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性質的再認識:超越交易費用標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 (2000)03—0084—06
  新古典理論由于簡單地將企業視作一個生產函數,從而未能認識到企業所扮演的社會性角色以及企業內部或企業與外部的聯系問題,同時也無法對企業的出現及性質進行解釋,從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理論。現代企業理論將交易費用引入對企業的分析,超越了新古典理論的缺陷,但由于過分強調交易費用標準而產生了企業與市場簡單的兩分法,從而造成了對企業認識的不完整性。
      一、現代企業理論對于企業的認識:市場與企業簡單的兩分法
  企業組織的性質、效率和規模是由什么決定的?這方面的最早開拓者是科斯。如果我們將企業理論定義為一門解釋企業為什么會出現以及企業內部組織的經濟學意義的學說,那么科斯1937年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則是企業理論的首創性論文。科斯認為,“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Coase,1937), 企業的出現一定是企業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的差別就是企業出現的原因,企業的性質就是出于交易費用的節省而對市場的替代物。
  科斯關于企業與市場相互替代的觀點得到了其他一些經濟學家的繼承與發展,構成了現代企業理論關于企業最基本的看法,即市場與企業是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機制,而交易費用標準是評判企業與市場機制效率的中心(甚至唯一)標準。按照這一思路,事實上認為企業與市場是兩種最基本的經濟組織,企業與市場可以完全隔離開,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當其中一者的交易費用較高時,就出現了另一者的替代形式。這種以交易費用為標準的對市場與企業的簡單兩分法成為貫穿當前企業理論對企業性質的認識與分析的主要線索。
  從這種企業與市場的兩分法,必然得出處于市場與企業組織這兩種最基本的經濟組織之間的形式并不常產生,且不穩定( Williamson,1985)。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信息交流的便利,虛擬組織、戰略聯盟、網絡化組織、具有固定關系的分包制以及特許經銷等方式的大量出現,表明市場與企業組織之間的中間形式不但常見,而且穩定,日益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經濟組織形式。這是當前企業理論所無法很好地解釋的現象,因為這種理論基調是認為企業與市場之間是相互替代、相互對立的,企業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邊界是清晰的和可測的。
  事實上,市場和企業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這種相互聯結和相互滲透,最終導致了企業間復雜易變的網絡結構和豐富多樣的制度安排(黃泰巖、牛飛亮,1999),也就是說,企業組織與市場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邊界。
  因而,有必要對企業的性質進行再認識,現代企業理論說明了一些問題,卻無法說明另一些同樣重要的問題。“經濟組織的問題各式各樣,絕不只是交易成本和監督成本所造成。從交易或監督的角度研究企業理論的做法,可能已經大大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在既無交易成本也無監督成本的情況下,企業也會存在,即使其組織形式可能完全是另一個樣子。”(Demsetz,1988)
      二、現代企業理論對企業性質認識的不完整性
  現代企業理論對于企業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的相互替代作用的認識的局限性,并非是市場或企業組織內部不存在交易費用,而在于其邏輯概念上的混淆,市場與企業是兩種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經濟組織,雖然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
  在科斯提出市場與企業是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協調交易的機制或制度,企業的顯著特征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的著名命題時,事實上包含著一個重要的假設前題,即市場與企業具有相同的特征與性質,否則兩者不會發生“替代”或完全的“替代”現象。在我們認識這種“替代”現象之前,有必要提出一個問題:企業與市場是否具有相同的特征與性質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這種“替代”在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們用科斯的這個命題就會導致理論邏輯上的混淆,因為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是無法進行比較,至少是無法替代的。
    1.市場的特征
