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雙全,威震逍遙津的三國曹魏名將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他像雁門的狂風,來無影,去無蹤,蕭瑟凌厲,勢如奔馬;他像南方的細水,溫爾文雅,號稱儒將。他就是張遼張文遠,一個打的讓江南小兒都不敢夜中啼哭的將才。那逍遙津八百破十萬的一幕幕,至今仍然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從董卓手下的一名校尉,到呂布的一名副將,再到名震天下的魏國前將軍,這都是他一生奮斗的結果。他不愧為曹魏政權的五大良將之首。  

一、身世來歷 

  張遼(公元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本姓聶,是聶壹的后人,因為要躲避仇怨故此改姓氏為張姓。 

  聶壹(據《史記》作聶翁壹,可能是姓聶,因其德高望重或者年歲高壽而被稱為翁吧,是西漢時期馬邑地區的豪族。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向西漢王朝請求和親,漢武帝召集群臣商議,群臣大多數表示贊同,唯獨大行(官名,掌賓客禮,隸屬于大鴻臚)王恢自認為熟悉匈奴的情況,極力反對和親,表示要“興兵擊之”(《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次年(公元前133年)聶壹聽聞此事,上奏請以利誘匈奴深入,然后設伏兵襲擊他們。漢武帝劉徹同意,命聶壹逃往匈奴引誘軍臣單于進軍馬邑,另外,又令御史大夫韓安國及王恢、李廣等將領率軍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專等匈奴進入包圍圈然后揮軍襲擊。聶壹到匈奴后,向軍臣單于表示愿意殺馬邑守臣以城降匈奴,城中財物任其搶奪。軍臣單于利欲熏心,親自帶兵十萬入境,向馬邑進發。在離馬邑城尚有一百多里路時,發覺到西漢的陰謀,于是迅速撤軍,回到大漠。從此匈奴和西漢相與為敵,爭戰不休。這就是歷史上的“馬邑之謀”。 

  聶壹在歷史上就只有這么一段記載,猶如“曇花一現”、“驚鴻一瞥”。 
   
二、早年記錄 

  三百余年后,聶壹的后人張遼出現了。他在年輕時就在郡內担任小職員,東漢末年,并州刺史丁原得知他武力過人,就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從事(州府官員,比郡一級官員的官階更高),命他帶兵入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市)輔助大將軍何進誅滅宦官。何進又命張遼到河北招募兵馬,張遼召集到千余人后回到京師時,何進已經被宦官殺害。這時董卓剛好入京,統領了何進的軍隊,張遼也就隸屬于董卓的指揮了。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誅殺了董卓,張遼又再從屬于呂布,被升為騎都尉。兩個月后,呂布被董卓的部將李唷⒐岬熱嘶靼埽油囟帕稍蛩嬙啦級夾熘藎ㄖ嗡綸窠疹∧鞅保B啦記鵒嗽擾嘆菪熘蕕牧醣福粵煨熘菽粒握帕晌徹ㄖ嗡誠兀襠蕉罚┫啵庖荒曄墻ò蒼輳ü196年),張遼剛好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攻破下邳城,誅殺呂布、陳宮、高順等人。張遼率部眾歸降了曹操,被任命為中郎將,賜爵位關內侯,其后,從征各地,屢立軍功,遷任裨將軍。 

  關于張遼歸降曹操之事,遍閱《三國志》及《資治通鑒》中東漢末年的記事,都找不到與《三國演義》相雷同的記載,雖說“一雞死,一雞鳴”,但令人佩服的是曹操,他能從敵軍中招納張遼、張A等猛將,不僅是胸懷寬大,志向宏遠,更使這些降將找到了最合適的舞臺。 
   
三、招降昌g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曹操勝出。次年曹操命張遼平定魯國所轄的縣城。張遼和夏侯淵圍攻盤據于東海郡(山東郯城縣)的昌g勢力。昌g是泰山郡地區的農民軍首領,以前曾歸附過呂布。幾個月后,曹軍糧食用盡,眾將領商議撤軍事宜,張遼說:“先不要撤兵。這幾天來,我巡視陣地的時候,發現昌g經常眼定定地注視著我,并且,我還發現敵軍發射的箭矢越來越稀疏,估計這一定是昌g心下猶豫,有投降的打算,所以不再力戰堅守了。我想和他會面對話,或者可以引導他投降的。”于是派人告訴昌g:“曹公有命令下來,叫張遼傳話給你。”昌g果然下城出來和張遼會面,張遼說:“曹公英明神武,正用恩德招納四方英雄豪杰,率先歸附的自然會得到重大的獎賞。”昌g于是答應投降,張遼單身跟隨昌g上三公山,表示招降的誠意,他進到昌g的家中,拜訪他的妻子兒女。昌g大喜,馬上隨同張遼晉見曹操,曹操安置昌g回原地鎮守后,就責備張遼說:“此非大將法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這是責備張遼不應以身犯險,語氣中含有關心的意味。張遼說:“以明公你傳揚四海的威望和信用,張遼不過是奉圣旨行事,昌g必定不敢加害于我的。”昌g后來又再反叛,被于禁率軍平定并誅殺。 
   
