擊秦國的護送隊伍。由于發生了這樣的事,士會只好流亡在秦,無法回國。其后秦晉交戰,秦國即用土會為謀士,分析晉軍的利弊,給晉國造成很大威脅。為此,晉國執政的六卿專門召開秘密會議,商討對策。S缺認為士會品德高尚,“踐而有恥, 柔而不犯”更重要的是“其知<智)足使”,一定得想辦法使他回國。為此,晉國派魏壽余詐降于秦,謊稱欲回晉國招降舊部,騙過了秦康公,把士會也帶回晉國。土會回國后,依然受到重用。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士會任上軍之將。晉國出兵救鄭,行至途中,得知鄭國已經與攻伐它的楚國講和,晉軍進退難定,將領們意見不一。士會堅決主張退兵。他認為,善用兵者“觀釁而動”,抓住有利時機,才能克敵制勝。此時鄭楚已經罷兵,鄭國成為楚國的同盟,顯然是沒有可乘之機。何況楚國的內政修明,軍備整束,已立于不敗之地,晉軍理應“知難而退”。爭論沒有結果,中軍佐S觳已率部眾迸發,牽動了三軍,導致晉楚之戰的爆發。戰前,楚國派使臣到晉軍中,士會負責接待,他仍是實行自己的主張,說明不愿與楚開戰,晉軍前來只是向背晉靠楚的鄭國問罪。他還是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避免兩軍交鋒。


    由于主戰的晉國將領求功心切,戰端終于觸發,晉軍吃了大敗仗。但是,士會運用他的謀略,命令部將鞏朔、韓穿設下七處伏兵,故上軍不敗。在這次大戰之前,士會有料敵之明,在大戰中,局勢極為不利。仍能保全自己所率軍隊,在戰略和戰術上都顯示出杰出的才干。


    晉景公七年(前593年),士會率軍滅赤狄之甲氏、留吁、鐸辰三部,戰功顯赫,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可能是他加強了法治,“晉國之盜逃奔于秦”。大夫羊舌職說:“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高度評價士會及其政治措施。


    士會執政的第二年,晉國之卿S克出使齊國,受到人格上的侮辱。S克大怒,決意伐齊,以報此仇,晉景公制止了他。士會則認為,“S子之怒甚矣,不逞于齊,必發諸晉國”。他審時度勢,感到S克整軍向齊國報復,可以使S克把怨氣發泄在齊國,對維護晉國的霸主地位不無益處,同時也避免了晉國發生內亂。于是,他主動提出告老致仕,把執政之位讓給了S克,使其一逞。后來的事實證明,S克主政以后,晉國伐齊大勝,確實達到了士會預期的目的。士會在有生之年還看到了這次牲利,他的兒子士燮也是這次大戰中的立功將領。這是士會最后一次運用智慧,保全晉國。


網載 2013-09-10 21:24:19

[新一篇] 墨子 給戰國時代以光彩的開端

[舊一篇] 大唐的開國公主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