  我們談及市場時,往往是與價格機制相聯系,而價格的存在是因為市場中存在著分工與交易活動,因為如果經濟中的所有人都自給自足,也不需要交易其生產的產品,這種產品就無從確定其價格,也沒有必要確定價格,產品價格的確定是為了使交易得以順利進行。從而可以看到,對分工生產活動之間的交易進行連接與協調是市場機制或價格機制的首要功能。具體地講,市場具有以下特征與功能:將信息通知潛在顧客,該信息表明有可供出售的貨物或服務及其價格、質量和數量;通知供應商存在著對其產品的需求;與產品或服務的交換相關的財產與契約承諾等等。
    2.企業的特征
  按照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企業與市場是同時存在的,有市場,必然有企業,如果沒有企業的存在,市場中的產品無從而來,從而也就沒有人們對產品的消費活動。因而,企業是市場的微觀生產單位,被抽象地看作是一個生產函數。新古典經濟理論雖然沒有探究企業由何而來的問題,但是,它卻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企業首先是一個生產性的經濟單位,怎樣對產品的生產進行集中管理是其基本特征。
  具體地講,企業具有如下特征:
  (1)企業是若干環節的組合體
  企業具有生產功能,它有生產要素的投入環節,有產品的生產(或加工)過程,有產品的銷售環節,這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了完整的企業運作活動。即使只包含一個人的企業也具有這種結構特性與功能,只是要素的取得方式(例如勞動力是自我投入,不需購買)、如何組織生產與多人企業略有不同。
  (2)企業活動建立在市場活動的基礎之上
  企業功能的實現,與市場具有緊密的相關性。要素的獲取與投入以及銷售是通過市場而得以實現的,也就是說,企業生產活動的兩頭存在著與市場的交易活動,這種交易活動的實現與否及效率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生產活動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效率高低。
  (3)企業內部存在著對生產活動的管理功能
  企業內部存在著對投入要素、生產環節、銷售環節的組合與管理功能。如果將企業的活動簡單地細分,可以發現,它是由眾多的專業化分工活動所組成。但是,企業內的分工活動與市場中的分工活動所不同的是,這些分工活動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聯結,而是通過一定的結構與方式聚集在一起,這種聯結與聚集方式既可以使不同分工活動之間的關系簡單化、順暢化,也可以產生某種聯結與聚集效應。前者類似于市場對市場分工活動的協調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與企業可以是兩個對分工生產活動相互替代的機制;后者具有系統與系統內各要素的關系,即1+1>2的性質,也就是說, 企業具有比單個分工生產活動簡單聯結或聚集較大的優勢,它可以產生一種系統集成放大的作用,這也許在一定意義上隱含著企業作為一種生產性經濟單位之所以出現與存在的原因之一。
  (4)企業功能的各構成部分決定著企業的結構特征
  勞動要素與資本要素的投入方式與組合方式決定著企業的產權結構,即誰是雇主誰是雇員,從而也將涉及到不同勞動要素投入的控制與激勵問題;物質要素(如原材料等)的性質決定著這個企業在整個市場生產活動中所處的環節,要素投入數量決定著企業的規模;企業內部生產環節中人員通過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從事不同的分工活動又決定著企業的組織結構;原料的采購與產品的銷售方式也決定著企業的結構與規模(例如是通過市場采購、自己銷售還是與其它經濟單位通過某種方式聯合供應或銷售等)。
    3.現代企業理論對企業認識的片面性
  在認識了市場與企業的特征之后,我們可以看出科斯的“市場與企業互相替代”命題的片面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由于利用市場交易費用相對較大而導出企業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將這個觀點顛倒過來,即認為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相對較大而導致市場存在,同樣能夠成立(Alchianand Demsetz,1972), 而這顯然是不成立的。事實上,只要承認在市場與企業中同時存在著交易費用,那么科斯的這個觀點則存在著同義反復的嫌疑,他是這樣闡述他的觀點的:“假如……各種交易可在企業內部以少于通過市場進行同樣交易所花費用來組織,企業在經濟體制中就有了某種作用。當在企業內部組織追加的交易的費用超過了通過市場進行同樣交易的費用,企業的規模便……達到了極限。”科斯將之稱為“顯然正確的命題”(Coase, 1988)。
  第二,由于忽視了企業是作為一個生產性的單位而存在的事實,從而導致了科斯理論的另一個片面性,即認為市場可以在沒有生產活動的環境中存在,而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在企業組織并未出現之前,市場中也存在著一個分散化的個體生產單位,企業是通過某種機制從這種分散化的生產狀態中衍生出來的。市場本身并不能生產,它只能將生產活動聯系起來。