四、征戰北方 

  其后,張遼又隨軍征討據守黎陽(河南浚縣)的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立有軍功,被委任為“行中堅將軍”。曹操率軍進擊鄴城(河北臨漳)的袁尚,張遼亦隨軍參與。袁尚堅守鄴城,曹軍不能攻克,曹操即回軍許都(河南許昌),命張遼、樂進攻占陰安(今地不詳)。二將攻克陰安后,將陰安居民遷徙到黃河以南居住。接著,曹操再次進攻鄴城。攻陷鄴城后,張遼另外率軍掃蕩趙國(河北邯鄲)、常山等地,招降太行山附近的農民軍和黑山軍的孫輕勢力。然后,張遼又隨軍攻滅袁譚,再次領兵征戰到渤海之濱,大敗遼東豪帥柳毅等。張遼回師到達鄴城時,曹操親自出來迎接,帶他上自己的車輛,一同回城,表示對張遼的器重。于是委任他為蕩寇將軍,統領軍隊出擊荊州劉表,平定江夏郡(治所在今武漢漢口)的幾個縣城,然后駐扎在臨潁(今河南臨潁縣),曹操再加封他為都亭侯。 

  曹操為征滅袁尚勢力,打算遠征烏桓,張遼曾勸諫他要提防荊州劉表會乘機派劉備前來襲擊許都,曹操分析后斷定劉表不會重用劉備,于是揮軍北上。在柳城(遼寧朝陽縣東南)附近遭遇烏桓軍隊,張遼向曹操請戰,意氣激昂,曹操甚為贊賞,認為他勇氣壯烈,就把自己指揮作戰的旗幟交給他,由他作前鋒來指揮軍隊作戰。張遼發動攻擊,擊敗烏桓軍隊,斬殺烏桓首領蹋頓單于。 
   
五、平息軍變 

  平定北方后,曹操轉向南方的荊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派張遼駐軍長社(河南長葛縣)。張遼即將出發的當晚,軍營中有士兵嘩變謀反,士卒驚慌失措,到處起火,全軍混亂不堪。張遼對左右親兵說:“不要輕舉妄動。這不可能是全軍作反,必定有個領頭人,他意圖制造混亂,蠱惑軍心而已。我們捉住領頭人就可以制止這個叛亂了。”于是傳令下去,命令不參加反叛的軍士安心坐下來,不要驚慌,他就帶著數十名親兵在軍中站立著,穩定局勢。不一會兒,果然追查到叛亂的主謀,張遼把他們處死,軍營嘩變頃刻平息。 

  不過,這時候于禁駐守潁陰(河南許昌市北),樂進進駐陽翟(河南禹縣),張遼則屯兵長社,三人之間互相不和,意氣用事,不能合作。曹操命司空主簿趙儼作他們三個人的參軍,遇到事情,從中調解,三人才和睦相處。

六、強攻天柱山 

  曹操在赤壁大敗后的第二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廬江(安徽舒城縣)人陳蘭、梅成領氐族六縣叛變。曹操派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張遼則率張A、牛蓋等人進攻陳蘭。梅成假裝投降于禁,于禁就回軍去了。但梅成隨即帶人馬投奔陳蘭,轉入山(安徽霍縣)據守。那里有一座天柱山,高峻之極,有二十余里那么高,道路險狹,僅可容一個人步行上山,陳蘭等人則據守在半山上。張遼打算進攻,眾將說:“敵軍據險而守,山上道路難行,我軍兵力少,很難深入破敵。”張遼說:“這就是一對一,勇者勝的情況了。”于是率軍到山前安營扎寨,強攻天柱山,斬殺陳蘭、梅成二人,俘獲全部敵兵。曹操論功行賞之時,說:“搶占天柱山,歷經險阻艱辛,從而擊破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啊!”于是增加他的食邑,命假節,在必要時可以便宜行事。 
   
