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宋襄公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宋國第二十任君主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 在位:前650年―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公孫子魚、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前638年宋與楚戰于泓水之戰(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齊桓公到了晚年,忘了管仲的遺訓,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奸臣被他又召回宮中,加以重用。盡管鮑叔牙多次勸告,齊桓公也聽不進。這三個有恃無恐,更加胡作非為,竟然把鮑叔牙活活氣死了。后來齊桓公死了。他們三個廢掉齊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讓聽他們話的公子無虧當了國君。公子昭一看 不但君位被奪去,而且被殺頭的危險時刻存在,就跑到宋國去,請宋襄公為他做主。
    宋襄公是個視仁義超過自己生命的人,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實在太大了。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讓諸侯派兵相助,以壯聲勢。大部分諸侯一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會,只有衛、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來了。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無虧釉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后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 宋襄公為大國齊國齊孝公復位起到大作用,自認為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的時候了,便想會盟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齊國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他事先末征求齊國。楚國的意見,自作主張擬了一份秋季在宋國會合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時間定在當年秋季。楚成王和齊孝公兩人對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心里卻不痛快。但礙于情面,還是簽了字。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在開會時,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我們會合于此,是仿效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共同協助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爭,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認為如何?"楚成王說:"您說得很好,但不知這囂主是誰來担任擴宋襄公說;"這事好辦,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這里誰爵位高就讓誰當盟主吧。"話音剛落,楚成王便說: "楚國早就稱王,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說罷并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不禁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誰不承認?可你那個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資格做盟主?”楚成王說:"你說我這個正是假的,你把我請來干什么?”宋襄公說:"楚國本是子爵,假王壓真公。”只覓楚國大臣成得臣脫去長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鎧甲,手舉一面小紅旗,只一揮動,那些隨楚成王而來、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紛紛脫去外衣,原來個個都是內穿鎧甲。(會盟前曾講下會盟各國不許帶兵,可是楚國不講信用,由此留下了不仁不義的惡名,欺負以仁義為本的宋襄公更是激怒了中原有正義感的國家,為六年后在城濮之戰的大敗埋下了伏筆)手持刺刃胸兵士。他們往臺上沖來,嚇得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國的車上,帶他回楚國去了。后來,楚成王覺得抓了宋襄公也沒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從那時起,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國兵強馬壯,也沒什么辦法出氣。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出出胸中惡氣。過了不久。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是個機會,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出兵伐鄭。鄭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應來救援鄭國。
    楚成王沒直接去救鄭國,卻統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顧不上攻打鄭國,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趕。待宋軍在漲水邊扎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繡有 "仁義"二字。要用 "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宋襄公卻指著戰車上的 "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義之師?”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陣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布陣,我們發動沖鋒,尚可取勝。"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么凈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宋襄公沖在最前面,卻沖進了敵陣,由于宋襄公是個講仁義的人,對待下屬十分好,所以他的屬下都拼死保護他。那桿 "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君子不俘虜年邁的老士兵,善待俘虜" 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是個大草包。
    再一年,晉國的公子重耳,在宋國的鄰國曹國受到侮辱,來到宋國,宋襄公根據仁義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國剛戰敗,國家貧窮,但仍送出了20乘車的大禮。這對重耳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這個仁義的舉動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場亡國之災,5年后又是楚攻宋,晉國出兵救宋,在城濮打的不講信用的楚國幾代不敢正視中原。
    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后來秦國的實力在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不肯埋頭發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但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款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網載 2013-09-10 21:24:37

[新一篇]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舊一篇] 春秋五霸---晉文公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