  第三,雖然科斯假定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企業組織可以節約交易費用,從而可以對市場進行替代,但卻沒有研究外部市場條件變化時,企業結構與規模如何變化。這是因為,現代企業理論以交易費用為其中心概念,從而決定了它采用的是一種靜態的分析方法。它主要比較研究不同規制結構或不同經濟組織對交易費用的節約,屬于一種靜態比較方法。而企業組織既然是分工的產物,其主要特征體現在生產性優勢上,分工的動態過程將對企業組織產生一定的影響,外部環境也將對企業生產因素產生一定影響,從而決定了企業組織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發展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組織具有動態特征,其效率也將是始終變化著的。因而,任何對企業組織性質及效率的認識,都必須結合一種動態的方法進行,而這在現代企業理論分析方法下是無法達到的。因此,需要從科斯的靜態觀點轉向一種動態的觀點。
  如果我們對科斯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在科斯看來,企業之所以出現并替代市場,是因為企業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換個說法,如果市場中的交易效率提高,那么企業對市場的替代程度就會減小,也就是說,當交易制度或交易條件改善時(比如,法律的完善、交通通訊的發達、交易方式的完善等等),將導致市場交易費用降低,企業的規模將會相對減小。但這和現實經濟發展不相吻合。錢德勒曾經用大量實證資料對現代企業組織代替古典企業組織以及現代企業規模的發展進行過研究,認為這種變化是建立在市場規模擴大,尤其是技術、通訊、鐵路、運輸等交易條件極大改進的基礎上的(錢德勒,1987)。雖然企業涉足的生產領域在不斷地變化,但規模卻在不斷地膨脹,而這與科斯的理論隱含的思想是不相一致的,從而,完全簡單地以交易費用概念是無法對此進行解釋的。如果我們在此繼續沿用科斯的標準,把企業規模的擴張簡單地歸為由于市場規模的擴大而引起的市場交易復雜化,企業組織規模膨脹是將市場交易內在化的結果時,就難以全面理解現代企業發展之初其規模的膨脹為何如此迅速、如此急劇地變化。我們需要知道,當企業外部條件變化時,企業規模是變小呢,還是變大,或是保持不變?這種現象背后是否還隱藏著某種更深刻的原因?
  由此,如果完全沿用交易費用標準是無法完全解釋清楚企業的出現與性質,必須對以交易費用為分析標準的市場與企業的簡單兩分法加以理論突破。
      三、對企業性質的再認識
  企業與市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內部都有專業化分工生產活動,內部都有交易活動。略有不同的是,企業是在市場中生存的,市場同時為分散化的個體分工生產活動與企業分工生產活動提供協調,而企業內部的交易是一種在行政權威指導下的內部交換;但更重要的是,企業與市場并不具備完全的同一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顯然是作為將不同投入要素與不同分工生產活動通過某種方式組織起來的生產性經濟單位而存在的,其內部雖然存在著使不同分工生產活動之間關系得到較易協調的作用,但這種協調是通過與市場不同性質的方式,并通過專門人員進行管理而實現的。另外,即使是從事協調管理的人員本身也是在企業內部從事著所限范圍內的專業化生產活動。從而,企業具有顯著的專業化生產性特征。
  2.企業的生產性特征與市場相比,一個很大不同在于資源管理要建立在搜集企業內部與外部市場的信息,以及與內部員工溝通等過程上,從而具有主觀與客觀相結合、有意識有方向的決策與協調特征,這一點與市場的完全自由的協調本質相區別。
  3.企業內部的生產與交換并不是市場中分散化的個體分工單位的簡單聚結。市場中分散化個體的專業化分工生產,其遞增報酬對生產率的提高受個體勞動投入以及人力資本積累或學習效應遞減的影響(楊小凱,1999),從而這種個體生產率的提高程度,與把若干分散化個體置于企業之內進行集中生產要小得多。因為,企業內部除個體專業化生產之外,還存在著利用個體的效應進行集中創新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企業是可以產生交易與生產兩方面效應的某種聯結方式與結構。企業一方面具備著市場本身所無法實現的生產功能(而科斯的觀點忽視了企業作為生產單位其功能是市場所無法替代的),另一方面具備著類似市場對分工生產活動之間交易的協調功能。
  因此,用科斯的觀點以及交易費用標準只能說明已經存在的生產活動之間的交易是如何被組織、協調的,并不能說明生產活動本身。也就是說,科斯的理論更多地是描述了生產活動之間的交易是如何進行的問題,而對這些生產活動的特性以及因何出現無法放在他的以交易費用為分析標準的企業與市場兩分法框架內進行分析,因此也就無法完全說明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相對于市場的效率。
  近年來,關于企業的生產性特征以及對科斯等人的簡單的市場與企業兩分法對經濟現實的解釋困難性已引起企業理論界的反思。邁克爾·迪屈奇在系統反駁科斯的“市場與企業互替”理論以及威廉姆森的交易規制范式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關于企業認識的理論。他認為企業作為一種生產性單位,其功能是市場本身所無法替代的。他的理論在同時采用成本與收益相結合的方法對企業進行分析時,具有兩個明顯的不足:一是由于對企業可產生的生產效益過于籠統化,因而也存在著一個與交易費用理論相同的缺陷,即這種收益過于抽象與寬泛;二是他認為,產生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是有限理性而不是機會主義,從而機會主義不適合與有限理性一起成為個體行為的基本假設(迪屈奇,1999)。他明顯忽視了機會主義是內生交易費用產生的基本原因之一。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囚徒的困境”:雖然雙方都完全理性,并且有完全的信息,但由于各自具有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產生了內生交易費用,從而使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即使存在著這種理論缺陷,但他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對企業分析的重要思路,即企業生產性收益因素是不容忽視與回避的。