七、合肥之戰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濡須之戰后,曹操北返,留張遼、李典和樂進統兵七千人駐守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征張魯時,曹操將一封信函交給護軍薛悌,對他說:“孫權如果帶兵前來攻擊合肥就拆開信件查看其中的迎敵方案。”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果然率領十萬軍隊圍攻合肥。薛悌取出信函,大家查閱,上面寫著:“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七》,眾將領都感到疑惑不解:區區七千人如何抗拒十萬吳兵?張遼說:“曹公遠征在外,如果我們坐等援兵,恐怕援兵到達之時,我們已經失敗了。曹公的意思是要我們乘敵軍還沒有合圍之前,發動襲擊,挫其銳氣,安定自己的軍心,然后才可以固守合肥城。”樂進等人不作反應,張遼大怒,他說:“我認為,成敗的關鍵就在于這一場戰役了。各位還一再猶豫的話,我自己單獨出戰!”李典素來和張遼不和,聽到這句話忍不住慷然說:“這是國家大事,怎能只看個人的打算?我豈可因為私人的恩怨,妨礙國家大義!我,李典愿意和你一起出戰。” 

  當下,張遼在夜里精選了八百名壯士,組成敢死隊,大吃一頓后,準備明日殺敵。次日清早,張遼披好戰甲,手持鐵戟,領敢死隊殺出城外,他一馬當先,率先沖入吳軍陣中,殺死數十人,擊斬二名吳將。他一邊高聲大叫自己的名字,一邊殺入敵營,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中軍帥旗之下,孫權大驚,撥馬就走,左右親隨也不知所措,隨同孫權涌上地勢較高的土坡,用長戟向外,護衛著他們的主公孫權。張遼在下面斥喝孫權,叫他下來決戰,孫權不敢答應。后來看見張遼的士卒不多,就下令將曹軍團團圍住,要將張遼他們困死在吳軍陣中。張遼在重重包圍之中,奮勇直前,神速攻擊,帶部下數十人突出重圍。其余戰士在吳軍陣中大叫:“張將軍不要我們了嗎?”張遼又回馬沖入敵陣,將深陷敵陣的敢死戰士解救出來。孫權的軍士無法抵擋,退避不已。這場戰役從清早一直持續到中午時分才結束,吳軍士氣大跌,只好修筑工事,防備曹軍再來襲擊。合肥城中的守軍軍心由此振作安穩,眾將官對張遼的神勇敬服不已,于是大家積極備戰。 

  孫權圍攻了十多天后,無法攻克合肥城,只好退兵。當時他的部隊已經開始撤退,孫權和眾將領仍然逗留在逍遙津(在今合肥市東)北岸,張遼在城樓上看到,馬上帶領步騎兵出城突然襲擊。事出倉促突然,孫權毫無防備,他的部將甘寧、呂蒙、凌統急忙死戰抵擋,凌統身受重傷,孫權到河邊發覺橋梁已被破壞,只好打馬飛躍過去,才逃脫一命。這就是《三國演義》中推崇備至的“張文遠威震逍遙津”的真相。 

  曹操得知消息后,大加贊賞張遼,加封他為征東將軍。第二年,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再次征討孫權,到達合肥,巡視當日張遼與吳軍激戰的地方,禁不住連聲嘆息,久久不能平靜。于是增加張遼的帶兵數目,命他屯駐在居巢(安徽巢縣),防備東吳。 
   
八、備受恩寵 

  其后,劉備大將關羽圍攻曹仁據守的樊城(湖北襄樊市),剛好孫權上表歸順曹操,曹操就命張遼和其他部隊全力解救曹仁。然而張遼尚未達到樊城,徐晃已經擊破關羽的包圍,樊城已經得救了。曹操在摩陂(河南郟縣東南)大會將領,張遼到達時,曹操又一次乘坐輦車出來迎接、慰勞他。張遼回軍屯駐陳郡(治所在今河南睢陽)。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曹操逝世,其子曹丕即王位,加封張遼為前將軍,賞賜帛布千匹,糧谷萬斛,并分封他的兄長張⒍誘嘔⑽瀉睢F浜螅鍶ㄓ址磁眩輝俳輩茇В茇帕勺ぞ戲剩⒔粑枷綰睢2茇痛透帕贍蓋壯俗某盜荊⒂鎂詠帕傻募沂羲偷膠戲剩窒鋁鈁帕傻哪蓋椎醬錆戲適保戲適亟⒐倮粢宦沙隼從櫻в詰纜返牧腳浴娜啡僖皇薄 

  曹丕稱帝后,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食邑千戶,加上先前的一共二千六百戶食邑。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張遼入朝覲見曹丕,曹丕命他到建始殿會見,向他詢問當年他威震逍遙津的情況,曹丕不禁對左右說:“這位勇士也就是古代的召虎啊。”于是命人建造府邸給張遼居住,并專門為張遼的母親修建殿堂,感謝他為國家養育了這么一位名將。曹丕又將當年隨同張遼進擊合肥城下的吳軍的敢死戰士征用為虎賁戰士,負責保護皇城的工作。 

  后來孫權又向魏國稱蕃,表示歸順。張遼則回師屯駐在雍丘(河南杞縣),那年他就得了病,曹丕委派侍中劉曄帶太醫前往為張遼看病,又派虎賁戰士快馬傳遞張遼的消息,這些快馬出動頻繁,有時在道路上可以看到幾匹前來打探消息的騎兵,他們前腳剛出,后腳又到。但是,張遼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曹丕甚至命人把張遼送到京師洛陽,親自到府上探病,執著他的手,詢問病情,賜給他御衣――皇家專用的衣服,又命皇宮的使臣每天送御食(皇家專用食物)給張遼進食。張遼的病情稍微好轉后,就回雍丘鎮守去了。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孫權再次反叛,并自立為帝。曹丕派遣前將軍張遼坐船,會同征東大將軍曹休一起到海陵(今地不詳),曹丕也到達長江北岸,打算征討孫權。孫權得知情報,內心恐懼,下詔給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三國志・魏書・張遼傳》)。當年,張遼留給孫權的陰影難以從心中抹去。 

  然而,張遼的病情惡化,終于死在江都(江蘇揚州),終年五十四歲。曹丕為之流淚,給他的謚號是“剛侯”。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鎮守合肥的功勞,特別下了一道詔書,褒獎他們:“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九、簡短的評語 

  張遼為曹操立國創業的五良將之首(其余為徐晃、樂進、于禁和張A,這是陳壽的說法)。勇猛之名四海皆知,善于在戰場上捕捉戰機又是他的長處:平定昌g時,窺探到昌g的猶豫不決,只身入三公山,可謂孤膽英雄;逍遙津一役,不僅能在吳軍尚未完成合圍時率八百敢死戰士勇闖敵營,為曹軍振奮士氣;又能捕捉到敵人的疏忽之處,險些兒生擒孫仲謀;平定軍隊的叛亂不僅可以看到他臨危不亂,同樣很有智謀;征戰烏桓,對付陳蘭、梅成,再現其勇。由此可見,有勇也;觀察入微者,即智也。雖然歸附曹操之前,張遼曾先后從丁原、何進、董卓、呂布,但這些所謂的“英雄”又怎能與曹公孟德相比,張遼在他的領導下,終于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良臣擇主而仕”的確值得深思。曹操死后,張遼所受到的待遇和恩寵稀世罕有,雖說是曹丕的權術,但也是張遼應當享有的。

  不過,有兩個疑問:1、為何張遼老是和李典、于禁、樂進等人不和?是否李、于、樂等人自負為曹操的老資格部將,看不起降將?還是另有其他原因?2、在曹丕的詔書中分明講到合肥之戰中,李典、張遼同樣沖殺入吳軍陣營之中,為何史書對李典竟然沒有多少筆墨(《三國志・魏書・李典傳》及《資治通鑒》都有寫到李典的慷然之語,但卻只有聲音,沒有行動,更沒有精彩的殺敵鏡頭)?細看其傳記,才知道李典是一個“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被軍中稱謂“長者”的將軍,不知道為何這個“長者”會和張遼“素不睦”呢?他真的沒有受到什么優厚的待遇和恩寵,三十六歲就死去了,可惜。語焉不詳是不少史書的通病。 

  最后,是關于張遼和關羽的關系,也一并述及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車騎將軍董承與劉備陰謀刺殺曹操被發覺,曹操誅殺董承,討伐業已逃亡的劉備。劉備大敗,關羽被俘,投降了曹操。曹操很愛惜關羽,但觀察關羽的心神發覺他并無久留之意,即派張遼前去探看關羽的意思。關羽對張遼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不過我受劉將軍厚恩,愿意和他同生共死,絕不能背棄他。我終有一天會離去,但是我必定立功,對曹公有所回報才離去。”張遼打算將關羽的原話報告曹操,又担心曹操會殺害關羽,不如實報告,又違背了侍奉君主的道義。思量良久,嘆息道:“公,君父也;羽,兄弟耳。”于是,如實報告曹操,曹操說:“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張遼說:“關羽說他必定立功報效明公之后,才離去。”曹操對關羽大加贊賞(所引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裴注引《傅子》)。從張遼的自嘆可以看出他是把關羽看作自己的兄弟的,即使不能拿張飛和關羽的關系來相比,張遼和關羽必定也是個“惺惺相識”的好友。《三國演義》則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友誼。

網載 2013-09-10 21:24:40

[新一篇] 智伯 春秋來年晉國四卿之一

[舊一篇] 曲沃武公 晉武公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