      四、結論
  通過上面對現代企業理論的評析,可以得出以下認識:在理論分析思路方面,應該認為企業是由具有共同經歷與知識技能的人所組成,也是若干分工生產活動的某種聯結體,企業的主要特征是對某個或某些分工活動的承諾,其出現與存在與交易費用的節約以及生產方面具有的優勢有關。因而,市場中分工活動與交易活動的演進、發展決定著企業的出現與存在方式,而企業組織的效率——一方面體現為對交易費用的節約,另一方面體現為生產優勢的加強,與分工和交易的演進息息相關。任何對企業深刻的解釋與分析,只有考慮到除交易費用之外的企業生產性優勢與標準,并采用動態分析方法才能夠作出。
  收稿日期:2000—01—17
經濟學家成都84~89F31工業企業管理姚小濤/席酉民20002000現代企業理論由于過分強調交易費用標準,以市場與企業簡單的兩分法分析企業與市場的相互替代作用,忽視了企業與市場的不同功能,導致對企業性質認識上的不完整性。因此,必須對以交易費用分析為標準的市場與企業的簡單兩分法加以理論突破。企業具有節約交易費用與產生生產性收益兩方面的功能,只有考慮到除交易費用之外的企業生產性優勢與效益標準,并采用動態分析方法,才能對企業作出深刻的解釋與分析。企業/市場/交易費用/兩分法  enterprise/market/transaction cost/bipartition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企業集團組織、發展與協調管理的理論、 模式和政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項目批準號:79830010。A  Re —study  of Enterprise's Quality:Super TransactionCost Standard  YAO Xiao-tao XI You-min  (Xi'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Management School,  Xi'an,Shanxi,710049)Modern  enterprise's  theories   over —   emphasizetransaction cost standard.Based on a simple bipartition ofmarket and enterprise, these theories analyze the inter —substitution effect of enterprises and market, which ignore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enterprises and market and lead to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enterprises'quality.A theoreticalbreakthrough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imple bipartitionmethodology. Enterprise could save transaction  cost  andproduce production income.A deep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enterprise could only be made by considering enterprise'sproductive advantages and efficiency standard and using adynamic analysis method.姚小濤、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作者:經濟學家成都84~89F31工業企業管理姚小濤/席酉民20002000現代企業理論由于過分強調交易費用標準,以市場與企業簡單的兩分法分析企業與市場的相互替代作用,忽視了企業與市場的不同功能,導致對企業性質認識上的不完整性。因此,必須對以交易費用分析為標準的市場與企業的簡單兩分法加以理論突破。企業具有節約交易費用與產生生產性收益兩方面的功能,只有考慮到除交易費用之外的企業生產性優勢與效益標準,并采用動態分析方法,才能對企業作出深刻的解釋與分析。企業/市場/交易費用/兩分法  enterprise/market/transaction cost/bipartition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企業集團組織、發展與協調管理的理論、 模式和政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項目批準號:79830010。

網載 2013-09-10 21:29:36

[新一篇] 憲章精神長存--《聯合國憲章》簽署50周年紀念活動

[舊一篇] 對企業競爭的再認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